辽史
作者:脱脱
纪传体史书。元脱脱等撰。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成书于元至正四年(1344)。记述唐昭宗天复元年耶律阿保机称夷离堇至顺帝至正三年(1343)间辽朝兴亡史事,取材主要依据辽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金陈大任的辽史,兼采《资治通鉴》、《契丹国志》等书。因未能广泛参考宋人著作,仓促成书,内容较为贫乏,且详细不一。本纪记事较为充实,天祚帝纪内所载耶律大石所建西辽始末,为罕见史料。诸志较为简略,但也能反映契丹游牧民族特色。列传部分最为简略,缺陷很多,开国前和灭亡阶段的记载尤其缺略。但因《皇朝实录》和陈书《辽史》皆已不存,故该书为研究辽史的基本史料。清厉鹗作《辽史拾遗》,杨复吉作《辽史拾遗补》,今人冯家升有《辽史证误三种》,都可增补此书。有明南、北监本、清殿本、百纳本等。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是以百纳本为基础,采用各种版本进行参校,改错补漏,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
- 卷二·本纪第二
- 卷三·本纪第三
- 卷四·本纪第四
- 卷五·本纪第五
- 卷六·本纪第六
- 卷七·本纪第七
- 卷八·本纪第八
- 卷九·本纪第九
- 卷十·本纪第十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
-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
-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
-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 卷三十一·志第一·营卫志上
- 卷三十二·志第二·营卫志中
- 卷三十三·志第三·营卫志下
- 卷三十四·志第四·兵卫志上
- 卷三十五·志第五·兵卫志中
- 卷三十六·兵卫志下·五京乡丁
- 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
- 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
- 卷三十九·志第九·地理志三
- 卷四十·志第十·地理志四
-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地理志五
-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历象志上
- 卷四十三·志第十三·历象志中
- 卷四十四·志第十四·历象志下
- 卷四十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
- 卷四十六·志第十六·百官志二
- 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
- 卷四十八·志第十七下·百官志四
- 卷四十九·志第十八·礼志一
- 卷五十·志第十九·礼志二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礼志三(军仪)
- 卷五十二·志第二十二·礼志五(嘉仪上)
-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嘉仪下)
- 卷五十四·志二十三·乐志
-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四·仪卫志一
-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仪卫志二
-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六·仪卫志三(符印)
-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七·仪卫志四(仪仗)
- 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八·食货志上
- 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
- 卷六十一·志第三十·刑法志上
-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一·刑法志下
- 卷六十三·表第一·世表
- 卷六十四·表第二·皇子表
- 卷六十五·表第三·公主表
- 卷六十六·表第四·皇族表
- 卷六十七·表第五·外戚表
- 卷六十九·表第七·部族表
- 卷七十一·列传第一·后妃
- 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宗室
- 卷七十三·列传第三
- 卷七十四·列传第四
- 卷七十五·列传第五
- 卷七十六·列传第六
- 卷七十七·列传第七
- 卷七十八·列传第八
- 卷七十九·列传第九
- 卷八十·列传第十
- 卷八十一·列传第十一
- 卷八十二·列传第十二
- 卷八十三·列传第十三
- 卷八十四·列传第十四
- 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
- 卷八十六·列传第十六
- 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七
- 卷八十八·列传第十八
- 卷八十九·列传第十九
- 卷九十·列传第二十
- 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 卷九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 卷九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 卷九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 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 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 卷九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 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 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 卷一百·列传第三十
- 卷一百一·列传第三十一
- 卷一百二·列传第三十二
- 卷一百三·列传第三十三·文学上
- 卷一百四·列伟第三十四·文学下
