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作者:脱脱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496卷,旧题元脱脱撰。书中所录内容从宋建隆元年(960年)起到宋祥兴二年(1279年)止,记载了两宋320年的历史。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翰林国史院组织宋史局撰修。 由右丞相脱脱及阿鲁图等为督总裁官,欧阳玄、揭奚斯、张岩起等38人,据宋历朝实录,国史、会要、宝训及《东都事略》、《皇朝编年备要》、《中兴小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朝北盟汇编》、《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西夏事略》、《金陀粹编》等别史,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计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卷首列“凡例”5项,说明修改的要点。全书体例完备,志15门,占全书三分之一,为正史中最多者;列传记载了2000余人的事迹,分立外国与蛮夷传;首创《道学传》,列朱熹等24人。该书有元代至正本、明代 成化本、清代乾隆殿本等版本。 改写者有,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王维俭的《宋史记》、王洙的《宋史质》、清代陈英中的《宋史稿》、陆心源的《宋史翼》。 今人邓广铭的《宋史职官志考证》、《宋史刑法志考证》及聂崇歧的《宋史丛考》为订误之作。中华书局校点本为较好的版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
- 卷二·本纪第二
- 卷三·本纪第三
- 卷四·本纪第四
- 卷五·本纪第五
- 卷六·本纪第六
- 卷七·本纪第七
- 卷八·本纪第八
- 卷九·本纪第九
- 卷十·本纪第十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
-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
-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
-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 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
-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
-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
-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
-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 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
-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
-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
-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
- 卷四十·本纪第四十
-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
-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
-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
-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
- 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
- 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
- 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
- 卷四十九·志第二·天文二
- 卷五十·志第三·天文三
- 卷五十一·志第四·天文四
- 卷五十二·志第五·天文五
- 卷五十三·志第六·天文六
- 卷五十四·志第七·天文七
- 卷五十五·志第八·天文八
- 卷五十六·志第九·天文九
- 卷五十七·志第十·天文十
- 卷五十八·志第十一·天文十一
- 卷五十九·志第十二·天文十二
- 卷六十·志第十三·天文十三
- 卷六十一·志第十四·五行一上
- 卷六十二·志第十五·五行一下
- 卷六十三·志第十六·五行二上
- 卷六十四·志第十七·五行二下
- 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
-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五行四
- 卷六十七·志第二十·五行五
- 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律历一
-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二·律历二
- 卷七十·志第二十三·律历三
-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四·律历四
-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五·律历五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六·律历六
-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七·律历七
- 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八·律历八
- 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九·律历九
- 卷七十七·志第三十·律历十
- 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一·律历十一
- 卷七十九·志第三十二·律历十二
- 卷八十·志第三十三·律历十三
- 卷八十一·志第三十四·律历十四
-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五·律历十五
-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六·律历十六
-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七
-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 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
- 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 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
- 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
-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
-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五·河渠二
- 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河渠三
-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
-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八·河渠五
- 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九·河渠六
- 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河渠七
- 卷九十八·志第五十一·礼一
- 卷九十九·志第五十二·礼二等
- 卷一百·志第五十三·礼三等
- 卷一百一·志第五十四·礼四等
- 卷一百二·志第五十五·礼五等
- 卷一百三·志第五十六·礼六吉礼六
-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七·礼七吉礼七
- 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礼八等
- 卷一百六·志第五十九·礼九等
- 卷一百七·志第六十·礼十等
- 卷一百八·志第六十一·礼十一等
- 卷一百九·志第六十二·礼十二等
- 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礼十三等
- 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六十四·礼十四等
- 卷一百一十二·志第六十五·礼十五等
- 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六十六·礼十六等
- 卷一百十四·志第六十七·礼十七等
- 卷一百一十五·志第六十八·礼十八等
- 卷一百一十六·志第六十九·礼十九等
- 卷一百一十七·志第七十·礼二十等
-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
- 卷一百一十九·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等
- 卷一百二十·志第七十三·礼二十三等
- 卷一百二十一·志第七十四·礼二十四等
- 卷一百二十二·志第七十五·礼二十五等
- 卷一百二十三·志第七十六·礼二十六等
- 卷一百二十四·志第七十七·礼二十七等
- 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等
- 卷一百二十六·志第七十九·乐一
- 卷一百二十七·志第八十·乐二
- 卷一百二十八·志第八十一·乐三
- 卷一百二十九·志第八十二·乐四
- 卷一百三十·志第八十三·乐五
- 卷一百三十一·志第八十四·乐六
- 卷一百三十二·志第八十五·乐七等
- 卷一百三十三·志第八十六·乐八等
- 卷一百三十四·志第八十七·乐九等
- 卷一百三十五·志第八十八·乐十等
- 卷一百三十六·志第八十九·乐十一等
- 卷一百三十七·乐志第九十·乐十二等
- 卷一百三十八·志第九十一·乐十三等
- 卷一百三十九·志第九十二·乐十四等
- 卷一百四十·志第九十三·乐十五等
- 卷一百四十一·志第九十四·乐十六等
- 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乐十七
-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仪卫一
- 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九十七·仪卫二
- 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九十八·仪卫三
- 卷一百四十六·志第九十九·仪卫四
-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仪卫五
- 卷一百四十八·志第一百一·仪卫六
- 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二·舆服一
- 卷一百五十·志第一百三·舆服二
- 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四·舆服三
- 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五·舆服四
- 卷一百五十三·志第一百六·舆服五
-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
- 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选举一等
- 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等
- 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选举三等
- 卷一百五十八·志第一百十一·选举四等
- 卷一百五十九·志第一百十二·选举五等
