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襄敏奏议
作者:谭纶
十卷。谭纶撰。谭纶 (1520—1577),明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号二华。嘉靖甲辰(1544)进士,任台州知府,练兵御倭,屡战屡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率刘显、俞大猷、戚继光,大破倭寇。后以兵部侍郎巡抚两广,至即平七山诸贼。隆庆元年(1567)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图上方略,扼守居庸关至山海关一线,整饬边备,以功进兵部尚书。前后掌管军事三十年,与戚继光齐名,称谭戚,卒谥襄敏。有《谭襄敏奏议》、《谭襄敏公遗集》。此奏议皆是其历官疏草,共分为三集:闽稿、蜀稿、蓟辽稿,是他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起为陕西巡抚,后调任四川以后及隆庆元年至四年总督蓟辽时所上。谭纶在御倭、平寇、备边方面颇有政绩,是集则可见其谋划之大略。有《四库全书》本、《宜黄丛书》第一辑本。
谭纶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是20世纪最影响力的中篇小说之一。也是英语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重要性源于对人性至为深刻的揣摩和分析、对殖民统治的沉痛反思和对叙事技巧的革新。康拉德作为一位波兰裔英语小说家,以其雄浑深邃的语体风格,革新了当时疲软式微的英语写作,为后来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掀起的现代主义高峰铺设了道路。船员马洛回顾他在前去寻找贸易站经理库兹的故事。一路沿那条河航行,河两岸均是废墟与森林,是黑暗和寂静,喧哗和骚动。而那个库尔兹先生却从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堕落成了一个无限放任自己权力和意志、欲望的,被当地土著所崇拜的偶像,终至于死亡。库尔兹的命运,就是现代文明的野蛮本质和现代文明的扭曲变形。
寺塔记
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第5、6卷。《酉阳杂俎》续集,传世的刊本已不多见。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寺塔记》是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再用嘉靖间赵琦美脉望馆本互校,并加以断句成书。1983年再版。
吴郡志[四库本]
又作《吴门志》。江苏地方志。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五十卷,首一卷。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资政殿学士。是书为石湖晚年所作, 约成书于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1193)。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分沿革、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宫宇、古迹、水利、人物、杂咏等39门。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是研究南宋时苏州地区经济、文化、风俗的重要参考书。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贡愚录
岁甲申张公和大令莅任卢龙招余幕中凡所商搉辄条录代面厯时既久得若干纸汇录如左命曰贡愚或亦千虑之一耳
近日处士之横议半出于书院故昨属直卿转达我兄抚宁书院遇考断不可不考致有烦言然又不可因其言之可畏而不我用我法盖欲易民风须先端士习今之士习虽己日下然不可遂谓无人且在昌校士之法与其所以取之者大约抚邑士子亦当知其梗概愚意亦宜以性理论试之而临试并出一小小红谕畧示读书穷理之法但不可遽及圣贤上等功夫恐语之而不知反无益有损也
与梁武帝论书启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论书启》中第一次得出“伯英(张芝)既称草圣,元常(钟繇)实自隶绝”的结论,后世皆引为据。他们共同斥献之书为“近习之风”,哀叹风书日下……这在书史上有消极守旧的成份。陶对萧的圣旨推崇备至,盛赞萧的《书启》曰:“……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这是“心手相忘”论的雏形,为后世所重,并有所发展。《论书启》中有论及“二王”父子书多处。称“大王”书在永和十年以后最佳;称其“代书人”,“其书迟缓”,故称“末年书”,“小王”既学“此人书”等等,为书史所重。《论书启》载于《书苑菁华》,今载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等书。
须真天子经
凡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经、断诸法狐疑法经、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昭明持经、须真天子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旨在宣扬菩萨乘之大乘佛教,内容为须真天子以三十三项问题问佛陀,继以三十二事问文殊师利菩萨,佛陀及文殊皆一一答之。



![吴郡志[四库本]](/d/file/books/b821ac529ef748784f204f4fd168d9c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