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庵集

作者:刘敏中
中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25卷。刘敏中撰。本集主要版本有元刊本,相当罕见。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由于未见传本,又据《永乐大典》辑出刘敏中诗文,重编为《中庵集》20卷,为不完全之本。元刊本《中庵集》25卷,卷首有元统二年(1334)吴善序,元统二年韩性序。题为“正议大夫、前户部尚书魏谊编类”。正文之前,为两卷目录,每卷目录之后署有“后学钱塘叶森校正”。卷1—3为碑记,卷4—11为碑铭、墓志,卷12—13为序,卷14为铭、赞、颂,卷15为表笺、册、奏议,卷16为经疑、策问、杂著,卷17为赋、诗,卷18—23为诗,卷24—25为词。刘敏中的诗文大都平正通达,无勾章棘句之习,在元代文臣当中,与元明善、马祖常大致相当。由于很长一个时期《中庵集》25卷原刊本隐而不显,《四库全书》辑本《中庵集》20卷多有缺失,而且一般人也难于见到,所以对刘敏中的诗文较少有人论及。刘敏中久居枢要之职,他的文章多有可以参证史传之处。

刘敏中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红书

红书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赵氏铁网珊瑚

赵氏铁网珊瑚

书画著录著作。又名《铁网珊瑚》。明代赵琦美集撰。十六卷。成书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主要版本有万历刻本、雍正六年(1728)年希尧刊本、《四库全书》本、雍正欣赏斋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艺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明清流传的刻本及抄本,或未署作者名,或题明代朱存理编撰,《四库全书》始作赵琦美。卷末赵琦美自序称:是书乃根据万历间家乡秦四麟所藏的旧本并参校焦竑家藏本汇集而成。此前的版本只有《书品》和《画品》各四卷,在互校的基础上,汇集了自己所见的书画名迹题跋,增为《书品》十卷、《画品》六卷,刊刻行世。由此可见,现行本是经过几家集录和增补而成。书中著录古今书画名迹,按书画分类,以时代为序,包括碑帖、法书及绘画名迹,绘画自唐代阎立本《洪崖仙图》至明初王履《华山图》。所录作品,详尽记录款识和题跋文字,时有作品考鉴及收藏处所记录。是书搜集繁富,涉及诗、词、铭、赞、记、序文体,文字内容著录极为完备。所录王履《华山图》册序记题跋十二篇,题诗多达一百五十首,此图流传至今,没有任何著录超过于此。又如著录赵孟頫《水村图》,记元明四十余家诗文题跋。这些内容,不但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画史、画论资料,也足以补益宋、元、明诗文总集与别集。

杜诗攟

杜诗攟

论杜专著。四卷。明唐元竑撰。元竑,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生,字远生,吴兴(今属浙江)人,曾中举,明亡后不食,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杜诗攟》乃其研读《千家注》本杜诗之札记,其自序说:“诗始于《三百篇》而终于杜,……是故我始攟《三百篇》而终于杜。攟者何?拾遗也。”全书四卷,论及杜诗五百篇左右,第四卷之末则兼及杜甫文赋。其评或论一句一联,或综论数诗之某一专题。不录原诗,仅于每则开头标出诗题,引录诗句,有时也不标诗题而径引诗句。评论范围颇为广泛,包括词语、典故、章法、诗旨及诗之工拙,其中不乏订正前人之误或发前人所未发者。此书原未刊行,以稿本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评笺“大旨合者为多,胜旧注之穿凿远矣”。1974年台湾大通书局影印台湾国立图书馆所藏题有“剑州居士校阅”的旧抄本,收入《杜诗丛刊》。

中庸衍义 [四库本]

中庸衍义 [四库本]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着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良胜被谪戍辽东时所着。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于叶时《社经会元》。继叶时之后,则有真德秀《大学衍义》。夏良胜仿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推阐《中庸》,故名《中庸衍义》。全书分《天命之性之义》、《率性之道之义》、《修道之教之义》、《致中和议》、《达道之义》、《达德之义》、《经之义》、《诚明之义》、《三重之义》、《平天下之义》等纲,每纲又分为若干目,每目之名皆为夏良胜所自创。如《天命之性之义》分为《正性之原》、《论性之弊》;《达道之义》分为《君臣之常》、《君臣之变》、《君臣之戒》、《父子之常》、《父子之变》、《父子之戒》、《夫妇之法》、《夫妇之戒》、《兄弟之法》、《兄弟之戒》、《朋友之法》、《朋友之戒》;《经之义》分为《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每一名目必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释。其中以采邱浚《大学衍义补》之说为多。夏良胜自己的观点则加“臣良胜曰”分述于后。此书议论的宗旨,作者强调欲求尧舜之治,必须先有尧舜之心,《大学》之道在于“平”字。故论治之本,惟存于“心”一字;论治之效,惟在于“平”一字。古今言治理者,只此二字,可以集大成。书中对崇神仙,好符瑞,尤究极流弊,是为世宗时事而发。有清江西刊本,《四库全书》本。

马鸣菩萨成就悉地念诵

马鸣菩萨成就悉地念诵

马鸣菩萨成就悉地念诵,一卷,“吉备大臣持来”,唐不空译,日本佚名题记,慈顺题记。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凡三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顶经、三卷本大教王经、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乃五部秘经之一,为金刚顶经广本十万颂十八会之中,初会六曼陀罗之第一大曼陀罗之别译经,系密宗之根本圣典,故一般单说‘金刚顶经’时多指本经。又不空另译出与本经同名之二卷本,为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同本异译者,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略说金刚界如来入金刚三摩地、出生金刚界三十七尊、礼赞如来、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之仪则、引弟子入曼荼罗之法,并说羯磨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等。而北宋施护所译之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则为金刚顶经广本十八会中初会之全部,又称宋译教王经、三十卷大教王经、大教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