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通议
作者:德清
楞严经通议,十卷,明德清述并序,清谛闲重刻序。附补遗一卷,出梦游集卷四十三,古本卷二十七。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存目,已见嘉续,今不重印。亦称《首楞严经通议》。佛典注疏。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德清述。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所撰《通议提纲略科》。正文分三分:序、正宗、流通。“正宗”又分为二:初大开修证之门、二曲示迷悟差别。在“大开修证之门”中又设四科:示三观之体、示三观之相、示三观之用、结三观之名。并不详解经文,只在“议其条贯而通其大纲”。书后另有《楞严通议补遗》一文。本书于清光绪二十 年(1894)重刻,被誉为“教苑之司南,禅宗之正眼”。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章节列表
升序↑- 首楞严经通议略科题辞(附号记)
- 首楞严经通议提纲略科
- 首楞严经通议序
- 重刻首楞严经通议序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一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二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三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四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五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六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七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八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九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通议卷第十
- 楞严通议补遗
猜你喜欢的书
谢叠山全集校注
谢枋得原著诗文六十四卷,由于生逢异代,感语战乱,身后萧条,文触忌讳,所存无儿。经后人多方采辑。仅得《谢叠山文集》五卷。其卷一至四为书序记启铭疏,卷五为诗。明清两代,刻本转多,今尚存十多种。此次由熊飞(已故)、漆身起、黄顺强重新整理,以清嘉庆间谢蕴德堂本作底本,用明代嘉靖黄齐贤本与日本万延二年《巽世大耀文编》中《谢叠山文钞》等版本参校,胪列校记。校勘精善,如发见嘉庆本为避忌讳,将“夷狄不可为诸夏之主”九字改为“圣神乃可为天下之主”。诗文均加简注与说明,力求考证写作时间与所涉及人物与史实。且增编卷六卷七。卷六收有谢枋得传记、行实与年谱,以及时人与谢枋得交往的诗文、后代凭吊诗文、历代刻本序跋选。卷七收入谢枋得佚诗以及所评二十六首诗与评语,语皆精湛,可窥其诗学见解之一斑。搜罗既广,校注亦勤。寒暑五载,始克成书。此书列入《江西文献丛书》之二,是迄今为止谢枋得最为详备的文集。
类说
《类说》60卷,宋曾慥编纂。一书专门录汉魏以来笔记小说,每书摘抄数条至数十条不等,体例略仿唐马总《意林》。今书引录的书籍种数,《直斋书录解题》称凡260余种,据今本统计,只有223种。《类说》引书虽然均系节录,但对原文不予改动,因此本书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作者在南宋初年所能看到的许多书,今已亡佚不存,《类说》只保存了它们的部分佚文,弥足珍贵。此书还具有很高的辑佚校勘价值,南宋以前保存至今的笔记小说,许多书的内容都有所散逸,文字的衍夺讹窜不可胜计,后世校勘辑补这些古籍时,常需求助于此书。明清以来,有些学者将《类说》视为丛书之祖,这种看法不尽妥当。一般来说,丛书应该是若干部完整著作的汇录,而《类说》和与其同时出现的朱胜非《绀珠集》,以及陶宗仪的《说郛》等书,都是节抄诸家著作而汇录成书,这类著作很容易和丛书界限不清,它们已具有丛书的雏形,但尚不能称为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把《类说》归入杂家类,较为恰当。《中国丛书综录》将《说郛》著录在内,但对《类说》、《绀珠集》性质完全相同的著作却摒弃不录,可见丛书的概念亦属不清。至于前人有将《类说》视为类书的,更是事出无由,因为该书不以类分,与类书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九议
辛弃疾所著的九篇抗金论文的合称。写于1170年。在议文中,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苟安,痛斥了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投降谬论,分析了敌方情势,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指出战争胜负的因素固然很多,而民心向背却是最重要的一条。他断言,王师一旦北伐,中原百姓定会奋臂四起,而战争的胜利也就取决于此。另外,他对用人、团结、攻守等方面也有所论列。
牧令要诀
清壁昌撰。
咸同将相琐闻
《咸同将相玫闻》收人《清代野史》第3辑中,凡20篇(重印时疏忽,目录漏录2篇),记咸丰、同治两朝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的清军将领(如曾国荃、苗沛霖)的史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佛印三昧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耆阇崛山入于三昧,光照十方,大众云集,弥勒舍利弗,问文殊以佛身所在,文殊使入三昧观之,皆不能见。须臾佛现,乃问其义,佛言住于深般若佛印三昧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