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

作者:元照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十二卷,唐道宣疏并序,宋元照记,日本禅龙合会并序,日本慧光序,三籍合观,排科于冠上。释南山之业疏者。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1913年和1916年分两部分发表于E.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第一、二辑上。是舍勒哲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初次发表时带有一个副标题“尤其关注伊曼努尔·康德的伦理学”,后来在第二版时修改为“为一门伦理学人格主义奠基的新尝试”。 舍勒认为,对I.康德伦理学说及其形式主义问题的批判只是这部著述的一个次要目的。他为本书预定的主要任务是“对哲学的伦理学进行严格科学的和实证的奠基”。这也是他为何在书中一再地借助于帕斯卡尔的“心有其理”之说法的原因。这里所说的“心”,指我们对各种价值的不同意向体验和感受活动;这里的“理”,指在这些意向感受之间的奠基关系和奠基顺序。在舍勒看来,各种不同的价值处在一个客观的、等级分明的体系之中:从感性价值(舒适-不舒适)到生命价值(高尚-庸俗),再由此而上升到精神价值(善-恶、美-丑、真-假),直至神圣之物和世俗之物的价值。这个奠基关系体现在价值的等级秩序上便是四个层次的划分:感性价值与有用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以及世俗价值和神圣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的感受层次:感性感受、生命感受、心灵感受、精神感受。对价值的感受和被感受的价值之间具有类似于胡塞尔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之间的对应性。它也被描述为“价值高度与感受深度”的相应性。在这里起主宰作用的本质法则是:价值越高越是难以制作,而对它的感受就越深;价值越低越容易制作,对它的感受就越浅。 舍勒在书中基本勾勒出了他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体系的总体轮廓。既体现了舍勒伦理学的“严格的伦理学绝对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精神,也代表了在它之中同样含有的“情感直觉主义”和“质料先天主义”的立场。 除此之外,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现象学伦理学和现象学社会学的著作,它的实际讨论涉猎极广,与各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相关联。哲学、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甚至经济学,都可以在其中获得现象学的启示和教益。

蒙鞑备录

蒙鞑备录

南宋赵珙(旧误为孟珙)撰。1卷。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作者奉使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今北京),见到总领蒙古军的木华黎国王。归后将亲身闻见著录成书,记述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国的事迹。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太子诸王、诸将功臣、任相、军政、马政、粮食、征伐、官制、风俗、军装器械、奉使、祭祀、妇女、燕聚舞乐共17则。为今存记载蒙古开国事迹的最早著作,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记载,为研究蒙古建国初期历史的重要史料。现存《说郛》本为最早版本。1926年刊行的王国维笺证本为佳。

千金谱

千金谱

全称《居家必备千金谱》,为曾流传于闽南、台湾的闽南语蒙学书籍。连雅堂在《雅言》说:“贫家子弟无力读书,为人学徒,以数钱买《千金谱》一本,就店中长辈而读之,可识千余字。是书为泉人士所撰,中有方言,又列货物之名,为将来记帐之用。若聪颖者可再读他书及简明尺牍并学珠算,不三四年可以略通文法,而书算皆能矣。”1984年。吴登神在《南瀛文献》第29期上发表〈千金谱考释〉,对全篇每字句都加以标音及注释。

今世说

今世说

8卷,清王晫撰。王日卓,字丹麓,自号松溪主人,杭州人,此书撰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一部《世说》体的笔记,所记都是顺治、康熙两朝和作者同时的文人学士的言行,故称《今世说》。作者虽然只是生员出身,但和当时士大夫,文人学士交游很多,了解许多士林掌故。此书体例全仿《世说新语》,共分30门,门类亦从《世说》之旧,只是删去了自新、黜免、俭啬、谗险、纰漏、仇隙6门,惑溺一门也只选录无伤大雅的内容,因为作者所记都是时人时事,所以只能隐恶扬善,但他希望后人能补齐这6门内容,“以成完书”。据《例言》所称,本书正文全部采自己有刻本之时人著作,“若未见刻本,虽有见闻,不敢妄列,昭其信也”,其中从汪琬的《说铃》,陆圻的《西陵新语》两书采摭的材料最多,王日卓仿何良俊《何氏语林》的体例,在每条正文之后都自加小注,简要地介绍事主的生平大略。通过此书可以了解清初的掌故,文风和一般名士的动态,而且作者的文笔也简洁可观,可读性较强.

三国志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全书无表、志,《魏志》有纪、传,蜀、吴二志只有传。魏、吴二志,系根据两国国史及魏鱼豢《魏略》、吴韦昭《吴书》、晋王忱《魏书》而成。蜀无国史,该志多为寿据自身见闻、收集史料,详加考证而成。三志本独立,北宋咸平六年(1003)始合印为一书,原附《吴志》之《叙录》已亡佚。其书记载较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作注,引书达二百一十种。对原书补充缺漏、订正谬误、评论得失,增加了许多完整史料。清代以来为《三国志》作补注者很多,如洪亮吉《三国疆域志》,钱大昭侯康《三国艺文志》,陶元珍《补三国食货志》,王欣夫《补三国兵志》,洪饴孙《三国职官表》,黄大华《三国三公宰辅表》,钱钟英《三国大事年表》、《三国疆域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六十五卷,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六卷等。以近人卢弼著《三国志集解》最为详尽。索引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高秀芳、杨济安《三国志人名索引》。

大疏百条第三重

大疏百条第三重

大疏百条第三重,十卷 日本 圣宪 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9卷,圣宪(1307~1392)继承了赖瑜(1226~1304)的加持身说,使新义真言教学大成。此外,他还总结了赖瑜以后未经整理的庞大论义算题,撰述了《大疏百条第三重》、《释论百条第三重》等,是新义真言宗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