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编
作者:冯琦
《经济类编》100卷。明人冯琦编撰。冯琦未编完即去世,由其弟冯瑷和弟子周家栋、吴光仪等稍加排纂,删定而成。《经济类编》全书分为23类。其性质、体例,大致与《册府元龟》相近。但《册府元龟》只录事迹,此书兼收文章;《册府元龟》仅据史传,此书则诸子百家,无所不包。虽兼容并收,内容略嫌庞杂,但征引材料丰富而又谨严。其体例、内容,均比一般明代类书为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史称琦明习典故,学有根柢,此亦可见一斑。惟此书既非琦手校,其间所录诸条,瑗等有所损而弗能益,故或详或略,不尽均齐;又离析合并,未必一一得琦本意,故分隶亦间有参错。然网罗繁富,大抵采自本书,究非明人类书辗转裨贩者比。惟编内所收皆义属正大。而道术类中有神妖诸琐说,物类中有宝鼎琴酒诸琐事。概以体例,颇属芜杂。是则尺璧不免于微瑕,大木不免于寸朽,分别观之可矣。”全书分为23类,即帝王、政治、储宫、宫掖、臣、谏诤、铨衡、财赋、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刑罚、工虞、天、地、人伦、人品、人事、道术、物、杂言,可谓“采摭繁富,颇为赅洽”。[改]
章节列表
升序↑- 目录
- 卷一 帝王类一
- 卷二 帝王类二
- 卷三 帝王类三
- 卷四 帝王类四
- 卷五 帝王类五
- 卷六 帝王类六
- 卷七 政治类一
- 卷八 政治类二
- 卷九 政治类三
- 卷十 政治类四
- 卷十一 政治类五
- 卷十二 政治类六
- 卷十三 政治类七
- 卷十四 政治类八
- 卷十五 储宫类一
- 卷十六 储宫类二
- 卷十七 宫掖类一
- 卷十八 宫掖类二
- 卷十九 宫掖类三
- 卷二十 臣类一
- 卷二十一 臣类二
- 卷二十二 臣类三
- 卷二十三 臣类四
- 卷二十四 臣类五
- 卷二十五 臣类六
- 卷二十六 谏诤类一
- 卷二十七 谏诤类二
- 卷二十八 谏诤类三
- 卷二十九 铨衡类一
- 卷三十 铨衡类二
- 卷三十一 铨衡类三
- 卷三十二 铨衡类四
- 卷三十三 铨衡类五
- 卷三十四 铨衡类六
- 卷三十五 财赋类一
- 卷三十六 财赋类二
- 卷三十七 财赋类三
- 卷三十八 财赋类四
- 卷三十九 礼仪类一
- 卷四十 礼仪类二
- 卷四十一 礼仪类三
- 卷四十二 礼仪类四
- 卷四十三 礼仪类五
- 卷四十四 礼仪类六
- 卷四十五 礼仪类七
- 卷四十六 乐类
- 卷四十七 文学类一
- 卷四十八 文学类二
- 卷四十九 文学类三
- 卷五十 文学类四
- 卷五十一 文学类五
- 卷五十二 文学类六
- 卷五十三 文学类七
- 卷五十四 文学类八
- 卷五十五 武功一
- 卷五十六 武功类二
- 卷五十七 武功类三
- 卷五十八 武功类四
- 卷五十九 武功类五
- 卷六十 武功类六
- 卷六十一 武功类七
- 卷六十二 武功类八
- 卷六十三 武功类九
- 卷六十四 武功类十
- 卷六十五 武功类十一
- 卷六十六 武功类十二
- 卷六十七 武功类十三
- 卷六十八 边塞类一
- 卷六十九 边塞类二
- 卷七十 边塞类三
- 卷七十一 刑法类一
- 卷七十二 刑法类二
- 卷七十三 刑法类
- 卷七十四 工虞类
- 卷七十五 天类一
- 卷七十六 天类二
- 卷七十七 天类三
- 卷七十八 天类四
- 卷七十九 地类一
- 卷八十 地类二
- 卷八十一 人伦类一
- 卷八十二 人伦类二
- 卷八十三 人伦类三
- 卷八十四 人品类一
- 卷八十五 人品类二
- 卷八十六 人品类三
- 卷八十七 人品类四
- 卷八十八 人品类五
- 卷八十九 人事类一
- 卷九十 事类二
- 卷九十一 人事类三
- 卷九十二 人事类四
- 卷九十三 人事类五
- 卷九十四 道术类一
- 卷九十五 道术类二
- 卷九十六 道术类三
- 卷九十七 道术类四
- 卷九十八 物类
- 卷九十九 杂言类一
- 卷一百 杂言类二
冯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倪石陵书
一卷。宋倪朴撰。倪朴,字文卿,号石陵,浦江 (今浙江浦江县)人。生卒年不详。因居于石陵村,所以号为石陵。曾应进士举。绍兴末 (1162),金人将南侵,朴拟上万言书,但无回音。郑伯熊、陈亮皆极称之。后为乡里人陷害,徒置筠州。因赦得还。吴师道、宋濂皆为其作传。师道称其 “究悉用兵攻守险要,尤精地理。”曾著 《与地会元志》四十卷,今不传。所传者仅《倪石陵书》一卷,前载吴师道、宋濂二人所作传,次拟上高宗书,又书札八篇、书唐史诸传七篇、辨一篇。大体皆古健有法。之所以称 “书”而不称 “集”,是因为卷中以上高宗书为主之故。《倪石陵书》一卷有 《四库全书》、《豫恕堂丛书》 和 《宋人集丙编》 丛书本。
农桑衣食撮要