- 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能吏
-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六·卓行
- 卷一百七·列传第三十七·列女
- 卷一百八·列传第三十八·方技
- 卷一百九·列传第三十九·伶官
-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奸臣上
-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四十一·奸臣下
-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四十二·逆臣上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四十三·逆臣中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逆臣下
- 卷一百十五·二国外纪第四十五
- 卷一百十六·国语解·国语解
- 附录等
猜你喜欢的书
学射录
二卷。清李塨撰。此书卷一为《射法》。首有一段文字述撰作之缘由,大略言射为六艺之一,昔郭子坚任桐乡,曾开雕《射法》一帙,其为序之,而辞义未尽善。某日忽有一叟至,自言学道深山,技击皆精。夜半解衣击剑,因传射法,天明而去,不知所之。录而为之注,遂有此书云云,与圯上老人授张子房兵法同出一辙,不足凭信,似为李氏杜撰。所谓“射法”,惟二条总纲,一曰“身端体直、用力和平,拈弓得法,架箭从容,前推后走,弓满式成。”二曰:“神矢于的,矢命于心,精注气敛,内运外坚,前固后撒,收弓舒闲。”李氏引经据典,长篇大言为之详说,演成一卷。卷二为《射经》,引《礼记·射义》“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案今本《礼记》“周旋”作“周还”)一段文字冠首,云“此三代射艺之遗文也。”次引《孟子》、《周礼·保氏》、《周礼·考工记·弓人》等为纲,下引诸家说,为之引伸发挥而已。二卷体例大略相近。此书《畿辅丛书》、《颜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均有收录。
四圣心源
又名《医圣心源》。十卷 清黄元御 (详见 《周易悬象》)撰。黄氏尊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将其称为四圣。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是黄氏为阐发《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编撰而成。上述五书黄氏曾为之作解,又加以融贯其旨。卷一为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精神、气血、营卫、经络等内容,计十六节;卷二为六气解,分六气名目、化生、偏见、衰旺等十一节;卷三为脉法解,分气口尺寸、寸口脉法、寸口人迎等二十节;卷四为劳伤解,分中气、阴阳、阴虚、阳虚等十八节;卷五至卷七为杂病解,分鼓胀、噎膈、反胃等二十九节;卷八为七窍解,分耳目、耳病、目、鼻、口等十节;卷九为疮疡解,分痈疽、瘰疬等四节;卷十为妇人解,分经脉、闭结、崩漏等十四节。此书论辨十分详审,对中医基础理论叙述尤为精当,并论述病源,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之作。书中亦反映出了黄氏治病用药注重中气,偏主温补的学术思想。有道光十二年 (1842) 刊本、1955年锦章书局石印 《黄氏医书八种》 单行本。
胜莲社约
《胜莲社约》一卷,明代虞淳熙撰。淳熙字德园,仁和《今杭州)人。胜莲社是佛教同人自愿结合的民间团体,以“放生”为其主要宗旨。《胜莲社约》系社中同人共同商议制订,以为团体之行为规范,虞淳熙执笔。附录《募僧助放生池疏》、《武林放生诗序》二篇,皆可供风俗文化研究参考。原书收入《武林掌故丛编》第十集,今据《武林掌故丛编》本标点排印。
蒙古源流
蒙文名《额尔德尼脱卜赤》,汉文译名或题《珍宝史纲》、《宝史纲》等。记述元明两代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彻辰萨囊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转译成汉文刊印,收入《四库全书》。后有沈曾植笺证、张尔田增补并校的孱守斋校补本及各种手抄本流传。在国外,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原文本和德译本。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出版蒙文本。另在日、美、德等国也有影抄本或译本出版。彻辰萨囊(1604—?),中国清初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个蒙古贵族,喇嘛教徒。依据多种史书和佛教经籍,撰成本书,意在写一部蒙古通史。共8卷,依喇嘛教为纲、各汗传统世系为纬、按年纪事,著述体例颇近于《蒙古秘史》。第1卷首讲佛教的“运数”,作为本书的缘起。第2卷记额纳特(又作卫拉特)、土伯特(又作图伯特)蒙古汗传世次序及崇尚佛教事迹。第3卷以后,则记蒙古族的发源和发展,兼述蒙古各部的兴衰治乱和遗闻佚事。本书最有价值之处,是提供了14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蒙古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珍贵史料。对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封建领地的分割,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以及喇嘛的传布等,也叙述的颇为清晰和详瞻。书中有许多韵文体记述,所记录下来的17世纪以前的蒙古语,有助于研究蒙古语言的历史。书末所附《红册》、《大黄册》等蒙文史料,亦颇珍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书与《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被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3大历史著作。
匪石郑成功传
匪石撰。十七节。资料大半依据日本书籍如《郑成功》、《台湾郑氏记事》、《郑成功传碑》、《野史台湾传》,以及申报馆《台湾外纪》、黄澄《泣闽录》等。叙述明末时势,郑成功的幼年及其起兵抗清、收复台湾,以及成功死后,其孙克塽降清的情况。末附《郑成功世系表》、《郑成功年谱》。
宗镜录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