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事实类苑
作者:江少虞
又称《事实类苑》、《宋朝类要》。类书。南宋江少虞辑。63卷。少虞字虞仲,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政和进士,调天台学官,历任建、饶、吉三州太守。因见北宋朝野事迹散见于诸家记录者甚多,然零散不联贯,难于稽考。遂采辑稗乘、野史、笔记等50余种,选择类次,以太祖至神宗约120余年史事,编为是书。分祖宗圣训、君臣知遇、名臣事迹、德量智识、顾问奏对、忠言谠论、典礼音律、官政治绩、衣冠盛事、官职仪制、词翰书籍、典故沿革、诗歌赋咏、文章四六、旷达隐逸、仙释僧道、休祥梦兆、占相医药、书画伎艺、忠孝节义、将师方略、知人荐举、广智博识、风俗杂志等24门。汇录浩博,足见当时风政。所引诸书,皆全录原文,不加增损,各以书名注条下。许多后世亡佚之作,赖此得以略存其概。但间有引书误注及引文失注。是书纂集历时14年,成于绍兴十五年(1145)。绍兴二十三年,麻沙书坊出版刻本。国内流行及《四库全书》著录皆传钞本,有作者原序及绍兴二十八年自序。另有日本木活字本,称《皇宋事实类苑》,省称《皇朝类苑》,78卷。较63卷本多谈谐戏谑、神异幽怪、诈妄谬误、安边御寇四门,凡28门,与自序合。有少虞门生汪俣序。清宣统三年(1911)武进董康据以重刻。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参校二本,标点出版。
章节列表
升序↑- 目录
- 说明
- 卷第一 祖宗圣训(一)
- 卷第二 祖宗圣训(二)
- 卷第三 祖宗圣训(三)
- 卷第四 祖宗圣训(四)
- 卷第五 祖宗圣训(五)
- 卷第六 君臣知遇(一)
- 卷第七 君臣知遇(二)
- 卷第八 名臣事迹(一)
- 卷第九 名臣事迹(二)
- 卷第十 名臣事迹(三)
- 第十一 名臣事迹(四)
- 第十二 名臣事迹(五)
- 卷第十三 德量智识(一)
- 卷第十四 德量智识(二)
- 卷第十五 顾问奏对(一)
- 卷第十六 顾问奏对(二)
- 卷第十七 忠言谠论(二)
- 卷第十八 典礼音律(一)
- 卷第十九 典礼音律(二)
- 卷第二十 典礼音律(三)
- 卷第二十一 官政治绩(一)
- 卷第二十二 官政治绩(二)
- 卷第二十三 官政治绩(三)
- 卷第二十四 衣冠盛事
- 卷第二十五 官职仪制(一)
- 卷第二十六 官职仪制(二)
- 卷第二十七 官职仪制(三)
- 卷第二十八 官职仪制(四)
- 卷第二十九 词翰书籍(一)
- 卷第三十 词翰书籍(二)
- 卷第三十一 词翰书籍(三)
- 卷第三十二 典故沿革(一)
- 卷第三十三 典故沿革(二)
- 卷第三十四 诗歌赋咏(一)
- 卷第三十五 诗歌赋咏(二)
- 卷第三十六 诗歌赋咏(三)
- 卷第三十七 诗歌赋咏(四)
- 卷第三十八 诗歌赋咏(五)
- 卷第三十九 诗歌赋咏(六)
- 卷第四十 文章四六
- 卷第四十一 旷达隐逸(一)
- 卷第四十二 旷达隐逸(二)
- 卷第四十三 仙释僧道(一)
- 卷第四十四 仙释僧道(二)
- 卷第四十五 休祥梦兆(一)
- 卷第四十六 休祥梦兆(二)
- 卷第四十七 休祥梦兆(三)
- 卷第四十八 占相医药(一)
- 卷第四十九 占相医药(二)
- 卷第五十 书画伎艺(一)
- 卷第五十一 书画伎艺(二)
- 卷第五十二 书画伎艺(三)
- 卷第五十三 忠孝节义(一)
- 卷第五十四 忠孝节义(二)
- 卷第五十五 将帅才略(二)
- 卷第五十六 将帅才略(三)
- 卷第五十七 知人荐举
- 卷第五十八 广知博识(一)
- 卷第五十九 广知博识(二)
- 卷第六十 风俗杂志(一)
- 卷第六十一 风俗杂志(二)
- 卷第六十二 风俗杂志(三)
- 卷第六十三 谈谐戏谑(一)
- 卷第六十四 谈谐戏谑(二)
- 卷第六十五 谈谐戏谑(三)
- 卷第六十六 谈谐戏谑(四)
- 卷第六十七 谈谐戏谑(五)
- 卷第六十八 神异幽怪(一)
- 卷第六十九 神异幽怪(二)
- 卷第七十 诈妄谬误(一)
- 卷第七十一 诈妄谬误(二)
- 卷第七十二 诈妄谬误(三)
- 卷第七十三 诈妄谬误(四)
- 卷第七十四 诈妄谬误(五)
- 卷第七十五 安边御寇(一)
- 卷第七十六 安边御寇(二)
- 卷第七十七 安边御寇(三)
- 卷第七十八 安边御寇(四)
- 附录
江少虞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蒙川遗稿
宋代诗文别集。4卷。刘黻著。系其弟刘应奎于元初收集的残存遗稿。《四库全书总目》谓“黻危言劲气,屡触权奸,当国家板荡之时,琐尾流离,抱节以死,忠义已足不朽。其诗亦淳古淡泊,虽限于风会,格律未纯,而人品既高,神思自别”。他的《率太学诸生上书》一文,能从国计民生立论,揭露官僚机构的腐朽和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笔锋犀利,议论激昂慷慨。其诗多抒江湖隐逸之志,如《渔村杂诗》:“苜蓿村中卜钓矶,临流构屋不嫌低。屋头所种无多树,大有新来白鹭栖。”然亦有忧国伤时之作,如《题江湖伟观》中以“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的繁华景象,衬托自己“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的凄凉情怀,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本书除曾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永嘉丛书》本,并有补遗1卷。
武编
兵书。又题《唐荆川纂编武编》。明代唐顺之编。全书共10卷,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首刊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有明刊本、清刊本、清抄本存世。该书内容丰富,分作12大部分、296项(版本不同所列项数不等),皆论兵指要。体例如《武经总略》。所录前人旧说,自孙武,吴起诸兵家言。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卷,主要辑编历代重要的兵学理论和用兵原则,采《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及名臣奏议等资料,按类划分五十五门。卷一辑“将、士”等十一门,卷二辑“攻、守”等十五门,卷三卷四讲“阵”,卷五辑“刀、火器”等十七门,卷六辑“车、舟”等十门。后集六卷则辑录历代治军用兵的实例,归类划分为一百三十四门,一本九十七门。全书取材广泛,较重视当朝资料,并兼收反面战例,内容颇丰。书成于明嘉靖年间,即有抄本行世。现存有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观音菩萨传奇
《观音菩萨传奇》明清小说之一,四十回。作者:不题撰人。据明朝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清末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等书改编而成。 主要叙述观音身世、刻苦修行与济世救人的故事。描述了观音菩萨不凡的身世,历尽千般磨难的修行经历和大慈大悲与人为善,不辞辛劳地济物利生的动人故事。佛教文化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题材、意境和结构,不但刺激文学家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和菩萨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故事,在旧时代对生活在困苦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缘此,促使观音从佛殿中的莲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剧和文学之中,而被广泛传扬。
正仇满论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真可撰。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