元鲁明善撰。明善元史无传,其始末未详。此本有其幕僚导江张序一篇,称明善威乌尔人,以父字鲁为氏,名铁柱,以字行。于延祐甲寅出监寿郡,始撰是书,且锓诸梓。又有明善自序、则称叨宪纪之任,取所藏农桑撮要刊之学宫。末署至顺元年六月,盖自寿阳刊版之后,阅十有七年而重付剞劂者也。鲁明善曾任寿阳(今安徽寿县)郡监,他考察了江南一带的农业,并研究了当时流行的许多农书,在此基础上写成《农桑衣食撮要》。书中按月列举应做的农事,包括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蚕、蜂等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酿造等
独断
东汉蔡邕撰。2卷。今天的通行本不分卷。《四库全书》把此书归入子部杂家类。记汉代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兼及前代礼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说,此书是“考证家之渊薮”。书中颇多涉及文体的解说。今摘录如下:“(汉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也。”“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戒书,戒敕剌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 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臣甲上文。……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这里所说,虽指汉制,其实亦是以后各朝遵循的某些文体的写作格式。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原题「蒙山张隐居撰」。作者自称:「余自开元间二十余年专心金鼎,颇悟幽微」,可证此书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全书分十二篇:黄金篇、白金诀、黑铅篇、雄黄篇、朱砂篇、真汞篇、砒黄篇、成金篇、释紫粉篇、释还丹篇、释金液篇、释阴阳篇。以上前七篇分别论述黄金、白银、黑铅、雄黄、朱砂、水银、砒黄等七种金石药物之品类、性状、产地及作丹服食之功效。其次四篇论述金丹、紫粉、还丹、金液等四种成药之炼制方法及服用功效。最后一篇论述内丹。谓人生于天地之间,负阴抱阳。圣人「法天象地,辨列阴阳,外合造化以成还丹,内养精气以固形体」。凡断五谷,约六情,服食元气,炼神守精,皆不离阴阳之道。此与前篇所说「阴阳配合,方成还丹」之外丹原理相同。
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
二卷。清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初名登廷,字学斋,号六译老人,四川井研人,清末著名经学家、思想家。师从著名学者王闿运,治今文学。他对经学的认识一生经历了六次变化: 前三变都讲今古之学,从平分今古到尊今抑古,再变而成古大今小,从提倡今文说转变为提倡古之说。他的观点最初与康有为相同,三变之后乃与之决裂。后三变讲天人之学,主要涉及政治哲学问题,与今古文问题关系不大。他的著作很多,汇刻为《新订六益馆丛书》。今人李耀仙等对廖平的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成《廖平学术论著选集》,由四川巴蜀书社陆续出版。廖平虽然经学主张多变,但对《左传》的看法前后比较一致,没有多少变化。他认为《左传》是先秦已有之书,在西汉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得行世。廖平《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成书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分上下二卷,总为十二篇,每公为一篇。书中大旨在于批评杜预以例说经之失,凡是杜预对经传的诠释他有所不满意的,都分别条录,进行辨证,所论往往于理可通,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多有驳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有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 排印本。
成唯识论义蕴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述。又作成唯识论蕴、成唯识论述记义蕴记、成唯识论述记义蕴、成唯识论疏义蕴、唯识义蕴。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八册。本书为窥基所着成唯识论述记之注释书,摘出述记卷一至卷九之重要文句,加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