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传白话文

作者:宝唱
比丘尼传白话文

中国佛教史书。简称《尼传》。四卷,有序。南朝梁时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投建初寺僧祐律师出家,住庄严寺,博涉经律。曾听处士顾道旷等讲经史、《庄》、《易》。齐末避乱至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到京师,敕为新安寺主。宝唱素以博学多识著称,十一年(512)参与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等十一部经。后又受梁武帝之命,掌华林宝云经藏,广搜遗逸经籍。先后助僧旻编撰《众经要抄》、助智藏编撰《义林》、助僧朗编撰《大般涅槃经注》以及助萧纲编撰《法宝联璧》等。生平撰述颇多,除此书外,尚有《续法轮论》七十余卷、《法集》一百三十卷、《名僧传》三十一卷、《华林佛殿众经录》四卷、《经律异相》五十五卷、《出要律仪》二十卷等,但大多佚失。现仅存本传和《经律异相》。《比丘尼传》系根据碑颂记集,或博闻前贤所得的资料整理而成。共著录从西晋建兴(313—316)至梁天监十五年(516)止,约二百年间晋、宋、齐、梁四朝著名比丘尼的事迹。其中:卷一有东晋的净检等十三人,卷二有刘宋的慧果等二十三人,卷三有南齐的法缘等十五人,卷四有梁的净修等十四人,共正传六十五人,附见五十一人。

猜你喜欢的书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长篇小说。“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尤素林是美国空军轰炸员,他所隶属的飞行大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意大利以南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这个地方实际并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尤素林一直怀疑别人都在暗算他,企图置他于死地。他千方百计地保全自己的生命,时时刻刻想要逃离战争,一再要求遣送回国。他寄希望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又无法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束缚。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一切精神失常的人只要自己提出申请,皆可立即遣送回国。尤素林为此而称病装疯,以这个理由要求遣送回国。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任何人只要提出自己精神不正常,就证明他是精神正常的。因此尤素林永远不得以精神不正常为理由而被遣送回国。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完成三十二次飞行任务者,可以不再执行任务。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在停止执行任务之前,必须服从上级命令,不得违抗。而尤素林完成了规定的飞行次数以后,指挥官又命令给他不断增加任务,因此他就得永远执行飞行任务,直至被德军炮火打死。原来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不存在的,并没有写在什么文本上的。它不是特指某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而是“超现实”,代表一种任意捉弄和摧残人的乖戾的力量,象征着统治世界的残暴和专横,象征灭绝人性的官僚化体制,也可以说就是荒诞和疯狂世界里的人生法则。它荒谬悖理,因此显得滑稽可笑;但它又处处与人为敌,折磨人,压迫人,因此令人恐怖,使人觉得无法抗拒。赫勒通过这个非理性的形象,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荒诞的人生状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暗喻着小人物走投无路的绝望的生活处境。他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把痛苦和不幸写成可笑的,而在那滑稽幽默的可笑声中响彻着一种令人震惊和可怕的东西,使读者更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的荒诞,思索自己的命运。

戏剧评论

戏剧评论

分为《中国戏剧评论》《外国戏剧评论》两篇,和收入了李健吾从事创作以来,对戏剧的一些研究性文章(未公开发表的有十几篇),这些文章都是选取1949年以前发表创作的。在编辑过程,作品按时间排序,尽量保持了作品原貌。这样既有利于系统研究李健吾先生的创作,也有利于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流变。

三略

三略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亦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姜太公姜尚,经黄石公推演并授给张良,故旧题黄石公撰;《隋书·经籍志》称“下邳神人撰”,均不可考。约为秦汉之间的作品。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3800余字。今存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三略》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的兵书。“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在政治上,它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求明君得人心,选贤才,“赏禄有功,通志于众”。在军事上,它认为从事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以义 除不义”。它还认为:“将者,国之命也。”要求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以身先人”,重赏将士,严明号令,确保机密,等等。尤为可贵的是,《三略》对将帅、士兵和民众的各自作用作了中肯的论述,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三略》上中两卷是对前人兵法《军谶》、《军势》的征引与发挥,下卷则是作者自己的论述。该书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对后世影响颇大。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十卷。金寇才质(生卒年不详)撰。寇才质认为老子之经,章章有旨,且深且远。又以为前人诸家《老子》之解,多荒诞无稽,互起异端,殆越百家,纷纭肆辩,徒以笔舌为功,虚无为用,失古道本真。认为只有庄列文庚四子之书是得老氏门人亲传而著,得道德之根本。所以集四子之注,息天下未达者之谤议。《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前有寇才质大定十九年(1179)自序,略述编此集解之旨。又称述《经史疏》十卷,以之相为表里。后有刘谔于大定二十年(1180)所作后序,赞寇才质编此书之举。此书于每章经文之下,总论其旨。每章注语引 《南华经》《冲虚经》、《通玄经》、《洞灵经》参证,中间略述己意,不用方术之事,不同鬼神之说。刘谔后序称此书纂违义者有一百余家,讥改本者近八百余家。总之,《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破雷同之说,驳旧注之误,是寇才质研究《老子》的成果。所引四子之言,亦因此书得以保存。现存明 《道藏》 本。

狮吼记

狮吼记

明代传奇剧本。汪廷讷撰。《曲品》著录。本事见宋人笔记《调谑篇》。写黄州人陈慥妇柳氏奇妒,陈进京访友,与苏轼携妓赏春,一年未归。柳氏派人捎信,言已为其娶妾4人。陈归见妾,乃4个丑妇。柳氏梳妆,陈打扇取悦她,反遭责骂。苏轼贬黄州,邀陈游。柳氏遣仆侦知有女陪酒,归而罚跪水池边。苏轼劝柳为陈娶妾,柳以每日赏百杖,至70岁为条件。后柳氏拉陈到县陈诉,县令戒柳氏之妒,忽县令夫人出,打骂县令以袒护柳氏,众又请土地评理,土地则偏向陈及县令,又被土地娘娘打骂。结果互相打骂,演成一场滑稽戏。苏轼赠妾与陈藏之别馆,为柳氏所知,罚其跪下顶灯,又以绳束其足,柳氏执绳一端防其逃走,陈向巫妪求救,女巫以羊代陈3日,并以陈已变羊胁迫柳氏。柳氏恐惧,遂允迎妾入宅,但又打骂怒号如狮吼。后柳氏魂游地府乃觉悟,与陈妾入道赴灵山。这是一部著名的喜剧。昆曲常演《梳妆》、《游春》、《跪池》、《三怕》四出。地方戏亦有整本《狮吼记》演出。今存明汲古阁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

楞严经要解

楞严经要解

楞严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及南序,行仪跋。亦称《首楞严经要解》,简称《楞严要解》。佛典注疏。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三科:(1)通释经题;(2)通叙科判;(3)正释经文。作者在“通叙科判”中称:“《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本书前有南宋建炎元年(1127)沙门及南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