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作者:圆照
简称《贞元录》,或称《圆照录》。佛教经录。唐贞元十五年至十六年(799-800)圆照奉敕撰。三十卷。收东汉永平十年(67)以来所出经典(含失译、缺本经)共二千四百四十七部七千三百九十九卷,译者一百八十七人。体例基本同于《开元录》。全书开为总、别两录。总录十九卷,又下含两录:一、“特承恩旨录”(卷一前部分),收贞元十五年三次准敕入藏诸经典;二、“总集群经录”(卷一后部分至卷一九,按时代顺序著录),在《开元录》的基础上,增加梁代无名氏一部十六卷,隋代信行所撰三十五部四十四卷,以及唐代九人的一百三十四部三百零六卷(主要为金刚智、不空等人译出的密教经典)。卷一八、一九两卷为“叙列古今诸家目录”,所收经录四十二家。别录十一卷(又称“别分乘藏录”,卷二○至卷三○),前九卷包括七录,其中三录(即“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补缺拾遗录”)所收经典均比《开元录》有所增加,而“伪妄乱真录”实际收经数则减少。卷二九、三○两卷为入藏录,收入经典一千二百五十八部五千三百九十卷,合五百一十帙。全书后又另收“不入藏目录”,内容与《开元录》(《金藏》和《高丽藏》本)后另附不入藏诸经相同。此书所载内容,绝大部分抄自《开元录》,其次转载圆照本人所撰《续开元录》有
章节列表
升序↑-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一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三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四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五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六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七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八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九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一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二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三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五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六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七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八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九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一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二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三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四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五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六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七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八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九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三十卷
圆照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崇实堂医案
医案。清姚龙光撰。一卷。龙光字晏如,丹徒(今属江苏)人。幼承庭训,治文史,明算学。二十七岁时因患病误治,后又有请医难至之苦,遂矢志于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集个人验案撰成是书。计二万余字。卷首为崇实堂医学刍言,论述病分客惑(即伤寒温病)和杂证两种,及习医者学问由博而约、由粗而精,才能左右逢原,并抨击医界积习。次叙医案四十余则。包括伏邪温症、阴虚火结、血崩、脾虚湿重等证治。每案简述病症、病史,分析病因病机,并述诊断、辨证、方药及预后,简要明了。所载多为延治误治者,其中以外感温病证治为多。有光绪二十七年刻本,一九二三年裘吉生刊《三三医书》本。
伏瘟证治实验谈
本书为蒋璧山社友惠寄新著稿本,发明瘟证之由伏邪蕴蓄而成之理,及其治之之法,皆从实地经验所得而成书,并非凭空立论为理想之文章,故名《伏瘟证治实验谈》。计分病原、症状、诊断、治疗四大纲;而于治疗中,又分初起期、中泛期、终后期三期。以科学的方法,编国医之载籍,沟通新旧,融冶中西,允称医界津梁,堪作后学圭臬! 刊行于世,当必为中西学者并重视焉。
东坡诗集注
诗文注。南宋王十朋(1112—1171)撰。三十二卷。十朋字龟龄,自号梅溪。浙江乐清人。绍兴进士,历知饶夔湖泉诸州,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著有《梅溪集》、《会稽三赋》等。此集收所注东坡诗有纪行一卷,游览二卷,古迹、咏史、述怀各一卷,书事、闲适、贻赠、简寄四卷,酬和、酬答四卷,送别二卷,燕集、怀旧、仙释各一卷,庆贺、伤悼一卷,禅悟一卷,时序、寺观、居室、花木、泉石、书画各一卷,题咏、咏物三卷,和陶诗、乐府各一卷。书中大字为苏诗,小字双行为王注。体例与《杜诗千家注》相同,后人指摘其误十之五,疑此本非十朋所为。然仍不失读苏诗之参考。有《四库全书》本。
珩璜新论
《珩璜[héng huáng]新论》宋代笔记。传本或作1卷,或作4卷。孔平仲著。此书一名《孔氏杂说》,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作《杂说》。原本卷末有淳熙七年(1180)吴兴沈诜《跋》,称渝川丁氏刊板,已名“珩璜论”,可见当时此书已有2名。四库采进诸本,刊本皆题《杂说》,抄本皆题《珩璜新论》。以考证旧闻为主,其间也有托古事以发议论的内容。可供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学者参考。今传各版本篇卷、内容略有差异。
搔首问
《搔首问》写成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船山70岁之后,即船山年71或72所作。民国四年,湖南船山学社社长刘人熙从衡阳刘氏借得康熙间抄本《搔首问》,首次石印行世。刘人熙尚作一小序冠于前,言“《搔首问》者,即屈子之《天问》。明社既屋,中原陆沈,志士仁人,肝脑涂地,无补天倾。抱孤心而诉苍旻,天帝亦疑于醉矣。然默赞神化以俟数百年之远复,则韦布之功,贤于台鼎。船山之搔首而问者,造物者不难一一条答,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也。知此,然后可以见船山之心,学船山之学,读船山之《搔首问》。”
菩萨逝经
一卷,西晋白法祖译。逝童子经之异译。逝者,梵语童子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