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書
與韓愈論史官書
一
論史為柳、韓爭辯文字中一巨案,諸家即右韓如王伯厚、全紹衣[1]之流,於此亦難為韓遮護。辯之起原,在退之《答劉秀才》一書[2]。詞云:
辱問見愛,教勉以所宜務,敢不拜賜?愚以為凡史氏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錄,則善惡自見,然此尙非淺陋、偷惰者所能就,況褒貶耶?孔子聖人,作《春秋》,辱於魯、衛、陳、宋、齊、楚,卒不遇而死,齊太史氏兄弟幾盡[3],左丘明紀春秋時事以失明,司馬遷作《史記》刑誅,班固瘐死,陳壽起又廢,卒亦無所至,王隱[4]謗退死家,習鑿齒無一足,崔浩[5]、范曄[6]赤誅,魏收[7]夭絶,宋孝王[8]誅死,足下稱吳兢[9],亦不聞身貴而今其後有聞也。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唐有天下二百年矣,聖君賢相相踵,其餘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後者,不可勝數,豈一人卒卒能紀而傳之耶?僕年齒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無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窮齟齬無所合,不欲令四海內有戚戚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職榮之耳,非必督責迫蹙,令就功役也。賤不敢逆盛指,行且謀引去,且傳聞不同,善惡隨人所見,甚者附黨,憎愛不同,巧造語言,鑿空構立善惡事迹,於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傳記,令傳萬世乎?若無鬼神,豈可不自心慚愧?若有鬼神,將不福人。僕雖騃,亦粗知自愛,實不敢率爾為也。夫聖唐鉅跡,及賢士大夫事,皆磊磊軒天地,決不沈沒。今館中非無人,將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後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
何義門《讀書記》記此書云:
史書記人善惡,傳信於萬世,若褒貶失當,後人猶可駁而正之。苟記錄失實,輕據傳聞,撰立事跡,甚則牽顧他人之諱忌,恣憑己意之愛憎,不公不直,為阿為誣,使來世蒙其欺誑,永無別白,其取怒於鬼神,不亦宜哉?至於易代之後,人跡久陳,每見修撰之家,猶多瞻徇,不免私曲,然則為實錄者何得容易也?退之一作《平淮西碑》,不詳李愬之功,果致發憤於正夫,其不肯作史,豈非明哲之論乎?
退之書答劉秀才,秀才何人未詳,而義門輒指作劉正夫,未知何據。查退之此書,朱晦菴校《昌黎集》,編入《外集》第二卷,凡退之可疑之文,如《與大顛師書》,及《送俱文珍序》等,相與駢列,此其有意右韓,自不待言。而另一《答劉正夫論文事書》,則編在《正集》卷十八中,書中有“常從遊於賢尊給事”一語,給事者,劉伯芻也。伯芻第進士,淮南杜佑奏為節度府判官,累遷給事中,有三子:寬夫、端夫、巖夫。或云:正夫即巖夫,義門今又指正夫為本件之劉秀才。果爾,退之與正夫連繫甚切,對後輩爾汝無忌,故其書傾吐心曲,期望殷切如此。〔釗案:劉秀才或云名軻,字希仁,曲江人,由進士歷官史館。〕
子厚得見此書,甚不謂然,因別以書與退之馳辯,書長不錄。
義門在此書下記云:
按退之以是年撰進《順宗實錄》,《舊史》謂其說禁中事頗切直,內官惡之,往往於上前言其不實,然則《與劉秀才書》遜詞自晦,其識遠矣。當其下筆則詞直事核,而仍不敢以褒貶自任,召鬧致憎,雖謂之中道可也。
義門所謂是年者,乃元和九年也,當時退之揮灑史筆,志得意滿,忽而橫逆之來,使之神志沮喪,而裹足不敢前者,有二事:一則《平淮西碑》,為李愬之黨所謗,一則《順宗實錄》,為內官所譖是也。義門先後列舉二者,為退之致書劉秀才之眞實近因,且嘉其遜詞自晦,合乎中道,乃遷就子厚書旨而為之辭,殊不知義門將利祿與史事連為一系,從而折衷,而謂之有合乎道,此絶非子厚所祈嚮之大中也。退之於子厚為先友,故呼為十八丈,然書中言說侃侃,有質直而無訕笑,意中仍以能受盡言之君子期退之,其實同時亦唯有退之,能解子厚所謂中道之出於至誠,卒以是迫蹙退之,對子厚之文若行傾服靡已。蓋此書往復之後,不足五年,子厚即行謝世,凡退之所為設祭、誌墓等所為言辭,俱堪證左,事閱千年,古道喪盡,欲義門輩佔畢[10]飣餖之徒,通知兩賢本意,恰如其量,戛戛乎難。
“決必不沈沒”句:義門云:
大字本作“決必沈沒”,注:重校一本,“必”下有“不”字。按韓與劉書云:“決不沈沒”,故反其詞耳,今《考異》[11]載:柳書作“決必沈沒”,朱子當日所見之本為無誤也。
義門此箋極雋。義門又引李安溪云:“詞氣逼眞以極其辨,是子厚本色”,逼眞字亦極中肯綮。李、何左袒昌黎,兼能審柳,究是帖括高手。
《湘綺樓說詩》,王壬秋[12]自記《湘軍志》事如左:
重校《湘軍志》畢,信奇作也,實亦多所傷,有取禍之道,衆人諠譁宜矣。韓退之言:修史有人禍、天刑,柳子厚駁之固快,然徒大言耳,子厚當之,豈能直筆耶?若以入政事堂相比,則更非也,政事堂就事論事,史臣專以言進退古今人,無故而持大權,制人命,愈稱職,愈遭忌也。若非史官而言長短,尤傷心矣,沅浦言未可厚非。
沅浦者,曾國荃也,《志》言國荃好貨,因大恨,湘軍欲得作者而甘心,壬甫幾不得脫,右錄自懺之語,乃作者暮年有悔心矣,言未必正,而態甚莊,已不帶皮窠語氣。〔按“皮窠”義見他條。〕壬甫嘗嘲黃子壽〔彭年[13]〕作詩:庚侵通押為不通,子壽以書質之,謂“捐免皮口”,皮口者即皮窠也,此事亦明揭於《湘綺樓說詩》。時湘中老輩,書札喜帶嘲誚,往往如此,尤其湘潭人有此癖嗜,故湘人號說笑話曰“打湘潭皮窠”,猶蜀人言“擺龍門陣”云。
二
子厚與退之論史官,在元和九年,而子厚得罪,則在憲宗即位之始,相距有十年之久。且退之在元和初固為史官,亦且從事撰次,所謂《順宗實錄》者,即赫然退之手筆也。《韓集》中有《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曰:
去八年十一月,臣在史職,監修李吉甫,授臣以前史官韋處厚所撰先帝實錄三卷,云未周悉,令臣重修。臣與修撰、左拾遺沈傳師,直館京兆府、咸陽縣尉宇文籍等,共加採訪,幷尋檢詔勑,修成《順宗皇帝實錄》五卷,削去常事,著其繫於政者,比之舊錄,十益六、七,忠良姦佞,莫不備書,苟關於時,無所不錄。
所云“去八年十一月”,即元和八年十一月也,此距子厚作書與退之時絶近,中間所言忠良姦佞,姦佞指二王、八司馬甚明。退之於子厚交深,當掉筆斥為姦佞時,勢必口將言而囁嚅,彼云為史必嬰刑禍,暗示《實錄》上有幾許違心之論。顧子厚絶不以此為意,彼並未嘗以退之故使曲筆,存心怨懟,惟懇懇以退之不為史,史將更無可觀為言。元和元年八月壬午,史稱左降官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异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此說明廷議之致恨於八司馬者,何等刻至!而此種怨毒,將不緣有明恕之史官如韓愈在職,輕減幾何,子厚豈不知之?由此可見:子厚為後世是非,而屬望於退之,絲毫未將己之榮辱進退,計算在內,諒哉子厚,而退之更不得不懷慚無已也已。
與史官韓愈致《段太尉逸事》書
書首言:“奉答,誠中吾病,若疑不得實,未即籍者,諸皆是也。”退之答書,不見《韓集》中,蓋韓、柳兩家佚文不少,此特一例。以意推之,退之大抵切指子厚所犯諸病,若者,猶言例如也,籍者,記錄之謂。凡疑不得實,即不加記錄,史實將致散失無遺,子厚此病,應需反省,故曰“誠中吾病”。除此之外,退之還有所指擿,是曰諸,一切指擿,子厚俱承諾不誤,故曰“諸皆是也”。
數語表見子厚多疑,闕於紀述,反之,凡子厚所樂於紀述者,應是信而有徵之件,故其下即續言曰:“退之平生不以不信見遇。”林琴南評此文謂:“辭意嚴切,文亦髣髴退之”,大約即指文之首段,惟琴南又曰:“此為子厚與書類中之第一篇”,斯佞者之辭,竊恐未必。
“今所趨走刺史崔公”,此指崔能也,能於元和九年任永州刺史,與子厚甚相得,惟相得而特以“所趨走”三字加於稱謂之上,以示親近,是子厚文中罕見之例。
《新史·段秀實傳》,取子厚所為《狀》具載之,《贊》又載子厚所上史館狀,〔按即本文。〕宋子京且自具意見於下曰:“宗元不妄許人,諒其然耶!”倘子厚自始不作《逸事狀》,又不上之史館,則秀實一區區都虞候耳,如子厚言:“會在下,名未達,以故不聞”,則中唐一“仁信大人”,至今無一人知可也。名家述作之有關史實之重要性,有如此者。
與劉禹錫論《周易》九六說書
一
《周易》九六說,乃劉、柳兩家《集》中明微究極一大辯論也,《劉集》無注者,注《柳》者數百家,從未見深入及此。近有東臺高二適,發憤窮研,頗有所得,茲錄其《柳書後題》一首,吾馳書論列,亦附贅焉,姑以奮爝火[14]之末光,挽斯文於將墜而已。
見與董生[15]論《周易》九六義,取老而變,以為畢中和[16]承一行僧[17]得此說,異孔穎達疏,而以為新奇,彼畢子、董子,何膚末於學而遽云云也?都不知一行僧承韓氏〔謂韓康伯[18]承其師王弼[19]上下經《易》注,而補其全。〕孔氏[20]說,而果以為新奇,不亦可笑矣哉?韓氏注: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日,乾一爻三十有六策,則是取其過揲四分而九也;〔揲,數蓍也,謂持而數之也。〕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日,〔此準周歲三百六十日,分其大半二百一十六日為乾,小半一百四十四日為坤。〕坤一爻二十四策,〔此謂乾卦六爻,即二百一十六而六分之,一爻得三十六策,坤卦六爻,即一百四十四而六分之,一爻得二十四策。〕則是取其過揲四分而六也。〔此謂即三十六而四分之得九,即二十四而四分之得六。〕孔穎達等作《正義》,論云:九六有二義,其一者曰: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其二者曰:老陽數九,老陰數六。二者皆變用,〔句〕《周易》以變者占,〔此處或讀為二者皆變句,用《周易》句,乃誤也。〕鄭玄注《易》,亦稱以變者占,故云九六也。〔《周易》尙變,陽九陰六,均變爻也。九為老陽,六為老陰,故曰取老而變,或曰舉老而稱,亦曰尙變而稱。〕所以老陽九,老陰六者,九過揲得老陽,六過揲得老陰,此具在《正義·乾》篇中,周簡子[21]之說亦若此,而又詳備,何畢子、董子之不視其書,而妄以口承之也?君子之學,將有以異也,必先究窮其書,究窮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今二子尙未能讀韓氏《注》[22]、孔氏《正義》,是見其道聽塗說者,又何能知所謂《易》者哉?足下取二家言觀之,則見畢子、董子膚末於學而遽云云也。足下所為書,非元凱[23]兼《三易》[24]者則諾,若曰孰與穎達著,則此說乃穎達說也,非一行僧、畢子、董子能有異者也,無乃即其謬而承之者歟?觀足下出入筮數[25],考校《左氏》,今之世罕有如足下求《易》之悉者也,然務先窮昔人書,有不可者而後革之,則大善,謹之勿遽,宗元白。
二適所為《後題》如下:
柳子厚與劉禹錫論《周易》九六說書後題(高二適)
昔吾研《易》卦陰陽、剛柔之說,苦於諸家疏解之紛紜,與其所長,則往往見其短,究其所短,則又稍稍能顯其長,甚矣哉斯何《易》之難知耶?又尋繹《周易》九六之數,雖盡人皆知為自然之極則,其道彌綸於兩大之間,然數千年來之得其正解者,每易知其盡所當然,而忽略其所未盡適然。蓋以現存諸家《易》疏證咨之,即固不能廢此一之為說,亦即不能存彼之為一說,如一物焉,執其兩端,久久不得其街術貫通之道者,比比然也,烏乎!此又從來治《易》學者之難矣。余生蒙僿,旣憾未能窮《易》理以盡性,乃久之,始得柳柳州《與劉夢得禹錫論〈周易〉九六說》之一書,然畢讀之,茫然也,悟且未能,道於何見?夫柳州之明《易》九六也,則先之曰:《周易》論九六,義取老而變,又引韓康伯注《繫辭》,孔穎達《正義》,九六有二義,謂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老陽數九,老陰數六,二者皆變用,《周易》以變者占。旣稱鄭玄注《周易》,亦以變為占,又稱有周簡子之說,亦若此而更詳備,〔占變者謂占爻之常理,若以全卦論,別有筮例在。〕審此書辭,則柳州之《易》道尙矣。惟循此而往,柳乃大聲痛詆劉夢得引董生、畢中和、僧一行說,以為新奇,以為可笑,以為道聽塗說,又欲劉反董、畢等,先窮昔人之書云云,然則賓客之辯九六殆絀矣,窮且辱矣,不可以為方矣。吾恆思之,劉、柳以八司馬之文章風誼,其究何所為而為此乎?此一義也,凡籀誦河東之辭,當能疑之,疑之而不已,則必求解焉,今倘有人欲解河東之疑,豈可不先考劉氏之論辯耶?吾茲準此,請事斯語矣。
夫劉賓客之辯九六也,先廣揲蓍端策之法,計柳書所引《易繫注》,劉辯乃益加詳焉。劉辯計列遇少得十三之老陽,及遇多得六之老陰,以次逮於以少為主(以少為主,猶言以陽爻為主,如震陽爻卦,少在初為震,在中為坎,在末為艮是也。〕得七之少陽,以多為主〔以多為主,猶言以陰爻為主,如少在初為巽,在中為離,在末為兌也。〕得八之少陰,計凡八式,三八二十四指,此不但柳州所未言,即從來《易》學家亦未嘗言。蓋劉氏用《易》八象,排比而敷陳之,不深曉一行之大衍論,則可謂一字不能著。而一行從容於綜四象而成八,及震初九再三索而為長中少男女,用始、壯、究之原委,此段與前所列八表二十四指,相互發明,為劉氏搜討九六數之根據。吾雖未遑定孔穎達、韓康伯之能此與否,然《正義》一書,實未嘗及此也。蓋凡揲蓍法,其運用四十九策,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均為天地自然之理勢,昔聖人作《易》,旣有以卜筮者尙其占之文,故此為諸《易》學家所心傳而勿替,《說卦傳》曰:參天兩地而倚數,此為明九六之次。惟此乃從未有如劉辯之明辨者,此中玄奧,吾為劉氏《大衍》諸章疏記,仍恐世儒之不能盡曉也。是故柳所箴劉之言,欲其窮昔人書,有不可者而後革之,吾意此在柳為達學讜言,而不知正劉、董功夫之所在也,豈非然哉?豈非然哉?
其次劉辯多明《易》筮。中間引《國語》,晉公子親筮之[26],及董因迎公於河[27]二事,又引《左傳》,穆姜薨於東宮[28]一事,尋《易》筮例,在當日已難肊斷,一則《易》本無明文,再則杜元凱、韋昭[29]等之疏注,恆附會支離,初無準的。如穆姜事,史苟取悅於姜,不從少占,而元凱不明史苟取悅之誤,乃謂雜用《三易》,故有遇八之云,〔遇八之云,謂連《三易》用八占也。〕劉氏則斥之曰:此非臻極之理也。而韋昭之注晉文渡河事,用泰卦之中爻,以互體震有建侯象,劉與董生言《易》,亦以為不必如此。至於貞屯、悔豫之例,筮皆餘八,變與定均,即決以內卦,以八為占。今劉之於占,必本於董,所謂信與理會,又參以左氏二書,若合形影,此其精詣為何如耶?
抑吾觀柳州與劉書有曰:足下所為書,非元凱兼《三易》者則諾,〔柳原意稱:劉以元凱言《三易》之言為非,則是矣,諾,是也。〕又曰:觀足下出入筮數,攷校《左氏》,今之世罕有如足下求《易》之悉者,則柳州旣已服膺劉氏占筮之深切著明矣,而顧又復以為孰與穎達著者何耶?況孔疏、杜注,在劉辯初無抵捂之辭,所云世之儒曰:聞諸孔穎達云,不過略為依違耳。今夫賓客之指要,其彰彰較優孔、韓之虛牝無實,又直不可同年而語,此豈柳州之所不能剖別耶?自孔疏行世,後世之言《易》者為何如,斯有定評在,而余獨惜柳書激急,大似以意氣相矜,兼似論《易》祇知守孔疏、韓注,而不許有董生、一行之說在,噫!人非昧於理道,豈能標榜門戶,深閉固拒以至於此極哉?吾不禁把書而三歎矣。信夫!賓客之辯,已自言之,曰:由數立文,所如皆合,然猶有貴聽而賤視者,齗齗然莫可更也,又曰:董生之名,孰與穎達著耶?而材孰與元凱賢耶?余故獨悲而志之,以俟夫後覺,然則賓客之寄慨,其來柳州之書,亦自應得之矣,嗟乎。今者吾人重斠[30]劉、柳之論辯,祇歎《易》學之未明,匪第文辭之優劣,何也?劉、柳之為,自屬各有一得,吾前已言之,凡事知其盡所當然,而忽略其未盡適然者,此人之恆情也。始吾得柳書,不能盡其理,得劉辯則盡之矣,視劉、柳均屬引人窮其學以至於道,況柳州之所責於劉者,賓客已能塞其望,吾獨何為有所揚抑哉?又吾今為賓客一辯作疏記,亦慮讀劉而不能盡其說,至於能否適所當然,是在善《易》者之善自體會焉耳。
二適於《柳書後題》之外,尙撰《賓客辯〈易〉九六疏記》,計三篇,亙數千言,中涉大衍論及董生言《易》,又陳述揲蓍之數與法,排演算式無數起,繁密不易董理,此當俟二適別為專著論之,恕暫不錄。蒙於斯學未涉藩籬,遽與能者馳書辯論,誠犯強不知為知之戒,唯以事關絶學,志在假年,姑出荒言,冀來諍友而已。往書如下:
二適足下:承示《劉賓客辯〈易〉九六疏記》,深入顯出,燭照靡遺,不料二適邇年治學精進乃爾,甚佩甚佩。《柳集》注家號五百人,從未見或於此門略有闡發,近瞿兌之[31]簽注《劉集》,吾曾詢及此辯,彼亦遜言理解不足,未便加墨,吾之譾劣,當有過於兌之,今何幸二適能為吾指要彌補此一罅漏也!尋柳州於《易》,似欠深造,據其自述,僅得在永貞事變之頃,從陸文通微受教誨,然亦未必向揲蓍細功,多所探討。夢得何時孕此絶技,自不獲知,姑就兩家表襮於外者,略事比覈,則吾子筆下所不免軒劉而輊柳,誠復持之有故。獨《左傳》穆姜遇筮一事,柳州以求元凱兼《三易》者則諾,指責賓客,此本言非一端,難於偏執,請得率爾一談。蓋以變為占用九六,以不變為占用七八,似夢得以謂《易》之通義在是,而元凱及其他治《易》諸家,則主張前者屬《周易》,後者屬《連》、《歸》[32]。今穆姜之筮,所遇為艮之八,夫八,不變者也,元凱因謂雜用《二易》為之,尤其一轉而占變爻,得隨卦而論之,此明用《周易》,顯然成一對比。由是袒元凱者,認為雜用之說不誤,柳州所見,諒亦同流。其後隨卦旣得,史悅姜為徒然,夢得因聲言穆姜終死東宮,義與艮會,以此證明艮六二爻辭為不誣。如實言之,鄙見未敢苟同,吾見顧亭林《〈左傳〉杜解補正》,此固以元凱為非者,其下即引傅遜[33]:“艮五爻皆變,唯二得八不變之隨,筮法五爻皆變,則占之卦定,爻得隨之,六二係小子,失丈夫,是明示穆姜以通於僑如之穢,姜亦自知之,而以彖辭為說也”云云。是得隨後而取義即在隨,並不回溯而求與艮會,所謂以彖辭為說,即《傳》中穆姜申述元亨利貞以彖為占一大段,此尤謂史據《周易》,故指言《周易》以折之,藉以反映曩占所本,非《周易》而實為另《二易》,昭昭然揭日月以行也。王船山《續春秋左氏傳博議》:穆姜論筮長言大篇,亦切證穆姜所得在隨,而並不在艮,凡此種種,都似與夢得所見不無出入,而展轉易與柳州合符,不審二適其謂之何?抑有進者,治《易》而專騖於卜筮,終是旁門術業,而無關於開物成務、利安元元之為,二適謂賓客《天論》之篇,痛陳形器之理,與人類萬物交相勝,尤極其辯,並歎為韓退之、柳子厚所不能言,此韓氏吾不敢知,若子厚者,即於此敬謝不敏,當亦坦蕩蕩而行所無事。嘗論《易》固巍然六藝之一,而治之不愼,往往與陳摶[34]左道,及其江湖休咎為緣,或謂祖龍焚書,《易》無與焉,蓋視同巫醫小術而輕之。夫人食肉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為學不解蓍法,將何害其為通人?去歲二適在京,示我揲蓍步驟,依樣葫蘆,亦自大體粗諳。能近取譬,此殆繁密有過牙牌神數,而局勢相同,所謂四四而遇,其理亦不去雙陸[35]博戲絶遠。夫如是,子厚誠好學不倦,然亦未必即以此伎遜於夢得,比之日日臨池[36],劉家異同[37],因欲為之火急添功用[38]也,二適不以為惡謔否?
