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
作者:脱脱
纪传体史书。元脱脱、阿鲁图等撰。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另附《金国语解》一卷。修于元至正三年至四年(1343—1344)。记述了从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共120年的史事。以王鄂的《金史》做蓝本,兼采《金实录》及刘祁《归潜志》、元好问《中州集》与《壬辰杂编》、张《大金集礼》等书,笔削而成。条例整齐,记事较详密,胜于同时所修的宋史、辽史。本纪叙次严整,先列一篇《世纪》,追述金先祖,末载《世纪补》,记述景宣帝、睿宗、显宗这三位后来追认的皇帝。诸志最为系统、详备。食货、兵、百官、选举各志对金代制度和社会特色多有记载。河渠志记载二十五埽创设和黄河治理,保存了重要资料。“文聘表”为首创,用表格形式记录了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庆吊往来诸事。简明扼要。是研究金代的基本史料。不足之处是人名错讹、互相岐异。清代施国祁有《金史详校》,今人陈述作《金史拾补五种》可供参考。版本有元至正本、明南监本、清殿本、百衲本。1975年中华书局有校点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世纪
- 卷二·本纪第二·太祖
- 卷三·本纪第三·太宗
- 卷四·本纪第四·熙宗
- 卷五·本纪第五·海陵
- 卷六·本纪第六·世宗上
- 卷七·本纪第七·世宗中
- 卷八·本纪第八·世宗下
- 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
- 卷十·本纪第十·章宗二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章宗三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章宗四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卫绍王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宣宗上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宣宗中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宣宗下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哀宗上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哀宗下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世纪补
- 卷二十·志第一·天文
- 卷二十一·志第二·历上
- 卷二十二·志第三·历下
- 卷二十三·志第四·五行
- 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
- 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
- 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 卷二十七·志第八·河渠
- 卷二十八·志第九·礼一
- 卷二十九·志第十·礼二
- 卷三十·志第十一·礼三
- 卷三十一·志第十二·礼四
- 卷三十二·志第十三·礼五
- 卷三十三·志第十四·礼六
- 卷三十四·志第十五·礼七
- 卷三十五·志第十六·礼八
- 卷三十六·志第十七·礼九
- 卷三十七·志第十八·礼十
- 卷三十八·志第十九·礼十一
-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乐上
- 卷四十·志第二十一·乐下
- 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二·仪卫上
- 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三·仪卫下
- 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上
-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兵
-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六·刑
-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食货一
-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八·食货二
-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九·食货三
- 卷四十九·志第三十·食货四
- 卷五十·志第三十一·食货五
- 卷五十一·志第三十二·选举一
- 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三·选举二
- 卷五十三·志第三十四·选举三
-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五·选举四
-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七·百官二
- 卷五十七·志第三十八·百官三
-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九·百官四
- 卷五十九·表第一·宗室表
- 卷六十·表第二·交聘表上
- 卷六十一·表第三
- 卷六十二·表第四
- 卷六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
- 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下
- 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始祖以下诸子
- 卷六十六·列传第四·始祖以下诸子
- 卷六十七·列传第五
- 卷六十八·列传第六
- 卷六十九·列传第七·太祖诸子
- 卷七十·列传第八
- 卷七十一·列传第九
- 卷七十二·列传第十
- 卷七十三·列传第十一
- 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
- 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三
- 卷七十六·列传第十四
- 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
- 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
- 卷七十九·列传第十七
- 卷八十·列传第十八
- 卷八十一·列传第十九
- 卷八十二·列传第二十
- 卷八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 卷八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 卷八十五·列传第二十三·世宗诸子
- 卷八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 卷八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 卷八十八·列传第二十六·纥石烈良弼等
- 卷八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 卷九十·列传第二十八
- 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 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
- 卷九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 卷九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 卷九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 卷九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 卷九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 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 卷九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列传第三十八
- 卷一百一·列传第三十九
- 卷一百二·列传第四十
- 卷一百三·列传第四十一
- 卷一百四·列传第四十二
- 卷一百五·列传第四十三
- 卷一百六·列传第四十四
- 卷一百七·列传第四十五
- 卷一百八·列传第四十六
- 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七
-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八
-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五十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五十四
-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五十八·世戚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忠义一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六十·忠义二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忠义三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忠义四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六十三·文艺上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四·文艺下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六十五·孝友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循吏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七·酷吏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六十八·列女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六十九·宦者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七十·逆臣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七十一·叛臣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七十二·外国上
-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七十三·外国下
- 附录等
猜你喜欢的书
北山小集
诗文别集。一作《北山集》、《程俱集》。宋程俱撰。此集为程俱所自编(见叶梦得序),凡四十卷。集中之诗,间于题下注所作年份,其年份多处先后失次,当是编而未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北山小集》四十卷;《宋史·艺文志》则著录《程俱集》三十四卷,当是另一系统的刊本。《文渊阁书目》未见著录,说明至明时,传世已稀。此书宋刊本,明末为钱谦益绛雲楼所藏,至清高宗乾隆(1736—1795)末,辗转归黄丕烈。据钱大昕跋,此宋刊本,乃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吴兴官��刊本。今通行本,为涵芬楼影印江安傅增湘双鉴楼所藏影宋写本,收入《四部丛刊》续编。俱十九岁时,米芾读其诗,誉为李太白后身。然今存少数少年所作殊无李白风致,或少作多有散失。贺铸《庆湖遗老集》附录有俱所撰《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其文不见于此集,知俱中年所作亦有散失。惜不得《宋史·艺文志》二十四卷本之详。
茶神传
描写朝鲜族祖先种茶、采茶及饮茶方法及其理论的茶书,草衣著,成书于1830年。该书认为,茶树只有种植于与其树质相和的土壤,并给予一定的滋养,才能长得叶繁枝茂;采茶时,特别是采春茶时,只有遵循一定的章法,才能采得一些不易采到的茶芽;
重订时行伏阴刍言
《重订时行伏阴刍言》,1卷。清·田宗汉原著,李贡三重订。系摘取田氏《医寄伏阴论》中部分内容,并附重订者有关验案数则。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南宋上清派道士张大淳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卷首有丁卯年(1267)作者自序,内称:宋理宗时,道士司徒师坦乞请加封三茅真君,理宗允之。于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冲君」;中茅君为「定禄右禁玉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慧仁佑真君」。司徒师坦死后,弟子张大淳继承师志,编成此书,以记述此次加封事件始末。书中辑录有关加封三茅真君的告敕、表状、省札、祝文、所赐仪物名单,以及礼醮科仪、谢表、进碑表等。元朝刘大彬编《茅山志》,采录此书所载敕文。
五家宗旨纂要
凡三卷。又作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清代三山灯来撰,性统编。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全书论述禅宗五家特殊之宗风及重要法门,然重点在临济宗与曹洞宗上。并附录三身四智说及八识拈评。所述各家宗风,如:临济宗之全机大用、曹洞宗之正偏相资、沩仰宗之师资(徒)唱和、云门宗之出语高古、法眼宗之见色明心等,所述各家法门则有临济宗之四料简、三玄三要,曹洞宗之正偏五位、四宾主等,且一一略解并附颂。此书为了解禅门法要之入门书。
破邪论
凡二卷。唐代法琳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书中评破道教之邪说。唐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书高祖,以为寺塔、僧尼多于国有害,列述十一条,极力排佛,主张废除佛教、沙门还俗。时法琳等奉敕辨破之,更著书反驳傅奕之邪说,揭示道教之说反于世有害。卷首冠有虞世南之襄阳法琳法师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