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大清会典

作者:佚名
钦定大清会典

一百卷。亦称《清会典》,清奉敕官修。康熙三十五年 (1694) 初修。雍正五年(1727)续修。这两次编撰是依《明会典》的体例,将事例分散于各条之下。乾隆十二年 (1749) 始命 《会典》与《事例》各修一书,于乾隆二十九年修成为《会典》 一百卷、《则例》 一百八十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编《会典》为八十卷,《事例》九百二十卷,《图》一百三十二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行编纂,又复《会典》为一百卷、《事例》则增至一千二百二十卷,《图》二百七十卷。《清会典》是记载清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汇编,它依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各寺监、八旗都统、内务院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顺序,对清代的行政、军事、司法等各机构作了较全面、详尽的介绍。此较是书历年所修各本,《会典》内容前后基本一致,变化不大,而乾隆后修的本子,将“事例”别编一书,则不断增加卷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再修本增加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内容,反映了清末外交事业的发展。《四库全书提要》对本朝所修《会典》多所推崇之语,此虽不尽然,但所提出编纂典制之书的宗旨: “不尽系编纂之工拙,而系乎政令之得失”,于史实“不能删而不书”,也“不能饰而虚载”或“有所点窜变易”,(卷八

猜你喜欢的书

两般秋雨盫随笔

两般秋雨盫随笔

清代文言笔记集。8卷。梁绍壬著。道光十七年(1837)钱塘汪氏振绮堂初刻。卷首有汪适孙《序》。翻印本甚多,如文德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吉华室刻本(卷末增许之琎《书后》、王堃《后序》)、光绪十八年(1892)兰溪铜活字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年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旧小说》(己集)本、《清代笔记丛刊》(第6卷)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本等。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式标点本,并删去两则。该书共录890篇,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笔记集,其内容驳杂而充实,或记载掌故,或评述诗文,或讨论学术,或考证名物。其中较突出者是有关鸦片战争前夕清代政治、经济情况的记载,并对民生疾苦表现了深切的关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文学方面,则记载了清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以及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资料,较有文学史料价值。但其中也夹杂宣扬封建迷信、诬蔑农民起义等消极内容,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

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奉旨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玉匮明真斋乃道教灵宝诸斋法之一,用于忏谢前世今生所行过误。祈神灵消除罪录,开度幽关,上升天堂;并祝圣寿无疆。天下太平,幽显蒙恩,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本篇仅列举依次向十方天尊、圣真神仙归礼忏谢之文,不载具体仪式节次。

纲目续麟

纲目续麟

明张自勋撰。二十卷,又《校正凡例》、《附录》各一卷,《汇览》三卷。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是书摘列《通鉴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校正凡例》列朱熹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著所疑。《附录》备列朱熹论《通鉴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有关序文,证明其书不但分注非朱熹手定,即正纲亦多出其门人赵师渊之手。《汇览》则列增删正纲的三千六百四十余字,订正分注的四百四十余字,为改正之本。而本书则发明改正之因由。分注不能悉载,《汇览》仅改岁首年号、君名、谥号之类,由于文字太繁,其他所当改者,则散见于本书之中。作者以为义详《续麟》,辞载《汇览》。二者详略互见,相辅为用,可相参阅。

佛学指南

佛学指南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是近代佛教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他在创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僧人材,组织居士正信会、团结各界信众,出版书报杂志、宣传佛教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市面所见太虚大师的著作多偏重专门,读者对象为具有一定佛学根柢者。本书是太虚大师相对浅显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他的基本佛学观点很有助益。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将释此经。必用五重玄义。依玄义能入妙理故。所谓五重玄义者。名体宗用教也。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法喻为名。无法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熟酥味为教相。以名诠所宗之体。能趣体者为宗。宗之功能为用。判名体宗用之高深者。为教相。故释一切经论。五重玄义之需要。不可少也。且如般若之体。云何无法。诸法之元。以动为基。动必有声。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此明能破邪法,能坏魔军,救护饶益有情,息灾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