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作者:天如惟则章节列表
升序↑-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
- 会解所引教禅诸师名目
- 开经偈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一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二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三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四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五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六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七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八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九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一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二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三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四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五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六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七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八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十九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卷第二十
猜你喜欢的书
野古集
三卷。明龚诩撰。龚诩,字大章,江苏昆山人。父龚察,洪武中官给事中,以言事遣戍五开卫,龚诩遂隶军籍。后调守金川门。成祖时,龚诩改变姓名遁归,卖药授徒以自给。正统四年(1439),巡抚周忱荐为松江学官,不就。又荐为太仓学官,亦不就。尝语都御史吴讷曰:诩仕无害于义,但恐负当日城门一恸耳。成化五年(1469)始卒,年八十八。《明史》附载牛景先传。是集乃崇祯八年(1635)其八世从孙挺所刻。据集前李继贞序,称“删其十之二三。”盖龚诩诗格调在《长庆集》、《击壤集》间,其伤于鄙俚浅率者,继贞稍汰之。要其性情深挚,直抒胸臆。律以选声配色,雕章琢句,但仍不能与文人明士比肩。律以纲常名教之旨,则不合于风人者鲜。末附上周忱书及王执礼、张大复等所作家传、墓志、谥议、像赞等篇。又有年谱,称乃龚诩族姪绂所编。然此谱于康熙四年(1665)挺得本于其族弟维则,故崇祯八年(1635)原刻总目不与墓铭、家传等并列。由此观之,其真为绂作与否,犹在两可之间。盖以疑传疑,姑并存之而已。今观其集,并非如李继贞所言。其诗多直抒胸臆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如《田家苦楚吟》、《风犬行》、《丙子民情》等诗均对乡民饥苦、官吏虐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较为难能可贵。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明刻本存世。
楚汉春秋佚文
西汉陆贾撰。记刘邦、项羽初起以及汉惠帝至文帝时事。《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隋书·经籍志》作九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亦作九卷。唐以后散佚。清人有三种辑本,一,清茆泮林从《艺文类聚》、《史记索隐》、《太平御览》、《文选注》等书辑录为一卷,编入《十种古逸书》,并见《龙谿精舍丛书》。二、黄奭辑本,见《黄氏逸书考》。三,洪颐煊所辑,见《问经堂丛书》。其中以茆辑最佳。但佚文数量不多,史料价值亦有限。此为洪颐烜辑本,王利器校订。
国初事迹
一卷。书成于永乐九年(1411),记事起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和州渡江,至十六年七月张士诚攻镇江止,凡一百二十八条,每条几十或数百字不等。多为明代史书所采用。
停骖录摘抄
明陆深撰。《停骖录摘抄》一卷,又续一卷,此书是陆深罢山西提学佥事南归时所作。前录成于明嘉靖九年(1530),续录成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杂录诗话、文评、朝章、国典、经义等,也间有考证。其朝章、国典部分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加耗一条云:“加耗二字起于后唐,明宗入仓,见受纳主吏折阅,乃令石取二升为鼠雀耗。我太祖则每斗起耗七合,石为七升,盖中制也。江南粮税每石加耗已至七八斗,盖并入杂办,通谓之耗,意不止于鼠雀为也。本书多记明代朝章典制、赋税经济、人物事迹等,间及前代事,保存有不少可信的史料。本书有《纪录汇编》本,今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整理。
太虚大师全书
太虚著。六十四册,计七百余万字。1947年太虚逝世后,在浙江奉化雪窦寺成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由印顺法师负责,历时一年编纂完成。初以分编出版,1954年在香港完整出版。现行本为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本。全书分四藏二十编。其中“法藏”七编: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制藏”三编:律释、制议、学行。“论藏”四编: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杂藏”六编: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末附印顺编《太虚大师年谱》。
别译杂阿含经
佛教经典。后秦失译。十六卷。共收阿含经不同传本三百六十四部。形态与《杂阿含经》相同,绝大部分经亦可在《杂阿含经》中找到,但编排顺序不同。研究者或谓各部派《杂阿含经》似有含专门教理与不含专门教理之别,本经属于不含专门教理类。关于本经的传承,有属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等说法。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