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泽集

作者:王廷陈
梦泽集

明代诗文别集。王廷陈(字稚钦)著。旧刻于家塾,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弟王廷瞻刻于淮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侄王同道又刻于吴中,均为17卷。诗赋11卷,文6卷。万历十八年(1590)王追伊重新翻刻,万历三十年(1602)王追淳又加以修补本,为23卷。《四库全书》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其诗意警语圆,轩然出俗,则不得不称为一时之秀。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其如良马走坂、美女舞竿,五言尤是长城。又称王稚钦、吴明卿之五言律各集,妙境专至而有余。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亦谓其音高秋竹,色艳春兰,乐府古诗,殊多精诣。盖在正、嘉之间,何景明最为俊逸。廷陈之天骨雄秀,抑亦骖乘矣。若杂文则藻采太多,华掩其实,等诸自郐无讥、无庸深论也。”陈田《明诗纪事》亦评论说:“稚钦格矜复古,意取标新,亮节清音,绵情丽制,大约古体胜于近体,五言胜于七言,固由诣有专精,亦是才分各限。”

王廷陈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巴黎的鳞爪

巴黎的鳞爪

徐志摩著。新月书店1927年8月出版。收入纪游抒怀与介绍外国作家艺术家的散文随笔共10篇,附译作2篇。均作于1925年前后,总的思想倾向是对于西方文化的肯定与赞美。《我所知道的康桥》,表述了“发见”康桥之美时获得的最大愉悦,极写康桥的“灵性”与自我心灵的契合。《翡冷翠山居闲话》则写在意大利翡冷翠(佛罗伦萨)山中旅游所得的真趣,亦着意于渲染全身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鸣。《巴黎的鳞爪》一文,写巴黎既是人间“天堂”,又是人间地狱,可谓集香艳与颓废于一体,令人迷醉亦殊觉可悲。在《拜伦》与《罗曼·罗兰》中作者赞扬拜伦、罗曼·罗兰等西方文坛巨擘,亦注目于他们精神革命的理想,称其为人道的战士,取其立足山巅、俯视人间的悲天悯人主义。另如《天目山中笔记》由山中的清籁、和尚的修行而思索皈依自然、皈依佛法的玄机。集内作品无论纪游写人,都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及对特定艺术境界的追求,带有浓厚的浪漫情调与理想化的色彩。其行文想象丰富,洒脱灵活,文辞艳丽,坦荡奔放而略欠节制。

笑府

笑府

明代文言谐谑小说。十三卷。题墨憨斋主人冯梦龙纂集。《笑府》所收基本上都是可笑的故事,尤其集中收录民间笑话。共搜集了五百九十五条笑话,按内容分为十三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部一卷,每一部的开篇都有小序,一部分笑话的篇后有批语或附录。

前八品仙经

前八品仙经

也称《太上吕祖开天皇极证真阖辟洞妙仙经》,共二卷。据《八品仙经原序》言,此经大概是吕喦著。八品包括:太极化育品、五行端孝品、诚悌导引品、正忠示教品、信实达道品、保精固命品、气合伭元品、神化无为品。《前八品经小序》载:一、二品授于广陵,三、四品授于金陵,五品授于毘音皮陵,六、七品授于信州,八品授于临江。又认为《八品》主于道而辅以儒释,体用颇合乎《中庸》,其指归无异于《楞严》、《圆觉》。由浅而深,由外而内,由显而微。由五行而万物,由伦常日用而身心性命,无所不该,无所不晰,高不可揆,深不可原,阐之而彰三光,舒之而弥六合,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前。游方之内者,玩绎而有得于此,则将忠君孝亲、遵礼法、去凶暴、笃于自修,以养其名;游方之外者,玩绎而有得于此,则将息虑绝欲、炼精气,勤吐纳、专于内守,以养其神。此之谓不虚生,此之谓长生,此之谓无生。《八品仙经自序》载:仙经著于五陵,大旨宗贯三家,汇音毁归万理,谕教忠孝,勤勉德功,无不襄益王化,协赞天工,自身而家,自家而国。斯之推,由博而简,由显而密;斯之用,诣于神化之极,不越夫格致诚正为归。

上清河图宝箓

上清河图宝箓

《上清河图宝箓》,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太玄河图九皇宝箓」,当即此书。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北斗九星诸神之法。内载九皇真君、九皇夫人等北斗九星神之名讳、职司、神像、宫殿图,以及其部属诸灵官、飞骑、使者、仙童玉女之数,是为「河图宝箓」。据称修道者依法受持宝箓,书写佩带,存思诸神,即可消灾散祸,获福成真。本书内容,又见于《上清河图内玄经》第三篇《九皇宝箓》。

王制集说

王制集说

不分卷。清廖平撰。廖平持今文家之说,认为《王制》乃孔子制作。孔子弟子论其制度而成《王制》一书。今学礼应以《王制》为主,六经皆素王所传,此正宗也。至于古学则以《周礼》为主,不信素王改制之说,以六经皆旧文,归本于周公、孔子之经,而以古礼说,此别派也,故应博采古说经义以明《王制》。凡古礼之与《王制》异者,则附存异义以相启发。实际上《王制》一书,应作于秦火之后,《周礼》未出之前,是秦汉间儒者杂采孟子等书及各家传论而集成之。故其书与《周礼》颇多违异。孔颖达认为《王制》之作,应该在秦汉之际,其言实为确当。卢植谓汉孝文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王制》之书,其言宜有其合理处。廖平持今文家说,甚尊孔子,以 《王制》 为孔子作,其说确有值得商榷处。《王制集说》有民国三年(1914)存古书院《新订六艺馆丛书》刊行本。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释书。书前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初十日的“圣旨”及宗泐、如玘的《进新注楞伽经序》,书后有翰林学士宋濂的《新撰楞伽经后题》。是奉旨注解三经之一种,完成于明洪武十一年七月,同年即奉旨刊板印行。经注前有“引文”,略述《楞伽经》几种译本及此经大义。以下依经文顺次注解。所录原文称“本”,注文前加“注”字。见载于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