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

惟贤
  • 姓名:惟贤
  • 俗姓: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四川省蓬溪县
  • 出生日期:1920年7月6日
  • 逝世日期:2013年2月2日
  • 民族族群:

惟贤法师(1920年7月6日-2013年2月2日),俗名邱兆红,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新林黑堡堰村(徐家湾)人,生于1920年农历5月21日。两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不久又亡,少小失恃,全仗四姐邱兆莲抚养成人。少年惟贤过早地品尝到了人间的苦辛。


他七岁时开始读私塾,三年便读熟了《四书》、《五经》。十至十二岁在蓬溪县白塔寺出家,拜定光法师为师,深得定光师爱护。出家后仍背着书包念完了小学,写出了《小沙弥的新年》一文载于当时的蓬溪县报上。十三岁至十五岁时,到四川南充集凤王恩洋先生创办的“龟山佛学院”学习。王恩洋先生在“如何做人,如何完成做人的品格”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奠定了他深厚的儒学基础。


1936年,惟贤法师到重庆缙云山,考入太虚大师创办、法尊法师主持教务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成为汉藏教理院最年轻的一名学生。在汉藏教理院,他由普通班升至专修班,循序渐进地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基础。此时的惟贤,学识精深,才华横溢,诗文并茂,并会藏语、英语,他频频在《海潮音》、《佛化》周刊上发表唯识、因明诸多论文,深得太虚大师、法尊法师的喜爱和器重。尤其是太虚大师对惟贤耳提面命,更是给予了他极大的教益。


1938年,法尊法师为惟贤授沙弥戒,21岁在开县大觉寺依止雪松法师受比丘戒。


1941年毕业后即开始了他的弘法事业,随雪松法师在开县创办了大觉佛学院,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副院长等职。同时创办并主编《大雄》月刊,著有《心经讲录》、《唯识纲要》、《因明纲要》、《淡泊诗集》、《大觉诗稿》、《中国佛教青年之前途》等著作和刊于全国佛教报刊杂志上的若干佛教学术论文。


建国初,法师任重庆能仁寺佛化学校教导主任兼重庆市佛教协会筹备工作组秘书长。1954年蒙冤受屈,在铁窗里度过了二十六年零十个月的漫长岁月,法师靠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和坚定不移的信仰撑过劫难。


1980年,法师回到重庆慈云寺,领时命、顾大局、理万机,投入到弘法利生的繁忙工作中,先后创办“佛教希望工程”,成立“佛教慈善功德会”,创办“母亲工程”,开办僧伽培训班等。


近二十多年来,老法师曾先后参访过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和美国等国家,多次参加佛教学术、佛教文化方面的交流会议。在传戒、讲经说法等弘法事业方面,除了重庆、四川各地以外,他还多次应邀到深圳、上海等地,先后讲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楞严经》、《阿弥陀经》、《大般若经》、《法华经》、《十善业道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等经典,著作有《惟贤法师诗文集(全三辑)》、《般若与人生》(已出版)、《法华经说什么》(已出版)、《唯识札记》(已出版)等。


2000年,老法师参访尼泊尔,任中国佛协代表团副团长。


2002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十),日理万机的惟老在接电话时,不慎摔断了左腿,左腿股骨骨折了,作手术换了人造骨头,8月20日即能下地行走,9月16日居然还能来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5年,为了响应“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号召,85岁高龄的惟老,来到北京,走进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就“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佛法的弘扬与构建和谐社会”发表专题演讲。他谈到“和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和谐,就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005年8月,老法师应上海沉香阁四众弟子的启请,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要义》。


老法师丰富的学识,广大的慈悲心,超凡的智慧,圆融的佛学思想,被佛教学术界尊称为“当今唯识学泰斗”,当代佛门高僧。现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佛学院院长、重庆市反邪教协会副会长、重庆慈云寺方丈等职务。


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50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猜你喜欢的书

对反民主的抗争

对反民主的抗争

1946年7月出版。邹韬奋,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耀眼的新闻出版记事。《对反民主的抗争》收《美国政治顾问与中国政治》、《对苏联的态度问题》、《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邓演达先生的精神不死》等27篇。以探讨民主政治为重点,间或论述当时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及国内抗战局势,以及中美和中苏关系。

训子语译注

训子语译注

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训子语》二卷,共十二篇。以同治江苏书局版《杨园先生全集》为底本,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昌范鲲主持刊刻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杨园先生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张履祥诗文选注》等著作。此书为张履祥晚年重要著述,倡导以忠信笃敬为本,以立身行己为要,以及积善与耕读的农士家风,并提出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观念,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第二,从《清经世文编》等书中广泛搜集张履祥论述子弟教育、读书做人以及进德修业等方面的相关文字十三篇,作为《训子语》的补编,以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张履祥以修养德行为先、强调立志、倡导耕读相兼的思想理念,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金匮要略广注

金匮要略广注

金匮类著作。清李彣撰。三卷。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好诗文,笃志医学,曾从张卿子、潘邓林两师研经数年,因欲“究伤寒论之旨者,舍金匮要略无由从”,遂取而释之,首刊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卷一为从脏腑经络先后病起至血痹虚劳病止,卷二为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起至黄疸病止,卷三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起至果实菜谷禁忌止。计二十五篇。每篇列有总论,概言其要;中列仲景原文,后有李氏之注,多按《素问》、《难经》医理析释,间引诸家之言。引证资料丰富,为学习研究《金匮要略》较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摄大乘论释疏

摄大乘论释疏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747号背面,首残尾存。尾题:“《摄大乘论释疏》卷第五。”现题乃据内容新拟。本书是对世亲著、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疏释。《摄大乘论释》是世亲对无著著《摄大乘论》的注疏,故本书是为“复疏”。书中的“《论》本云”,指的是《摄大乘论》,而“《释论》云”指的是《摄大乘论释》。释文从《应知依止胜相第一》的《释引正品第三·出世间净章第五》起,至《释差别品第四·相貌章第七》止,主要诠释关键的词句和观点。与该号正面的《摄大乘论释义记第七》体例一致,抄写笔迹相同。研究者或谓原系同一部著作。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题作《摄大乘论疏》,但编号误为斯274号。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凡十二卷。宋代本觉撰。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为一编年体之佛教通史,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1027 B.C.)迄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凡一千九百余年间有关佛教之史实。南宋咸淳六年(1270)荐福用错为之作序;明天启六年(1626),毕凞志、毕抵康亦作序。

十二品生死经

十二品生死经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