- 卷一百六十·志第一百一十三·选举六等
- 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
- 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职官二
-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职官三
- 卷一百六十四·志第一百一十七·职官四
- 卷一百六十五·志第一百一十八·职官五
- 卷一百六十六·第一百一十九·职官六
- 卷一百六十七·第一百二十·职官七
- 卷一百六十八·志第一百二十一·职官八等
- 卷一百六十九·志第一百二十二·职官九等
- 卷一百七十·志第一百二十三·职官十等
- 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职官十一等
- 卷一百七十二·志第一百二十五·职官十二等
-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
- 卷一百七十四·志第一百二十七·食货上二等
- 卷一百七十五·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货上三等
- 卷一百七十六·志第一百二十九·食货上四等
- 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等
- 卷一百七十八·志第一百三十一·食货上六等
- 卷一百七十九·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货下一等
- 卷一百八十·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等
- 卷一百八十一·志第一百三十四·食货下三
- 卷一百八十二·志第一百三十五·食货下四
- 卷一百八十三·志第一百三十六·食货下五
- 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货下六
- 卷一百八十五·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货下七
- 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
- 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兵一等
- 卷一百八十八·志第一百四十一·兵二等
- 卷一百八十九·志第一百四十二·兵三等
- 卷一百九十·志第一百四十三·兵四等
- 卷一百九十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等
- 卷一百九十二·志第一百四十五·兵六等
- 卷一百九十三·志第一百四十六·兵七等
- 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
- 卷一百九十五·志第一百四十八·兵九
- 卷一百九十六·志第一百四十九·兵十
- 卷一百九十七·志第一百五十·兵十一
- 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
- 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
- 卷二百·志第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 卷二百一·志第一百五十四·刑法三
- 卷二百二·志第一百五十五·艺文一
- 卷二百三·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
- 卷二百四·志第一百五十七·艺文三
- 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
- 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艺文五
- 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艺文六
- 卷二百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艺文七
- 卷二百九·志第一百六十二·艺文八
- 卷二百一十·表第一
- 卷二百一十一·表第二
- 卷二百一十二·表第三
- 卷二百一十三·表第四
- 卷二百一十四·表第五
- 卷二百一十五·表第六
- 卷二百一十六·表第七
- 卷二百一十七·表第八
- 卷二百一十八·表第九
- 卷二百一十九·表第十
- 卷二百二十·表第十一
- 卷二百二十一·表第十二
- 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三
- 卷二百二十三·表第十四
- 卷二百二十四·表第十五
- 卷二百二十五·表第十六
- 卷二百二十六·表第十七
- 卷二百二十七·表第十八
- 卷二百二十八·表第十九
- 卷二百二十九·表第二十
- 卷二百三十·表第二十一
- 卷二百三十一·表第二十二
- 卷二百三十二·表第二十三
- 卷二百三十三·表第二十四
- 卷二百三十四·表第二十五
- 卷二百三十五·表第二十六
- 卷二百三十六·表第二十七
- 卷二百三十七·表第二十八
- 卷二百三十八·表第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九·表第三十
- 卷二百四十·表第三十一
- 卷二百四十一·表第三十二
-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
-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下
-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
-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宗室二
-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宗室三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
-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公主
-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
-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十
-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十一
- 卷二百五十三·传第十二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十三
-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
-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
-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十六
- 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
- 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十八
-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
- 卷二百六十一·列传第二十
- 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
-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
- 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三
-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
- 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
- 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
- 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
- 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
- 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二十九
- 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三十
- 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
- 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三十二
- 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三
- 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三十四
-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
- 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
- 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三十七
- 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
- 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三十九
- 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
- 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一
- 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
- 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
- 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四
- 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
- 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四十六
-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 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四十八
- 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
-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
-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 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
- 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五十三
- 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五十五
- 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
- 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
- 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五十八
- 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 卷三百一·列传第六十
- 卷三百二·列传第六十一
- 卷三百三·列传第六十二
- 卷三百四·列传第六十三
- 卷三百五·列传第六十四
- 卷三百六·列传第六十五
- 卷三百七·列传第六十六
- 卷三百八·列传第六十七
- 卷三百九·列传第六十八
- 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 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
- 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 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 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
