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作者:坚慧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全一卷。又称法界无差别论。印度坚慧菩萨造,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菩提心之义,并论述法界之无差别平等。初举归敬颂,次列菩提心之十二义(果、因、自性、异名、无差别、分位、无染、常恒、相应、不作义利、作义利、一性),计分十二段。每段之初,先以五言颂总明大要,其次则一一详解其义。全书之五言四句颂共有二十四则,七言四句颂一则。其译出年代为武后大周天授二年(691)。本书另有一同名异译本,又称‘如来藏论’,亦为提云般若所译,然其译出年代则在开元(713~741)之后,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注疏有法藏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现行二卷)、法界无差别论大意一卷(调云)、法界无差别论讲录三卷(撰者不详)、法界无差别论示珠钞一卷(德门)等。

坚慧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幼学歌

幼学歌

清·王用臣撰,王用臣生平不详。蒙学作品,分天文门,地理门,人事门,物类门四类。

笔法记

笔法记

山水画论。一作《山水受笔法》、《水山录》。 五代荆浩。 一卷。 约920年。 有《画苑》本、《书画谱》本、《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收入。著者假托在太行山洪谷石鼓岩间遇一老人的答问,谈论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实为著者对东晋至隋唐五代的山水画创作经验进行总结。通篇借与石鼓老叟对话,来阐明画理,立论精辟, 分析透彻。 提出画有“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以此作为山水画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提出“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的见解;从品评标准和表现要求方面提出“神”、“妙”、“奇”、“巧”的“四品”; 用笔方面的“筋、 肉、 骨、气”的“四势”;指出画分“有形”和“无形”的“二病”。 认为“山水之象, 气势相生”,“写云林山水,须明物像之原”,“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而“水晕墨章”兴于唐代。通过“古松赞”说松树“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乃有“君子之风”。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为中国山水画论较完整的理论著作。

宋西太乙宫碑铭

宋西太乙宫碑铭

题宋宋绶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仁宗于1028年于开封建西太一宫,命宋绶撰铭文,述建宫史和祀太乙神。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

长篇小说。林语堂著。194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1947年林氏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文。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二,与《京华烟云》有某些承续之处。小说写姚府主人姚伯牙在抗战中的恋爱故事。自北平沦陷后,伯牙的亲戚均去南方,他与富于正义感的老彭成为密友。老彭向伯牙讲述日军在华的暴行。他正准备为游击队筹集经费,购买武器。在老彭的启发下,伯牙觉得自己应参加爱国的行动,打算去南方与人民一起投入战斗,后与游击队员崔玛琳相爱,先后逃离北平去沪。小说通过姚伯牙投身抗战的故事从侧面反映时代的激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但作品受当时抗战加恋爱的模式的影响,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故事亦有随意编造的痕迹。

劫余小记

劫余小记

清臧谷著。抄本。记作者在咸丰三年(1853)至八年间太平军三次攻克扬州时的见闻,对太平军初入扬州的政策制度记载颇详。收入《太平天国资料》。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