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雅言
比年以来,我台人士辄唱乡土文学,且有台湾语改造之议;此余平素之计划也。顾言之似易而行之实难,何也?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又不肯行;此台湾文学所以日趋萎靡也。夫欲提唱乡土文学,必先整理乡土语言。而整理之事,千头万绪:如何着手、如何搜罗、如何研究、如何决定?非有淹博之学问、精密之心思,副之以坚毅之气力、与之以优游之岁月,未有不半途而废者也。余,台湾人也;既知其难,而不敢以为难。故自归里以后,撰述「台湾语典」,闭户潜修,孜孜矻矻。为台湾计、为台湾前途计,余之责任不得不从事于此。此书苟成,传之世上,不特可以保存台湾语,而于乡土文学亦不无少补也。
长恨歌传
唐代传奇小说。陈鸿撰。该篇是作者为白居易长诗《长恨歌》所写的“传”,《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四)曾收录此篇。陈鸿,字大亮,贞元、元和年间(806~820)人,长于史学,所作传除本篇外,尚存《东城老父传》一篇,收在《全唐文》中。本篇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开元盛世之时,唐玄宗沉溺酒色,专宠杨贵妃,叔父昆弟皆位列贵胄,其姐封虢国夫人,其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家权倾朝野,无与伦比。天宝末,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行至马嵬坡,六军请求诛杀杨氏兄妹,杨贵妃自缢身死。玄宗归京后,思念贵妃不已,“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可得。”有道士为玄宗真情所感,上天入地,寻找贵妃魂魄,终于在仙山访得贵妃,有当年玄宗所赐钿合金钗与七夕密约为证,玄宗睹物思人,更加伤感,“日日不豫”。本传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而写成,既暴露了玄宗的纵情声色任用奸佞导致的国家衰败,也歌颂了唐玄宗作为封建帝王能专于一人的真挚爱情,小说以同情的笔调来竭力渲染描绘李、杨的爱情,从中寄托了人民的爱情理想和对盛唐的怀念惋惜之情。同时小说将玄宗和贵妃的爱情与巨大的时代悲剧相联系,使这一爱情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增加了作品的感人力量。小说艺术上采用抒情笔法,情节委婉,文辞优美,将李杨爱情描绘得凄美动人,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长恨歌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相辅相成,成为后世诗文、小说和戏曲中长盛不衰的素材,不少作品演绎李杨爱情故事,最著名作品是元代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清代洪昇所著传奇《长生殿》。
雅舍小品
梁实秋著。散文集。1949年台北正中书局出版。本书除序外,收入《雅舍》,《孩子》《音乐》、《信》、《女人》、《男人》、等散文,是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作的。这些作品是梁实秋倡导真实流畅的文学,而受到左翼作家批判的“无言的抵抗”。正如作者所述:“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集中作品谈论生活、人生、艺术,题材广泛,角度新颖,表现了作家在苦难中寻觅诗意,达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作者“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和超功利的审美态度。显示出作家深受道家的人生观,美学观的影响。但因为这些作品产生在国难当头的岁月,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无消极性质。梁实秋的散文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所以,这些作品简繁得当,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其语言、文情莫不适中,声韵配合,读来琅琅上口。作品思路宽广,旁征博引、融会贯通,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特色于一体,机智闪烁,谐趣迭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朱光潜曾评价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此书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至今发行50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记录。
阅世编
史料笔记。十卷。约15万余字。清初叶梦珠撰,约成书于康熙三十年代末或四十年代初。叶梦珠,字滨江,号梅亭,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生卒年不详。只知其生于明末,死于清朝康熙中叶稍后。他博学多闻,关心世务,著述除本书外,尚有《续编绥寇纪略》等。本书内容,主要是记述作者生活的六十多年中,凡“阅历之所及,无事不书,有闻必录,而于松江一郡之沿革创置为特详”。故取名为《阅世编》。本书体例编排,采用分类分目叙述,叙述时,各按时间顺序进行。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
华严经感应略记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佛教感应集。明袾宏辑录。一卷。记述印度和汉地从晋至元有关传持《华严经》的灵验感应事迹。分为二十八段,每段四字为题,如“双童现瑞”、“天地呈祥”等。所述事件大多未标明出处。不少内容为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所采用。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