- 卷三百一十五·列传第七十四
- 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 卷三百一十七·列传第七十六
- 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
- 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
- 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
- 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
-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八十二
- 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八十三
- 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八十四
- 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
- 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 卷三百二十八·列卷第八十七
-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
-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
-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
- 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九十一
- 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
- 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
- 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
- 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
- 卷三百三十七·列传第九十六
- 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
- 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 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
- 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
- 卷三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一
- 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
- 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
- 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
- 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
- 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
- 卷三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七
- 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
- 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
- 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
- 卷三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 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 卷三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 卷三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 卷三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 卷三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 卷三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 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 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 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
- 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 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卷三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 卷三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卷三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卷三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
- 卷三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卷三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 卷三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 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 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卷三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 卷三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 卷三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 卷三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
- 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 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卷三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 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 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卷三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 卷三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 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
- 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 卷三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 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 卷三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 卷三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 卷三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 卷三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 卷三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 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 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 卷四百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 卷四百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 卷四百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 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 卷四百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 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 卷四百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七
- 卷四百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 卷四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 卷四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
- 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 卷四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二
- 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 卷四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 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 卷四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 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 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
- 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 卷四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
- 卷四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 卷四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 卷四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 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 卷四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 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等
- 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
- 卷四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九·道学四等
- 卷四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
- 卷四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
- 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
- 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
- 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
- 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 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
- 卷四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
- 卷四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
- 卷四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九十九·文苑二
- 卷四百四十一·列传第二百·文苑三
- 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文苑四
- 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
- 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 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
- 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
- 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
- 卷四百四十八·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 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
- 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
- 卷四百五十一·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 卷四百五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
- 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
- 卷四百五十四·列传第二百一十三·忠义九
- 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忠义十
- 卷四百五十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
- 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 卷四百五十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
- 卷四百五十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 卷四百六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
- 卷四百六十一·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
- 卷四百六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 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
- 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
- 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 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 卷四百六十七·列传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
- 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
- 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
- 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
- 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一
- 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奸臣二
- 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
-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
- 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
- 卷四百七十六·列传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
- 卷四百七十七·列传第二百三十六·叛臣下
- 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世家一
- 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
-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
- 卷四百八十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世家四
- 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
- 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
- 卷四百八十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
- 卷四百八十五·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外国一
- 卷四百八十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五·外国二
- 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
- 卷四百八十八·列传第二百四十七·外国四
- 卷四百八十九·列传第二百四十八·外国五
- 卷四百九十·列传第二百四十九·外国六
- 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
- 卷四百九十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一·外国八
- 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
- 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蛮夷二
- 卷四百九十五·列传第二百五十四·蛮夷三
- 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
猜你喜欢的书
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写于1835年。《宾客聚集别墅》写于1828——1830年。这两篇在俄文版全集中只是当成片断或素描收了进去。
周易参同契考异
朱熹著。《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现存最早论述道教炼丹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产生的年代稍晚于《太平经》,约为东汉顺帝、桓帝之际,作者为魏伯阳。参,即三;同,相通;契,相合。《参同契》主要论述《周易》、黄老之学、外丹炉火三者互相契合之意,故名。朱熹对该书有独特的深刻领悟,认为其包含深义,作者则故意隐约其词,曾说:“《参同契》为艰深之词,使人难晓,其中有千周万遍之说,欲人之熟读以得之也。大概其说以为欲明言之,恐泄天机;欲不说来,又却可惜。”(《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又曾以“空同道士邹”的笔名著《周易参同契考异》,主要是从义理角度对《参同契》进行疏证。认为,《周易参同契》实际上不是对《周易》的解释,而是依据《周易》的象数理论来建构丹道理论系统,“《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火候。……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因此,“与《周易》理通而义合”(《周易参同契考异》)。反映了道家、道教思想(尤其是丹道思想)对于朱熹思想的影响。
原儒
熊十力著,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出版,32万字。 《原儒》分上、下卷。上卷原学统、原外王。下卷原内圣。 原学统篇分为三段。第一段,上推孔子所承于泰古以来圣明之绪,而集大成。开内圣外王一贯之鸿宗。第二段,论定晚周诸子百家以逮宋明诸题与佛氏之旨归,而折中于至圣。第三段,审定六经真伪。悉举西汉以来两千余年间六经的鼠乱流变。求复孔子真面目,儒学之统乃定。 原外王篇,以大易、春秋、礼运、周官四经、融会贯穿,可见圣人数往知来,为万世开太平之大道。格物之学,所以究治化之具。仁义礼乐,所以端治化之原。春秋崇仁义,以通三世之变。周官经以礼乐为法制之原。易大传以知物、备物、成物、化裁变通乎万物,为大道所由济。 原内圣篇,也分三段。第一段谈天人,第二段谈心物,第三段总论孔子之人生思想与宇宙论,而尤详于大易。原内圣篇主要是发挥大易之内蕴。 三篇文章之要旨在内圣与外王,可分疏如下:本体、现象不二,遣现象而求本体是宗教之迷。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天者,道之异名,是人生之原也。心、物不二,心与物乃是本体流行之两方面。理、欲不二,宋明儒严于天理、人欲之分,非孔子之旨。动静不二。知、行不二。成己、成物不二,治心养心之道,是成己之实基也;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乃至位天地、育万物,是成物之极致也。人心与天地万物本通为一体;故圣学非是遗天地万物而徒返求诸心。治心、养心而不遗物以沦于虚。 书中另有附录《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详论孔子晚年(五十岁学易以后)始作六经。
地道建立
宝无畏王大师(1728-1791)造。“地道”一词分别指大乘地小乘地与五道之义。在论中即提到,就像草木山林等一切动不动法皆是依于大地而生;世出世间无量功德亦皆从三乘所生,故称为“地”。“道”则指由于修行现观即能开辟前往解脱果位之道,如同道路故以此立名。此书即主要阐明五道十地之意,亦略摄三士道之大纲。透由此书,能令学人系统性的研习各乘地道之差别与性相支分,并种种不同的断证功德,建立对修道基础的认识。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明沙门智旭笺要,云昉(弘一大师)校并补释。
华严经谈玄抉择
六卷,但初卷不传。又名《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入藏于日本《卍字新纂续藏经》“中国撰述·华严部疏”第八册,是鲜演在合并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至三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至十五的基础上所作的阐释和讲疏。《华严经玄谈决择》卷二跋语有“高丽国大兴王寺寿昌二年(丙子)岁奉宣雕造”、“大宋国崇吴古寺宣和五年(癸卯)岁释安仁传写”、卷四记“大宋咸淳第七(辛未)岁春中月下七日于宋朝湖州思溪法宝禅寺借得行在南山高丽教寺之秘本,谨以写留之毕,执笔沙门辨智”等,据研究,上述《鲜演大师墓碑文》中所谓的“高丽外邦,僧统倾心”的僧统指的是高丽著名的僧统义天(1054—1101年)。义天曾远涉重洋拜杭州南山慧因禅寺晋水净源为师,并曾广搜辽朝鲜演等经师的著作在高丽刊雕,汉文本《华严经玄谈决择》就是义天在高丽刊雕,然后赠回南山高丽教寺(即杭州南山慧因禅寺),再辗转传至日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