吾校理劉、柳此一辯論而深有感。蓋《柳集》為劉所編,附錄又許錄劉論,劉當時儘可將論旨有利於己者,充分補足,俾無掛漏。顧夢得並不如此為之,凡論難一依原形存置,此外不另增益一字。吾揣此類辨論,意見可能時時有變,子厚歿後,夢得猶殘存二十年以上,其間意趣波盪,何止百千,而夢得一語不曾涉及,凡己見之不足處,從不稍加補綴。可見夢得將友情視為無上,而理論之是非曲直,統壓抑在下,此道義之高,至於何等,豈吾儕悻悻小夫所能窺測者哉?擲筆三歎,情懷何已?
二
晁說之《儒言》有曰:
柳子厚曰:“君子之學,將以有異也,必先窮究其書,窮究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謹之勿遽。”歐陽公曰:“先儒之論,苟非詳其終始而牴牾,質諸聖人而悖理害經之甚,有不得已而後改易者,何必徒為異論以相訾也?”如其不得已於經,則古今學者之弊,悉以亡矣,惜乎遽而得已者多也。
說之字以道,號景迂,元豐進士,與司馬君實、蘇子瞻俱有連,為學精於《易傳》,右引子厚數語,即出子厚《與劉夢得論〈周易〉九六說書》。夫子厚有異之學,所立標尺二:其一為《六經》,其二為大中,此即《六經》亦在考覈之列。如實論之:《六經》之與大中合者,為量甚大,以故子厚所定之高標尺,從不輕用。以《周易》九六說為言,子厚求達之的甚低,因而柳、歐兩家,所見相同,景迂集而合詁一義,無所乖牾。蓋以從來遽而亂道之說太多,固用不到高標尺,而已一掃無餘也。
歐陽永叔所謂質諸聖人而悖理害經,固是一低標尺,永叔雖輕柳,而在此低標尺內,兩家無所衝擊,故一說而儘有餘地足以相容,惜此誼景迂仍未甚了解耳。
答劉禹錫《天論》書
一
王充《論衡》,未見子厚稍一涉及,然而兩家唯物論點,無形中適與暗合,《天說》其尤也。試取子厚所說,與仲任所論兩兩對勘,謂自漢逮唐,吾國唯物理論萌芽,實以此二人為中樞,應是天下方聞之士所公認。加以劉夢得親承其流,交相闡發,蔚成唐室唯物論宗,為屈曲世間之韓退之之流所望塵莫及,焉得不使讀者心胸為之一快?
有唐一代果於殺戮,一戰之屍,至齊山岳,如興元軍亂[39],至斬亂首為一百段,餘衆斬後投水,江漢為之不流,其一例也。由退之觀之,此皆有功天地,應受上賞。故退之敘討劉闢之功,辭如:“牽頭曳足,體骸撑拄,揮刀紛紜,爭刌膾脯”,如此窮凶極惡,滅絶人性,而退之號為聖德,與天齊壽,皆所謂能殘斯人,使日薄月削,禍元氣陰陽滋少者也。子厚鄙之,他日於《貞符》著其義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今以功者自功,禍者自禍,與天地不相涉,直斥欲望賞罰者為大謬。子而信子之仁義以遊其內云者,並暗諷退之《原道》一文之毫無理道,子厚謂退之有激而為是,實則夫子自道,劉夢得亦謂有激在子厚一面,凡子厚辭旨外之餘憤,千載而下,吾人猶得領會其彷彿也。雖然,子厚所說寥廖十餘語,雖以間執退之為主旨,終是物理正論,靈光巋然。
夫子厚先謂退之之說為有激而然,夢得則以有激歸之子厚,而子厚又謂夢得所辯為羨言侈論,不足喩乎道,質而言之,劉、柳二公訟言天人之際,廣己於草木癰痔果蓏之域,皆強辭耳,其總因皆欲為永貞之變求一尾閭。夢得曰:“法大弛則是非易位,賞恆在佞,而罰恆在直,義不足以制其強,刑不足以勝其非,人之能勝天之具盡喪矣,夫實已喪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無實之名,欲抗夫言天者,斯數窮矣。”此眞夢得慷當以慨,心所欲出之言也。子厚曉之曰:“法制與悖亂,皆人也,”凡天云帝云,大抵為無所歸怨之辭爾,由表面觀之,此種斷制,似較歐洲遲一千年物競天擇之說,猶進一步。而吾國舊說:“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40],藉曰天擇,直與人擇無殊,夢得樂為子厚《天說》勤勤傳疏,言雖羨,論雖侈,而結穴要歸於天,無預於人事,豈不懿與?
天下無無形之物,此唯物主義者之破的語,不謂於劉、柳二公一唱一和中得之。
夢得明提自然二字,雖以泥於冥冥者與拘於昭昭者相配言之,但為篇中關目,韓退之作《原道》辟老,但老氏主張道法自然,為退之所不解,故嚴幾道又以是辟韓。
明嘉靖間,有江南方鵬[41],以翰林官至太常寺卿,著有筆記一種,號《責備餘談》。其評柳文曰:“柳之文主乎氣,而於理則或激之太高,拘之太迫,奇古峭厲則有之,而舂容雋永之味則不足,其甚者《天說》是也。”如此帖括口吻,豈足以知《天說》?
劉、柳同時言天,可謂二難幷,今流行之《夢得文集》,兩文連載,柳說且前列,《柳集》舊本,劉論隨見篇末,今仍附錄《集》後,甚矣兩家之未可偏廢也。夢得謂子厚所說為不足盡天人之際,因三論以極其辯,子厚旋有答辭,當然比之後人所見為瑩。
二
柳子厚作《天說》,劉夢得認為未盡天人之際,因撰《天論》三篇以極其辯,子厚見之,謂足為《天說》傳疏耳,無異道也。然則二子之道,果有異焉否乎?今之治柳、劉兩家文者,謂兩家主旨皆唯物,而劉比於柳為進一階,然則劉果進一階焉否乎?
吾嘗詳考兩家本文,及今之申柳或申劉諸說,敢為之斷曰:兩家由無異出發,而中途微有異,中途有異,而卒歸無異。何以言之?夫兩家之主旨在唯物,此固不容有異,而能貫澈始終者,其中途有異,則柳子所謂辭之枝葉,固與主旨無涉。
其第一異處,柳言天無預乎人,而劉言天人交相勝。劉旣言天人交相勝,又言“生乎亂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舉歸乎天,非天預乎人爾。”其卒乃與柳一致,故吾曰中微異而終不異也。推原其朔,在柳所用之天字一義,而劉所用之天字有歧義。歧義者何?劉言天在虞、芮,雖莽蒼猶郛邑,天在匡、宋,雖郛邑猶莽蒼,是虞、芮一天,匡、宋又一天也,天不容有虞芮、匡宋之分,而劉子歧而二之,故不能為柳子所理解,此在邏輯,劉所犯為四詞之悖。
劉子之言天,其義歧也,於是視乎蒼蒼者一天,泥於冥冥者一天,理世一天,亂世一天,愚民一天,聖哲一天,天而天耳一天,心而天焉又一天,嘻!何子劉子膠膠擾擾多天之甚也!曩言悖在四詞,實則所犯何止四詞,就中“心而天焉”一目,於用思最為險巇。或曰:劉子唯物,而不知不覺間,足陟唯心邊際,幸柳子援而返之。是說也,宜可信。
劉子喜言數,謂物之合幷,必有數存乎其間焉。誠然,有天然之數,以彌綸於宇宙。獨若而數者,往往非人智所能覈計,且並非言語所得形容,久之有數之名,不得數之實。於是以人為標記紀之,若者老陽,若者老陰,老陽數九,老陰數六。又《易》者易也,《周易》以變者占,九過揲得老陽,六過揲得老陰。夫揲者何?揲蓍也,誰揲之?人揲之也,於是所號為天然之數者,得以人意羼雜乎其間,而相與上下,於是勢之本乎疾,而其來速,不可驟曉,皆得依人意以占獲之,而天人幾於會通焉。劉子旣以《天論》諗[42]柳子,尋復為柳子言《周易》九六義,而劉子所了解於所謂數,不能與柳子之意趣符合一致。劉子雖不滿於柳子之質直唯物觀,而欲進為天人相與之際,疏導明白,卒之拘墟於當時言天、言數慣習,以救人始,幾以自陷終,仍不得不仰望於質直之說,以圖晚蓋。此一通過韓、柳、劉三公烜赫一時之天人爭執,暫以柳答劉之《天論》一書而告終結,此中唐科學水準之進程,不過爾爾,吾人遽以一千年後之理論標的,遙為懸揣,未免於論世知人,微失之躁。嘗論劉、柳處於以玄元皇帝[43]為初祖,而狂奉佛、老之代,而又號稱闢佛,其實沈浸於佛之韓退之,立於其側,可見當時一傅衆咻,轉側維艱。吾人從千餘年後,一一繩論,須知二公所貢獻於破之一面多,而立之一面,不得不微弱。倘若就其弱處,以後來質劑繁簡易於條理之哲學規律,遽期前者俯仰合度,亦微失之不恕。要之劉、柳,摯友也,其平生相與之誼,不能索之語言文字之末。柳答劉書,措詞十分直率,劉默喩焉而不復答,此等眞誠契合,為今人所不能有。又《天論》之幅度何許,吾人廑得於殘存文字中,解識一、二,可能眞實分際,後人捉搦不著,凡一蹴而輒於柳、劉間謬為軒輊焉者,此其有欠愼審也,夫何待言!
三
劉夢得作《天論》有曰:“夫物之合幷,必有數存乎其間焉,數存,然後勢存乎其間焉”,此固以水與舟喩之,而在政治亦自不外乎是。嘗謂唐室二患,一曰權閹,一曰藩鎭,之二物者,原以敵體對立。伐叛之師,往往以軍容領之,如吐突承璀其一例也。甘露之變,劉從諫責問死者罪名,羣閹悚懼,此皆所謂勢。夫勢以分而不能合為其常形,顧亦偶有合而為一,幷力以推排他勢之剋己者,則永貞之變是。蓋伾、文志消閹患,同時亦謀削鎭將,以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之徒,與權閹俱文珍、劉光琦輩,同深恐懼,合攻二王、八司馬而覆之,其中自不得謂無數之存。特數之云者,天乎?人乎?倘當時叔文燭照幾先,牢籠其一以剋制其二,即:暫容蜀請,首殺俱黨,或者中唐政局發舒,有所未同。顧何以二王、八司馬中,竟無人考慮及此?於斯夢得又為之言曰:“彼勢之附乎物而生,猶影響也,本乎徐者其勢緩,故人得以曉也,本乎疾者其勢遽,故難得以曉也。”尋二王執政,為期不過數月,此子厚曾覈之,自始訖終,止於十四旬有六日,〔見《叔文母劉氏誌文》。〕以如此短促期間,敵友紛乘,百廢待舉,皋、夔[44]難於用其智,嬰、僑[45]無所運其術,夢得謂疾者勢遽,信乎有之。澄心以思,此殆天設此不易控揣之數,而使才賢之士,顛倒委曲以蹈之,以致一蹶而不可收拾,理或然歟?夢得謂古之言形,蓋無常形,由形而推之數,毋乃並無常數也乎?要之形因物而見,不能逃夫數,夫永貞之數為何數者?此夢得著《天論》,言外所欲探討之一大問題,似子厚亦無以語彼來。
勢有兩立而分合焉者,有一原而張弛焉者,如右所論,皆前者例,今舉後者之例如下:聞之《唐語林》:
宣宗暇日,問翰林學士韋澳,朕於敕使如何?〔敕使,謂閹宦之為樞密使者。〕澳曰:威制前朝無比,上曰:未也,計將安出?澳曰:謀之外廷,即恐有太和事,〔謂甘露之變。〕不若就其中揀拔有才者,委以計事。上曰:此乃末策,朕行之,初擢其小者,至黃、至綠、至緋,皆感恩,若紫衣掛身,即合為一片矣,澳慚汗而退。〔釗案:唐制,服紫三品,緋四品,錄、黃向下遞降。宣宗“紫衣掛身”云者,謂諸閹一得三品,即警惕自衛,不甘分崩。〕[46]
此言諸閹一原,試從而分化之,官小猶有效,一至賜紫,則立起族類之感,合為一片以對外。《詩》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47],如無外侮,其形也弛,兄弟操同室之戈可也,外患一生,形乃立張,乾餱之釁銷,而前驅之殳起,此中消息,於何尸之?宣宗“合為一片”之論,後於夢得將四十年,自為前時所不及聞,論中合幷之數,應未計算到此。
永貞之變,叔文猶得利用李忠言以為己助,以其時族類之感,在宦寺中還未萌生也。中經甘露,訓、注之策畢露,諸閹堅壁自守,以至唐末。浸假實逼處此,崔胤期於一網打盡,卒之玉石俱焚,唐室以亡。夫萬物相與為無窮也,而至此適窮,夢得雖明夫數,似猶見不及此。
高君於《劉集》用力甚勤,近以《〈天論〉跋》一首見寄,不忘所能,赫然有作,輒亟錄如下:
跋劉賓客《天論》(高二適)
右劉夢得著《天論》凡三篇,其首略言:余之友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盡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論》以極其辯焉。今按劉大意,言天與人各有其能,天不預乎人,乃人世之有理亂,曰:法大行,又曰:法小弛與大弛,法行於治世,公是、公非為有道,時則善、惡自定其分,抑何天預之有?至於法値大小弛,而有小大之亂,法小弛,人能小勝,法大弛,人能大勝,天命旣駁,人道茫昧不可知,人之能勝,則天之具盡喪,而數始窮矣,斯乃天道不明,人方挈挈然舉無實之名而強歸之天,其實天固未預乎人也,賓客立論如此。故其究曰:天之法駁焉,我蹈道而已,今以一己之窮通,而欲質天之有無,惑矣,天非有預乎治亂云乎爾。〔此處賓客幷箴韓、柳二公,為著論之根本。〕尋此論汪洋恣肆,往復歷數千言而不殺,然究其歸要,乃竟與柳州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天之賞罰,及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均大謬之言,為相與出入。是故柳之《答夢得書》曰:凡子之言,乃吾《天說》傳疏耳,無異道焉,今此語世儒或有不盡識者。特先就此解之。顧吾獨有可異者:蓋柳發劉書,得《天論》三篇,乃至詳讀至於五、六日之久,終竟不識其何以為異,〔今惜劉致《天論》之書不傳,祗見柳《答書》“而曰有以異”云爾。〕而祇納其非天預乎人之說,以為賓客之歸要即在此,豈非怪哉?吾於此恆思之:劉、柳以同朝,且同遭元和之斥逐,中間賓客幸屢得盪滌遷移,而子厚則久於貶所,憂憫廢痼,著於文辭,且所謂八司馬,有先召用者,則劉於柳州,豈無羽翼夫道之事哉?吾嘗三復《天論》中、下篇,其中篇自“水與舟二物也”句下,凡四、五百言,似均劉約前數窮之意,為柳州曲曲解喻耳,其文中譬數與勢,乃最為深切著明,何以柳州讀至五、六日,而都未得其歸向?嗚乎!此柳之卒死於貶所矣。夫劉賓客者,深於《易》象者也,〔《天論》下數用《易·繫》。〕《易》道如三才失位,六爻皆錯,則天地不交,而成未濟,君子是以愼辨物居方,〔本《大象辭》。〕而劉特煩稱象數以喻柳。如其言,凡物之合幷,必有數存乎其間,以水與舟之一沈一濟,乃適當其數,乘〔此乘即《周易》“乘剛”之謂。〕其勢,此足當彼二人之氣分〔去聲,限也。〕者,逮於勢有急徐,本乎徐者其勢緩,本乎急者其勢遽,則更益為柳解說。至數存而生勢,勢之生亦由於天,天之果挾〔“挾”字《劉集》有作“狹”者,實誤。〕其勢,人即不能逃乎數以越其限焉,天之與人,均有勢力,可乘可挾,天有形,旣不能逃其數,而無形無常形者,亦不能逃其數,〔此語柳州亦甚善之。〕形之精微,以智決之,至合於天人之交相勝,〔此意為吾苦思而得。〕此均有所足徵者耳。於此劉述數之幾微,已能彌綸天地之道,而其終篇,則徑以用天之利,立人之紀,紀綱或壞,復歸其始。故其亂曰:在舜之庭,元、凱[48]舉焉,襲亂而治,殷知說賢,而更加以“帝賚”之語[49],信哉!劉之立論,盡於此矣。此人倘値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類,至於小人剝傷,其復見天地之心乎!獨惜河東公不克開其志慮,反以劉之操舟、之言人與天為愚民恆說,及虞、芮力窮,匡、宋智窮,是非存亡,皆不足以喻乎天、喻乎道者相責讓,而徒善賓客之所解無形為無常形者之言,豈非失道耶?余悲柳州之遇,竟不荷天人之際,而棄於窮荒,然則天之與人,其眞交相勝也,故畢書之以著於簡。
吾詳繹二適此跋,未能多所領悟,為覆一書如左:
二適足下:得書,及跋劉賓客《天論》,初一伸紙,不勝雀躍,蓋時論謂劉高於柳,吾聞其語,未見有人著文,今得二適折衝柳、劉之間,並以長篇文字見意,以謂此必有以開朗吾志慮,誠不自知熱望高出柳州發書得《天論》時幾許也。不幸柳州曾謂詳讀劉論五、六日,求其異而不獲,二適亦曾引以為怪,吾讀二適跋尾,其失望較柳州殆又過之。吾知此定為二適所不喜,然為忠於所學,及圖與二適並肩厠入中唐大師講壇計,不得不悉吾所見以畢其說。
第一,須知韓、柳、劉三公,爾汝無間,工力悉敵,其相互間,不應以猥瑣宂贅之辭,姑與嘗試。試思柳子初作《天說》,不過五、六百言而止,其中泰半屬之韓子,柳所自道,不足二百字,此於造一三光懸㝢之天象所能收攝者,將有幾何?賓客遽乘此隙,斥為未盡天人之際,己輒自荐作論以極其辯。昔柳子與人論文墨事,謂揚雄之文,退之特未作耳,決作之,加恢奇,今賓客《天論》之篇,所為人也,舟也,數若勢也,此豈柳子所不能解?以之襮於文辭,又豈柳子所不克行?如實言之:柳子謂劉論不過《天說》傳疏,而不見其異致,蓋誠不能不認劉子暴露其猥瑣宂贅於摯友之前,而無與於談天窮理之勝業也。
