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综合开示

★出家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不要三五个人(男众可分开),人多才有坏的可参,那些坏的人,才是我们的指路者,这样才会进步,祖师大都出自厨房、种菜……等,在最没人注意的地方、最没中用的地方修行。sIK中华典藏网

★现在承天寺,来的人什么样子都有,但闹中取静,才是真修行,有的人还跑去大马路旁修行,甚至车子开过去,他也没有感觉。sIK中华典藏网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内心里面生欢喜,不要因外面环境好而欢喜,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没有怎么祥。sIK中华典藏网

★修苦行是要锻炼自己是否能舍身,这个身是假的,一定要坏,再怎样补也补不好。sIK中华典藏网

★男女众讲话不能面对面,拿东西不能直接接手,师父是有定力,否则即使相距百步,也嫌太近,你们现在的正念,都还不够十分之一,还很危险,要多注意。sIK中华典藏网

★念佛即活禅,有的虽说闭关,可是还想得很多,心里不清净。我们是静坐累了,就起来跑跑香、念念佛,心离境即是禅,我们要维持正念,我们里面还有很多坏的、不好的。(问大众)我现在说话有没有正念?sIK中华典藏网

★出家人不要沾染爱别离苦,否则就与在家人一样了。遇事要回光返照。sIK中华典藏网

★修苦行是培养这个愿。看有没有这个愿,业障少的人,愿力就会发出来,诸佛菩萨成道,就是依这个誓愿。sIK中华典藏网

★女众少修五百世,会修的就此身即可解脱。不要顾身体,吃饱就好,穿暖即可,不想睡就不要硬睡,相反则贪念来,即着迷、散乱、无道心。sIK中华典藏网

★有的人在说别人是非,他自己也不知道,不是他故意这样说,而是无始以来所带来的业习,使他这样说。sIK中华典藏网

★做事情就像做游戏在玩一样(若无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被外境所转。sIK中华典藏网

★天人看我们像黑毒虫,我们像厕所里的虫一样,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要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我们却贪恋这娑婆世界,认苦为乐,就如同厕所的虫,我们认为臭秽不堪,但虫却贪恋臭秽的地方,若把虫放在清水里,虫会死亡。sIK中华典藏网

★身为徒弟的人,若师父有再大的过失,我们也不能说,若我们听人家说他们师父怎么样……,其实真把这些话说出去,则他们的罪都归于我们,说四众过罪。sIK中华典藏网

★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不要被别人提着团团转,自己要有主,该听的听,不必要的不用多听,打哈哈就好了。sIK中华典藏网

问:钵打破了,是否出家饭碗就丢了?sIK中华典藏网

师答:这也是执着,若你的钵让人给打破,因此埋怨打破你的钵的人,为了这个钵,你和人家结冤仇。sIK中华典藏网

★若有人想害我,则我们要想:大概过去我害过他,所以才这样,我不能再和他结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针一线一句话,皆有因果,意同梵网经二十条。sIK中华典藏网

★看做事情就知道,做事专心用心,则学佛念佛也就专心用心。自己有感觉到,则工作中哪里不干净也会知道,就是地上一粒沙也知道(会感觉到)。即一件事人家说了,就知道该怎么去做。sIK中华典藏网

★一个再怎么没修行的出家人,能持长斋、不杀生,没有很大过失,则来生可直接再转人身来修行,不要再经过三恶道。sIK中华典藏网

问:一个破戒的出家人,罪恶无边,堕落地狱,是否比一个在家人还不如?倒不如在家修?sIK中华典藏网

师答:还是要出家好,虽堕落,但果报受尽还会再来修行,毕竟出家多少种了一些善根。sIK中华典藏网

★故出家说忏悔,忏悔什么呢?无始以来所造的很多业。sIK中华典藏网

问:什么是空?sIK中华典藏网

师答:看得破,即是空。sIK中华典藏网

★一个愈有修行的人,愈觉得忏悔的重要。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要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sIK中华典藏网

★静坐时若有好坏境,皆不着,也不用说。sIK中华典藏网

★多吃多忙碌,人在做事情时不会想吃,闲下来时就会想吃东西,吃习惯了,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就想吃,少吃少忙碌。sIK中华典藏网

问:以后师父圆寂,我们会想师父怎么办?sIK中华典藏网

答:我在西方接你们,但也要你们放得下,到时我们就在西方见面了。sIK中华典藏网

★贪一样,就有很多样出来。sIK中华典藏网

★不说是非,说是非就失败,说是非让人不安定。又如爱情爱别、爱漂亮……,则又要来六道轮回。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要自己修,修到有体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轮回的苦,悟到一条,就是一条的智慧出来。sIK中华典藏网

★较能干的人不好修,就会想怎样怎样?修行是修香味触法、粗衣淡饭,是看能不能修得脑子清净解脱。sIK中华典藏网

★寺里也会有是非,形形色色,看得会害怕,会修的人则会想:等我修好一点来度他,不会修的人则会和他结冤仇。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要修无碍的,像鸟在做巢,“笼鸡有食锅汤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他飞到哪里即到哪里,随处也就飞走,是最自在的一种鸟。修行要处处不挂碍,心才静,才会念佛,如如不动。sIK中华典藏网

★没有说还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亲戚……等,爱情爱别,千万劫也是在轮回这些,也是为这些在轮回。如果有佛的种子,修行就比较快。sIK中华典藏网

★从无始以来带的善念少恶念多,所以我们的自性被盖住了发不出来,故有妄念、爱睡,无法与它抵抗,这就是业障,故要做些事情来调配,否则是到处听,听得乱糟糟,烦恼都没处通(没地方发泄)。sIK中华典藏网

