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实录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
- 太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
- 大明孝宗敬帝实录卷之四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寔录卷五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
- 大明孝宗建天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四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六
-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
-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百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百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三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五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六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七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八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九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一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二
- 明孝宗敬皇帝实卷之二百二十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
猜你喜欢的书
青阳集
元代诗文别集。余阙撰。《青阳集》是元人诗文集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有4卷、5卷、6卷、9卷等几种版本。《四库全书》曾据编修励守谦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是4卷本。目前可见到的主要版本,是5卷本、9卷本两种。9卷本卷数虽多,但内容却略少于5卷本,而且编次较混乱。现存的9卷本《青阳集》(或题为《青阳山房集》)是由门人郭奎辑刊、后学张毅补遗,明正统十年(1445)由沅陵县丞高诚汇刊。黄丕烈认为,高诚汇刊本在诸本中最善。5卷本中清嘉庆八年(1803)张祥云校刊的最晚出,编次也较合理。正统十年高诚刊本主要内容是:卷首有正统十年高谷序,王汝玉撰《青阳先生文集附录序》,程国儒序,李祁序,附有程文撰《青阳山房记》。卷1为诗,卷2为碑,卷3为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铭,卷7为墓表,卷8为杂著。卷1—8为门人郭奎辑。卷9为张毅续辑,收诗14首,文8篇。一些晚出的《青阳集》都在卷末附录有关资料,如《元史》本传、宋濂撰《余忠宣公传》、元至正十八年(1358)贾伯良撰《余忠宣公死节记》等。正统十年所刊9卷本《青阳山房集》曾被收入《四部丛刊续编》。清嘉庆八年张祥云校刊5卷本《青阳山房集》,卷首有张祥云序。卷1为诗,卷2为策、表、书,卷3为序,卷4为记,卷5为杂著,卷末也有1卷附录。
大复集
明何景明撰。何景明,明代文学家、诗人,明“前七子”之一,地位仅次李梦阳。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提倡复古,在反对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用。其诗如《赠王文熙》说:“行子夜中起,月没星尚烂,天明出城去,暮薄长河岸。草际人独归,烟中鸟初散,解缆忽以遥,川光夕凌乱”。《怀沈子》说:“沈生南国去,别我独凄然。落日清江树,旧人何处船?”《十四夜》说:“水际浮云起,孤城日暮阴。万山秋叶下,独坐一灯深”。风格淡远,有盛唐风趣。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何景明“他的《大复集》,论者的评价,乃在李梦阳《空同集》之上。他不复有空同之‘霆惊电煜,骇日振心’的气魄,却以‘清远为趣,俊逸为宗’有如‘落日明霞,余晕映远’”。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复诘难,断断然然两不相下。平心而论,摹似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但所作诗文亦有限于形式,内容失之平庸之不足,带有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共同弊病。该书为作者的文集,共38卷。其中赋3卷,诗26卷,文9卷,别附录传志行状1卷。书前有王廷相、康诲、唐龙、王世贞等人所作序文。版本有明万历年间刻本,清《四库全书》本。又明万历年间李三才辑有《李何二先生诗集》本的《何仲默先生诗集》15卷,清光绪年间张祖同辑有《弘正四杰诗集》本的《何大复诗集》26卷,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可并参考。
文字论
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终乃怀瓘作书赋成,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共读书赋,相与激赏之情状。其价值在于: (1) 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在书法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者论书的纲领,所谓“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等说法以及书论中的“写意说”、“神、妙、能”的品评说等均是这一纲领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它是前代神采论的提升。从王僧虔“色彩”“形质”相兼到虞世南的“假笔转心,妙在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再到“惟观神彩,不见字形”,其传承递升之迹昭然可见。它不仅蕴含着书艺本质乃是同形向神的升进,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古典书风转向写意书风的时代的来临。(2) 谓“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这和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相通之处,它表明在当时传统派的书法理论中,虽尚有属守以二王为典范的观念,但同时也出现了主张不师古人之法,要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和造化融为一体的倾向。这种观念对后世书论、山水画理论颇有影响。(3) 提出“书之深意”,也是书学史上第一次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把书法和其他艺术进行区分的重要尝试。文载《法书要录》、《书苑菁华》本、《美术丛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瑶华传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十一卷四十二回。题“吴下香城丁秉仁编著”, “茂苑尤夙真阆仙评”,首有尤夙真,冯翰等序,作者自序,作者丁秉仁,书叙明末福王女瑶华,乃南山雄狐转世,自幼好道,拜剑仙无碍子为师,修文习武。时福王因出师不利,奏明崇祯帝,由瑶华带兵入川,生擒敌首奢崇明,班师回京,被封“宣文耀武一等坤德侯”。后与周君佐结婚。瑶华因嫌君佐粗俗,常令婢女梅影代己,己则随师无碍子云游天下。无碍子嘱其一戒骄贵,二戒沉湎,三戒浮躁。后至峨眉山空空洞,脱却凡胎,修成剑仙。本书虽叙明末事,但不依史实,多言灵怪,号称劝世戒淫,而独于淫秽描写为多,格调低下。有涛音书屋刊本,约刊于嘉庆间,有嘉庆八年(1803)自序。另有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及道光二十五年慎修堂刊本。
乐府雅词[标点本]
宋词总集。三卷,《拾遗》二卷。南宋曾慥编选。编定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晋江(今福建南安)人。官至尚书郎,值宝文阁。学问淹博,著有《高斋漫录》、《高斋诗话》,并编有《宋百家诗选》,均已散佚,今惟《类说》传世。是集选录宋词人欧阳修以下凡三十四家,《拾遗》选录十六家。共五十家。据编选者曾慥自序云:“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篇,或后或先,非有诠次,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当时艳曲,谬托欧公者悉删除之。”此即其选录标准,亦为“乐府雅词”之由来。有宋一代,为词之极盛时期,柳永、晏殊父子、周邦彦、秦观等皆词林高手,为宋词蔚成风气,贡献极大,但曾慥株守传统,斥为“软媚”一流,弃而不选。然此集亦有极可宝贵者。卷上分《转踏》、《大曲》、《雅词》三类,其《转踏》中录有皇宫内庭传出的无名氏《九张机》、《调笑》,《大曲》中录有《道宫薄媚》等,皆他本所罕载,是今天我们研究唐宋歌舞曲的重要资料。此集未选苏轼词,因曾慥另刻有《东坡居士长短句》。有明代星凤阁校钞本、《词学丛书》中的享帚精舍本和承启堂本。并收入《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四部丛刊·集部》、《粤雅堂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文学卷》中。《四部丛刊》本为三卷,《拾遗》二卷;《粤雅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则为六卷,《拾遗》二卷。
崔鸣吾纪事
明崔嘉祥撰。一卷。记嘉靖、隆庆、万历间浙江海盐一带民事、风俗,尤详于倭乱及当地抗倭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