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续考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邂逅集
现代短篇小说集。汪曾祺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4月出版。列入“文学丛刊”。收短篇小说《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邂逅》等8篇。本集多以第一人称“我”的经历见闻,描绘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众生相。这里有和尚、复仇者、校警、艺术家、小店主等人物。《老鲁》记叙了一个乡村学校,教师们都穷得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一到假期,学校发不出钱,大家只好吃野菜。这时来了校警老鲁,抓来许多可以吃的蚕豆虫子,下锅用油一炸,给大家开了荤。他不但给公家挑水,还给私人挑水。不过,帮私人做活是要收钱的。后来他积了一些钱,当了一个铺子的老板。《鸡鸭名家》记叙了“我”家乡的两位养鸡放鸭能手。余老五是炕房师傅,他孵出的小鸡就多,生意好。陆长庚是放鸭好手,可是爱赌钱,一晚上就把挣来的十块大洋全输了。《邂逅》记叙了“我”坐船,遇到一个卖唱的瞎子,因此联想起10年前轮渡上卖唱的一个好抽鸦片,唱得很好的男人。本集作品对人物刻划较为细致,但情节线索较为简单。
金液大丹口诀
金液大丹口诀,原题「冲虚妙静甯真子郑德安序」。约成书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据卷首郑德安序称:从其师白衣道者得授金丹口诀,遂撰此书。其书有内丹口诀《太一含真火符直指》、七言诗《一称金》十七首、《西江月》词六首,以及《安乐歇》、《归真篇示后学》、《抽添诗》等。其丹诀及诗词论述内丹下手功夫、玄关一窍、药物川源,火候秘旨、进退抽添、沐浴温养、脱胎神化之要旨。丹法属南宗先命后性之法,以坎离中铅汞二物归于土釜,黄婆媒合团圆而成丹。又重视心性修炼,认为修真须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仙佛圣人皆由此心而得道,此心悟之者圣,迷之者凡。
古今词话
词话。一卷。南宋杨湜撰。杨湜(生平不详),字曼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此书已加称引,知杨湜为绍兴年间人。《古今词话》采辑五代以下词林逸事,仿唐宋说部体裁,所记本事每多不实,大都出于传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驳之甚烈,以为“《古今词话》以古人好词世所共知者,易甲为乙,称其所作,仍随其词牵合为说,殊无根蒂,皆不足信也”。如以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为任世德作,《八六子》(倚危亭)为贺铸作,《浣溪沙》(脚上鞋儿四寸罗)为黄庭坚作,皆非。所记又侧重冶艳故实,品评亦时或失当。但这是现存宋代第一部以“词话”命名的论词专著,其体例为后人沿袭,在词话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古今词话》明以后久佚,宋以来公私书目罕见著录(《也是园书目》载《古今词话》十卷,未知是否此书),卷数未详。近人赵万里从《岁时广记》、《笺注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天一阁旧藏明写本《绿窗新话》中辑得六十七则,附载于《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历代诗余话》引《古今词话》,多涉宋南渡后及元明人事,盖另一书,与杨湜无涉。此外,清康熙间吴江沈雄(偶僧)亦著《古今词话》八卷,与此书名同而实异。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唐圭璋收入《词话丛编》。
皇朝遗民录
奎章阁藏《皇明遗民录》写本共一卷,主要是记述流亡朝鲜的王以文(凤冈)、杨福吉、冯三仕、王文祥、裴三生、王美承、郑先甲、黄功、柳溪山九位明遗民的事迹。编撰者署济南后人王德九,系王以文之后,其自序称收拾诸家家乘,谨校成编。自序延续永历纪年,末题永历三戊寅春三月,应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书后有朝鲜人黄基天的跋语。卷首钤有“帝室图书之章”“朝鲜总督府图书之印”“汉城大学图书”。朝鲜时代民间雕版之风不盛,官书多采用活字印本,其余书籍则以写本居多。此册虽然不一定是原本清稿,但似未见有印本,能够留存至今,实属难得。
四书集编
宋真德秀辑录朱熹四书注语而成。《大学》1卷,《中庸》1卷,《论语》10卷,《孟子》14卷,凡26卷。德秀早年从游于朱熹弟子詹体仁,对朱熹推崇备 至,谓 “巍巍紫阳,百代宗师”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定而为《四书集注》后,四书地位日显。然 “《集注》虽多参取旧文,而亦与诸儒异。其所以去取之意,散见《或问》、《语类》、《文集》中,不能一一载也。而 《或问》 、《语类》、《文集》又多一时未定之说,与门人记录失真之处,故先后异同重复颠舛,读者往往病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德秀此书即博采朱熹之说,条列而分附于四书各章之后,以发明四书之意。间或附以自己心得创见以折衷讹异。自谓 “《大学》、《中庸》之书,至于朱子而理尽明,至予所编而说始备。虽从《或问》、《辑略》、《语录》中出,然铨择刊润之功亦多,间或附以己见。学者倘能潜心焉,则有余师矣。然又须先熟乎诸书,然后知予用功深,采取精”(自序) 。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
佛祖正传古今捷录
全一卷。又作古今捷录。清代僧雪兆果性(1666~?)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系果性广阅藏典,编集宋代僧密庵咸杰以下,诸传灯录未载之元、明时代十七、八世之临济宗传灯祖师之事迹、朝代、法腊、谥号、法嗣等,并略述自达磨至密庵诸师之机缘、语要等,以明其法系。各传之后附拈颂一首。卷末附录曹洞、沩仰、云门、法眼四家之简要传承,以及汝州风穴延沼禅师塔铭并序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