“有激”二字,是柳子歸獄於韓子之詞,亦實錄也,至柳平心論事,中懷坦蕩,說不上有何激刺。顧劉論輒曰:柳子厚作《天說》,蓋有激而云,夫張公飲酒,必咬定醉在李公,是有意矯強其詞,自飾門面,似非推誠待友之道。二適《跋》中,亦致歎柳之棄於窮荒,由於不明天人之際,此偽選家茅坤、儲欣輩之頭巾氣語,不料二適並蹈此習。夫柳、劉之異,在一長年而一短命,然在元和末葉,二人遭遇悉同,重與細論,則劉厄加甚,而柳銳為遮護,如武元衡之仇視看花諸君子之騰謗[50],以及柳願以柳易播,俱為切證,二適翻謂劉於柳也,豈無羽翼夫道之事,吾以耄年荒落,殊愧未能領略。
柳州嶄嶄[51]言天不預乎人,賓客則一面言天人不相預,一面又言天人交相勝,辭情繳繞,難於割斷,二適似以劉深明《易》象,而柳漫無所知,即此足敷劉、柳優劣之據。嘻!談何容易!此之誰優誰劣,豈能一言論定?試以劉喻乎旅者證之:劉曰:莽蒼天勝,郛邑人勝,柳曰:此皆人也,何天之有?以兩家說納入哲學範圍,則天之為天,體固有在,人而天之,天存乎心,於是賓客立論,不期而開後代心物二元之門。此覈之柳州斬截劃分天人,訾欲望於天者為大誤;舍是非而言同異,之二家者,固非可冶於一爐均其功罪之哲學形象,昭昭以明。吾亦如賓客語:吾非斯人之徒也,無自鞭辟入裏,與二適追根到底;惟吾徒窮研治道,驅遣積毁,拔兩公於萬丈淵泉,千年犴狴,使得膏肓沈沒,復起為人,將何忍於彼此之間,造作短長,點染黑白,妄操同室干戈,重招異己非笑也哉?勉矣二適!柳州誡我,務本為得,願守斯言,以終餘年。二適近年猛進,多所發明,吾忝長歲年,彌深企望,如或更端見問,當無不抒誠商榷,若其追逐時好,謬矜一得,於平生最為傾服之古人形貌,妄事抑揚,招致桐城餘孽,騰其口輔,重肆譏評,此宜與吾二適共箴之!不宣。
四
以下有關劉夢得各論,而非直涉及《天論》者,附見於此。
《劉夢得外集》,有《子劉子自傳》一首,言永貞之變頗詳,茲節錄如下:
……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棄天下,東宮即位。時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待詔,因間隙得言及時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積久,衆未之知。至是起蘇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遂陰薦丞相杜公〔謂杜佑。〕為度支鹽鐡等使,翊日,叔文以本官及內職,兼充副使,未幾,特遷戶部侍郎,賜紫,貴振一時。愚前已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餘日,至是改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鐡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後,有遠祖風,惟東平呂溫、隴西李景儉、河東柳宗元以為信。然三子者皆與余厚善,日夕過言其能。叔文實工言治道,能以口辨移人。旣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且以為非時。上素被疾,至是尤劇,詔下內禪,自為太上皇,後謚曰順宗,東宮即皇帝位。是時太上久寢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對,宮掖事祕,而建桓立順,功歸貴臣。於是叔文首貶渝州,後命終死,宰相貶崖州,〔謂韋執誼。〕余出為連州。途至荊南,又貶朗州司馬,居九年,詔徵,復授連州。自連歷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東都。明年追入,充集賢殿學士,轉蘇州刺史,賜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遷同州,充本州防禦長春宮使。後被足疾,改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又改祕書監,分司一年,加檢校禮部尙書,兼太子賓客,行年七十有一。……
夢得此文,可研究之點不一,先就“建桓立順”四字言之。夫建桓者謂建桓帝,立順者謂立順帝,皆本東漢事。查梁冀置毒於煮餅,進食於質帝,行其弑逆,後排除清河王蒜,而擁蠡吾侯,是為桓帝,中常侍曹騰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侯,此一事也。至立順,則前乎此約二十年,蓋延光四年,安帝崩於道次,中常侍閻顯、江京等,擁立北鄉侯懿為嗣。而濟陰王原以嫡嗣遭讒被黜,別派宦寺孫程等,則截單衣為誓,乘北鄉侯薨,以突變迎濟陰即帝位,時年十一,是為順帝。茲兩役者,在東漢末造,蟬聯為之。《范書·宦者列傳》[52]前論中有云:“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依序次而言,夢得宜言“立順建桓”,不當故為顛倒。或曰:順者順逆之順,此可能指魯桓公弑隱公而自立事。蓋建桓所立為順,建隱所立則逆,春秋時原有是論。今夢得斵句稍施技巧,因使讀者揣定其意主雙關,而顯示永貞內禪,其中不無不可告人之弑逆陰謀也。《唐書·崔羣傳》〔《新》、《舊書》同。〕載:“羣臣議上尊號,皇甫鎛欲加‘孝德’二字,羣曰:有睿聖則孝德在其中矣,竟為鎛所構,憲宗不樂,出為湖南觀察都圑練使。”陳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論》,從而講其義曰:“皇甫鎛以靳惜孝德二字構崔羣,憲宗竟信其語,因之不樂而出羣,據此,憲宗之於其父,似內有慚德也。然則永貞内禪一役,必有隱祕不能昌言者,從可知矣。”夫夢得曰“宮掖事祕”,寅恪曰“隱祕不能昌言”,從來李唐家風,如太宗、玄宗之所為者,以憲宗之陰鷙,似亦不必諱言繩其祖武之可能。《順宗實錄》載:太子立,叔文有憂色,常吟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二句,欷歔流涕,此“身先死”云者,或在叔文意中,已經料定明年正月順宗將如何崩法,而大有感慨,固不必專自傷其身世也。
復次:叔文南人耶?北人耶?夢得謂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後,有遠祖風,又謂惟柳宗元與呂溫、李景儉以為信。其意若曰:叔文自承為北人,他人不信,〔當然包括己亦不信在內。〕信者止於柳、呂、李三人已也。此證以子厚為叔文母劉氏誌墓,稱夫人旣笄五年,從於北海王府君諱某,則夢得謂子厚信叔文為北人,允矣。尋叔文以越州山陰人著稱,而彼必以北人自居者,殆有見於唐代崇尙門閥,鄙視南蠻,倘不自詭北人,並屬景略[53]裔孫,將不足以啓同僚之尊重,致天下之景從,而所謂子厚等之信之者,將信其術耶?抑信其眞?都未可料。然即此足見叔文急於用世之心良苦,而韓退之謂:子厚前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顧藉,以為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等語,亦似於子厚用意無迕。宋時邵康節在天津橋聞鵑聲[54]稱:二十年後,當有南人作相,此說明重北輕南之習,經唐歷宋,數百年猶未能改,然則叔文輩之欲假權術以濟時艱,又焉足怪?
劉、柳於永貞時形同贔屭,意見自訢合無間。然子厚於元和十四年,即已病歿,而夢得老壽,歷長慶、寶曆、太和、開成四朝,所接友朋,形色具備。在與子厚隔絶之三十年間,意趣不免衰頹,舊事懶於回首,將子厚貞元二十一年之《劉氏誌文》[55],與夢得七十一歲所書《自傳》,略加比勘,顯見兩人對於叔文之看法,有輕重、厚薄之不同。世態人情,印於賢者而無二,曷勝太息?
宋謝采伯[56]撰《密齋筆記》凡五卷,雜論經史、文藝,頗有可稱。其《記〈子劉子自傳〉》,如下數語:“劉禹錫敘王叔文事,謂其官職出於叔文,又復坐累,不以為諱。”細按劉之《自傳》,並無如密齋所錄之顯明記載,諒密齋撮其大概而為之辭耳。總之夢得於三十年後,追記往事,仍復大致不差如此,亦自難得。
《自傳》載:杜佑為度支鹽鐡等使,叔文副之,夢得適以崇陵使判官,改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鐡等案,諒此即采伯所謂“官職出於叔文”。又載:叔文首貶渝州,宰相貶崖州,余出為連州,此即所謂坐累。
胡震亨《唐音癸籤》云:“劉禹錫播遷一生,晚年洛下閒廢,與綠野[57]、香山[58]諸老,優游詩酒間,而精華不衰,一時以詩豪見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尙滿天[59]。’蓋道其實也。公自貞元登第,歷順、憲、穆、敬、文、武凡七朝,同人彫落且盡,而靈光巋然獨存,造物者亦有以償其所不足矣,人生得如此,何憾哉?”大可與《子劉子傳》參看。
《癸籤》又云:“夢得《靖安佳人怨》,及白氏《太和九年某月日感事》詩,為武相伯蒼、王相廣津作者,實並銜宿怨。故劉先於叔文時斥武,宜武有補郡見格之報,白嘗因覆策[60]事救王[61],王固不應下石,訐白母大不幸事,令白有江州謫也。事各有曲直,而怨之淺深亦分,在風人忠厚之教,總不宜有詩,然欲為兩人曲諱,如坡公之說,則政自不必耳。”伯蒼者武元衡,廣津者王涯也。《癸籤》所舉夢得詩如下: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幷引〕
靖安,丞相武公居里名也,元和十一年六月,公將朝,夜漏未盡三刻,騎出里門,遇盜,薨於牆下。初,公為郎,余為御史,由是有舊。今守於遠服,賤不可以誄,又不得為歌詩,聲於楚挽,故代作《佳人怨》,以裨于樂府云。
寶馬鳴珂踏曉塵,魚文匕首犯車茵,適來行哭里門外,昨夜華堂歌舞人。
秉燭朝天遂不迴,路人彈指望高臺,牆東便是傷心地,夜夜秋螢飛去來。
二詩假藉妓妾聲口,寄怨於平昔與己不相得之人,不顧死者一代宗臣,為國受禍,於其性行政迹,一字不提。滿紙觀釁取快之意,毫無詩人悱惻之念,“牆東”二字,用宋玉賦[62],尤尖酸輕薄。《子厚集》中,此類詩掃迹無存,即此可定柳、劉優劣。至夢得以桃花詩被謗久淹,此眞子厚所謂“所自求取得之”,殆不足論。
至樂天詩云: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顧索素琴應不暇[63],憶牽黃犬定難追[64],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十一月二十一日者,即李訓事敗之日也,是日文宗入內,涯與同列歸中書會食,未下筯,吏報有兵自閣門出,逢人即殺。涯等蒼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仇士良鞠涯反狀,涯實不知其故,獄具,與賈餗、舒元輿、李孝本等,腰斬於子城西南隅獨柳樹下。涯兼江南榷茶使,以此百姓怨恨,詬罵不絶,並爭投瓦礫擊之。時涯年過七十,嗜權固位,偷合訓等,不能絜去,以至覆宗。涯居永寧里,乃楊憑故第,財貯鉅萬,取之彌日不盡。藏書多與祕府侔,前世名書畫,鑿垣納之,至是為人破垣,剔取匳軸金玉,而棄其書畫於道。〔語雜取《新》、《舊唐書》。〕詩以不知早退為諷,誠哉涯之貪權徇利,乃至十一族同時覆滅,寃不可階也。甘露之變,酷於永貞遠甚,而涯、餗等尤慘。[65]涯字廣津,太原人,子厚在貞元十八年,草《亡友獨孤申叔墓碣》,錄信友十三人於碣後,涯名赫然在。從貞元十八年至太和九年,計三十四年,諸友銷亡殆盡,而涯與夢得獨健。論年涯當差長於夢得,以時考之,涯並無必不可過之政治難關,以涯之為人,專論利而不論政也。白首同歸,用石崇、潘岳事:孫秀收崇,同日收岳,岳謂崇曰:可謂白首同所歸。蓋岳《金谷集》詩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竟成其讖也。涯之死,並無與何人投分同歸之誼,獨石崇車載東市,歎曰:奴輩利吾家財,收崇人曰:知財為害,何不早散?崇不能答。今涯多財如崇,死亦相若,白氏詩中用語,終屬典而且切。又涯之永寧里第,乃楊憑故宅,而子厚亡妻,憑女也,子厚為楊氏誌墓稱:妻被足疾,不良於行,晚以謁醫求藥之便,來歸永寧里私第,年二十三,就終於是。此貞元十五年事,距是,較弔獨孤申叔且多三年,而子厚歿於元和十四年,相距亦十六年。倘子厚健在,與樂天同弔廣津,未知為感如何?然樂天一居易俟命[66]之君子人也,詩率意敷陳,別無私幸,與錦瑟佳人之索瘢巧詆[67],意趣未同。
又查貞元二十年五月,御史中丞李汶卒,武元衡已於是年三月繼其任。《集》中有《祭李中丞文》,署名者共八人,子厚銜稱:承務郎、監察御史裏行,是子厚明明與伯蒼為同官。雖明年正月,子厚遷儀曹,伯蒼又改庶子,同官時期甚暫,但據《集》:子厚為伯蒼代草《謝賜新茶》及《櫻桃》兩表,可見兩人交誼不薄。七年之後,子厚在貶所,伯蒼先行撫問,而子厚殷殷答之,尤可見誼分蟬聯不渝。相傳伯蒼改官,乃緣見惡於劉、柳之故,吾恐未必甚確,假其有之,亦或劉、武相惡,而牽連及柳,良未可知。觀於後來夢得求判官,為伯蒼所拒,事指劉而不涉柳,足資互證。要之子厚與伯蒼情好相持,久而敬之,與夢得之於牛思黯,自作嫵媚,及樂天之於王廣津,死猶有恨,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已。
近上海刊布米元章[68]《寶晉齋法帖》十卷本,其《王右軍草書王略帖》後,所蓋“永存珍祕”四字印,號稱為唐相王涯所有,此廣津寶物流衍中之僅見跡相,曷勝浩歎?詳見第十七卷《蝜蝂傳》下,不贅。
五
顧亭林於劉夢得,曾草數語許之,獨見其大。文曰:
劉夢得作《〈柳子厚文集〉序》曰:凡子厚名氏、與仕、與年,曁行己之大方,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又可見古人不必其文之出於己也。〔《日知錄》〕
夢得編《柳州集》,且為作序,其文素為後賢所珍視。穆伯長得《柳集》晚,而以夔州前序弁其首,特加鄭重,序長不錄。夔州即夢得,序《柳集》時,正為夔州刺史。
吾於此文所感,有數義:(一)此應為夢得極詣之作,蓋夢得之友如子厚者,平生殆無幾人,又同處謗議未了之時,因不得不動心忍性而為之。(二)此文極刻劃子厚能文,蓋夢得推許退之,在“吾長在論,子長在筆”二語,是己與退之,都擯斥於文章以外,獨子厚能應唐德而顯其昭回[69]之光。(三)以此之故,“崔、蔡不足多”一語,假退之聲口道出,是推崇而絶不含譏諷,意謂:如退之者,且跂望崔、蔡不及。(四)貞元二十有一年,即永貞元年,子厚之得為禮部員外郎,“超取顯美”,乃緣永貞改元之故,文中未便明言,亦動心忍性之一例。(五)“疏儁[70]少檢”四字,何等輕鬆?復何等鄭重?意態當於文外得之,亦亭林所稱特餘瀋[71]小小者耳。
揚州李審言〔詳〕《媿生叢錄》有一條云:
劉禹錫《〈柳子厚集〉序》,三代之文,至戰國而病,與本朝姜西溟、章實齋之言不合。如云政厖而土裂,三光五嶽之氣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後大振,則至論也。
劉文“政厖土裂”數語,即“三代之文至戰國而病”之注脚,殊難非其一而是其二。惟姜、章之論,與禹錫胡乃不合,從西溟文中,不少概見,獨其《東漢文論》云:
西京承戰國、先秦之後,故其文雄峭多奇氣,晁、賈[72]諸疏是也。承平旣久,士氣薾弱,見之於文章者,為嘽緩[73]曼衍[74]而不振,朱子所謂衰世之文也。東漢因之,雖以光武之講論經理,明、章之崇儒重道,而文體日趨駢儷,遂濫觴魏晉六朝,不能遏也。豈風氣使然,雖甚權力不能與之爭乎?昔司馬遷文尙矜奇,故《公孫弘》、《董仲舒傳》,不錄其對策,而班固收之。《東漢之書》,成於蔚宗[75],其所援述時人書疏,多更刪潤。是三書者,遂各成一代之文,則著作之家,固風氣所從出也,可不愼與?
