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作者:智旭
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夫三界惟心。心外无法。理具事造。实非两重。但迷之则三障宛然。悟之则三德法尔。迷悟无性。随俗假名。真实指归。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迷悟似分。迷既迷其所悟。悟卽悟其所迷。此占察善恶业报经。乃指迷归悟之要津也。占察者。能观之智。善恶业报者。所观之境。能观无非一心三智。所观无非一境三谛。消除疑障。坚固净信。开示进趣方便。安慰令离怯弱。所以释迦大圣。劝当机而专请。地藏慈尊。乘悲愿而演说。事理双明。浅深同益。可谓照昬衢之宝矩。救痼疾之神丹。虽复去圣时遥。何幸妙诠犹在。钻仰既切。欲罢不能。蠡测管窥。用公同志。将疏经文。先明玄义。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本书为论文及文章集成,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内藤湖南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597年的一出历史剧,共上下两篇。亨利四世虽然夺取了理查二世的王位,但引起了各封建主的不满,内乱不止。亨利四世准备率师平叛,却又担心着另一件事,这就是太子威尔士的不求上进。亨利四世亲征前,唤来太子予以教训。太子表示痛改前非,愿以光荣的鲜血洗尽往日的耻辱。太子临征时,任命整天同他在“野猪头酒馆”鬼混的福斯塔夫为队长。这个流氓利用征兵的机会大捞油水,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却还耍猾钻营,冒领军功。太子的弟弟兰开斯特公爵采取安抚和签订和约的计谋,瓦解了叛军,平定了骚乱。亨利四世不久离开了人世,老臣们忧心忡忡,担心太子接了王位,若依然故我,则国将遭难。福斯塔夫则欣喜若狂,想到自己往日与太子的深厚友情,自以为定能受到重任,从此便可青云直上。谁料太子登基,一改既往,不但疏远福斯塔夫,还下令放逐了以福斯塔夫为首的这伙流氓。英国史上强盛的亨利五世王朝从此开始。剧本主要描写亨利五世在当太子时同社会上的一帮流氓、游手好闲之徒整日厮混,他们拦路抢劫,寻衅闹事,酗酒玩妓,胡作非为;而一旦登上王位,则大彻大悟,痛改前非,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作者对亨利五世前后判若两人的形象刻划,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莎士比亚试图通过道德的改善来造就一代开明的国王,并由他推行从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局面和理想的君主政体。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创造了福斯塔夫这一艺术形象。在他身上既发散着没落阶级寄生贪婪的腐臭气息,又充满着平民社会下层人物俏皮圆滑、风趣乐观的处世精神。他既非旧制度的卫护士,也非新生活的创业者,而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那些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正是福斯塔夫等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广阔的平民社会的画面,这便是恩格斯高度评价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它“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

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1958年11月9日晚,7∶00~7∶30间,雷切尔·阿盖尔太太在她家书房被拨火棍击中头部,悄无声息地死去了。不久,她的养子杰克被逮捕。他当晚早些时曾来过,问母亲要钱,但被拒绝,怒气冲冲地离去,声称他还会回来的。家里有人听到了他们的争执声,以及杰克对母亲的威胁。被捕时,在杰克身上搜到了书房内遗失的钱,凶器上也有他的指纹。虽然证据确凿,杰克却坚持他有不在场证明:那半个小时他正在搭便车去Drymouth的路上。然而无论怎样努力,警方也找不到他所说的人和车。也许这又是杰克的谎言,他从小就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长大后越发放肆,不务正业,偷蒙混骗,无所不为。杰克被判终身监禁,6个月后因肺炎在狱中死去。两年的时光流逝了,如果不是因为阿瑟·卡尔加里的出现,阿盖尔一家原本可以在平静中渐渐淡忘那幕惨剧。

包氏父子

包氏父子

短篇小说。张天翼著。 初载于1934年4月上海《文学月刊》第2卷第4号。初收于1934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移行》。主人公老包是刘公馆忠驯的仆役。他省吃俭用,借债求情,千方百计供儿子包国维到洋学堂读书,希望包国维能象个人样。但包国维在资产阶级花花公子郭纯等的引诱下,却染着一身流氓气。他品行恶劣,灵魂腐朽,欺侮女学生,帮郭纯打架。最后包国维被学校开除了,老包的理想落空,再加上债主索债,终于昏倒在地。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庸俗的“向上爬”心理,但笔触却深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社会的病象和矛盾之中。老包忠厚善良,不乏老式市民的传统品德。但又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古训,期望儿子爬上去。这个人物属于旧时代的遗迹。包国维在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影响下,已变成洋场恶少式的小市民。他不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只希望通过向郭纯讨好、献媚, 爬到郭纯们的行列之中。父子两代小市民虽然都极力想“向上爬”,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影响却形成明显的矛盾。小说形象地说明,在日益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都市里,老一代小市民不能爬上去,新一代小市民也更加堕落。作品特别善于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剖析人物的心理,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在针砭病态人生的同时,又折射出时代的侧影,因而成为张天翼讽刺小说中的名篇。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本书书名,各家著录略有不同。经义考作古文尚书通论别伪例、安徽通志稿作尚书通论辨伪例。然依姚氏古今伪书考云:「予前作古文尚书通论……。」(经类,大戴礼条)可知这书自始即作古文尚书通论。根据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所说,姚氏在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之前即已完成此书。由於有关古文尚书通论的相关记载太少,姚氏这部书的体例如何,今已很难确知。阎氏尚书古文疏证中引有二十六条。根据这二十六条资料,可知姚氏论辨伪古文尚书的方法,与阎若璩相当接近,都是从伪古文尚书袭用古书文句;所述与当时事实、情理及制度不符;文章的文理不合经体等方面来考辨。

佛种姓经

佛种姓经

亦称《佛史经》。南传佛教经典。收入巴利三藏《小部》之中。共二十八品。第一品“宝珠经行处品”,为全经的序言,讲诸天和比丘聚集佛处,看佛陀把宝珠化向空中作经行处,众人赞叹佛的功德。第二至二十五品,叙述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佛的事迹。第二十六品为“瞿昙品”,专门讲述释迦佛的生平。第二十七品为“诸佛品”,介绍诸佛出世的年代,并说在燃灯佛出世的一劫中,同时还有另外的三佛。最后一品是“舍利分配品”,述分配佛舍利之事。经中所说的过去佛的事迹,在南传其他经文中有零星记载,如毗婆尸佛以下至释尊七佛均可见于《长部》的《大本经》和《阿吒曩胝经》中,但没有二十四佛的说法。学者认为此经与《大本经》相类似,是《大本经》的延续和扩展。此经的编纂年代较晚,与《譬喻》(巴利文Apadana)和《所行藏》(巴利文Cariyapitaka)同出于最后的时代。注疏书有佛授(Buddhadatta)的《妙义悦意论》(Madhurattha-vilasini)。后有摩罗斯(R.Morris)的巴利文罗马字母转写本出版。日译本由立花俊道译出,收入《南传大藏经》卷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