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札记

作者:惟贤
唯识札记

唯识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东方各家学说中,能与西方哲学的组织化、系统化相匹敌,从一个观念而导引出许多连锁观念、系统观念,可说唯有佛教的唯识学最具此种精神。 《唯识札记》作者惟贤老法师早年曾先后分别在四川南充龟山书院和重庆汉藏教理院师事过国学和佛学大师王恩洋先生及著名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太虚大师。王先生和太虚大师二人在唯识学等方面的精深造诣,在他们的高足惟贤老法师身上得到了独到的承嗣。老法师虽已是耄耋之寿,可丝毫不让当年,引经据典,思想深刻,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书中,老法师通过对唯识学话题的解说,将佛法的思想核心和修持要领也一并揭示出来,展现出佛法独具的博大和睿智、慈悲与超然,彰显出古老的佛教所高扬的理性的光芒。

猜你喜欢的书

天台山记

天台山记

游记。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是作者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游天台山的游记。主要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天台山佛道两教兴起的历史情况。其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此山修寺说法、开创宗派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吕洞宾在此山隐居修炼等情况。约成书于唐元和年间,曾有写本流行。近世有《古逸丛书》本。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停琴馀牍

停琴馀牍

刻本,1册,罗迪楚撰。1900年武昌刊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是书全文约2万余言,为作者任监利县令时之文牍。其中《开折通呈任内办理各政情》禀文中,有记述天主教与耶稣教互讧及聚众械斗的情况。

医学读书志

医学读书志

书目。清曹禾撰。二卷,附志一卷。禾字畸庵,江苏武进人。医家。学识渊博,医疗经验丰富,学术上受黄元御影响颇大。著有《疡医雅言》、《痘疹索隐》 等。深感中医典籍浩繁,诸书收贮馆阁,不易得见,遂据史志所载,闻见所及,于咸丰二年 (1852) 撰成是书。前有自序,后有门生刘汝航题跋。共选录“三坟”及列朝敕撰之书七十三种,三千余卷; 历代名医九十九家,医著四百十六种,三千余卷 (除重复外,实三百六十七种,二千余卷)。约二万余言。介绍医家生平,学术特点,考订著作源流,说明传本系统。观点明确,不淆众议,成一家之言。间有按语,详加论述,对诸书错误,亦有订正。可供医史、目录学研究参考。《武进阳湖县志》 已有著录。有双梧书屋医书本,一九八一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皖歙程氏所藏本铅印出版。

增订通俗伤寒论

增订通俗伤寒论

俞根初原著,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整理或加按语,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是医学界公认的四时感症之诊疗全书;但由于该书是何廉臣在《绍兴医药月报》发表的初稿,且随编随印,引证渊博,节目和词句之间不免繁重,另外编撰体例也失于合理安排。何廉臣在原书刊行未及三分之二时逝世,遗稿由曹炳章补续完成。然正如曹炳章所说:由于时间仓促,不能统一安排,致于重复章节,学说有不相衔接处、亦有顾此失彼处;且因校对不真,字里行间尚有若干错误。故曹炳章久拟重加整理,但由于年高事冗而未能进行。徐荣斋在整理重订时,对于其中一小部分不合逻辑,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文字予以删除,如第一章第一节“六经气化”,第二章周越铭附入的“方歌”以及第六章周越铭增附的“六经舌苔歌”,皆予删削;对于原书中繁杂重复者则合并起来,如将第一章第一节“六经形层”与第四节“六经部分”合并成一节,第九章第四节“夹气伤寒”合并入第八节“夹痞伤寒”,将第九章第十四节“夹阴伤寒”合并入第一节“夹食伤寒”,等;对于原书所不足的或缺如的内容则予补充,如第一章补入陈逊斋的“六经病理”,第六章补入姜白鸥的“脉理新解”等。此外,对于有些虽然理论参差,但犹有可取处而不能草率扬弃的内容,便为之酌量解说,或存疑待释;对于观点不够明确或者阐述不够透彻的地方,便引证事物,分析问题,加以考订;对于理论不着边际、应作具体申述的内容,则搜采最近学说予以发挥。本书还将何廉臣在1916年以后发表的关于伤寒温病的学说按类采入;每节之间,重订者又将自己25年里研习中医所获得的体会补述入书。此书经过重订,去芜存菁,比原书更充实,也更臻完善。

太上说紫微神兵护国消魔经

太上说紫微神兵护国消魔经

太上说紫微神兵护国消魔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此经乃太上老君于上皇二年在紫微上宫演说。经文称酆都六洞诸天魔鬼造恶,瘟病横行,鬼气冲人,人民悲切苦楚。太上老君敕令虚危二宿托精应变,化为真武之神,统领天兵神将于酆都山降伏妖魔,为民除害,福德无尽。真武功成之后,受封为北极总统玄天大将。按此书所述真武神话,似乎早于《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金刚般若疏

金刚般若疏

六卷。唐释吉藏撰。《金刚般若罗蜜经义疏》续藏经本作四卷,题名为胡吉藏法师撰,前有序一篇。卷一为玄义,有十重,即: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验,九章段,十正释文。是为鸠摩罗什译本作义疏。其科判全经为序正说流通三分,各分二段。正说之中,释须菩提问。取论议为四问,一问发心,二问应往,三问修行,四问降伏。魔说中分三大章。初门答问以明因,断疑以辨果。信受门分遮无信,明有信。格量门分外施,内施、释迦往因。该义疏对解经有一定帮助,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