此文開宗明義,即推重戰國、先秦,謂西京高文典冊,舉由此沿襲而來,此與夢得委病於戰國之意,根本不合。逶迤及於東漢,文體日趨綺錯,明著班氏不能辭其責。而後人推尊退之,所謂文起八代之衰,八代者何?即首數東漢,中經魏、晉、宋、齊、梁、陳以迄於隋是也。由是一步跨入唐代,文風復振,由是子厚宣稱:“貞元間文章特盛,本之三代,浹[76]於漢氏,與之相準”,〔語見《柳宗直〈西漢文類〉序》。〕並顯示西溟與夢得——及進而與子厚——之論不合,祇不過濫觴有異,而卻殊塗同歸,窮原竟委,脈絡不爽。至實齋之於夢得又何如?此則士之有志,無能相強,二者各標一義,廉角森然,試就實齋《詩教》一文觀之:
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故論文於戰國,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戰國之文,奇衺錯出而裂於道,人知之,其源皆出於六藝,人不知也。後世之文,其體皆備於戰國,人不知,其源多出於《詩》教,人愈不知也。知文體備於戰國,而始可與論後世之文,知諸家本於六藝,而後可與論戰國之文,知戰國多出於《詩》教,而後可與論六藝之文。可與論六藝之文,而後可與離文而見道,可與離文而見道,而後可與奉道而折諸家之文也。
戰國之文,其源皆出於六藝,何謂也?曰:道體無所不該,六藝足以盡之。諸子之為書,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於道體之一端,而後乃能恣肆其說,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謂一端者,無非六藝之所該,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謂諸子果能服六藝之教,而出辭必衷於是也。老子說本陰陽,莊、列寓言假像,《易》教也,鄒衍侈言天地,關尹推衍五行,《書》教也,管、商法制,義存政典,《禮》教也,申、韓刑名,旨歸賞罰,《春秋》教也,其他楊、墨、尹文之言,蘇、張、孫、吳之術,辨其源委,挹其旨趣,九流之所分布,七錄[77]之所敘論,皆於物曲人官,得其一致,而不自知為六典之遺也。
原文甚長,無取備錄,即此已見戰國為文盛業專時代,與夢得之所以病之者,旨趣全不相符。又夢得將此一意為《柳集》作序,諒子厚平昔見解,必有與夢得兩相呼應之處,觀於子厚偏嗜《國語》,而翻謂:“《國語》紀言不參於事,……無古聖人蔚然之道,〔語見《〈西漢文類〉序》。〕”即足推見其隱云。
吾嘗觀袁爽秋[78]所為日記稿本,有如下一條:
前賢評司馬子長之文,曰雅深雄健;非修辭不能雅,非窮理不能深,非行氣不能雄,非創意不能健;辭、理蓄積於平日,氣、意取辦於臨時。
雄深雅健,乃退之評子厚之文,非評司馬子長也,此由爽秋筆誤,不足辨。爽秋於文工力非淺,故能剖析如此之細,吾藏有彼《答人謝作墓表書》:“不佞厭苦世網,不樂為吏,忽忽不自得,久不能握管作貞石文字矣。先公偉績煒行,石表自當求當代老於文學者為之,如李蒓客侍御,張廉卿[79]山長,其文足以不朽,僕則非其人,不敢承也。”此當是自揣臨時行氣不能雄所致,先公指吳長慶[80]。
六
王叔文執政,劉、柳同時深入禁近,並參機要,一經貶竄,兩人所表示之態度,未能一致。子厚始終無悔意,亦從無一語中傷叔文,其《與許孟容書》,祇云:“宗元早歲與負罪者親善,始奇其能,謂可以共立仁義,裨教化”;《與裴應叔書》,祇云:“又不幸早嘗與遊者居權衡之地,……僕可出而辯之哉?”此全不掩蓋早與叔文往來親善之跡,若夫夢得則異是。其《謝上連州刺史表》,文采可觀,而辭意則力求洗刷。文云:
臣某言:伏奉去三月七日制,授臣使持節連州刺史,恭承睿旨,跪奉詔書,皇恩重於丘山,聖澤深於雨露,抃舞失次,神魂再揚。臣某〔中謝。〕臣性愚拙,謬學文詞,幸遇休明,累登科第,出身入仕,並不因人。德宗臨御之時,臣忝御史,陛下龍飛之日,臣忝郎官。恭守章程,勤修職業,權臣奏用,蓋聞虛名,實非曲求,可以覆視。跡卑易枉,無路自明,亦緣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衆,競生口語,廣肆加誣。伏賴陛下至仁,特從寬典,舉以緣坐,貶佐遐藩。屢變星霜,頻經恩赦,犬馬懷戀,寢興匪寧,唯讀佛經,願延聖壽。昨蒙詔命,追赴上都,隨列授官,俾居遠郡,在臣之分,榮幸已多。伏荷陛下孝理弘深,皇明照燭,哀臣老母羸疾,憫臣一身零丁,特降洪恩,得移善部,光榮廣被,母子再生。凡在人臣,皆感聖德,凡為人子,皆荷聖慈,豈惟賤臣,獨受恩造,不覺喜極,至於涕零。昔殷王俯念於前禽,且聞解網[81],漢帝有哀於少女,爰命罷刑[82],方之聖朝,不足多尙。感召和氣,慰安羣生,非臣隕越,所能上報。伏以南方厲疾,多在夏中,臣自發柳州,便染瘴瘧,扶策在道,不敢停留,即以今月十一日到州上訖。謹宣聖旨,以示遠人,恭述詔條,所期富庶,無任……
觀此表文,有數義可得分析:所謂“出身入仕,並不因人,……權臣奏用,蓋聞虛名”,明指叔文為權臣,表示與己毫無連繫。此顯然不是實在情形,使《順宗實錄》:“叔文與劉禹錫等十數人定為死交”一語,全屬嚮壁虛造,子厚從來不如此說法,一也。《表》將德宗臨御,陛下龍飛,連接言之,中間順宗登極一事,全然拋棄。夫順宗者非他,龍飛陛下之父也,《表》稱“陛下孝理弘深”,豈得略此不講?此無非掩閉永貞內禪一事,取悅宦官,二也。《新書·崔羣傳》:“帝卒自相(皇甫)鎛,會羣臣上帝號,鎛欲兼用‘孝德’為號,羣獨以為:有睿聖則孝德幷見,帝聞不樂,……於是罷羣為湖南觀察使。”《鎛傳》復云:“又以崔羣有天下重望,勁正敢言,後議帝號,鎛乃譖羣抑損徽稱,帝怒,逐羣湖南。”兩傳措辭微異,意實一致。夫羣之不主用“孝德”為號,知此二字於憲宗大不稱。憲宗聞之,以不樂著聞,羣亦由是罷斥,是憲宗自承於君父之死,顯有慚德。此事當時朝臣,諒無不知。夢得此表,志在為憲宗彌此缺陷,從而佞詞坌涌,渾不自覺,三也。《表》云:“跡卑易枉,無路自明”,倘其有路自明,夢得豈不可能反噬叔文,自圖擺落,四也。《表》云:“競生口語,廣肆加誣”,夫加誣者何事也?口語又如何誣法?如其不脫八司馬連坐一事,則受誣者豈止夢得一人?子厚聞知,決不謂然,五也。所云“惟讀佛經,願延聖壽”,此匪是婦人女子之口吻,即同巫覡蠱惑之恆言,豈堂堂一讀書明理之男子所得出口?六也。夢得召還重遣,適得播州,子厚仗義執言,願以柳易播,裴度乘機進言,得配連州。此當然無法在表文中敘明,但夢得一味歸本孝治,瀆敘至數十言,倘我為憲宗,躬閱此表,必以夢得意存譏諷,七也。有此七者,《謝表》滿吐佞諛,遠失忠厚,試取子厚《謝表》衡之,即知二者差度甚遠,表見本集卷之三十八,文已別引,即不贅錄。
本來此等表章,不過政治鬥爭中偶開笑口而已,敷衍了事,不關宏恉。子厚之表,簡明質直,恰如其分,所云不愼交友,說明所交者為友,與夢得指摘權臣,虛名見採,為人加誣,跡卑難明,用意大不相同。惟德宗之下,緊接陛下,不提永貞一字,與夢得相似。適當宦寺側目之時,如此漏略,非不可諒,特夢得申明聖孝,情形為略異耳。總之八司馬中,以劉、柳為眉目,而兩人持態,不能一致,實屬顯然事迹。夢得在七十一歲時,草《子劉子自傳》,應厠於人死言善之列。〔翌年夢得即歿。〕蓋夢得晚年所經,實一種文人流浪生活,核之早歲政迹,迥若兩人,子厚有知,定為隕涕。
七
洪景盧《隨筆》稱柳子厚黨叔文云:
柳子厚、劉夢得,皆坐王叔文黨廢黜,劉頗飾非解謗,而柳獨不然。其《答許孟容書》云:“早歲與負罪者親善,〔至〕盡為敵讎”,及為叔文母劉夫人墓銘,極其稱頌,謂“叔文堅明直亮,〔至〕知道之士為蒼生惜焉”,其語如此。夢得自作《傳》云:“順宗即位時,有寒儁王叔文,〔至〕宮掖事祕,功歸貴臣,於是叔文貶死。”韓退之於兩人為執友,至修《順宗實錄》,直書其事云:“叔文密結有當時名,欲僥倖而速進者劉禹錫、柳宗元等十數人,定為死交,蹤跡詭祕;旣得志,劉、柳主謀議唱和,采聽外事,及敗,其黨皆斥逐。”此論切當,雖朋友之義,不能以少蔽也。
景盧所引,皆人所熟知事跡,獨“劉頗飾非解謗,而柳獨不然”二語,為景盧自攄見地。宋人中論永貞黨事,瑩澈此義者殊罕,雖平日推韓逾量,而平衡劉、柳,不失厥眞,亦自可取。
蘇子瞻雜著中,有《劉禹錫文過不悛》[83]一條云:
劉禹錫旣敗,為書自解,言王叔文實工言治道,能以口辯移人,旣得用,所施為人不以為當。太上久疾,宰相及用事者不得對,宮掖事祕,建桓立順,功歸貴臣,由是及貶。《後漢·宦者傳論》云: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騰與梁冀比,舍清河而立蠡吾[84],此漢之所以亡也,與廣陵王監國事豈可同日而語哉?禹錫乃敢以為比,如小人為姦[85],雖已敗猶不悛也,其可復置之要地乎?因讀《禹錫傳》有所感,書此。
劉禹錫者,永貞政變後,身歷五朝,否為泰掩,官階最高,壽算最裕之唯一人物也。其草《子劉子傳》時,年登大耋,樂命就閒,自顧平生,躊躇滿志,旣無為書自解之必要,復無重置要地之可能,如子瞻“為姦不悛”云云,微嫌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夢得雖有意擺落責任,然亦奸險不至於此。夫立順建桓,無過文人隨意驅遣之典實,重點在建立,而不在順、桓,子瞻工於行文,此竅寧不知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吾書至此,眞疑此類雜文之不衷於理,且詞句間頗露帖括陋習,或為元、明間穿窬斗筲[86]諸小家之所偽託,子瞻紕繆,當不至此。
答元饒州論《春秋》書
一
《非〈國語〉》中《荀息》一條,子厚視為鄭重大義,申述不止一次,請先引《非〈國語〉》原文如左:
荀息
晉獻公寵驪姬,旣殺太子申生而立奚齊,公子重耳奔狄,夷吾奔秦。至是獻公卒,里克欲殺奚齊而立重耳。荀息曰:“吾有死而已,先君問臣於我,我對以忠貞。”旣殺奚齊,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輔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殺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非曰:夫忠之為言中也,貞之為言正也,息之所以為者有是。〔釗案:此處人多主與下“夫”字連讀,誤。蓋“夫”字領頭,與上、下二段同。〕夫間君之惑[87],排長嗣而擁非正,其於中正也遠矣。或曰:夫己死之不愛,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釗案:上三小段,皆以“夫”字領頭,主三異說,“夫”為指向第三位之辭,有“他”字含意,各領一說。〕曰:子以自經[88]於溝瀆者舉為忠貞也歟?或曰:《左氏》、《穀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為信,〔釗案:“為信”兩字原剝落,依義補。〕不食其言,然則為信可乎?〔釗案:此處“不食其言”,及以下曰“不類”之重複語,為廖本所無,然依文義,必須重出,廖本誤,他本皆重複。〕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復其言,亂也,惡得為信?曰:孔父、仇牧[89],是二子類耶?曰:不類。曰:不類,則如《春秋》何?曰:《春秋》之類也,以激不能死者耳,孔子曰[90]:與其進,不保其往也。《春秋》之罪許止[91]也,隱忍焉耳,其類荀息也亦然,皆非聖人之情也。枉許止以懲不子之禍,進荀息以甚苟免之惡,忍之也。吾言《春秋》之情,而子徵其文,不亦外乎?故凡得《春秋》者,宜是乎我也,此之謂信道哉!
各家注:《公集》中有《與元饒州論〈春秋〉書》,亦及《春秋》書荀息之事云:“某嘗著《非〈國語〉》六十餘篇,其一篇為息發也,今錄以往”,即此也,書意皆與此篇同。
尋子厚流連往復於荀息一義,當然非無所為而為之,所為如何?曰:順宗疾篤,而憲宗之當立是也。夫憲宗之當立,在忠之為言中,在貞之為言正,固毫無置疑發問之餘地,不幸俱文珍、劉光琦等諸宦要,相形勢絀之庸相高郢、鄭珣瑜之流,以及死灰欲燃、或趁勢掠奪之方鎭,如韋皋、劉闢輩,若而人者,欲專定策擁立之功,一手操縱天下,不僅不使王叔文等與聞其事,而且造作夤緣宗親、搖動儲位之謠諑與逆謀,加之異己,從而倉黃下石,陷阱立成,備為一網打盡之計,此永貞政變之歷程如是,貞淫異途而絶無可商,黑白易位而誰與駁?正子厚所為痛心疾首,向亂臣賊子惟一聽命之總稽覈簿所謂《春秋》,搜尋大義,以資折服也。
不僅此也,子厚揭櫫荀息一義,此外猶與呂衡州、元饒州輩,討論楚商臣一義,因而此義之重要與突出,為啖助、趙匡、陸淳諸鉅公注意所弗及。噫!此果胡指也耶?後來諸臣議加憲宗尊號,崔羣敦詩恡“孝德”二字,不允增益,憲宗大不樂,羣以是竄斥遠州。嘻!此憲宗對其久瘖垂斃之父,有何動作?致形慚德,義關微指,語涉逆案,事過境遷,子臣因惶恐觳觫而不忍出諸口耶?
尤可怪者,元和正位,其命維新,而浸潤之譖,膚受之愬,憲宗所受於宦寺者,不可爬梳。《子厚集》中,為百官,為禮部,為京兆府,為耆老,對憲宗所上尊號表,草無數通,而舉不足以協幽贊於豪末。唐室罪人至頻,赦人亦至夥,倏出倏入,有同兒戲,獨八司馬十年不召,追還復貶。卒之憲宗慘遭弑逆,而子厚亦即於是年畢命貶所,不復之劫,燼於一時,十全之毒,迸在一旦。子厚若豫知之,為之踵尼父[92]之微言,誅姦逆於未兆,亦事在可解不可解之間而已。
二
柳子《答元饒州論〈春秋〉書》末云:“《春秋》之道,如日月不可贊也,若贊焉,必同於孔、跖優劣之說。”所謂孔、跖優劣之說,果何所謂?祇得以“說不得”三字,姑為擬議,此外難於確定。王白田《重答朱湘淘[93]書》,有一段如下:
柳柳州云:“《春秋》之道,如日月不可贊也,贊則同於孔、跖優劣之說。”朱子注“志於學”章[94],言聖人“必有獨覺其進,而人不及知者”,“問政”章[95]“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顏子之樂”[96],亦云“不敢妄為之說”,其愼重如此。今云:朱子見得指明,又云:朱子之道,由察識端倪,儼若老師宿儒,判斷其弟子進修次序者,得無近於僭且妄乎?
依白田言,所謂孔、跖優劣之說,殆包涵僭、妄二相全部意義,獨白田以晦菴上媲孔子,是否能免於僭或妄?所當別議。
三
元饒州,是子厚集圑中一勤求學理、通達政術之健者,惜其本身文字著錄,無可考見,甚至其名與字,亦聚訟紛紜,難與證實,此亦藝林中一大恨事。茲據最近岑仲勉所著《唐集質疑》中“元饒州”一條,錄如左:
《河東集》三一有《答元饒州論〈春秋〉書》,三二又有《答饒州論政理書》,注云:“考《新》、《舊史》,元姓不見其為饒州者,《新史·年表》有元洪,嘗為饒州刺史,而時不可考,元和間惟有元稹,而傳不載其為饒州,公此書所與元饒州,未詳其人。《劉禹錫集》中,亦有《答元饒州論政理書》,大率其意與公此書同。”余按前書,稱亡友呂和叔,溫字和叔,以元和六年八月卒。又稱:“今以奉獻與宣英讀之”,宣英韓曄字,以元和十年自饒州司馬召回,則《柳集》兩書,當作於元和七至九年頃,亦即元氏刺饒州之時代也。復據《姓纂》[97],元姓刺饒州者有兩人:一、元誼,貨敦九世孫也,祖守眞,生澄、湛,澄遂州刺史,湛生誼;考《華嶽題名》,大曆八年,有虞部員外兼殿中侍御元澄,謂其姪輩在元和初為刺史,時代亦合。二、元洪,即集注所舉者,力眞十二世孫,父挹,吏部員外,其授制見《制詔集》八,亦大曆人物;挹生洪、錫,錫自福州刺史調宣州刺史,見《舊·紀》一五“元和十四年六月”,則洪刺饒州,亦可在元和中,且核其世代,誼與洪,均稹之族昆弟也。
其官饒州,不見於《姓纂》而見唐人文集,且年代相近者,更有元藇。《元氏長慶集》四八《元藇杭州刺史等制》云:“勅饒州刺史元藇等,……以藇之理課甄明”,是藇固以政理稱,此制為稹知制誥時事。勞格[98]《讀書雜識》七云:“案《新安志》九、《續定命錄》並云:元和十五年,崔元亮自密州刺史遷歙州刺史,則藇遷杭州,亦當在是年。”又《困學紀聞》一七云:“《答元饒州論〈春秋〉》,又《論政理》,按《鄱陽志》:元藇也,艾軒[99]《策問》以為元次山,次山不與子厚同時,亦未嘗為饒州。”由前所考證及勞、王兩說觀之,則藇須任饒連六、七年,是否如是,仍當於方志中求其確證。
四
子厚《春秋》之學,本於陸淳,自稱在韓安平處得《微指》,又於凌生處,盡得《微指》、《辨疑》、《集注》等一通,則其所得於“紀侯大去其國”諸條之義趣,應不與《微指》相背。嘗試考之《微指》,並甄錄其說於下:
《左氏》云:紀侯不能下齊以與紀季,〔紀季者紀侯之弟,封於酅,先一年,季以酅入於齊。〕夏,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
《公羊》曰: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讎也,何讎爾?遠祖也,哀公亨乎周,〔“亨”同“烹”,謂煮而殺之。〕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於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讎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分,半也,謂師喪亡其半。〕寡人死之,〔此襄公答卜者之辭。〕不為不吉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讎乎?雖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先君謂哀公,今君謂襄公。〕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怒,遷怒也,謂怒其先祖,而遷之於子孫也。〕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然則齊、紀無說焉,〔說音悅,無說,無悅懌也。〕不可以並立乎天下,故將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行,下孟反。〕曰:不得也,不得則襄公曷為為之?〔上“為”字去聲。〕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緣思疾者可也。〔疾,痛也。〕
《穀梁》曰:大去者,不遺一人之辭也,言民之從者,四年而後畢也。紀侯賢而齊侯滅之,不言“滅”而言“大去其國”者,不使小人加乎君子。
趙氏曰:失國而曰“大去”何也?紀侯賢而無罪,怙力者幷之,故力不足者君子不咎之也。不曰“出奔”,所以護紀惡齊也,不書“滅”,不絶其嗣也。
淳聞於師曰:國君死社稷,先王之制也,紀侯進不能死難,退不能事齊,失為邦之道矣,《春秋》不罪,其意何也?曰:天生民而樹之君,所以司牧之,故堯禪舜,舜禪禹,非賢非德,莫敢居之。若捐軀以守位,殘民以守國,斯皆三代以降家天下之意也,故《語》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100],《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101],禹吾無間然[102]矣,達斯語者,其知《春秋》之旨乎![103]
《微指》之全文如右,中引《公》、《穀》二說,顯有差池,雖陸氏未加擇別,子厚則不能無所可否。以往習言,凡事涉兩家,子厚似軒《穀》而輊《公》,至辭筆之潔,則專美《穀》而不及《公》者,例尤顯白。嘗試論之:九世復讎之義,子厚著《駁復讎議》時,曾未敢遽加援引,此可得隱揣作者用意所在。《公羊》立說,非唯九世而已,並擴而充之以至百世,此其誇張無藝,殊足駭人。今以適用於紀,紀旣在必誅之列,無可逃遁,同時又賢其君之為人,復申明本身無罪可罰,繩以子厚“誅、旌不得並行”之律,《公羊》之自造矛盾,將自彰其槎枒杌隉而無有是處。此何如《穀梁子》廓清枝葉,僅集中於“大去”一義,不使小人加乎君子,其所為表出《春秋》大義,至為簡潔了當也哉?
