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妇集
作者:沈从文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列入“新中学文库”。收《主妇》、《贵生》、《大小阮》、《王谢子弟》、《生存》短篇小说5篇。本集作品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描写一部分知识青年和市民的生活与心态。《主妇》以倒叙手法,记述大学毕业生碧碧成婚后,“一面希望在家庭中成一个模范主妇,一面还想在社会中成一个模范主妇”的复杂心态。《贵生》描写杂货铺老板的独生女儿金凤爱上了贵生,为筹办婚事,贵生只得进城找替阔人家做伙夫的舅舅想办法。当贵生回家时,金凤却已被地主张五老爷霸占了。他怒火中烧,当夜一把大火烧了杂货铺和自家小屋,然后远走他乡。《大小阮》记叙小阮因从事革命活动,不幸牺牲;大阮则以同情者面目出现,暗中却侵吞着小阮托他保管的活动经费,并由此爬到了社会上层,以“地主、作家、小要人的乘龙快婿三种资格”成为“社会中坚”。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赞这部作品“把现代中国的病态一针见血的写了出来”。
猜你喜欢的书
阮籍集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谈美
朱光潜著。写于1932年。同年11月作为作者《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年开明书店出版)后的“第十三封信”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自称该书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朱自清作序说:“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作者谓本书意图是从人对现实的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谈起,讨论美感经验中诸问题及美感与联想、文艺与道德、美与丑和艺术的起源、创造、艺术美等问题,以达到“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的目的。与《文艺心理学》所不同的是,本书采用书信体的方式,文笔浅近,情文并茂。其最后一章谈到“人生艺术化”问题更具特色。收入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
永字八法
以“永”字八笔为例来讲述楷书用笔的方法。其来源一说为晋代王羲之,一说为隋代智永,一说为唐代张旭。以“永”字八笔为例,对正楷点画用笔的方法。“永”字八笔依序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相当于今称的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它囊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许多书家都曾专攻“永”字,以练用笔的基本功。永字八法认为:“侧”(点)画宜取侧锋落笔,运笔要快,笔力要足,如高山落石坠地,略顿足势即收锋;“勒”(横)画取势左低右稍高,须逆锋落纸,运笔缓去急回,如横缰勒马,含蓄有力;“努”(竖)画为字的躯干,须逆锋向上落笔,满力下行,不宜过直,直中见曲,方更显笔势挺劲;“”(钩)取蹲转跃起之意,是其他笔画的附属笔画,须驻锋提笔,急速趯起,使力量聚集于笔尖;“策”(挑)喻扬鞭策马之势,发笔有力,运笔峻快矫健,逆锋向左下落纸,收笔时不回锋,向右上方挑出;“掠”(撇)取飞燕掠檐而下之意,出锋要爽利稍肥,力送尽处,势长而力均;“啄”(短撇),如鸟啄食,用力发笔,落笔左出,峭峻利落;“磔(捺)取刀切之意,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边行边按,至出脚处稍住笔,转微带仰势,提笔送出捺脚。永字八法是很有代表性的点画书写技法,按此法写出的笔画挺劲端正,构成的字有筋有骨,规矩分明。人们普遍赏识,书家也十分重视。但运用此法讲究灵活,从字的整体出发,确定用笔方法。
案中冤案
咱们中国,有这么两句格言,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两句话中,所含的意义,就是言其人要作了恶事,纵然一时侥幸,能够逃出法网,但是叶落归根,依然逃不出天网去。所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少不得默默中有个道理,总会有报应临头的那一天。著写这一部书,是清季一件实事,文献可证,档案俱在,绝不等于向壁虚造。不过小说家言,照例是要多方穿插,加意渲染,好使阅者诸君,能怡心悦目。好在善读书人,自能以意逆志,观其会通,当然不去刻舟求剑的。上面写的一段话,姑且作个小引,以下便不事枝蔓,归到本文。
伏狮祇园禅师语录
一卷,清行刚(尼)说 授远.超宿等编。升座 小参 示众(附法语) 机缘 拈古 颂古 偈语 书问 题赞 佛事 源流颂 行状 塔铭等。
大乘起信论义记
凡三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其中第三之显教分齐中,初述自日照三藏传至戒贤、智光之三时判,次将传入东土之大小乘诸经论总判为四宗:(1)随相法执宗,即指小乘诸部。(2)真空无相宗,指般若经、中论等。(3)唯识法相宗,指深密经、瑜伽论等。(四)如来缘起宗,指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等。不用华严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将起信论配于第四宗,此与古来所论大异其趣。此外,本书复谓起信论中之‘阿梨耶识’即是唯识家所说之‘阿赖耶识’,又将三细中之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体分、见分、相分,且谓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识之中。并明白举示起信论唯举第六识及第八识,而未论及第七识。凡上,皆为本书之特色,为起信论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