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照

元照
  • 姓名:元照
  • 俗姓:唐,字湛然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余杭(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048
  • 逝世日期:1116
  • 民族族群:

元照(1048—1116),北宋僧人。据《佛祖统纪》卷二九、《释门正统》卷八、《灵芝崇福寺记》等,俗姓唐,字湛然,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幼依慧鉴律师为童行(沙弥候补者),十八岁时,因通诵《妙法莲华经》得度。后从处谦习天台教观,同时博研诸宗,而以戒律为主,曾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师撰集录》。绍圣三年(1096),翻刻唐《慈愍三藏文集》(即慧日著《往生净土集》),倡导依经律修持。五年二月,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开元寺,建筑戒坛依律传戒。卒后,谥号“大智律师”,一般称“灵芝律师”。主张戒律与净土并重,又倡律、禅、教三学一源之说。认为律、禅、教三者同出而异名,即同出于一心,对此三者应无分别地修学。在传戒方面,撰有《受戒方便》、《授大乘菩萨戒仪》、《剃发仪式》等文(俱见《芝苑遗编》卷中),是今日研究北宋时代传戒仪轨的重要史料。曾作《南山律宗祖承图录》,楷定南山九祖为:昙无德(法正)、昙摩迦罗(法时)、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九依之,作为南山律宗传承。清初福聚著《南山宗统》,于道宣下续文纲、满意、大亮、量一、辩一、道澄、澄楚、允堪、元照,定为中国律宗十六祖。其弟子有用钦、戒度、行诜、慧亨、道言、宗利、思敏、智交等。一生著述颇丰,在律学方面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二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卷;在净土方面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阿弥陀经义疏》一卷;杂著《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芝苑遗编》三卷。此外,尚有其他著述,总共百余卷。其中《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被推为南山律宗正统。

猜你喜欢的书

使琉球杂录

使琉球杂录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楫被康熙帝任命为正使出使琉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时任翰林院检讨,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汪楫出使之前,朱彝尊曾作《送汪检讨使琉球序》,希望汪楫认真考察琉球国的历史本末,有所撰著。汪楫此行,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开洋出海,航行异乎寻常地顺利,风急船快,仅用了三个昼夜即已抵达琉球那霸港。此后汪楫羁留琉球国五个月,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谕祭故王、册封新王的主要政治任务,另一方面还与琉球各界人士广泛交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交流,深入考察了琉球国的礼仪习俗和山川地理,为册封归来之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十一月二十四日启动归程,但风微船滞,与来时航行的顺利情况迥异,至二十八日,船队竟遭遇飓风,四夜三昼不止,在惊涛骇浪中备尝艰险,十二月初四日方泊舟登岸。归来后汪楫不负朱彝尊厚望,撰写《使琉球杂录》五卷,辑录《册封疏钞》《中山诗文》各一卷,并依据目见耳闻及相关的琉球历史资料,编定《中山沿革志》二卷。

金石文字记

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编著。全书凡6卷,共裒辑所见汉以来碑刻300余种,后又有顾氏门人吴江潘耒补遗20余种。所收碑刻以时代为次,各条下均缀以跋语,无跋者具列立石年月及撰书人姓名。本书证据今石,辨误正讹,抉剔史传,发挥经典,考释较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更为精核。例如卷三“少林寺碑”条,先注明作者、书体、年代、地点,云:“裴漼撰并书,行书,开元十六年七月,今在大殿东南钟楼下。”然后对碑文的行款、格式、文字逐一加以考订。又如卷五对唐长安国子学石经上的文字详加论证,确凿有据,灿然可观,充分显示了顾氏的深厚功力。但本书也间有讹谬,例如卷一引据马定国、杨慎的说法,斥石鼓为伪品,即失之臆断。本书有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扫叶山房《亭林先生遗书》本。

竹林女科证治

竹林女科证治

亦称《竹林女科》。清·竹林寺僧撰。4卷。卷1为调经,从月经先期至白浊证治,计110余则;卷2为安胎,120余则;卷3为保产,110余则;卷4为求嗣,从求嗣总论至继病,110余则。书内详论女科生殖医学、男性房中求嗣。有光绪十七年(1891年)皖江节署重刻本。

舞女生涯

舞女生涯

又名《舞宫魔影》, 程小青 《旅行杂志》 1929.1-1929.4,第3卷第1期-第3卷第4期。死者生前在舞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盯着她。案发后,警方调查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嫌犯,又发现在嫌犯因其目的到达案发现场前死者已被杀害;好不容易找到那个更早到达案发现场的嫌犯,又发现还有人捷足先登……就这样,一下子扯出了十几个人物。最后才发现凶手是…………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格拉底》钱智修著。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雕刻师家庭,曾受过哲学教养,喜欢研讨人生处世问题。环绕在他周围的都是一些反对雅典民主政体,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小集团。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生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认识普通的道德规范和公共福利,在他看来,美德和知识是同一样东西。他好以这种道德观去向别人进行“精神治疗”,凡与他意见不合的就会遭他破口大骂,因此树敌甚多,积怨甚广,最后被人控以冒渎国家之神,蛊惑青年之罪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自杀。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诸人的纪录中。

草木子

草木子

明代笔记。4卷。叶子奇撰。该书大约写成在洪武十一年(1378)之后,但最早刊刻却是在正德十一年(1516),系由其七代宗子叶溥付梓刊行。此外,还有明万历,清乾隆,同治年间的重刻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了校点本。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正德初刻本,系清人王韬旧藏。书中有王韬7则题记。王韬题记介绍其书说:“洪武十一年春,有司祭城隍神,群吏窃饮猪脑酒,县学生发其事,子奇适至,以株连就逮狱中。用瓦磨墨,有得辄书,事释家居,续成之,号《草木子》。其书稽上下之仪,星躔之轨,律历推步之验,阴阳五行生克之运,海岳浸渎戎貊希有之物,神鬼伸屈之理,土石之变,鱼龙之怪,旁及释老之书,而归之于籍,兼记时事失得,兵荒灾异。曰《草木子》者,以草计时,以木记岁,以自况其生也。”其自序也说明是发愤著述:“幽忧于狱,恐一旦身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实切悲之。”全书原为22篇,后由叶溥改并为4卷,共8篇:管窥篇、观物篇、原道篇、钩玄篇、克谨篇、杂制篇、谈薮篇、杂俎篇,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书中对元末起义军的记述,是珍贵的资料。该书文笔清峻,文字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