要之子厚所為尊重師說,而有取於《春秋》,蓋不離“聖人之道與堯、舜合”一語。其所以然,則天生民而樹之君,從來唯堯、舜善於司牧其民,此外三代以降,凡捐軀殘民,以求契合於家天下之意,皆庸妄不足道。夫如是,紀侯大去其國,經四年而民之從者,始不遺一人而畢,此不僅仰企舜之於陶、於漁,民相與從,倏而成聚,倏而成邑,倏而成國,乃至受堯之禪而有天下[104];而且俯瞰太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從之者如歸市。[105]上下千百年間,其聖帝賢王所為永言配命、自求多福[106]之道,適足提挈區區小紀之大去其國,共昭《春秋》之旨,以表顯唯天為大、及唯民為本之鴻烈大訓,俾永垂於人間世。此物此志,凡子厚所欲與元饒州兢兢論列者,大抵不外乎是,愚因不惜根據陸先生之《微指》,進探子厚、安平、凌生、吳武陵之徒,所為漸染砥礪之中庸門戶階室,冀有獲於萬分一云。
李慈銘庚辰年記云:
陸淳《〈春秋〉集傳辨疑》,其書大半臆說,然其駁《左氏》固多妄,其駁《公》、《穀》則頗近實,以《公》、《穀》亦多臆說也。文筆峭簡,非宋以後所能。
愛伯[107]性好博覽,於陸氏申張《春秋》大義諸書,在一千年後,能搜索到手,加以識別,在科第隊伍中,固自難得。此引右列數語,特以博推求陸書之趣,非欲以資“紀侯大去其國”一條之折衷也。愛伯晚達,庚辰正其第進士之歲。
五
又聞亡友韓宣英及呂和叔輩:舊本文如是。按本文作於元和九年,呂和叔在六年病歿,此時誠為亡友,而韓宣英〔曄〕,元和十年,自饒州司馬召還,猶與子厚同列無恙。胥山沈晦[108],因謂“亡友”字當移在“呂和叔”上,向後自廖本以下皆從之。
始得執弟子禮,未必討論:“必”或作“畢”,或作“及”,作“畢”者理長。
不唯文王、周公之志,獨取其法耳:文王、周公之志,猶言志文王、周公,志,動詞,“之”為反牒代名詞,此式與“唯利是圖”同例,參看《平淮夷雅》簽。本文“志”字,與上文“見聖人之道”之“見”字,平列相照印,故為動詞而非名詞。柳文於此等處,最為矜愼,故宜詳審。《與饒州論政理書》:“則捨其產而唯丁田之問”,“問”為動詞,與上“捨”字平列甚明,惟“不唯文王、周公之志”亦然,“志”與“問”同屬動詞,志猶言記錄。
惟當之所在:此文應先去“所”字,看其構造,惟當之在,猶言“惟在當”。數句合而觀之,“乃見聖人褒貶予奪唯在當,所謂瑕瑜不掩也”,當何在?曰,在褒貶予奪。於是“在”一動詞,與上文“見聖人褒貶予奪”之“見”字平列,核之前文“見聖人之道與堯舜合”偕下“志”字平列,同一例解。此就“唯當之在”而言為然也,“所”字外加,外加例所在多有,並隨在有解釋,暫不贅。
若吾生前距此數十年:言距離者,凡朝下數曰距,朝上數曰去,柳州於此區別甚嚴,此前距乃朝下數,故曰距。如汪藻《柳先生祠堂記》:“予來零陵,距先生三百餘年”,此分明朝上數,曰距乃大謬。由唐、宋以至中清,諸家用“距”、“去”字,幾無不錯,子厚則守之至嚴。又如《龍安海禪師碑》:“其沒也,距今茲僅二千歲”,“距”字之用最確,“僅”作不僅解,言其多非言其少,解見《寄許孟容書》。
鄭人來渝平:見《隱公六年》,《傳》曰:渝平,更成也。隱公為世子時,為鄭所執,逃歸怨鄭,至是宋有失辭之隙,鄭因此而來。“渝”即更之義,“成”即平之訓,謂變其前日不平之心以為平,而相為成結也。
今以奉獻與宣英讀之:廖注:“時曄為饒州刺史”,此“刺史”恐係“司馬”之誤,倘刺史也,將置元饒州於何地?
元吳萊一文稱:“太常殷侑[109]新注《公羊》,退之欲為之序[110],幸得掛名經端,及寄詩盧仝[111],又言其抱遺經,束《三傳》”,此可見韓、柳之讀書不同處。萊字立夫,有《淵穎集》十卷。
與呂溫論《非〈國語〉》書
一
《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有可疏者數義,駢列於後:
一、子厚向標舉大中之義,《集》中屢見不一見,此文點明斯義凡五處。率由大中而出者咸無焉,義一;吾自得友君子,而後知中庸之門戶階室,義二;以志乎中之所得焉,義三;故思欲盡其瑕纇,以別白中正,義四;蓋求諸中而表乎世焉爾,義五。措詞或單言“中”,或加形容詞曰“大中”,或用駢儷語曰“中庸”,曰“中正”,而誼趨一嚮,萬變不離,凡攻柳文,定明厥恉。
二、陳景雲點勘《柳集》本篇,下有兩條可錄:甲、有韋詞者告余曰:吾以致用書示路子,按路子必路隋也。韋、路並早有高名,又素友善,《獨孤申叔墓碣》,列一時同志名流凡十餘人,詞與焉,又隋父泌,見《石表先友記》,則子厚與隋,亦仍世友好矣。隋後登宰輔,詞亦敭歷清顯,唐史並有傳。乙、虞槃幼時讀柳子《非〈國語〉》,以為《國語》誠可非,而柳子之說亦非也,作《非〈非國語〉》,時人歎其有識。槃字仲常,集之弟,附見《集傳》[112]。
三、“吾以致用書示路子”云者,致用,李景儉字。蔣之翹本,稱韋詞亦字致用,此緣《獨孤申叔墓碣》人名紀錄而來,“韋詞”字顯係牽連誤衍,吾在他條詳記,不贅於此。
四、如其知我者果誰歟? 句首著“如”字,義難解,其字恐“此”字之誤。依文氣看來,應讀為:“以道之難明而習俗之不可變也如此,〔絶〕知我者果誰歟?”
五、若二子者,固世之好言者也,而猶出乎是,二子指孟子與左氏,“猶出乎是”之“出”,離也,是,指聖道或大中。出乎是者,蓋謂離夫聖道或大中也。柳州使用“出”字,屢如是義。如《哭張後餘辭》:“道之出者多,其合焉者固少”,此顯然“出”以“不合”為義,吾於此義別有詳述,不贅。
六、“卒如之何”,猶言“卒無如之何”,中省略一“無”字,是《論語》“吾末如之何”[113]同一類詞句,古人“如”字如此用者極夥,《左·泓之戰》,尤為顯例[114],他條屢著其義,不贅。
偶閱《純常子枝語》,其卷一有一條云:
《左·昭十三年》:“則如違之,……則如與之”:按如,猶言不如也。《定五年·傳》[115]:“不能如辭”。《正義》曰:“敢為不敢,如為不如”,古人之語然也。[116]
道希[117]此條,正可引釋右義,因錄存之。
七、“滋不憾而恧焉”,而,與也,若“而”作轉語解,“憾”與“恧”應含相反二義,此處注意。
二
子厚《非〈國語〉》者,王充《論衡》之流亞也,特《論衡》語詳,而《非〈國語〉》於短峭見意,《論衡》所涉極廣,而《非〈國語〉》專一而精。故其義感人也深,而說尤易入,古來析理之書,此種最為貴重。顧後世有援例非之者,宋江端禮[118]作《非〈非國語〉》,東坡見而賞之,元虞槃[119]亦仿端禮為之,意在幷《國語》而兩非焉,槃事具元正史,而端禮則見王伯厚《紀聞》所載[120]。雖然,茲兩書者,泛泛如浮雲掠空而過,人得寓目者絶少概見,又有劉章[121]《非〈非國語〉》亦不傳,惟子厚本著巋然獨存,吾人從而揭櫫焉者,有數義如左:
一、子厚最惡稱天以誣人。《三川震》條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遊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鬥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此子厚《天說》本旨,而此條是一例證。蘇東坡曰:“子厚之學,大率以天人為不相知”,誠然誠然,吾國唯物大義,子厚能倡之於唐,東坡猶芒昧於宋,此兩宋學術之陋使然,如沈作喆者,即此類陋儒之一也,彼在所著《寓簡》,於《三川震》條駁子厚曰:“子厚謂天人不相知,茫乎昧乎,治亂善惡無所主,災祥為不足畏也;是使有國者逆天而慢神,為惡而弗知懼也;日月星辰之行悖於上,山川崩竭於下,陰陽之氣謬戻於其間,而曰吾弗預知也;彼形而然耳,彼氣而然耳,治亂非所感也,是賊夫君者也。”論誠迂闊之至,不足深辯。作喆字明遠,號寓山,紹興進士,彼所著曰《寓簡》,謂寓山之簡牘也,書中考證古事,亦非全無可採。
二、子厚最惡飾禮以欺民。《不藉千畝》條[122]非曰:“古之必藉千畝者,禮之飾也,其道若曰:吾猶耕云爾。”又曰:“吾以奉天地宗廟,則存其禮誠善矣,然而存其禮之為勸乎農也,則未若時使而不奪其力,節用而不殫其財,通其有無,和其鄉閭,則食固人之大急,不勸而勸矣。啓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苗之猥大也得其耘,實之堅好也得其穫,京庾得其貯,老幼得其養,取之也均以薄,藏之也優以固,則三推之道,存乎亡乎?皆可以為國矣。”此段文字,辭似迴環,而義極嚴正,以藉田還是有唐之餼羊,子厚難於顯言揮斥,而其隱恨偽禮教之虛偽欺騙,則固躍躍紙上。東坡答江季恭又曰:“子厚為學,大抵以禮樂為虛器”,此種黜禮崇物之根本大義,似端明[123]猶不可得明。〔本編下部,於《禮樂為虛器》有專論,請參閱。〕
沈作喆於《不藉》條,駁子厚之說如下:
先王之為是禮也,蓋以身先天下,驅以歸諸本,不可廢也。如宗元之言,是聖王之典禮,舉為無用也,亡之可也。男女居室足矣,何必昏禮也?加布其首足矣,何必冠禮也?仰天俯地而祭之足矣,何必南北郊也?飲食酹之足矣,何必禘祫、蒸嘗也?如是則夷狄而已矣,然左氏徵戰於千畝則誣。
右誠宋室迂儒之論,何足以知子厚用意?蓋禮通於民,子厚並不反對,如昏禮是也,但昏禮必須從簡,又毫無疑義。冠禮至唐早絶,退之曾涉及之,何須贅論?至繁重專擅之祭禮,如南北郊,如禘祫、蒸嘗,嚮為統治階級之御用工具,飾詐欺民,不廢何待?凡此皆推子厚之意得之,自非沈作喆之流所及知。獨子厚曰:“戰於千畝者,吾益羞之”,蓋鄙左氏之妄言因果也。寓山於此,哲言從柳,猶不失為千慮一得。
三、言必稱神,肆其迂誕,為子厚所鄙恥。《神降於莘》條非曰:“彼鳴乎莘者,以焄蒿悽愴,妖之淺者也,天子以是問,卿以是言,則固已陋矣。而其甚者,乃妄取時日,莽浪無狀,而寓之丹朱,則又以房后之惡德,與丹朱協,而憑以生穆王,而降於虢,以臨周之子孫。”夫丹朱者帝堯之子,如何能與千載以後之周室房后,姦通生子?此何止荒誕,且極穢褻,不恤書之簡册,自詡神明,古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124],當首推此種。夫子厚之無神觀點,在彼論述中,其重要性僅次於《天說》。彼與呂溫書,所慨歎於“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為靈奇,恍惚若化,而終不可逐”者,此物此志也。惜乎在神道紛綸之唐室,子厚之論,非惟無法實現,而子厚歿後,以同僚偏善之韓退之,猶為草《羅池廟碑》,以厚誣死友,抑何可笑?
四、子厚之輕視禮樂,固與墨家非樂、薄葬之義未同。如所作《箏郭師墓誌》,言七律三十五調,切密邃靡[125],使木聲、絲聲屈折愉繹之理,子厚殆非不解音聲者流,而《無射》條非曰:“聖人旣理定,知風俗和恆而由吾教,於是乎作樂以象之,後之學者述焉,則移風易俗之象可見,非樂能移風易俗也。曰:樂之不能化人也,則聖人何作焉?曰:樂之來,由人情出者也,其始非聖人作也。聖人以為人情之所不能免,因而象政令之美,使之存乎其中,是聖人飾乎樂也,所以明乎物無非道,而政之不可忘耳。孟子曰:今之樂猶古之樂也,與人同樂則王矣[126],吾獨以孟子為知樂。”是知子厚並非深惡乎樂,而是反對黷樂者以聖人為名,浸忘樂由人性而出,始終視樂為階級專利之品,而不解與民同樂,持論本極平正,無可非難。
平公悅新聲,師曠曰:“公室其將卑乎!君之明兆於衰矣。”子厚非之曰:“耳之於聲也,猶口之於味也,苟悅新味,公室亦將卑乎?樂之說吾於《無射》旣言之矣。”此自可與右條合看,沈作喆又駁之曰:
子厚之言非也。人之視聽、好惡,與夫嗜欲之反常者,是固有卑亂死亡之理,夫何譏焉?又趙文子[127]視日曰:朝不及夕。后子[128]曰:趙孟將死矣,非死必有大咎。《內傳》[129]亦云:人主偷必死。子厚曰:死與大咎,非偷之能必乎爾也,偷者自偷,死者自死耳。[130]子沈子[131]曰:子厚之言非也,君子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固有常業也。而墮偷弗務焉者,非其聲色嗜欲之浸淫,神明之耄昏,則其病蠱之潰攻,精爽之消亡也,其有不獲死乎?
作喆之說,將倫理與巫覡混為一談,是子厚之所必斥,恐今時猶有稱作喆之陋言者,故並著之。
五、子厚惡夫立數核史。此左氏往往先設一說,說某年某當死,某年國當亡,而後以出來事實之,用神其預言是也。如劉文公與萇弘欲城成周,告晉魏獻子為政,將合諸侯,衛彪傒見單穆公曰:萇弘其不沒乎!周詩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萇弘必速及,魏子亦將及焉,若得天福,其當身乎!若劉氏,則子孫實有禍。是歲,魏獻子焚死,二十八年,殺萇弘;及定王,劉氏亡。[132]子厚非之曰:“彪傒天所壞之說,吾友化光銘城周,其後牛思黯作《頌忠》,萇弘之忠悉矣,學者求焉,若夫當身速及之說,巫之無恆者之言也,追為之耳。”此寥寥數語,特標一巫字罵倒左氏,殆較斧鉞尤嚴。文道希《枝語》云:“萇叔之忠,後世舉知之,此當非彪傒,不當非《國語》者也。若彪傒之言,以周為天壞,以城成周為從私欲,則害教甚矣,若武王之飫歌[133],豈禁後世支壞者乎?”吾謂道希之言甚怪。語云:“伐國不問仁人”,倘仁人而欲言伐國,豈得謂舉世不當非仁人乎?
吾友化光者,呂溫也,李慈銘讀《古東周城銘》,而數八司馬之多才,〔其實呂不在八司馬之列。〕以此《銘》讀之者少,特全徵之:
文武受命,肇興西土,周公作洛,始會風雨。居中正本,拓統開祚,盛則駿奔,衰則夾輔。平王東遷,九鼎日輕,二伯[134]之後,時無義聲。大夫萇弘,言抗其傾,坐召諸侯,廓崇王城。雖微遠猷,實被令名,宜福而禍,何傷於明?立臣之本,委質定分,為仁不卜,臨義不問,無天無神,唯道是信。國危必扶,國威必振,求而不獲,乃以死殉。興亡治亂,在德非運,罪之違天,不可以訓。升墟覽古,慨焉遐憤,勒銘頹隅,以勸大順。
中所云“為仁不卜,臨義不問,無天無神,唯道是信”,化光眞不媿為子厚之友已。思黯,牛僧孺字,嘗作《頌忠》篇,以美萇弘,此人行輩遠在後,子厚徵引其少作以為己助云爾,然吾終疑“牛思黯”一語,後人羼入之,非出子厚之筆。
全謝山曰:“左氏喜言前知,故於萇弘之死,求其先兆而不可得,則以城成周當之,其說在《外傳》為尤詳,然可謂誣妄之至。假如其言,則是人臣當國事將去,必袖手旁觀,方有合於明哲保身之旨,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皆有天殃,宇宙更無可支柱之理。成敗論人之悖,一至於此,唐柳子厚、呂化光、牛思黯已非之矣。”見《鮚埼亭集·經史問答》卷四,謝山夙病泥古,此處頗能獨闢蹊徑,要自難得。
《非〈國語〉》凡六十七篇,茲著子厚表意之犖犖大者數義如右,餘類推。
宋、元人所作《非〈非國語〉》,吾未得見,今從《非〈國語〉》中考之,子厚亦非盡無可非。如《羵羊》條與《楛矢》條,子厚旣駁斥事之不可能有,而為之下一斷曰:“是必誣聖人矣”,但其下曰:“近世京兆杜濟穿井,獲土缶,中有狗焉,投之於河,化為龍”,此豈事之可能有哉?吾意《非〈國語〉》各條,有為後人增竄之筆,此類是也。又前《城成周》條:“其後牛思黯作《頌忠》”一語,疑亦為牛黨竄入,蓋思黯年輩彌晚,彼曾呈文於劉夢得而被揮斥,未必子厚獨賞之,且引其文以自證者。夫思黯之與化光,人非其倫,非其人而引其說,且提與執友等量齊觀,應為子厚所不為。
章學誠《丙辰劄記》載:“作《非〈非國語〉》者,宋劉章、江端禮、虞槃三家,許尙質有《稽亭山人漫筆》載之,不知何所本也?”按許尙質,學誠稱不知為何年人,所謂《非〈非國語〉》,諒學誠亦未得見。
袁子才攻詰《公羊》之非,謂子厚非《國語》,不如非《公羊》。〔見《隨園隨筆》卷一。〕夫人各有志,何能相強?《左》與《公》、《穀》,義如冰炭之不相入,子厚方掃於陸淳之門,以《〈春秋〉微指》為指歸,何能比蹤帖括小生,任擇一題為之?子才於此,殆科舉餘毒未清,因而蓬心未化也已。
《餘冬敘錄》云:“江端禮嘗病柳子厚《非〈國語〉》,而作《非〈非國語〉》,東坡見之曰:久有意為此書,不謂君先之也。又虞槃讀子厚《非〈國語〉》曰:《國語》誠可非,而柳說亦非也,於是著《非〈非國語〉》,槃不知端禮有書故耶?”《餘冬敘錄》,明人何孟春之作也,虞槃元人,鄙宗[135]謂宋人,誤。
三
《非〈國語〉》者,子厚體物見志之作也,凡子厚讀古書,以“世用”二字為之標準,絶非為好古而漫為讀,此旨在《答武陵》一書中,已明言之,所謂“以輔時及物為道”者也。子厚《非〈國語〉》脫稿後,再三與其友往復馳辨,其為自重其書,認為必垂於後無疑。嘗論以文字言,《非〈國語〉》在《柳集》中,固非極要,若以政治含義言,則疏明子厚一生政迹,此作針針見血,堪於逐字逐句,尋求綫索,吾因謂了解柳文,當先讀《非〈國語〉》,應不中不遠。
子厚《答元饒州論〈春秋〉書》,元饒州者,元藇也,諸家作注,均言未詳其人,甚或疑為元稹,卒賴王伯厚《紀聞》明之。此人劉夢得亦與論政、論學,可見其為當世績學之士,觀此書,子厚平生朋友之迹咸見,如從韓宣英〔曄〕、呂和叔〔溫〕、韓安平〔泰〕、凌宗一〔準〕講學,上及陸淳先生,而宣英與饒州尤厚皆是也。陸淳著有《〈春秋〉微指》二篇,《集注》二篇,《〈春秋〉辨疑》七篇,於是一時師友往復講習,尋求眞理之象,躍躍紙上。子厚曰:“見聖人褒貶予奪,唯當之為貴,所謂瑕瑜不掩也”,著重下一當字,以知爾時辨論,了無拘束,惟以叶夫中道,於禮無失為歸。《荀息》一義,子厚所彊立也,其言“夫忠之為言中也,貞之為言正也,息之所以為者有是。”又云:“如以死君為不得非,則凡自經於溝瀆者,舉為忠貞乎?”又曰:“孔父、仇牧,《春秋》之類也,〔此言《春秋》以荀息視孔父、仇牧為一類。〕以激不能死者爾,非聖人之情也。”子厚之筆,嚮以廉悍[136]見稱,而論荀息尤銳。子厚似不自信,而錄以示饒州,饒州亦言:貶息大善,諒兩君用意,固訢合無間也。
子厚與吳武陵論《非〈國語〉》,辭雖撝謙,而氣實剛勁。其曰:“在長安時,不以為文取名譽,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此何等氣概!又曰:“夫為一書務富文采,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張之以闊誕,以炳然誘後生,而終之以僻,是猶用文錦覆陷穽也,不明而出之,則顛者衆矣”,此何等責任感!一言蔽之,《非〈國語〉》者,乃子厚取為教後生,餉來世,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述作也已。
子厚與呂化光論《非〈國語〉》,則自負尤深至。其曰:“近世之言理道者,……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為靈奇,恍惚若化,而終不可逐,故道不明於天下,而學者之至少也。”此一則曰推天,再則曰引神,手彈左氏,目送萬祀,積累千鈞,萃於一肩,子厚慨然以蝜蝂自任,不自知其氣之壯而辭之奮也。此“激乎中者必厲乎外”,惟化光能不思而得之。又曰:“黜其不臧,救世之謬,……思欲盡其瑕纇,以別白中正,致用〔李景儉字。〕能摭《孟子》,吾乃非左氏尤甚”,如此毅然自信語,韋詞、路隋輩何足以與於斯?
