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作者:真可
三十卷。明·达观真可(1543~1603)语,憨山德清(1546~1623)校,别称《紫柏老人集》。系紫柏尊者著述之集成。收在《万续藏》第一二六册、一二七册,《禅宗全书》第五十册。此书卷首有序赞、塔铭等多篇。对紫柏其人生平,叙述颇详。憨山德清与紫柏为同时名僧,二人交谊亦深。此书即紫柏死后,其徒众请憨山为作校阅而印行者。且第一篇序《紫柏老人集序》,即为憨山所撰,颇推崇紫柏之为人,其文云(万续126·619上)“今去楚石二百余年,有达观禅师出。当禅宗已坠之时,蹶起而力振之。得无师智、秉金刚心,其荷负法门之志,如孛陵之血战。(中略)未可以死生优劣议也。真末法一大雄猛丈夫哉!(中略)嗟乎!末法降心,力拔生死之根,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予独见师其人也。”憨山亦为明季佛教大师。其对紫柏推崇如此,亦颇可见紫柏其人在明代佛教史上之重要性。此书即为研究紫柏之最佳资料。由于其人在明代中末叶之佛教,有颇高之地位,故此书自亦为研索明代佛教史者所不可忽。全书除后人之赞语、塔铭等文外,皆为紫柏之著述。大抵包含所开示之法语,经论之疏释(含《心经》、《金刚》、《楞严》、《八识规矩》等),及题跋、诗文、颂古等。
章节列表
升序↑- 紫栢老人集序
- 紫栢大师集序
- 紫栢大师集跋
- 紫栢老人集目录
- 卷之首
- 紫栢老人集卷之一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
- 紫栢老人集卷之三
- 紫栢老人集卷之四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五
- 紫栢老人集卷之六
- 紫栢老人集卷之七
- 紫栢老人集卷之八
- 紫栢老人集卷之九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一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二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三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四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五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六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七
- 紫柏老人集卷十八
-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九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一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二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三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四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五
-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六
-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七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八
-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九
猜你喜欢的书
菰蒲深处
本书为汪曾祺的小说集。风格冲淡平和,行文简洁。本书初版于1993年,书名“菰蒲深处”取自宋词人秦少游的“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全书收入的小说多为汪曾祺写于1980年代。写的故事以他的故乡江苏高邮为背景,多取材于他记忆中的人和事,带有点“泱泱的水气”,“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除了正文和例有的自序,末尾还收有两篇创作谈,事关著名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娓娓而谈,金针度人。
初真戒律
清道士王常月撰。一卷。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常月于白云观立坛所传。内有三皈依戒,积功为根五戒、初真十戒、入戒要规、持戒威仪等。于受戒次第,行持礼忏,言笑坐卧,衣食住行等皆有规定,违则受罚。此外尚有持受诸咒品,衣巾冠履图,奉师科戒三十九条,戒衣四十六条等。另有女真九戒及常月付嘱偈。受初真戒者得称妙行师。收入《道藏辑要》张集七。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四章,略言修持忠孝净明之道:〈玄本章〉称上士学道以忠孝为本,行忠孝者可以列于仙班。 〈修身章〉谓上士学道修炼,不必弃家入山,舍去荣华,只须「以心达心,以性达性」,则心性圆融而自然长生。 〈建功章〉谓下士以符水药饵救治疾病,以为有功,而非功也。唯忠孝净明之道可使天下太平,君上安而民自阜,其功不可胜计。 〈成终章〉谓仙学始乎孝,至道而学成。「净明之习,忠孝以为习,积忠孝之道,备矣。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全书语句辞旨,多与元初净明道祖师刘玉之语录相同,盖为刘玉或弟子所作。
香囊记
传奇。明邵灿撰。《南词叙录》、《曲品》均著录。此剧演南宋张九成考中状元,因策论违忤丞相,被遣派岳飞幕下监军。不久又遭谗言,受命出使契丹,羁留漠北。其妻邵贞娘思夫心切,忽有败兵持九成所佩之紫香囊,前来易食,并谎称九成已战死。其弟欲明真相,远赴朔方探信。值契丹南下,兵破汴京,贞娘与婆母逃难,中途遇贼惊散,寄居周姥姥家。紫香囊复为赵军使之子所得,遣媒欲强娶贞娘。时九成经历十二载,始自契丹逃归,以功授观察使,遇贞娘前来告状,夫妻相会。后合家团圆,一门旌表。作者自称撰写此剧是紧步丘浚《五伦全备记》的后尘,说忠教孝,宣扬封建纲常。剧本结构松散,情节多蹈袭《琵琶记》和《拜月亭记》。又以《诗经》、杜甫诗句匀入曲中,宾白亦多文语。此种自诩才情、卖弄学问、追求典雅工丽习气,开明代戏曲史上骈俪派之先河。《香囊记》出现后即为一些封建文人称赞,誉为像《大雅》那样能“厚风俗,正人心”(见明陶奭龄《喃喃录》卷上),效尤者亦纷沓而至。徐渭《南词叙录》曾对此类“以时文为南曲”之作予以严厉抨击。今存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继志斋刻本影印。
啁啾漫记
《啁啾[zhōu jiū]漫记》近代文言笔记。匏[páo]夫著。甲寅出版社(上海)1915年9月出版,铅印本,平装1册。不分卷,无序跋。全书收文40余篇。其内容皆叙有清一代的遗闻佚事。篇目如《清德宗西狩琐闻》、《纪康熙己未博学宏词科》、《宣宗重视清语》、《毕秋帆制军佚事》、《纪周昌发窃出江忠源遗骸事》、《魏叔子佚事》、《纪石仑森狱事始末》等,属野史笔记性质,文学价值较差。内中偶及文人佚事,可作为文学史资料,如《纪鲍廷博藏书事》、《钱牧斋佚事》等。其中《钱牧斋佚事》叙钱酷好藏书,而生性吝啬,秘不示人。后因家人不慎失火,藏书化为灰烬,钱后悔莫及。
论语拾遗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其书以《易》曰“无思”解释《诗》曰“思无邪”,认为“惟无思然后思无邪”,而圣人无思则是指“外无物内无我”;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虽死而不乱”之类,颇涉于佛、老二氏之学。而其所说“请讨陈恒”、“子见南子”、“齐归女乐”、“泰伯至德”等章驳正苏轼(字子瞻)说,俱有精理。他如以“刚毅木讷”与“巧言令色”相证,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六蔽章”之不好学与“入孝出弟章”之好学文互勘,亦颇有所发明。存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