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碎金录
作者:晁迥
笔记著作。宋晁迥撰。晁迥(948—1034),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今属河北)人,自父佺始徙家彭门(今四川彭县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迥受学于王禹偁,以文章典赡擅名,而性耽禅悦,究心内典,有《道院集要》、《昭德新编》等。《法藏碎金录》始作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融会禅理,如宗门语录。天圣十年,整齐字数,分为十卷。其有关文学者,为论古人诗句中含佛理者,其中又以白居易诗为多。如云:“白氏有诗句云:‘梦中说梦两重虚。’今略就改,别作上句云:‘影外影为三等妄,梦中梦是两重虚。’白氏又有诗云:‘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予又拟之别作两句云:‘三台八座九品官,名目不同而已矣。’”多为论禅而非论诗。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人文小史
《中国人文小史》初版于民国时期,一书将五千年的历史和与全民精神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史实做了系统叙述,编成简明扼要的新史,涉及文字、书籍、书道、绘画、文学、小说与戏曲、史学的变迁、经学的变迁等诸多方面,可谓是介绍中国文化的万花筒。
野火春风斗古城
当代长篇小说。李英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小说以作者自己当年在河北保定做地下工作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写了1943年作为华北日伪指挥中心的河北省保定城内,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敌伪组织内部进行政治攻势,为争取、瓦解和分化敌伪军以孤立日寇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复杂的斗争。小说着力塑造了杨晓冬这个具有丰富地下斗争经验,坚定刚强、沉着机智的党的地下工作领导人的形象。他只身深入虎穴,与伪省长谈判;为了破坏敌人抢粮,他化装大夫借口给商会会长治病,进入商会,严厉警告商会会长不许以交通工具支援日本侵略者;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出其不意,袭击了敌人防守省城的治安军司令部,使正在围剿根据地的日伪军不得不迅速撤回;被捕后,他仍坚贞不屈,利用宴乐园的盛大酒筵场面,作了大义凛然的演说,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斗争精神。小说还描写了金环和银环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同胞姐妹的形象。金环泼辣、勇敢,对敌人嫉恶如仇,对同志热情如火,她忍受着丈夫牺牲的痛苦,为了革命工作压制住对梁队长的感情,奔走于党的内线与外线工作之间,最后不幸陷于敌手,受尽酷刑,临牺牲前依然想的是党组织、革命事业和同志。银环性格与姐姐相反,她沉静温柔、善良朴实,严格要求自己,忠心耿耿为革命而忘我工作,出入魔窟而毫无惧色,寒冬腊月,当掉毛衣为周伯伯治病。金环牺牲后,她更积极活动,大胆地劝说日伪军官关敬陶夫妇反正。她的性格在斗争中一步步从软弱走向坚强。小说“紧张的情节和惊险的场面,是通过真实生活的反映被表现在朴素的艺术形式里”(李希凡《也谈〈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长篇被译为日、英、俄、朝、保等多种文字,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李昀(1688年—1724年),即朝鲜景宗(조선 경종),朝鲜王朝的第20任君主(1720年—1724年在位)。字辉瑞,是朝鲜肃宗李焞长子,生母为禧嫔张氏。李昀自幼生长于朋党之争的漩涡中,在其过程中遭遇生母被赐死的人伦惨变,因而遭到沉重打击,身体孱弱,行为怪异,即位后无法处理国政,膝下也没有一儿半女。老论派和少论派之间的矛盾在他统治期间加剧,少论以维护李昀的名义而掀起“辛壬狱事(辛壬士祸)”,对老论展开大清洗,从而取代老论掌权。但李昀在位仅四年即薨逝,由其弟李昑嗣位,少论专权的局面随之逐渐瓦解。李昀死后庙号景宗,谥号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清朝赐谥“恪恭” ),葬于懿陵。
唐鉴
中国唐朝历史著作。范祖禹撰,吕祖谦作注。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通行版本有宋刊的小字本、明弘治十年白昂刊本、金华丛书本。十二卷。作者曾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担任唐史的编辑工作。费时15年,用其所得于元祐元年(1806)写成此书。论述唐代自高祖到昭皇帝三百年间封建统治的得失,共三百零六篇,献给哲宗,作为施政的鉴戒。此书虽与《资治通鉴》同为编年体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诗经注本。二十一卷,《诗序》一卷。清王鸿绪等奉敕编。始于康熙末年,成于雍正五年(1727)。编者在序言中提出:“《集传》一书,参考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实际上代表了康熙王朝官方的评价。此书的编辑,“皆以朱子之说为宗”,将《诗集传》有关诗旨大义、章句训诂以及所标赋、比、兴作法,分别录入各篇各章之首,而对《毛传》、《郑笺》、《孔疏》和其他诸家之说有可取者,皆列于“集说”或“附录”之中。是书之出,可谓朱熹《诗集传》登峰造极的最后一瞬。迨至乾隆二十年(1755),敕编《诗义折中》,“分章多准康成,征事率从小序”,虽云“折中”,实则存心提倡汉学,《集传》一派,从此而日见式微。本书特色之一是内容简明醒目。编者总论,介绍篇义章旨,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颇便初学。本书案语,着重推崇《集传》,树朱学的权威。《邶风·静女》、《桧风·羔裘》诸篇,也曾对朱说提出质疑,不过措辞比较委婉。本书采录自汉迄明有关《诗经》的论述凡二百六十家,其中汉至唐代(包括五代)五十五家(汉以前唯引荀况一家),宋代九十四家,元代二十三家,明代八十七家,所引宋、元、明三朝超过二百家以上,占全书的五分之四。宋代的诗学革新,在朱熹之前,较著者有欧阳修、郑樵、王质诸家,朱熹受他们的影响很大,本书收录欧、郑、王的论述较多。朱熹以后,南宋后期的辅广、蔡沈、王柏,元代的许谦、刘瑾、梁益、朱公迁,明代的朱善、胡广等,相继羽翼并发明朱熹的学说,他们的著作,实际上可以视作《集传》的笺疏。本书大量收录上述诸家的论述,穷源溯流,源流俱备,可谓集朱学之大成。将原来散出各处的资料汇为一编,对于研究诗经学史上的“宋学”,非常有用。《诗经传说汇纂》有《四库全书》本、清同治七年(1868)马新贻刻本、1968年台湾维新书局影印本。
雅述
明王廷相的哲学代表作。分上下篇,约四万 言。王氏自称:“余不自量,每于读书之暇,其于天道人 事,变化几宜,诸所拟议有不符于圣者,时置一论,以求 合道真。积久成卷,分为上下二篇,名曰《雅述》,谓述其 中正经常足以治世者云尔。”书成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全书以批判宋以来的理学思想为宗旨,阐述了“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根源,提出“元气之上无物、天道、无理”的观点,反对老庄的“道生天地”、宋儒的“天地之先只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