四
子厚稱李致用〔景儉〕作《〈孟子〉評》,書不傳,今無可考,不知所評何若。尋首為《孟子》作注者,乃後漢趙岐臺卿,其序云:“軻戰國時,以儒術干諸侯,退與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著書七篇”,晁公武非之云:
按韓愈以此書為弟子所彙集,與岐之言不同。今考其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諡,如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諡,軻無恙時,所見諸侯,不應即稱諡。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軻始見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後人追為之明矣,則岐之言非也。
凡此皆祇涉《孟子》之作者為誰。至彈其學術,則始於荀卿,卿以軻為飾邪說,文姦言,與墨翟、惠施同詆,王充《刺孟》[137],所詆尤篤。逮宋有馮休著《删孟》二卷,司馬光《疑孟》一卷,獨唐之李景儉《〈孟子〉評》則無稱焉,或景儉初為提綱,未及成書,抑成書而未及公諸世歟?
子厚云:“致用之志,以明道也,非以摭《孟子》,蓋求諸中而表乎世焉爾”,此其左袒致用甚明,韓退之亦於《孟子》有所致疑,一時韓、柳都對《孟》無好感,李、韋者流,又同聲附和,則唐代之經術流風可想。
子厚《與韋中立論師道書》,有“參之《孟》、《荀》以暢其支”一語,則似於《孟》並非無取,然此之有取於《孟》,特囿於文辭而言耳,與致用所為評《孟》無涉,不可不辨。
五
蘇子瞻有《續〈楚語〉論》[138]以非子厚之《非〈國語〉》,其論如下: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將薦芰,屈建[139]命去之,君子曰:違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禮之末,忍絶其父將死之言。且《禮》[140]有:齊之日,思其所樂,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賢者也,夫豈不知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況於將死叮嚀之言,棄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奪其情也。父子平日之言,可以恩掩義,至於死生至嚴之際,豈容以私害公乎?曾子有疾,稱君子之所貴乎道者三[141],孟僖子卒,使其子學禮於仲尼[142],管仲病,勸桓公去三孺。[143]夫數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於道德,或訓其子孫,雖所趣不同,然皆篤於大義,不私其躬也如此。今赫赫楚國,若敖氏之賢,聞於諸侯,身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憂,其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國人誦之,太史書之,天下後世不知夫子之賢,而唯陋是聞,子木其忍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奪其情也。然《禮》之所謂“思其所樂,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144],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母沒而不能執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豈待父母之命耶?今薦芰之事,若出於子則可,自其父命,則為陋耳,豈可以飲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古人以愛惡比之美疢藥石[145],曰:石猶生我,疢之美者,其毒滋多,由是觀之,柳子之愛屈到,是疢之美,子木之違父命,藥石也哉!
子瞻之論甚辨,其義似正,而辭實狡,且故以子厚之道,還治子厚之身,乃尋垢索瘢而為是文,非子瞻由衷之言也。何以言之?且子厚平生論政,維民之極,違民而就私,固解人之所必不為,子瞻有契於柳,此誼爛熟於胸,夫何待言?適子瞻之徒江端禮,有《非〈非國語〉》之作,子瞻自言曾有意為此,而姑讓端禮居先,則一旦《國語》論題在手,不有至大、至剛之正義,以服端禮而領輿誦,將不如不言為愈,於是子瞻之荒言出矣。
荒言者何?曰:“赫赫楚國,若敖氏之賢,聞於諸侯,身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憂”,此持義何等正大!而且子厚平日論政,一切歸本於民,今以死不在民,間執子厚,宜子厚無辭可對。嘻!狡已,子瞻何以知子夕〔屈到,乃楚卿屈蕩之子子夕。〕之死不在民乎?夫人已卿矣,遺言必分公私出之,管仲之謀去三孺也,當直陳於桓公,而不可猥述於同僚,孟僖子之使子學禮也,當諄屬於大夫,而不可輕發於家衆,凡臨命而為公式與半公式之囑託,其取徑不外乎是,若夫薦芰也者,直私之私而已,私之式而召宗老了之,夫復何疑?且子瞻安知子夕當時不已有公如去三孺,半公如子學禮等,密言於主君若大夫矣乎?今遽於祭用何物絶私之事,而漫以死不在民責之,是子瞻不知公私之界,國家之別,羣己之分,智下於初解世事之五尺童子,抑何荒誕可笑一至於是乎!
右就義而言之如是,若以父子之恩論,則子木恐彰乃父之陋,唯有密遵遺言,弗使外知足矣。夫子瞻身與中祕[146],手掌牋奏,亦旣有年,豈不知庭闈細故,家祭軼聞,即使主人為卿,亦無無故而輒傳之諸侯、誦諸國人、並書之太史之理。今子瞻之辭云爾,職是從無而生有,造迹以實謗,故設淫詞以申子木之罪者也。雖然,事祕而不漏,亦謂循家常之道為然耳,今子木不遵父命,故抗宗老,使故家醜聞,一旦飛揚於外,則家內之祭壇未撤,而泥中之鬥獸已明,凡子瞻所推諸侯、太史諸後效,將難保不如響而斯應,由是子夕之陋之公之於世,正其子之抗命有以成之。倘非然者,則屈到嗜芰而屈建薦之,亦如曾晳嗜羊棗,曾子不忍食羊棗已耳,其中有何得失、是非之可論哉?
此其故子瞻早知之矣,其言曰:“薦芰之事,若出於子則可。”嘻!本來出於子則可之事,益以父命,豈非兩美相彰?今子職應辦,而以父命反致抗違,此其子果何如子乎?豈非子唯恐父陋不聞,而故以不孝速之者乎?
一言蔽之,柳子之論薦芰,叶乎禮而準乎情,固毫不見為陋,蘇子所論,非惟陋也,悖禮逆情,而論不中程,兼而有之。又蘇子論中,兩言“必有大不忍者而奪其情”,嘻!夫何所謂大不忍?絶令人難解。吾重思之,子木並無所謂大不忍,而子瞻卻有所謂大忍,蓋悖禮逆情、而論不中程之文,固非大忍人不能為也。曩子瞻之父明允[147],草《辨姦論》,謂凡論事之不近情者,鮮不為大奸慝,今子瞻論屈到事,其遠於人情之處,吾敢謂頗饒父風,蓋大奸慝之與大忍人,在恆人之意量中,職不啻同實異名之辭云。
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
一
子厚左官,而得吳武陵為友,心氣一振,書謂“拘囚以來,無所發明,蒙覆幽獨,會足下至,〔按元和三年,武陵謫永州。〕然後有助我之道”,語誠不誤。《非〈國語〉》,倘非武陵及呂道州[148]輔之張目,其書終於伏而不出,亦未可料。甚矣友道之不可闕,而在孤立無援時,影響尤捷,有如此者。夫武陵,固儒而俠者也,子厚刺柳,武陵為言於裴度曰:“西原蠻未平,柳州與賊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優遊江湖。”又遺書工部侍郎孟簡:“古稱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電射,天怒也,不能終朝,聖人在上,安有畢世而怒人臣耶?且程〔异〕、劉〔禹錫〕、二韓,〔泰、曄〕皆已拔拭,或處大州劇職,獨子厚與猿鳥為伍,誠恐霧露所嬰,則柳氏無後矣。”武陵固欲師子厚,而卒為侃侃建言,歷久不渝,則子厚賞武陵文才而賢其人,並確認“足下之愛我厚”,良亦非誣。
武陵後為韶州刺史,以贓罪受鞫訊,吏少年自負科第,殊不假貸,持之甚急,武陵不勝其憤,題詩路左佛堂曰:“雀兒來逐颶風高,下視鷹鸇意氣豪,自謂能生千里翼,黃昏依舊入蓬蒿。”〔事詳唐孟棨《本事詩·怨憤門》。〕此固去子厚之歿已遠,〔約在太和初,去子厚之歿廿餘年矣。〕而一憶及子厚書中:“在黜辱,居泥塗,若螾蛭然,雖鳴其音聲,誰為〔去聲。〕聽之?”武陵早將此書形象,移之蓬蒿中燕雀矣。吾慕武陵之豪,千載後偶一追思,宛如在目。
武陵雄於文,史載其自稱東吳王孫,遺吳元濟書一通,長達千言有餘,峻整壯偉,足與子厚之雄深雅健相匹。子厚書言:“一觀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視白日之正中”,語雖獎借,卻絶非妄。
二
子厚著《非〈國語〉》,上三十一篇,下三十六篇,共六十七篇,列在《外集》。今本編不包括《外集》文字,即以諸家有涉於論《非〈國語〉》者,分隸於《答吳武陵》及《與呂道州》二書之後云。
子厚之學,靡所不苞,彼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自六藝以逮諸子,凡為其所循名而取實者,曾切切言之。而世人見子厚喜訟言《國語》,因謂作者一生得力在此,詞條理致,俱無一而不似。不知子厚亦祇言“參之《國語》以博其趣”云爾,為問行文而求其趣之博也,較之取道之原,而殫精於《詩》、《書》、《易》、《禮》、《春秋》,以及旁推交通,而肆力於《孟》、《荀》、《莊》、《老》、《騷》、《史》,其大小輕重之量為何如?非惟此也,論者見子厚著《非〈國語〉》,又仿孔穎達之譏劉炫[149],謂子厚勤習《國語》而復非之,亦猶炫之治杜而攻杜氏,此俱無異蠹生於木,而還食其木,應為君子所不取。嘻!諺有之,癡人面前,說不得夢,夫子厚之功力,旣有涉於《國語》,而且章明大中,發露公器,曾以己之所是非,與天下人以共見,則又安禁天下人從而雌黃之為公為私,抑中與非中也耶?
吾少時於《柳集》過錄諸家評云:
《非〈國語〉》六十七篇,子厚平生學術,醇駁具見焉,惜未有明者遴其合乎道者著之,離者去之。蓋呂溫之才,大出柳下,武陵齒甚少,方師資請業之不暇,敢去取自任乎?此《非〈國語〉》一書,後人所為爭取排擊也。
吾不憶此評誰作。然實有鑑於子厚《與呂溫書》末數語而為之辭,子厚當時固顯然不以明者屬望呂、吳二子,為問亙千年來,又誰敢以明者自居乎?
三
晁公武《春秋外傳國語》條云:
陸淳謂:與《左傳》文體不倫,定非一人所為,蓋未必然。范寧[150]云:《左氏》豔而富,韓氏云[151]:《左氏》浮夸,今觀此書,信乎其富、豔且浮夸也,非左氏而誰?柳宗元稱《越語》尤奇駿,豈特《越》哉?自《楚》以下類如此。
子止[152]右論,與子厚適相抵觸,蓋子厚《春秋》之學,源於陸淳,淳謂《國語》與《左傳》文體不倫,子厚正惟以二傳文體不倫,乃軒《國語》而輊《左氏》。今子止謂《國語》富、豔、浮夸,適同《左氏》,因斷定二傳出於一手,此說顯非子厚所能同意,何況富、豔、浮夸,事關義恉,不可能與文體倂為一談也乎?子止又謂柳宗元稱《越語》尤奇駿,夫子厚所以翹異《越語》,正以《國語》能備多體而好之,子止執自《楚》以下類皆如此駁之,此自文家之取捨不同,嗜好各異,因而影響到辨別力之精粗明溷,此自然而然之勢,無取深論。
四
何義門《讀書記》,於《非〈國語〉》所記寥寥,首於《不藉》條記曰:
柳子之言曰:古之必藉千畝者,禮之飾也,其道若曰:吾猶耕云爾,又曰:吾以奉天地、宗廟。則存其禮誠善矣,然而存其禮之為勸乎農也,則未若時使而不奪其力,節用而不殫其財,通其有無,和其鄉閭,則食固人之大急,不勸而勸矣。然藉田猶不能躬親,則時使節用者,其又何望焉?柳子立論,大抵欲快一時之見,伸一夫之說,而不究其源流者也。
子厚論禮,以去偽飾為第一義,因去偽飾,而使其禮之名與數皆不存,了無所恤。《䄍說》所謂“不明斯之道,而存乎古之數,其名則存,而教之實則隱”,亦同此理。此理絶非後世佔畢小儒之所能知,義門謂柳子“快一時之見,伸一夫之說”云云,殆瞽論也。《論語》載子貢欲去告朔餼羊,孔子諭之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153],由《非〈國語〉》本條之理推之,子厚將斷然與子貢而不與仲尼,所謂“聖人之道,不盡益於世用”,以此。
義門又於《晉語·狐突》條記云:
柳子之言曰:“今狐突,以位則戎禦也;以親則外王父也”。據《左傳》:晉獻公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犬戎狐姬生重耳。文公謂狐偃為舅氏,特以母之同姓故耳,若狐姬固非突之女也,柳子乃以突為申生之外王父,何所本耶?
義門此辨,尙未見他家涉及。查狐偃為突之子,苟重耳稱偃為舅氏不誤,則子厚謂突之行輩為外王父,固不中不遠,特呼外王父者,宜為重耳而不是申生爾。又狐氏在晉本同姓,唐叔之後,與犬戎狐姬絶非一家,重耳以姓氏偶同,遽爾尊之曰舅,亦流俗移花接木之混稱而已。如此混稱而可通,則子厚以重耳之外王父移牒申生,似非不可。然義門之辯甚雋,人多忽焉。
獻公卜伐驪戎,史蘇占之曰:勝而不吉。柳子非之曰:“卜者世之餘伎也,道之所無用也,聖人用之,吾未之敢非。然而聖人之用也,蓋以敺陋民也,非恆用而徵信矣。”義門記云:“《易》、《洪範》之言,柳子固嘗誦之矣,何立論之易也?”義門此箋,自平易近人,核以子厚與劉夢得論《周易》筮數一書,中亦稍有矛盾。然子厚本條所非,是以道之所用為的彀,聖人用卜以敺陋民,與《斷刑論》中所云“言天以愚蚩蚩”,若合符節。此經中之權,與時上下,或不得不通融為之,至子厚斷絶推天引神之根本大義,則始終堅立不搖,此解義門未必知之。〔釗案:“卜者世之餘伎也”,或疑“世”為“史”字音譌,此通讀下文可知。〕
與呂恭論墓中石書
一
子厚自許能書,又善鑒別古法書眞偽,此在子厚一生行迹中,所占部分絶小,而又名為政事、文章所掩,因之從來書道中,幾於不見子厚姓字。宋時有黃長睿[154]者,生年不過四十,尙少於子厚七歲,其一生嗜好,喜古文奇字,“官洛下,得名公卿家所蓄商、周、秦、漢鐘鼎彝器款識,硏究字畫體製,悉能了達,辯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公文辭雅健,格高而思深,歌詩俊逸清新,追古作者。蓋公之學問慕揚子雲,文章慕柳子厚,詩篇慕李太白,此自其平日所稱道也。〔語見李綱所撰《墓志》〕”約而言之,黃長睿者,可謂北宋具體而微之柳子厚,而其所有古法書知識,或尙不及子厚。顧長睿擅名藝苑,譽望絶高,《東觀餘論》一書,成為書家寶典,而子厚則在此道中闃焉無聞,歐陽永叔為《集古錄》,並不齒子厚於能書之列,凡此皆幾微無損於子厚,偶爾及此,輒贅書一二云爾。
書言植松烏擢之怪,“擢”一作“摧”,此殆謂植松於地,而為烏所摧毁也。夫察見地上痕跡,而推定地下有冢,此類怪事,何常之有?如《異苑》載:魏武北征,踰頓升嶺眺矚,見山岡不生百草,王粲曰:是古冢,此人在世,食礜石過多,而石生熱,蒸出外,故卉木焦滅,發看果然。《東觀餘論》則謂:劉表在荊州,與王粲登障山,所見如此。夫魏武與劉表,頓升嶺與障山,人、地兩兩違異,即足見事迹之出於虛構。〔所謂頓升嶺與障山,皆意造地名,無法在地誌中證實。〕一例如此,他可類推。此種妄誕邪說,子厚斷斷以“怪”,以“不經難信”,及以“姦為之”,剷除淨盡,此公之唯物觀點,即此粲然可覩。
廬墓何迕於孝?孔子歿後,門弟子亦為之,但子厚毅然否定之,認為有違中道。子厚嘗言:“聖人之道,不益於世用”,意謂凡不益於世用者,即明明聖人之道,亦當吐棄。可見子厚意中所謂聖人之道,本身並無一定標準,一切應以己身認為大中者衡之。今則曰:“立大中者不尙異”,再則曰:“大中之罪人也”,人若問曰:大中胡在?子厚將嶄嶄答之曰:“莊周言天曰自然,吾取之。〔語見《天爵論》。〕”蓋自然者,物理也,天下動象,惟期以合乎物理為指歸,此之謂大中。
書後幅“作東郛”一段論證,方望溪與李穆堂有所爭辯,此吾於他條引列,不贅於此。
二
《論書》有云:
文章形狀,古今特異,今視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書則今田野人所作也,雖支離其字,猶不能近古。為其“永”字等頗效王氏變法,皆永嘉所未有,辭尤鄙近,若今所謂律詩者,晉時蓋未嘗為此聲,大謬妄矣。
尋永嘉距永和不足四十年,而書法之形狀,猶不能相混如此,足見子厚書道之精。獨王氏永字等變法,云王氏,當然指逸少[155]言,而近沈尹默[156]著《學書經驗談輯要》,謂“右軍題圖所述,有波、橫、點、屈折、牽、放縱六種,與永字配合不好,而在張旭[157]以後,世所傳顏眞卿[158]、柳宗元之《八法頌》,都依永字點畫寫成,故韓方明[159]所說眞、行、草書之法,傳授於崔瑗[160],永字八法[161],始名於張旭,確是可信。”就此比勘,中含問題約略如下:
一、永字八法,旣始於張旭,子厚所謂王氏永字變法,應予何名?
二、旭於子厚,雖行輩略先,而幾乎可算作同時人物,永字八法之由何人定名,子厚豈得熟視無覩?今稱永字變法,由於王氏,則韓方明之說,是否仍待推究?
三、子厚是一天姿超越之人,未必其為永字八法所束縛,世所傳《八法頌》,是否可靠?
