俨山集

作者:陆深
俨山集

诗文集。明陆深(1477—1544)撰。一百卷。深,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进士。曾官太常卿兼侍读、詹事府詹事。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以文章有名于世。善书,仿李邕、赵孟頫体。平生著述甚多。有《南迁日记》、《蜀都杂钞》、《书辑》、《玉堂漫笔》等。其集由其子陆揖编辑,于嘉靖二十五年至嘉靖三十年(1546—1551)陆续刊刻行世。陆揖先发其所藏稿,编成《俨山文集》100卷,外集40卷,后又搜散佚随笔札录,编成续集10卷。文集前有徐阶、费寀序,末有文徵明后序。

猜你喜欢的书

善恶的彼岸

善恶的彼岸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深层的原理。

梦游者三部曲

梦游者三部曲

《梦游者三部曲》(Die Schlafwandler: Eine Romantrilogie),又译作《梦游人》,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赫尔曼·布洛赫(1886-1951)于1931年出版的首部重要作品,受到米兰·昆德拉和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高度推崇。小说以三个时代的故事表现1888-1918年间的时代变迁。从价值奔溃历史观的角度,艺术地再现了西方传统文化的死亡过程。第一部设定时间是1888年前后,叙述普鲁士贵族和军官约阿希姆·冯·帕瑟诺从对波希米亚妓女鲁泽娜的追求和浪漫关系那里得到心理和生理的满足,但在犹豫和怀疑之后,走向了理性,和门当户对的伊丽莎白建立了无爱的婚姻。第二部是1903年,一位容易感情用事的藏书家和理想主义者奥古斯特·艾施放弃前途远大的工作和朋友们,当了马戏团的经理。在旧价值崩溃的影响下,他打算进行暴力活动,去谋杀银行家,但未成功,之后在一个小镇居住。第三部设定在一战即将结束之时,威廉·胡桂瑙,一个自称保持价值中立的青年,他杀死了艾施,强奸了他的妻子,合法的离开小镇,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商人。

四六话

四六话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全名为《王公四六话》。2卷。王銍著。“四六”即骈体文,本书是一部骈体四六文的专著,论述了四六文的发展、特点,并就宋人的四六文作了专门的评述。王銍在本书序言中对四六文的渊源流变作了概括介绍。王銍重视诗赋文章的师承关系,强调文章与时高下。认为自唐代天宝年间到宋代,400年来师友渊源,口传声授,至今始集诗赋之大成,可见一种文体的成熟,绝非一人一时之力。他指出:“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王铚以诗赋衡量四六,所以主张“四六贵出新意”,在评议唐宋的四六文时,力赞“新语”、“高奇”、“警策”之作。他还说:“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者,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本书是流传较广的骈体文论著,《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此外,本书还收入于《百川学海》及《学津讨原》等丛书,并编进《丛书集成初编》。

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事迹

唐姚汝能(一作龙)撰。三卷。汝能曾官华阴县尉。是编记武则天长安三年迄代宗宝应元年(703—762)安禄山事迹和安史之乱的经过。全书以史家笔法,记重大历史事件情节,分纲列目,兼有议论,详于正史。上卷记安禄山始生至得宠;中卷记起兵叛乱经过;下卷记安禄山称帝至被杀及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诸事。四万余字。内容较两《唐书》丰富,确有较高文献价值,为杂史笔记中之上乘。如对安禄山受宠,战役描写,颇生动别致,间有文学笔法,夸张诙谐。史家颇以为流于琐杂小说。有《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藕香零拾》等丛书本。后有民国缪荃孙校勘本,收入《唐开元小说六种》和《郋园先生全书》。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曾贻芬校点本,附录两《唐书》与《资治通鉴》中有关资料二十一条,具有相当参考价值。

浮邱子

浮邱子

哲学、政治著作。清汤鹏撰,12卷91篇。约作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树文》篇作者自述撰写宗旨: “其旨务在剖析天人王霸,发抒体用本末,原于经训,证于史策,切于家国、天下,施于无穷。其心务在琢磨主术臣道,护持国势民风。” 主张以义理之学为“体”,以理政为“用”。他说: “君子纳之于轨物,然后能裁之于义理; 裁之于义理,然后能详之于体段; 详之于体段,然后能鸿之于作用。” (《则古上》) “理政必考其学”(《则古中》)。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