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斋集
作者:刘璟
二卷。明刘璟撰。刘璟字仲璟,浙江青田人,诚意伯刘基之次子,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太祖命其袭承父爵。刘璟让于其兄子廌,乃特设阁门使授之,以性格刚直著称。不久为谷王府左长史。燕王朱棣起兵,随谷王归京师,令参李景隆军事。兵败,上书不见省,遂归里。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入京,下狱自经死。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节。其事迹附见《明史》刘基传。著有《易斋集》。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有《刘璟集》十卷,可能其时尚未完全散佚,又别有《无隐稿》一卷,清时即已不存。其与此本之同异,已无法可考。刘璟少通诸经,慷慨喜谈兵,明太祖对其甚为佳许。其诗文伤于觕率,颇逊其父。浙江天台卢廷纲评论其诗,说:“酒酣落笔词愈工,命意不与常人同。清如冰瓯玉盌贮繁露,和如大廷清庙鸣丝桐。疾如黄河怒风卷涛浪,丽如锦江秋水涵芙蓉。”虽誉之未免过实。然其气势苍劲,兀傲不群,犹有其文 《覆瓿集》之风。
章节列表
升序↑刘璟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近代刘师培著。本书以辑录排比所论问题的文学评论与作家传记资料为主,再略加引申和案语,连缀而成。 全书共分五课,前两课为“概论”和“文笔之变”,后三课是按时代顺序论述汉魏六朝文学的概况与变迁,大部分篇幅在评论古文,其中对诗歌的发展概貌也作了简约核要的论述。其论魏诗曰“渐衰轻靡”,推重阮籍、嵇康的矫枉之功;其论晋诗的祖述与邅变曰:“晋代之诗如张华、张载之属,均与士衡体近,然左思、刘琨、郭璞所作,浑雄壮丽,出于嗣宗。 东晋之诗;其清峻之篇,大抵出自叔夜,惟许洵、支遁所作,虽多玄言,其体仍近士衡,自渊明起,乃合嵇阮之长,此晋诗迁变之大略”;其论宋诗独推颜延之、谢灵运,论齐梁文学之盛,强调了“上者”对文学的提倡崇尚的作用,其论陈代文学,指出其先衰后昌,列出了各代文学名家;最后总结了中古文学的四个特点:一曰矜言数典,以富博为长。指出“南朝之诗,始则工言景物,继则惟以数典为工”。二曰梁代宫体,别为新变。认为梁诗为淫艳宫体之始,徐摛、庾肩吾、徐陵、庾信诗尤为艳丽。三曰士崇讲谈,语悉成章。四曰谐隐之文,斯时益甚。最后指出齐梁文学“上变晋宋,下启隋唐”的关键在于“声律说的发明”和“文笔之区别”,接着便专门论述了这两个问题。
陆懋修医书文十六卷
《文》十六卷是陆懋修的医学论文集,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司天理论、伤寒学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陆懋修对各种学术观点的评价。采用叙述体、问答体、书信体的形式写作而成。
杜甫传
《杜甫传》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的绝笔之作。全书11回,讲述了“诗圣”杜甫曲折潦倒的一生。由于作者善写武侠,尤其擅长讲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与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杜甫传》写得相当引人入胜和富有感染力。作者通过描写唐玄宗统治后期黑暗腐败的政治以及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将国家的不幸与杜甫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写出了一个处于世运变换时期的伟大诗人沉沦穷困的命运,尤其写出了乱世中百姓的苦难。《杜甫传》文字优美简洁,结构紧凑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圣”生命史诗。
有商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商志传》,一名《有商传》。四卷十二回。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稽古堂刊《夏商合传》本,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198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夏商合传》。叙商朝兴亡故事。据书叙,商汤至纣,前后十五帝,几经盛衰而复兴。汤用伊尹、莱朱,天下大治。其子太甲即位,初甚暴虐,放伊尹而终悔悟。六传而至太戊,政复衰微,伊尹之子伊陟教以勤政爱民之道,由是复兴,如是者三。其间插叙西岐之兴,四夷侵扰。盘庚迁殷,数传而至纣,宠幸妲己而乱政,暴虐无道,终致覆国,超过全书四分之三的内容为虚实参半。是书明刊本已佚。今传有清嘉庆间稽古堂《夏商志传》合刊本。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当为覆明刻本。所题钟伯敬编辑,当系伪托。
二程遗书
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
清照水说,实云、海清等编,赵运熙序(印章误摄在后,今移前),王吉相序,文止跋、有行实。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象林真。依驹本印。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拈古、颂古、偈;卷二收杂咏、赞、佛事、书问、行实、附创修瑞岩洞碑记、附初晤洗心禅师访记;卷末附后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