嘗論子厚有一代書名,而碑帖罕傳,人無法擬其迹,至龍城偽刻[162],殊庸俗不見筆態,此適以汚子厚,而不足傳眞。又嘗論子厚與誠懸[163],人同宗,仕同朝,書名亦相埒,獨誠懸年少於子厚,〔釗按:誠懸以咸通六年,年八十八卒,推其生年,當在大曆十三年,少子厚五歲。〕而科第遲,〔誠懸元和初始登第,年已三十餘矣。〕兩人聲名在元和間,前者劣於後者,自事勢之所必至。顧後人不加判別,往往以子厚所獲之譽,歸之誠懸,即如子厚與劉夢得,為書法互相嘲弄,所謂柳家新樣元和脚,時誠懸初登第而未甚知名。又柳、劉以詩自相酬答,實不可能間入第三者,假他人成就以為眉目。以是若而詩句,直夢得逕嘲子厚,與誠懸無關,而注家自世綵以還,卻斷然以誠懸當之,致使全篇味同嚼臘,毫無意趣,殊可笑粲。詩曰:
日日臨池弄小雛,還將寫論付官奴,柳家新樣元和脚,且看薑芽斂手徒。
釋官奴廖注亦誤,蓋官奴者子敬[164]小名,而廖謂是逸少小女。此緣《寶晉齋王帖》卷三,首言“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末言“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官奴”字凡兩見。夫曰“想官奴辭以具”者,此子代父在外酬應交接之證,而從來芝蘭滿階之家,此職竟令少女司之,不聞是例。又簡首“官奴小女玉潤”六字,中含子女兩人小字在內,不言可喩,獨官奴女乎?抑玉潤女乎?讀者應先為分析明白。顧廖等不察首尾文脈,逕朦然裁截“官奴小女”四字,相牽成句,釀此笑柄,殊屬鹵莽。尋夢得有二子,曰孟、曰崙,即詩中所謂小雛也,其曰寫論付官奴,官奴亦影此。揣其詩意,乃謂吾書興至健,率兒輩臨池,還將步武逸少,寫論付之,特足下書體惡劣,殆不足為典範;以體態論,如人斂手作薑芽然,倔強拳曲,使人望而生厭;“元和脚”云者,實深鄙之之辭,謂異於當代之通行書體,而自作蹺欹也。於是子厚答之云:
世上悠悠不識眞,薑芽盡是捧心人,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賓?
此明明自承薑芽屬己,謂學之者大抵如東施之效顰,不認識廬山眞面目耳,爾往年問吾求字,如班固之“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然[165],曾敢謂柳家無子弟耶?此類聲口,只適於為己解嘲,不可能羼入誠懸,別益朦障,達者一見,心自澄然。尋誠懸科名旣晚,旋又遵塗旅進,廢時不少,迨穆宗朝充翰林侍書學士,而聲光始大。嚮後歷穆、敬、文、武、宣、懿六朝,亙四十餘載,至享壽八十八歲而歿,凡此皆子厚所不及見,子厚何能豫期將來不可必得之效率,遽持以與人作口舌哉?
右列種種,皆以證實子厚書藝絶高,故其與呂恭論墓中石,一啓口而持態異常決絶。吾敢為之斷曰:書法柳體,乃子厚開先,而誠懸繼大,俗士昧昧,輒集譽誠懸,而抹煞子厚,實書道中一大委曲,吾安得與沈先生詳加論列,致不惜隨吾陋劣,覼縷陳辭,冀來嘉誨而清書勢云。
三
《舊書·錢徽傳》載:
故刑部侍郎楊憑兄弟,以文學知名,家多書畫鐘、王、張、鄭之蹟,〔釗案:張、鄭,當指張旭與鄭虔。〕在書斷畫品兼而有之。憑子渾之求進,盡以家藏書畫獻文昌,[166]求致進士第,及榜出,渾之不中選。
子厚於此書稱:“二十年來,徧觀長安貴人好事者所蓄,殆無遺焉”,然則以至戚如憑,家藏書畫又如此豐富,子厚豈有不勤求觀覽之理?顧子厚不肯提名道姓,僅以“長安貴人”四字渾括言之,此其中必有隱慝存焉,似不待問。
隱慝伊何?子厚《與憑書》:“丈人以文律通流當世,叔仲鼎列,天下號為文章家,今又生敬之,敬之希屈、馬者之一也。”敬之字茂孝,凝子而非憑子,憑子有誨之,而其人平平,子厚祇欲其勤讀書,決科求仕,不為大過而止,語見《與誨之第二書》,至渾之不肖,則更惟有置之不論不議之列。子厚與憑論及世業,語雖亢奮,而心直慘怛[167]。錢徽知舉,雖遲在長慶間,為子厚所不及見,然以渾之了不長進,科名無望,而訴之賄賂,此類世家沒落子弟之無恥妄誕,固慧眼人不難預測而前知,夫豈可得與呂恭昌言而無隱哉?
吾草此集,至遲十餘年始得出版,沈先生先期逝矣,不及見本文,書此慨然。[168]
與友人論為文書
一
此文標題,有作《答友人求文章書》者,細察《書》之內容,並非與人論為文,而是為〔去聲。〕人求文章而發,鄙意題目應予更正。
林琴南評此文如下:
柳州《與友人論為文書》,與昌黎異。昌黎諸書,是論作文有艱苦,及回甘之滋味,柳州則但敘文人之遇,及為文之流弊而已。意蓋輕藐後輩之不知文,雖有獨得之祕,世亦莫知,故破題說一難字。通篇大意,均未言作文之法,但切指弊病,實則能去弊病,則文體自趨於正。
觀此評,琴南殆為題所誤,子厚自始未與人論文,談不上與退之論文之異同,餘語亦並文不對題,〔此所謂題,乃求文章之題。〕全是誤會。
篇首“古今號文章為難”云者,乃謂文章之流傳為難,與作文之利弊固無涉也。第一:人之所得,是否能號為文章?故曰得之為難。得矣,是否為人所知?故曰知之愈難。今友人來求文章,即請子厚出示自己所作文章,子厚因遜言我之文章,未必能達到文章標準,假定達矣,亦未必生前能為世人所知。書之大意,止於如是。
“漁獵前作、戕賊文史”一段議論,乃指友人所求者古文,而當時文壇風氣,仍狃於王、楊、盧、駱以來之駢四儷六,而未能嚴革,故子厚言之痛切如此。此正反映中唐古文運動前夕之文林弊習,與杜甫盡力捍衛初唐四傑,恰恰針鋒相對。〔杜之用意,見於“王楊盧駱當時體”云云之論詩絶句中[169]。〕
子厚以己所著賦頌文記等四十八篇,合為一通,寄與友人,言外暗冀友人能成為拜服揚子雲之侯芭[170]。
二
唐順之《與王遵巖[171]書》云:
屠沽鄉人有一碗飯喫,其死後則必有一篇墓誌,達官貴人與中科第人,稍有名目在世間者,其死後則必有一部詩文刻集,如生而飯食、死而棺槨之不可缺。此事非特三代以上所無,雖唐、漢以前亦絶無此事,幸而所謂墓誌與詩文集者,皆不久消滅,然其往者減矣,而在者尙滿屋也,若皆存在世間,即使以大地為架子,亦安頓不下矣。此等文字,倘家藏人畜者,盡舉祖龍手段作用一番,則南山烟炭竹木,當盡減價矣,可笑可笑,僕文何用更置一莖草於鄧林[172]棼棼之間哉?
應德此書淋漓盡致,可與子厚右文互相發揮,並令治書蒼頭一諷誦之,張口痛抒胸中晦氣為快。
或閱應德此文,謂“當盡減價”句之“減”字,恐是“漲”字之誤。余曰:何也?曰:待燒之書太多,以南山煙炭竹木為薪,而不足供應,則求過於供,煙炭竹木之價不當高漲乎?曰:否,昔南昌龔一足[173],與八大山人[174]善,此兩人皆高才,每聚詩文為薪,煮苦茗啜之。夫杯茗需薪幾何?當燒之詩文過多,薪料亦相應而多,南山煙炭竹木,行且無人過問,將價不減何待?客唯唯。
或又曰:近日廣西陳柱尊[175],所著詩多,自為巽語曰《待焚稿》,以請益於鄉前輩馬君武[176],君武欣然為題“不焚何待”四字歸之。為問此視柱尊詩為貴金,別求煤炭以煉之乎?抑煉他貴金,而從陳詩析薪乎?余曰:未見陳詩,恕不能答。
三
吳仲倫[177]《與錢警石〔泰吉〕[178]書》,有足與子厚此函相發明者,為錄其語如次:
夫綴文之士,孰不以千載自期?然吾第能為其可傳而已,不能必其傳也。且惟求以自信而已,其傳與否,蓋有天焉,而豈吾之所能自主哉?古人之文之傳於今者多矣,不能盡善也,以不善者之幸而傳,則其善者之或有不幸而不傳可知也。
而警石《與仲倫書》則云:
世傳先生得桐城正脈,所為文甚似惜抱,泰吉謂先生妙處,正在不似惜抱。蓋論其大同,則文章之理脈,萬變不殊,惜抱不能不同乎海峰,海峰不能不同乎望溪,望溪又豈能變滅唐、宋以來諸大家之規矩,而自為一規矩哉?若其精神獨至處,雖父子兄弟,不容相假,老泉[179]之廉悍,東坡之明達,子由[180]之沈靜,各根乎性情,不可強也,惜抱豈能苟同乎海峰,海峰豈能苟同乎望溪,先生又豈肯摹擬惜抱之形似,以苟同乎惜抱哉?泰吉得侍三日,微窺先生性情之眞,旬日來細讀大集,及《聞見錄》[181],知先生用心之所在,將與古道德者為徒,能使一時之賢人逸士,與夫孝弟節烈之至行,下及一技一能之微,皆賴先生以傳,而偽雜之念,矜肆[182]之氣,自其少時驅除殆盡。大雲山房[183]謂為才弱者在此,先生勝於大雲山房亦在此,惜乎皋文[184]先生早世,不得與先生久逐乎壇坫,而商訂其異同也。然先生與茗柯[185],必並傳於後無疑,茗柯以密栗[186]勝,先生以蕭疏勝,要之用心之平正眞實,而和藹之氣充溢於楮墨間,是則先生一家之眞文也。泰吉何足以言文?學淺而體弱,其無成也必矣,然性情不敢不養也,眞偽不敢不辨也,平生微尙,如是而已。
兩家之辯如右,此雖未必能升子厚之堂,然較之徘徊於門外者,實勝一籌,故錄存之。警石,即子密[187]之父也,平生讀書多,而著錄號《甘泉鄉人稿》,顧未嘗有文名,論文者亦數不著警石。然其論文以眞為第一義,如稱仲倫所作為一家眞文,其一例也,設人謂警石之文眞,吾無間然。
四
劉後村題王元邃[188]詩曰:
昔者周公惟作《鴟鴞》、《七月》二詩,夫子不自為,合王朝列國千餘年風人之作,刪取三百五篇,其嚴如此。乃若人自為集,集之多者,至數十倍於夫子所删,烏乎!詩之盛,固詩之衰歟!前輩謂有意而言,意盡而言止,為天下至言,試以此說觀近人之集,類無意而言者也,意盡而言未止者也。如使君所作,則非有餘於辭,而不足於意矣,惟少故精,惟精故傳,奚以多為哉?
右一小段文字,足與子厚“得之為難”四字相發明,故錄存於此。王使君名太沖,元邃其字,文中所指前輩,大概是蘇子瞻。
意盡而言止,為斯文之極詣,自《周易》倡為此說[189],數千年以訖於今,殆無人敢否認。獨吾意念中,覺從來能文者如黿而進,吾殊不知斯語牒之何人而當。如右劉後村題王元邃詩,稱其非有餘於辭,亦非不足於意,吾誠喜《周易》所標極詣,將在芸芸總總之文人中,至少有一人焉,當膺其名而無媿。顧元邃何人吾不知,其詩吾又一字不曾入目,推斯例也,此或以一元邃對千千萬萬讀者,抑以一讀者對千千萬萬元邃,卒之得數舉將相若,夫天下亦何賴有此可望不可即之太虛幻境為?
* * *
[1]全紹衣: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
[2]《答劉秀才》一書:指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韓愈全集校注》(四),第1920頁。
[3]齊太史氏兄弟幾盡:《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大史書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4]王隱:生卒年不詳,約317年前後在世。字處叔,陳郡陳人。父王銓,任晉歷陽令,有著述之志,暗記西晉時事及功臣事蹟,擬著史書,未竟而卒。隱承父志,留心史實。晉元帝時,王隱拜著作郎,撰《晉史》。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生長東南,不諳朝中事故,數訪於隱,並借隱所著竊寫之。後預因妒隱才勝己,隱竟以訕謗免歸,往依庾亮,亮供紙筆,書始得成,詣闕上之。
[5]崔浩:崔浩,字伯淵,清河人。仕北魏,歷任機要,參贊軍事,官至司徒。著《國書》,因直書拓跋氏早期歷史,被族滅。
[6]范曄:著《後漢書》。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以謀反罪被族誅。
[7]魏收(505—572):字伯起,鉅鹿人。無子。仕東魏、北齊,官至尚書右僕射。著《魏書》。魏收事蹟見《北史》卷五十六《魏收傳》。
[8]宋孝王:《北史》卷二十六《宋隱傳》末載:“(宋)道璵從孫孝王,學涉,亦好緝綴文藻。形貌矬陋而好臧否人物,時論甚疾之。為北平王文學。求入文林館不遂,因非毁朝士,撰《朝士別錄》二十卷。會周武滅齊,改為《關東風俗傳》,更廣聞見,勒成三十卷以上之。言多妄謬,篇第冗雜,無著述體。周大象末,預尉迥事,誅死。”
[9]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歴任臺、洪、饒、蘄四州刺史,及相州長史、鄴郡太守等職。著有《貞觀政要》。
[10]佔畢:讀書吟誦。
[11]《考異》:指朱熹的《韓文考異》。
[12]王壬秋:王闓運。王闓運,字壬秋,又字壬父(甫),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
[13]黃彭年(1824—1890):字子壽,號陶樓,晚號更生,貴州貴築縣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江蘇布政使。參與編寫《畿輔通志》,著有《東三省邊防考略》、《陶樓文鈔》、《陶樓詩鈔》等。
[14]爝火:炬火,小火。
[15]董生:董挺,字庶中,曾為弘文館校書郎,再選至大理評事,後以嶺南節度推官退居朗州,時劉禹錫謫官來此,得與劉討論《易經》。董挺元和七年(812)卒。
[16]畢中和:事蹟不詳,當時為《易》學者。
[17]僧一行,本名璲,俗姓張,後出家,改名敬賢。仙化,詔起塔銅人原,謚大惠禪師,參看李石《續博物志》。——章士釗原注。
[18]韓康伯:韓伯。韓伯,字康伯,東晉玄學思想家,潁川長社人。王弼弟子。歷官中書郎、吏部尚書、領軍將軍,著有《周易繫辭注》,收入《十三經注疏》。
[19]王弼(226—249):字輔嗣,山陽高平人,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尚書郎。注《老子》、《莊子》、《周易》等。
[20]孔氏:孔穎達。孔穎達著《〈周易〉正義》。
[21]周簡子(496—574):周弘正。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南朝梁時任國子博士。入陳,官至尚書右僕射、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卒贈侍中、中書監,諡簡子。著有《〈周易〉講疏》、《〈論語〉疏》、《〈莊子〉疏》等。事見《陳書》卷二十四《周弘正傳》。
[22]在十卷本的《〈周易〉注》中,上、下《經》注六卷及《略例》一卷為王弼注,《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傳注凡三卷為韓康伯補撰。見李小成《王弼〈周易注〉版本述略》,《蘭台世界》2009年11月(下半月)。
[23]元凱:杜預,字元凱。
[24]《三易》:《連山》、《歸藏》、《周易》的合稱。
[25]筮數:筮法與術數。筮,以蓍草占吉凶。
[26]晉公子親筮之:見《國語·晉語四·重耳親筮得晉國》。
[27]董因迎公於河:見《國語·晉語四·秦伯納重耳於晉》。
[28]穆姜薨於東宮:見《左傳·襄公九年》。
[29]韋昭(201—273):字弘嗣,吳郡雲陽人。吳主孫皓時,官至中書僕射。著《吳書》、《漢書音義》,注《國語》。
[30]斠:古通“校”。
[31]瞿兌之(1894—1973):名宣穎,以字行,晚號蛻園。湖南善化人。瞿鴻禨之子。曾任教南開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文化大革命中,被逮捕判刑,瘐死獄中。著有《中國駢文概論》等。
[32]《連》、《歸》:《連山》和《歸藏》。《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易書,合稱“三易”。
[33]傅遜:字士凯,其先嘉定人,后徙家崑山。師事歸有光。明朝诸生。曾任嵊縣訓導、建昌县教諭。嗜《左傳》,著有《〈春秋左傳〉屬事》、《〈左傳〉注解辨誤》、《〈左傳〉古字奇字音釋》等。
[34]陳摶(?—989):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縣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隱士。
[35]雙陸:古代博戲用具。是一種棋盤遊戲。
[36]日日臨池:劉禹錫《酬柳柳州家雞之贈》:“日日臨池弄小雛,還思寫論付官奴。柳家新樣元和腳,且盡薑芽斂手徒。”《劉禹錫集》下冊,第552頁。
[37]劉家異同:柳宗元《重贈二首》之一:“聞道將雛向墨池,劉家還有異同詞。如今試遣隈牆問,已道世人那得知。”《柳宗元集》第四冊,第1177頁。此為柳宗元贈答劉禹錫之詩。
[38]火急添功用:柳宗元《疊後》:“事業無成恥藝成,南宮起草舊連名。勸君火急添功用,趁取當時二妙聲。”《柳宗元集》第四冊,第1180頁。
[39]興元軍亂:《舊唐書》卷十七下《文宗紀下》:“二月丙午朔。戊午,興元軍亂,節度使李絳舉家被害,判官薛齊、趙存約死之。庚申,以左丞溫造為興元節度使。……興元溫造奏:‘害李絳賊首丘崟、丘鑄及官健千人,並處斬訖。其親刃絳者斬一百段,號令者三段,餘並斬首。內一百首祭李絳,三十首祭死王事官僚,其餘屍首並投於漢江。’己丑,詔興元監軍使楊叔元宜配流康州百姓,錮身遞於配所。”興元軍亂發生於唐文宗太和四年(830)。
[40]《尚書·泰誓中》。
[41]方鵬(1470—?):字時舉,號矯亭,江蘇昆山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少卿。著有《矯亭存稿》、《責備餘談》、《續觀感錄》、《昆山人物志》等。
[42]諗:規諫,勸告,曉諭。
[43]唐朝奉老子為始祖。唐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追號老子曰“太上玄元皇帝”。
[44]皋、夔:皋陶和夔的並稱。傳說皋陶是虞舜時刑官,夔是虞舜時樂官。後常借指賢臣。
[45]嬰、僑:嬰,晏嬰,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僑,子產。子產,姓公孫,名僑,子產是字。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
[46]見《唐語林》卷二《政事下》。
[47]語出《詩經·小雅·常棣》。
[48]元、凱:八元八凱。傳說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元;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凱。此十六人之後裔,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舜舉之於堯,皆以政教稱美。見《左傳·文公十八年》。
[49]“帝賚”之語:《尚書·說命上》:“王庸作書以告曰:‘以台正於四方,惟恐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說築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王,指殷高宗武丁,說,指傅說,高宗任以為相。
[50]“武元衡”句:孟棨《本事詩·事感第二》:“劉尚書自屯田員外左遷朗州司馬,凡十年始徵還。方春,作《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其詩一出,傳於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於執政,又誣其有怨憤。他日見時宰,與坐,慰問甚厚,既辭,即曰:‘近者新詩,未免為累,奈何?’不數日,出為連州刺史。”劉尚書,指劉禹錫。此事兩唐書劉禹錫本傳皆有記載。惟“執政”指誰?孟棨《本事詩》與兩唐書皆無明說,但《資治通鑑》卷二三九《唐紀》五十五有云:“王叔文之黨坐謫官者,凡十年不量移,執政有憐其才欲漸進之者,悉召至京師;諫官爭言其不可,上與武元衡亦惡之,三月,乙酉,皆以為遠州刺史,官雖進而地益遠。”此“三月”,指元和十年三月,查《新唐書》卷六十一《宰相表》,元和十年三月,武元衡在相位。武元衡與劉禹錫是政敵,此時借機打擊劉禹錫有可能。
[51]嶄嶄:突出、特別。唐儲光羲《述韋昭應畫犀牛》詩:“雙角前嶄嶄,三蹄下駸駸。”
[52]《范書·宦者列傳》:指《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
[53]景略:王猛,字景略。東晉北海郡人。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
[54]邵康節在天津橋聞鵑聲:《邵氏聞見錄》卷第十九:“治平間,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聲,慘然不樂。客問其故,則曰:‘洛陽舊無杜鵑,今始至,有所主。’客曰:‘何也?’康節先公曰:‘不三、五年,上用南士為相,多引南人,專務變更,天下自此多事矣!’”邵康節,邵雍卒諡康節。
[55]《劉氏誌文》:指柳宗元的《故尚書戶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誌文》,《柳宗元集》卷十三。
[56]謝采伯(1179—1251):字元若,臺州臨海人。甯宗嘉泰二年(1202)進士。歷知廣德軍、湖州,累官大理正。理宗寶慶元年(1226)知嚴州。著有《密齋筆記》。
[57]綠野:裴度的別墅名,此指裴度。《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三《裴度傳》:“度不復有經濟意,乃治第東都集賢里……午橋作別墅,具燠館涼臺,號綠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蕭散,與白居易、劉禹錫為文章、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
[58]香山:指白居易。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
[59]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劉禹錫集》下冊,第498頁。
[60]覆策:試策後,審核對策的內容。白居易《論制科人狀》:“裴垍以覆策,又不退直言者,故免內職,除戶部侍郎。”
[61]白嘗因覆策事救王:《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三:“(元和三年)夏,四月,上策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舉人,伊闕尉牛僧孺、陸渾尉皇甫湜、前進士李宗閔皆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戶部侍郎楊於陵、吏部員外郎韋貫之為考策官,貫之署為上第。上亦嘉之。乙丑,詔中書優與處分。李吉甫惡其言直,泣訴於上,且言‘翰林學士裴垍、王涯覆策。湜,涯之甥也,涯不先言;垍無所異同。’上不得已,罷垍、涯學士,垍為戶部侍郎,涯為都官員外郎,貫之為果州刺史。後數日,之再貶巴州刺史,涯貶虢州司馬。乙亥,以楊於陵為嶺南節度使,亦坐考策無異同也。……五月,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上疏,以為:‘牛僧孺等直言時事,恩獎登科,而更遭斥逐,並出為關外官。楊於陵等以考策敢收直言,裴垍等以覆策不退直言,皆坐譴謫。盧坦以數舉職事黜庶子。此數人皆今之人望,天下視其進退以卜時之否藏者也。一旦無罪悉疏棄之,上下杜口,眾心洶洶,陛下亦知之乎?且陛下既下詔征之直言,索之極諫,僧孺等所對如此,縱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忍罪而斥之乎!’”
