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问答
作者:徐恒志猜你喜欢的书
洹词
十二卷。明崔铣 (1478—1541)撰。崔铣字仲凫,一字子钟,亦字后渠,河南安阳 (一作乐安)人。弘治十八年 (1505)进士,授编修,见刘瑾长揖不拜,出为南吏部主事,刘瑾败,召充内庭,明世宗即位,擢国子监祭酒后,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谥号文敏。著有 《读易余言》(已著录)、《文苑春秋》、《晦庵文钞续集》等,此集之所以题为 《洹词》,是因为崔铣家居安阳,境内有洹水之故。凡十二卷,其中,一卷、二卷为 《馆集》,三卷为 《退集》,四卷为 《雍集》,五卷至十卷为《休集》,十一卷、十二卷为《三仕集》。各集均按时间顺序编排,不分体裁,杂著、笔记亦参错于其间。崔铣力排王守仁的学说,认为不应该舍良能而谈良知。故持论行己、一归笃实。其所作的 《政议· 十篇》,准今酌古,无儒生迂阔之辞;《他若漫记十条》,可以补宋史之未备;《讹传·两则》,可以靖明代之浮言。由此可见,崔铣虽不以文章著名,但其文章却可流传于世而毫不逊色。有副都御史黄登齐藏本。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撰。该书共分为《史之意义及其范围》、《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史之改造》、《说史料》、《史料之搜集与鉴别》、《史迹之论次》等6章。主要总结清末以来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改造,论述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主张用西方史学方法来整理东方古代文明。并详细分析、论述了史料的种类和搜集、鉴别、排比、归纳史料的方法。该书《自序》说:“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竭。学者任研治其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所贡献于世界者皆可以极大。”该书第1章中说:“举要言之,则中国史之主的如下: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族?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何如?其所产结果何如?第三,说明中国民族所产文化,以何为基本?其与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响何如?第四,说明中国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于人类所应负之责任。”能够从民族、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角度,着眼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又如中国史研究的项目如政治组织、阶级制度、家族等社会团体、法律、衣食住行、农工商业、经济制度、入口增殖与迁移、中西交通、民族思想及宗教信仰等等,都具有较高的见识,为现代史学所遵循。书成于1921年,由作者在南开大学所讲的《中国文化史稿》编订而成。最初发表在1921年的《改造》杂志上。有1924年、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及1985年岳麓书社《梁启超史学四种》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9年中华书局据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版影印《饮饮室合集》本等。
钦定叶韵汇辑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是书字数及部分皆仍《佩文诗韵》之例,惟以今韵之离合别古韵之异同,如江韵独用,则一韵为一部,东冬两韵同用,则两韵为一部,支微齐三韵同用则三韵为一部。每部皆附叶韵,略如吴棫之 《韵补》。只是《韵补》于今韵每部皆附叶韵,此书则一部独用者附本部末,诸部同用者即总附诸部末,如“蒙”字叶莫邦切,则独附江部后;“江”字叶户公切,则总附东冬二部后;“鱼”字叶鱼羁切,则总附支微齐三部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夫古今声音之递变,亦如大小篆隶八分之递变,或相因,或迥不相近。以迥不相近之音施于歌咏,于古虽有征而于今不能悉协。唐人古诗大抵皆相近之音,故东冬江古音虽同,而此书东冬自为部,江自为部;支微齐佳灰古音虽同,而此书支微齐自为部,佳灰自为部,皆取不戾于古而可行于今也。”至于叶韵“此书所录,惟据古书注有是音者,使以类相从,明前有所承即后有所本。不复旁牵博辨,致枝蔓横生,解结释纷,尤为得要,于数百年讲古韵者,诚为独酌其中矣。”是书有殿刊本。
易原
多隆阿撰,十六卷,易学著作。
槎翁诗集
明诗别集。刘崧著。刘崧曾著《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己》等13个诗集,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合刻为《刘槎翁先生诗选》,12卷。张应泰序云:“不佞受事翁乡,间引车式其故庐,咨所为遗草,他亡论,即《职方集》已漫漶不传,安在其名不朽也。因就君东谋久之,君东乃介翁裔诸生道卿者,以翁全集来,日奉之舍中,幸而卒业。”此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尚有存本(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有《槎翁诗》8卷的真如斋刻本,收入《四库全书》者当以此为底本。刘崧在官舍时,常常是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其诗颇享盛名。宋濂、刘永之、乌斯道等人集序甚为推重。后来诗论家王世贞、胡应麟、钱谦益、朱彝尊等人,都给予赞誉。他是明初西江诗派的佼佼者,尤善七言。
潜室札记
二卷。清刁包(1603~1669)撰。刁包字蒙吉,号六用居士,祁州 (今河北无极)人。明天启七年 (1627)举人,再试不第,遂弃举子业,以著述讲学为事。清兵入关,隐居不出,于城隅建斋曰 “潜室”,闭户读书。其学信守程朱,以谨言行为要。著有《用六集》、《斯文正统》、《辨道录》、《四书翼注》等书。此书为平日所见的随笔札记。王士祯《池北偶谈》称道其中为盖世豪杰易,为惬心圣贤难一条;又称道其趋吉避凶盖言趋正避邪,若认作趋福避祸便误一条。然而所论心性及格致诚敬,则多拾前人的旧论。其谓读 《春秋》而不读 《胡传》之妙,不可以言 《春秋》,亦不出里塾拘墟之见。又称吾辈第一座名在《大学·知止》一节。且谓此山又不在书本上,还只在腔子里,语言虚渺。有《畿辅丛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