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
作者:佚名![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d/file/books/7345bacfd1f97ea3b1e4712000f4281a.jpg)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李倧(1595年—1649年),即朝鲜仁祖(조선 인조),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本贯全州,生于海州,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李倧初封绫阳君,光海君时期,其家族被光海君视为王位威胁,屡遭迫害。天启三年(1623年)李倧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后金(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牛虻世家
比阿特丽斯是牛虻的曾外祖母,她的一生遭受过各种苦难:婚前,她失去父亲;又险遭继父的蹂躏;婚后,爱子包比惨死,次子迪克天性贪婪,去做有钱人家的养子,她最敬爱的哥哥沃尔特舍己救人,横死海上;她本人又身患癌症。弥留时,她向养子亚瑟和女儿格拉迪斯祝福,希望他们能成为善良的人。这是一部心理小说,它着力塑造了比阿特丽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从她的坚强、善良和正直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到牛虻性格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
孽卵
俄国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以其机智巧妙的笔触创作出了一篇篇非常怪诞,非常滑稽非常质朴,非常耐人寻味的现代经典。本书由他的三篇小说结集而成。被高尔基称为必将会进入世界文学史的《孽卵》叙述了一个连鸡蛋和蛇蛋都分不清的国营鸡场场长为在一个月内振兴共和国的养鸡事业,利用天才科学家发现的“神奇光束”孵鸡,结果孵出大量巨蟒和鳄鱼,使得恶兽横行,殃及百姓,祸及京城的故事:一个小职员自杀了,是被新上司可怕的面孔吓死的,《魔障》告诉你官僚主义也可以吃人:《吗啡》则讲述了一个医生因染上毒瘾而走向毁灭的过程……在布尔加科夫这些诉说着“最可怕而又最无畏的问题”的作品中,传达出了他对现实的深切忧患,渗透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南中幽芳录
《南中幽芳录》成书于明永乐十年春(公元1412年春),记叙了当时的38品名兰,如:碧玉莲、大雪素、金镶玉、小雪素、金丝莲、黄建素、大贡品等。书中对这38品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叶色、叶态、叶质、叶片数;花葶形态、着花数量、放花时间;花色、花形、花香等作了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描述赏评,文字优美,韵味无穷,读文如见花,隐隐有馨香袭来。重要兰谱,兰花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最早可追溯到2500-3000年前。公元前600至1000年之间成书的《诗经》就有兰花的记录:“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兰兮”。
胡文穆杂著
一卷。明胡广(1370—1418)撰。此书是胡广随手札记之文,持论较为公正。其中如评《资治通鉴》论维州悉怛谋事时,胡广认为司马光不是不知道李是牛非,而是特以意主和邻,不欲生衅,故矫为此言。并引司马光临终时与《吕公著简》为证,加以说明,可谓深明时势。又认为灞陵尉禁人夜行,乃其本职,李广憾之为私意;认为子产论黄熊为启信妄喜怪之开端;认为申屠嘉大节凛然,班固称其学术不及陈平,这种观点是错误等等,持论均很公正。其他如胡广还认为纳吉、纳币之卜,皆卜其日,非卜吉凶,程子所疑不大可信;又认为李白原本已有给杜甫的诗,《容斋随笔》所考不确切;又认为定豫章者实为灌婴,李白之诗所载没错,而胡若思却说是陈婴,是其误也等等,考据也颇有根据。此书在明初说部文献中属上乘之作。此书有路有钞本和 《胡文穆集》本。
势胜学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善见律毗婆沙
亦称《善见毗婆沙律》、《毗婆沙律》、《善见律》、《善见论》等。佛教律书。18卷。古印度*佛音著。南朝齐僧伽跋陀罗与僧猗于永明六年(488)在广州竹林寺译出。内容前4卷述说佛教的三次结集和*阿育王时佛教向外传播的情况,其余解释各条戒律,受《四分律》影响很大,可视为《四分律》的释文。据学者研究,汉译本唯前部分比较忠实原文,后部分属于抄译。此律对研究印度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