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秘史
作者:佚名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历史最重要的资料。钱大昕《跋〈元秘史〉》云:“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秘史》叙次颇得其实,而其文俚鄙,未经词人译润,故知之者少,良可惜也。”经钱大昕的宣扬,人们开始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同时,《秘史》也是当时蒙古语难得的语言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有《四部丛刊》本(十二卷,即顾广圻本),较善。另有《连筠簃丛书》本(十五卷)等。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日本学者村上正二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以及那珂通世的《成吉思汗实录》等均为研究《秘史》的重要着作,可资参考。方龄贵编辑的《元朝秘史通检》为我们利用《秘史》提供了方便。
猜你喜欢的书
东文选
133卷,纂集官有卢思慎、姜希孟、徐居正、梁诚之、崔淑精等23人,但作品选录工作主要由徐居正完成。《东文选》常见的版本有两种,一为太学社1975年对朝鲜王朝时代刻本的影印,一为民族文化刊行会1994年的标点排印本。正文共130卷,选录了上自三国、下逮鲜初的辞赋、诗歌、文章共4500余篇,其中,各体文章计108卷,按文体分为45类,分别是:诏勅、教书、制诰、册、批答、表笺、启、状、露布、檄书、箴、铭、颂、赞、奏议、札子、文、书、记、序、说、论、传、跋、致语、辩、对、志、原、牒、议、杂著、策题、上梁文、祭文、祝文、疏、道场文、斋词、青词、哀词、诔、行状、碑铭、墓志。《东文选》“正编”由徐居正编选,收有“采自三国,至于当代”的辞赋诗文,实际收录的是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之后至成宗年间(1470~1494)的文学作品。“续编”由申用溉于中宗年间(1506~1544)编选,所收为正编之后约四十年间的诗文。肃宗年间(1506~1544)宋相琦又进行补编。最终《东文选》长达154卷,45册,成为一部历代优秀诗文集。所收诗作,有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和高丽的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文人的作品,还有虽然并不闻名但留下了思想、艺术水平高的作品的人的诗作。散文作品里有李奎报、林椿、李承仁、郑已五等文人的传记和义人传记体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东文选》作为一部诗文并举的通代文学选本,保存了朝鲜大量的汉文学史料,总结了前此“始于三国,盛于高丽,极于盛朝”的朝鲜汉文学的历史成就,是朝鲜编纂出版的文学作品选集中所收作品最多、体系井然紧凑的丛书。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东国文学史的意义,而且不少作品关涉中国的政治文化及文学艺术,具备见证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文化交流的文献价值。
淞故述
枢字运之,自称细林山人,华亭人。嘉靖戊子举人,官至江西临江府同知。是书乃所述松江一郡遗闻轶事,以补志乘之阙略者。松江本以吴淞江得名,明初因地多水灾,故去水旁以禳之。此书标目,则犹仍其本名也。书中於地理、人物、行谊、艺能、文字、题咏以及诙谐、琐屑之事,无不备载。其艺文籍用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例,载陆绩《浑天图》以下凡百馀种,悉其乡人著作,可为徵文考献之资。至於元杨维祯之名,或从木或从示,诸书参差不一。枢以岁月求之,谓字本从木。入明后以诸王有讳桢者,始改从示。其言殊臆测无据。又李至刚在永乐时,以善於附会深蒙倾险之识,而枢信《明一统志》之虚词,反目以德量宽宏,惜《松江旧志》略而不载。亦未免涉回护乡曲之私也。
康熙连城县志
记载连城县的山川形胜、政事沿革、户籍赋役、风俗淳漓、人文盛衰以及先贤之范迹,物产之丰约,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是了解和研究连城县的重要文献。
西云集
西云集,元朝祁志诚撰。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为全真道士祁志诚诗集,收录七绝二百余首,多抒写出家隐居之逸趣,修真养性之心得,如云:「不羨人间万户侯,忘名弃利百无忧。饥来随分巡门乞,饱后归庵学解牛」教人修真学道,皆以了悟心性为主,谓顿悟心性,即是神仙,其说近于禅宗。如云:「性定方知命自全」;「不须穷论汞和铅」。又云:「心性彻了,自然神气冲和,结就大丹。」教人忘机绝尘,出尘学道,符合全真道教义。
涑水记闻
笔记。北宋司马光撰。十卷。今通行本作十六卷。司马光为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书名本此。此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宋太祖,迄于神宗,每条之下皆注其述之人,故名《记闻》,据传本书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记》收集的材料,故其中多记朝廷军政大事,而间涉琐事逸闻。其中多涉及宋初宫廷秘闻,可见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法为华严宗所创设的忏法。主要依据唐宗密所撰之《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该本篇幅较大,称为广本。后宋淨源略为《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称为略本。此两本现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