[62]“牆東”二字用宋玉賦:指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好色賦》,《昭明文選》第十九卷。
[63]顧索素琴應不暇:《晉書》卷四十九《嵇康傳》:“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64]憶牽黃犬定難追:《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65]王涯、賈餗旣以無罪族,其子孫迸走在昭義劉禛所者,為郭誼所殺且盡,天下寃之。涯之子王羽,餗之子賈庠,王白田《雜著》曾論此事。——章士釗原注。清補注:章士釗原作“雜箸”,依義校改作“雜著”。
[66]居易俟命:《禮記·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鄭玄注:“俟命,聽天任命也。”
[67]錦瑟佳人之索瘢巧詆:此指上劉禹錫的《代靖安佳人怨》詩。
[68]米元章:米芾。
[69]昭回:謂星辰光耀回轉。《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朱熹集傳:“昭,光也。回,轉也。言其光隨天而轉也。”
[70]疏儁:放達超逸。
[71]餘瀋:遺留的墨汁。指著述。
[72]晁、賈:晁錯、賈誼。
[73]嘽緩:和緩。
[74]曼衍:散漫。
[75]蔚宗:范曄,字蔚宗。作《後漢書》。
[76]浹:融洽,相合。
[77]七錄:宋代福建莆田鄭寅分列所收藏的圖書為七錄:曰經,曰史,曰子,曰藝,曰方伎,曰文,曰類。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
[78]袁爽秋:袁昶。
[79]張廉卿(1823—1894):張裕釗。張裕釗,字廉卿(濂卿),號濂亭,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考授內閣中書。後入曾國藩幕府,為“曾門四弟子”之一。曾主講江寧、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培養學生甚眾,范當世、馬其昶等皆出其門下。
[80]吳長慶(1829—1884):字筱軒,淮軍將領,安徽廬江縣人。曾任浙江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吳葆初之父。吳葆初請袁爽秋為其父吳長慶作墓表,遭袁爽秋婉拒。章士釗乃吳葆初女婿。
[81]“殷王俯念於前禽”二句:《史記》卷三《殷本紀》載:“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
[82]“漢帝有哀於少女”二句:公元前167年,漢文帝詔廢肉刑。此舉緣於一少女願以己身贖父刑罪事件。據《史記》卷十《孝文本紀》載:“五月,齊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刑,詔獄逮徙繫長安。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太倉公將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緹縈自傷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其除肉刑。’”
[83]《劉禹錫文過不悛》:見《蘇軾文集》卷六十五,第2038頁。
[84]舍清河而立蠡吾:清河,指東漢清河王劉蒜;蠡吾,指蠡吾侯劉志。劉蒜為人嚴肅鄭重,舉止有度,朝臣歸心,質帝劉纘卒,公卿欲立為帝,因中常侍曹騰與大將軍梁冀從中作梗,未成。曹、梁強立劉志,是為桓帝。
[85]如小人為姦:《蘇軾文集》作“以此知小人為姦”。
[86]穿窬斗筲:穿窬,挖牆洞和爬牆頭。指偷竊行為。《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歟!”何晏《集解》:“穿,穿壁;窬,窬牆。”斗筲:斗與筲。斗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皆量小的容器。穿窬斗筲:指氣度狹小、見識淺陋的小人。
[87]間君之惑:間,參與。指荀息參與晉獻公廢嫡立庶的昏亂行為。
[88]自經:自縊。
[89]孔父、仇牧:皆宋國大夫。魯桓公二年(前710),宋國太宰宋督殺國君宋殤公。《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督將弑殤公,孔父生而存,則殤公不可得而弑也。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殤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於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於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於色矣。”魯莊公十二年(前682)宋大夫宋萬殺死宋閔公(名捷)。《春秋公羊傳·莊公十二年》:“萬怒,搏閔公,絕其脰。仇牧聞君弑,趨而至,遇之於門,劒而叱之。萬臂殺仇牧。”
[90]孔子曰:《論語·述而》:“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91]許止:春秋時許國君主悼公的兒子。公元前523年,悼公病危,吃了兒子許止送來的藥,不久就死了。《左傳·昭公十九年》:“夏,許悼公虐。五月戊辰,飲大子止之藥,卒。大子奔晉。書曰:‘弑其君。’”
[92]尼父:亦稱“尼甫”。對孔子的尊稱。孔子字仲尼,故稱。《左傳·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93]朱湘淘(1666—1732):朱澤沄。朱澤沄,字湘淘,號止泉。江蘇寶應人。諸生。精朱子之學。著有《朱止泉文集》、《朱子聖學考略》、《王學辨》等。
[94]朱子注“志於學”章:《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朱熹《〈論語〉集注》:“愚謂聖人生知安行,固無積累之漸,然其心未嘗自謂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間,必有獨覺其進,而人不及知者。”
[95]“問政”章:《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朱熹《〈論語〉集注》:“聖人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然即此而觀,則其德盛禮恭而不願乎外,亦可見矣。”
[96]顏子之樂:《論語·雍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朱熹《〈論語〉集注》:“愚按:程子之言,引而不發,蓋欲學者深思而自得之。今亦不敢妄為之說。”
[97]《姓纂》:即《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唐代譜牒姓氏學專著。唐代人林寶撰。林寶,濟南人。官朝議郎,太常博士。
[98]勞格(1819—1864):字季言,浙江仁和人。精於唐史研究。著有《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讀書雜識》等,並續完父親未竟的《唐折衝府考》。
[99]艾軒(1114—1178):林光朝。林光朝,字謙之,號艾軒,莆田人,南宋理學家。累官國子司業、太子侍讀、中書舍人。卒謚文節,學者稱艾軒先生。著有《艾軒集》。
[100]《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101]《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02]《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無間然矣。’”
[103]學津討源印本,此本三卷,與子厚作《陸文通墓表》,稱《〈春秋〉微指》二篇不合。——章士釗原注。
[104]“舜之於陶於漁”等句:《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105]“太王居邠”等句:《史記》卷四《周本紀》:“古公亶父復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周本紀》稱:“追尊古公為太王。”
[106]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語出《詩經·大雅·文王》。
[107]愛伯:李慈銘,字愛伯。
[108]沈晦(1084—1149):字元用,號胥山,錢塘人。曾先後整理韓、柳兩《集》,所校《韓集》今已不傳。所校《柳集》,則成為後世《柳集》祖本。
[109]殷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殷侑傳》:“殷侑,陳郡人。……元和中,累為太常博士。”
[110]退之欲為之序:韓愈《答殷侍御書》曰:“直使序所注,掛名經端,自讬不腐,其又奚辭?將惟先生所以命。”韓愈《答殷侍御書》,《韓愈文集校注》(四),第2216頁。殷侍御,即殷侑。殷侑於元和十二年(817)以虞部兼侍御史,故稱。
[111]“寄詩盧仝”三句:韓愈《寄盧仝》曰:“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寄盧仝》,見《韓愈文集校注》(二),第540頁。
[112]《集傳》:即《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傳》。
[113]《論語·衛靈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4]徐仁甫謂:按“卒如之何”者,卒奈是何也。卒奈是何,為問詢審度之詞,與《論語》“吾末如之何”為否定決辭者,迥然不同。若增一“無”字,比而同之,直未辨《論語》上文有“不曰如之何如之何”。“如之何如之何”者,乃一再問人或一再審度之辭。凡不一再問人或一再審度者,孔丘乃曰“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即“我對他沒辦法”。可見“如之何”與“末如之何”,兩語不能等同。
見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
[115]《定五年·傳》:指《左傳·定公五年》,中有:“不能,如辭。”
[116]徐仁甫謂:正文“敢”字,皆在反詰句中,杜預皆注“敢”為“不敢”,皆相反為訓,可見杜氏是釋反詰句中之“敢”為“不敢”,非訓“敢”之詞義為“不敢”也。
見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
[117]道希(1856—1904):文廷式。著《純常子枝語》。
[118]江端禮(1060—1097):字子和,又字季恭,開封人,江鄰幾孫,曾師從蘇軾、黃庭堅。
[119]虞槃:《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傳·附弟槃傳》:“槃字仲常,延祐五年(1318)第進士,授吉安永豐丞。……槃幼時,嘗讀柳子厚《非國語》,以為《國語》誠可非,而柳子之說亦非也,著《非〈非國語〉》,時人已歎其有識。”
[120]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六《左氏》:“江端禮嘗病柳子厚作《非國語》,乃作《非非國語》。東坡見之曰:‘久有意為此書,不謂君先之也。’然子厚非《國語》,而其文多以《國語》為法。”
[121]劉章(1097—1177):字文孺,衢州龍遊人。曾中狀元。宋孝宗時官至禮部尚書。著有《補過齋拙稿》、《非〈非國語〉》等。
[122]《不藉千畝》條:即《非國語·不藉》。
[123]端明:指蘇軾。蘇軾曾任端明殿學士。
[124]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
[125]邃靡:精深、細膩。
[126]《孟子·梁惠王下》:“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127]趙文子:姓趙名武,晉國的中軍統帥。古人稱長兄為孟,趙文子在兄弟排行第一,所以又稱趙孟。
[128]后子:秦后子,姓嬴名鍼,秦景公的弟弟,因聚財很多,招致國人不滿,投奔到晉國。
[129]《內傳》:即《左傳》。《國語》被稱為《外傳》。“人主偷,必死。”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原文為:“民主偷,必死。”
[130]見柳宗元《非國語·趙文子》。
[131]子沈子:沈作喆自稱。
[132]《國語》卷三《周語下·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133]飫歌:古代舉行飫禮時所唱的歌。《國語》卷三《周語下·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周詩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詩也,以為飫歌。”韋昭注:“周詩,飫時所歌也。”
[134]二伯:指齊桓公、晉文公。
[135]鄙宗:指章學誠。章士釗與章學誠同姓,故稱。
[136]廉悍:峻峭精悍。
[137]王充《刺孟》:見《論衡》第十卷。
[138]《續〈楚語〉論》:一本作《屈到嗜芰論》。見《蘇軾文集》卷四。
[139]屈建(?—前545):字子木。屈到之子。楚康王九年(前551)任莫敖。康王十二年為楚国令尹。曾率軍滅舒鳩。康王十四年,代表楚國參加十四國弭兵之會。
[140]《禮》:指《禮記·祭義》。《祭義》曰:“致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
[141]“曾子有疾”二句:《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142]“孟僖子卒”二句:《左傳·昭公七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杜預注:說,南宮敬叔。何忌,孟懿子。皆僖子之子。
[143]勸桓公去三孺:《韓非子》第十五卷《難一》:“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病,不幸卒於大命,將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將謁之。願君去豎刁,除易牙,遠衛公子開方。’”
[144]曾子不忍食羊棗:《孟子·盡心下》: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145]古人以愛惡比之美疢藥石:《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曰:‘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146]子瞻身與中祕:蘇軾曾任翰林學士知制誥,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
[147]明允:蘇洵字。
[148]呂道州:指呂溫,呂溫曾為道州刺史,後徙為衡州刺史,又稱呂衡州。
[149]劉炫(546?—613?):字光伯,河間景城人,隋煬帝時曾任太學博士。著有《〈論語〉述議》、《〈春秋〉攻昧》、《〈五經〉正名》、《〈孝經〉述議》、《〈春秋〉述議》、《〈尚書〉述議》、《〈毛詩〉述議》等,唐孔穎達撰《〈五經〉正義》時,採用劉炫經學著作不少成果。所著《〈春秋〉規過》,專挑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錯誤。孔穎達《〈尚書正義〉序》:“炫嫌焯之煩雜,就而刪焉。雖複微稍省要,又好改張前義,義更太略,辭又過華,雖為文筆之善,乃非開獎之路。義既無義,文又非文,欲使後生,若為領袖,此乃炫之所失,未為得也。”
[150]范寧(339—401):字武子,南陽順陽人。官至豫章太守。著有《〈春秋穀梁傳〉集解》等。“左氏豔而富”,出自范寧《〈穀梁傳〉集解序》:“《左氏》豔而富,其失也誣。”
[151]韓氏云:韓愈《進學解》:“《左氏》浮誇”。
[152]子止:晁公武字。
[153]《論語·八佾》。
[154]黃長睿(1073—1112):黃伯思。黃伯思,字長睿,別字霄賓,自號雲林子,閩邵武人。元符三年進士,曾官秘書郎。年四十卒。著有《東觀餘論》等。
[155]逸少:王羲之字。王羲之曾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因此人稱“王右軍”、“王會稽”。
[156]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曾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以書法聞名。
[157]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人。唐代書法家。曾官常熟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158]顏眞卿(709—784):字清臣,京兆長安人。唐代書法家。開元二十二年(734)進士,代宗時官至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建中四年(783),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被李縊殺。
[159]韓方明:生卒年不詳。唐代書學理論家。自稱昔年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799)受筆法於東海徐璹,十七年受筆法於清河崔邈。著有《授筆要說》,論執筆使用方法。
[160]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東漢書法家、文學家。崔駰之子。官濟北相。
[161]永字八法: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橫劃為勒,直豎為努,鉤為趯,仰橫為策,長撇為掠,短撇為啄,捺筆為磔。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162]龍城偽刻:即“龍城石刻”,又稱“劍銘碑”。此石刻是否柳宗元手跡,一直存在爭論。章士釗認為是偽刻,否認它是柳宗元真跡。
[163]誠懸(778—865):柳公權。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人。工書法,善詩文。官至太子太保。
[164]子敬:王獻之,字子敬。
[165]班固:《西都賦》:“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西都賦》,《昭明文選》第一卷。
[166]當指段文昌。段與李紳同以所善諉徽求第,渾之疑在所善之列,徽不應。徽,起之子也。——章士釗原注。
[167]慘怛:憂傷,悲痛。《莊子·盜跖》:“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於體。”
[168]按沈先生於一九七一年六月一日在滬逝世,終年八十九。——章士釗原注。
[169]即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170]侯芭:钜鹿人,揚雄弟子,從揚雄學習《太玄》、《法言》。《漢書》卷八十七下《揚雄傳》:“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而钜鹿侯芭常從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年七十一,天鳳五年卒,侯芭為起墳,喪之三年。”
[171]王遵巖(1509—1559):王慎中。王慎中,字道思,號遵巖居士。晉江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官至河南參政。
[172]鄧林:比喻薈萃之處,聚匯之所。鍾嶸《詩品·總論》:“陳思《贈弟》、仲宣《七哀》、公幹《思友》、阮籍《詠懷》……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謂篇章之珠澤,文彩之鄧林。”
[173]龔一足:龔夔。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四《龔一足傳》載:“龔夔,字一足,別字四指,南昌中洲人。……善行草書,常與八大山人遊。然書必鍵戶,不多作,人爭重之。……六十餘,授徒某家,夜忽起,聚詩文為薪,煮苦茗啜之,趺坐木榻上,泣誦《蓼莪》詩凡數遍。遂歿。”
[174]八大山人:朱耷。朱耷,號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朝宗室,明亡為僧,善畫山水花鳥竹石,為明清之際著名畫家。
[175]陳柱尊(1890—1944):陳柱。陳柱,字柱尊,號守玄,廣西北流人。曾任教於中央大學等校。著有《守玄閣文字學》、《小學考據》、《公羊家哲學》、《〈墨子間詁〉補正》、《三書堂叢書》、《〈文心雕龍〉校注》、《〈墨子〉十論》、《諸子概論》、《中國散文史》等。
[176]馬君武(1881—1940):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同,再改名和,字貴公,又字君武,廣西桂林人。中國同盟會員,入南社。曾任廣西省長,創立廣西大學,任國立廣西大學首任校長。
[177]吳仲倫(1767—1840):吳德旋。吳德旋,字仲倫,又字半康,江蘇宜興人。諸生。師事張惠言、姚鼐,文宗桐城派。著有《初月樓文鈔》、《初月樓詩鈔》等。
[178]錢警石(1791—1863):錢泰吉。錢泰吉,字輔宜,號警石,又號深廬,浙江嘉興人。道光七年(1827),選授杭州府海寧州學訓導,歷時二十七年。後主講海甯安瀾書院。
[179]老泉:蘇洵。蘇洵,字明允。有謂老泉為蘇軾之號,然南宋以來多謂蘇洵號老泉。
[180]子由:即蘇轍。蘇轍,字子由,晚號穎濱遺老,為蘇洵子,蘇軾弟。
[181]《聞見錄》:吳德旋著有《初月樓聞見錄》、《初月樓聞見續錄》各十卷。見劉聲木《桐城文學撰述考》卷三。
[182]矜肆:矜縱驕肆。《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五《元載傳》:“載得意甚,益矜肆。”
[183]大雲山房(1757—1817):指惲敬。惲敬著有《大雲山房文稿》,故稱。惲敬,字子居,號簡堂,江蘇陽湖人。乾隆舉人,官吳城同知,後致力於古文,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始人。著有《大雲山房文稿》等。
[184]皋文:張惠言,字皋文,四十二歲便逝世,故謂早逝。
[185]茗柯:指張惠言,張惠言著有《茗柯文編》,故稱。
[186]密栗:縝密。
[187]子密(1824—1902):錢應溥,字子密,別署葆真老人,嘉興人。錢泰吉之子。拔貢出身,官至工部尚書。卒諡恭勤。著有《葆真老人日記》,記同治、光緒兩朝政事為多。
[188]王元邃(1184—1251):王太沖。王太沖,字元邃,莆田人。嘉定元年(1208)進士。官至朝散郎。
[189]《周易》倡為此說:《周易·繫辭上傳》:“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