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芝堂谈荟

作者:徐应秋
玉芝堂谈荟

别题《谈荟》。笔记。明徐应秋编著。三十六卷。作者小序自云是书“未及典谟垂世之经奇,止辑史传解颐之隽永”。计八百余条,内容广博,涉及政事、史地、天文、历算、工艺、风俗、饮馔、佛道等。但以搜奇记逸为主,如卷二“一门执象笏者百人”、“父子兄弟状元”之类。《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是书与《太平广记》、《说郛》相类,虽“体例与二书小别,而大端相近”。“其例立一标题为纲,而备引诸书以证之”,因而具有类书的性质,惟采自笔记杂著、小说家言为多。与文学掌故有关者,如卷六有“御沟题叶”条,举各书所见凡六。“梦笔生花”,举凡八见,云:“今人但知江淹梦笔耳。”又“倩女离魂”条,记离魂故事四件。可备典故查检之用。此外尚有“郑虔三绝”、“落花诗”、“芦花被诗”、“长卿作赋”等有关文学的条目。记志怪传奇类事亦甚多,为小说家所采摭。如卷一○“女子男饰”条,即《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所本。“取材宏富,足资采择”,其中多有不经见的引书。也有一些工艺和科技方面的条目,如卷二七“鸡鸣枕”,记西洋自鸣钟的传入。卷二○“日中黑斗”,记万历四十六年(1618)某次日观异象。此书间附考证,订正名物。今有《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徐应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战争论

战争论

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谋略家克劳塞维茨著,共三卷,是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军事谋略著作,在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对这部著作进行过评价。本书对军事谋略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提出理智是军事行动的基础。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常常表现得象是计算未知数,敌对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根据对方的特点、组织和设施状况以及各种关系,按概然性的规律推断出对方的行动,从而确定自己的行动。因此,军事斗争不能硬干、蛮干,而应当合理思考谨慎巧谋,讲求谋略艺术。二、军事行动应出敌不意。克劳塞维茨在战略概论篇中指出,为了在决定性的空间和时间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必须出敌不意。三、战争要善于使用诡诈。同是在第三篇中,克劳塞维茨指出,战略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诡诈的意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战略是运用战斗的艺术,任何一次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都是以诡诈为基础,越是在兵力处于劣势情况下,更应借助于诡诈。四、善于谋略是各级指挥员的基本素质。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指挥员素质时多次指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指挥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即多谋善断。这些谋略思想对军事理论,谋略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王叔师集

王叔师集

汉代诗文别集。1卷。王逸(字叔师)著。王逸原有文集2卷,《后汉书》本传又称其著“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一十三篇”。今皆散逸。明代张溥辑其遗文,编为此集、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中,计收赋《机妇赋》、《荔支赋》、《楚辞序》,以及《九思》、《琴思楚歌》等。王逸以研究楚辞著称于世,故集中所收楚辞序多达17篇。文学作品不多,成就不显著,写得较好的是《荔支赋》,全赋几乎句句用比喻,生动形象,把荔支形象摹写殆尽。此集又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永乐大典书目考

永乐大典书目考

研讨永乐大典之风近时始盛如袁氏同礼之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赵氏万里之永乐大典内辑出之佚书目其最着也据袁氏所考见存大典约三百册五百余卷而搜求未得之帙尚不与焉赵氏所考辑出之书亦无虑五百种并为着其版刻供人搜求可谓极好古敏求之能事矣曩闻孙郎中凤卿有四库全书辑大典本书目多方求之未能即得凤卿沈阳人于有清嘉庆间以喜辑佚书擅名者也海城郝君瑶圃究心目录之学历有岁时余近与共事一堂爰属其撰永乐大典书目考

太上洞玄灵宝十师度人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十师度人妙经

仙人向诸国王述治正之法,倡导君礼臣忠。天尊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劝诸国王以十戒为十师,读经书经,行道行善,以求国安。

紫岩易传

紫岩易传

南宋张浚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前九卷解说经传,末一卷为《读易杂说》。《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曾孙献之《跋》云:‘忠献公潜心于《易》,尝为之传,前后两著稿,亲题其第二稿云:此本改正处极多,绍兴戊寅四月六日,某书始为定本矣。献之尝缮录之,附以《读易杂说》,通为十卷,藏之于家。’据此,则《杂说》一卷似献之所续附。然考献之是《跋》在嘉定庚辰,而朱子作浚《行状》已称有《易解》及《杂说》共十卷,则献之特缮录而已,未尝编次也。其书立言醇粹,凡说阴阳动静皆适于义理之正。末一卷即所谓《杂说》,胡一桂议其专主刘牧。今观所论河图,信然。朱子不取牧说,而作浚《行状》但称‘尤深于《易》、《春秋》、《论》、《孟》’,不言其《易》出于牧,殆讳之欤?”

毗尼止持会集

毗尼止持会集

律学著述。清读体集。十六卷。据作者自序称,此书是“搜诸部之精要,详明止持之大成”。又据《凡例》载,此书所宗为南山律宗的《四分律》,明二百五十戒相。在每一戒相之下,又“约以八科”:一制戒缘起、二依律释文、三结罪轻重、四兼制余众、五应机随开、六会采诸部、七经论引证、八附事便考。卷一先依贤首宗,“略开七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所摄、三教义通局、四辩定宗趣、五教所被机、六总释题目、七别解戒相。自卷二始,分别解释戒相,共分八类:一、波罗夷法四条;二、僧伽婆尸沙法十三条;三、不定法二条;四、尼萨耆波逸提法一百二十条;五、波逸提法九十条;六、波罗提提舍尼法四条;七、众学戒法一百条;八、灭诤法七条。此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汇入《嘉兴藏》刻板流行,后又收入清《龙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