问:有时候好像有魔?sIK中华典藏网

师答:不要说他是魔,要说自己是魔。sIK中华典藏网

师:出家不能贪求名利。sIK中华典藏网

徒:师父如今名声远播四海。sIK中华典藏网

师:我也没感觉。sIK中华典藏网

徒:这才是真功夫。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修得好,自然有人拥护你,不是刻意强求来的。sIK中华典藏网

★如果有一个人修得好,则其他人也会沾福(一人有福带满屋),则人人也会起勇猛心,向他学习,每个人都想修行,一起共修,大家互相勉励,否则起是非、嫉妒、愚痴,大家都不安定。sIK中华典藏网

★社会是造业的路,出家是极乐的路,得解脱。sIK中华典藏网

★凡事都说自己不对,说忏悔教我,而不起烦恼,则是无我相,就不会有坏念头。sIK中华典藏网

★贪一样则多一样,少一个念头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出家人若不依佛理行持,则十人有十人差错。sIK中华典藏网

★弘法利生,就是牺牲自己。sIK中华典藏网

★我不识字,教你们一些基本修行方法,你们识字,看些经及释迦佛、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传记,学他们的修行方法,诸佛菩萨都是有愿的,所以修行要发大愿。sIK中华典藏网

问:我发不出这个愿?sIK中华典藏网

师:愿,不是要我怎么样,这还有个我。愿,是自然的,像师父也没有说我要怎么样,但现在有这样的成就,我也不知道。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是做人不愿做的,勇猛精进,不是和人计较这是不是我做的。斤斤计较,即和社会人一样,做人不做的才是修福慧,修行不是用算的、计较的。sIK中华典藏网

★和社会人交接只是应酬,应酬心里也要有主、要有佛法,不要和社会人谈论俗事,要谈佛法。sIK中华典藏网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识,修五蕴皆空,粗衣淡饭,离香味触法,也不是教你不用吃饭,而是吃饱穿暖就好了,不可贪。sIK中华典藏网

★出家修行不是竞争斗争的,竞争斗争还有名利。sIK中华典藏网

★不要执着好坏,若执着坏的,永远停留住,不能进步,例如自己做错事,心里就感到很难过,心不能开,一直执着这事,就无法安心办道。一切皆是幻化不实的,过了就算了,若执着即生烦恼。sIK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不是坏,而是习气,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只要有向道之心,能原谅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坏人。sIK中华典藏网

★每天不起恶念烦恼,从日常生活中慢慢去修。sIK中华典藏网

★少说话,多念佛,言多必失。sIK中华典藏网

★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不是修给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几两重,人家一称就知晓,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要给人感觉不出来,这样我们也好安心办道。sIK中华典藏网

★诵经、看经、念佛、说话,这是一天当中所必经之过程,话要少说,诵经看经的时间不超过念佛时间,还是要以念佛为主。sIK中华典藏网

★所谓无色相,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亦即“真空妙有”,意思是外境确有此物或此事,我们心中没有此物或此事的存在,心中是空的,若心中有着这些事物,烦恼即会由此而生。sIK中华典藏网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听得清楚,念佛要与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静下来,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别人也不知我们在念,专心工作,别无妄想,也是一心。此是佛心,与佛道合,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慈悲,所见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见,此也是佛心。sIK中华典藏网

★若于工作时,还知道我在做什么,还有感觉,则这只是修福。若工作时,没有个念头“我在工作”,亦即没有什么感觉,这就与般若相应,亦即身心世界皆能放下。sIK中华典藏网

★任运而行,随缘度日,任何事皆不担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缘清净,心中智慧自开。sIK中华典藏网

★平常心即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烦恼,不起欢喜心,多念佛拜佛。sIK中华典藏网

★对人不好也不坏,随缘和人结善缘,不攀缘。时时刻刻注意起心动念,有坏念头,要马上提醒自己。sIK中华典藏网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sIK中华典藏网

★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莫令心放逸。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缓,细水长流。sIK中华典藏网

★静坐是念佛助缘,静坐可调身心。sIK中华典藏网

★这样做做吃吃、吃吃做做,较不能悟道,因为形形色色要真看破才有办法。sIK中华典藏网

★师父说的知道了,再来就是受持,受持很要紧。sIK中华典藏网

★念佛,心才有寄托,才不会去着其他旁的事情。sIK中华典藏网

★开悟不一定能了生死,要得阿罗汉,断见思惑,即无我相,才能了生死。对此句有感悟心,仍有这个那个意念浮存,全是基于有个我,有了我即自私。sIK中华典藏网

★念佛——离境,与佛相应,才知此心与佛心同。sIK中华典藏网

★见闻觉知是六根的作用,我们的自性就在六根门头,每天与我们在一起。sIK中华典藏网

★起心动念都是自己不对,此是因为还有个我在。此是细相,一念才起相便起。sIK中华典藏网

★智慧是无色相的。sIK中华典藏网

★要有菩萨的精神。sIK中华典藏网

★平常因是习气、你我相的关系,念头常是自然而起的,非特意故,应慢慢改,多念佛。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非如豆腐干,拿来就可吃,十年二十年,一句佛号还保持下去,加上信愿行,如此下去。sIK中华典藏网

★西方是归宿,如老农夫等太阳西下,可休息了。sIK中华典藏网

★行的方面很多,善者念佛。sIK中华典藏网

★念佛即入中道,没有好,没有坏。念佛亦属幻化,但属正念,故我们要以幻(念佛)灭幻(妄想)。sIK中华典藏网

★身体不好,不要太去理它,说它有病就有病,说没有病就没有什么事了,不要为病苦生烦恼,肉体不去理它,也就是了,贪嗔痴才属大病,肉体的病乃是小病。sIK中华典藏网

★常住即慧命所寄,有常住才有我们,我们当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计生命安危。sIK中华典藏网

★听执事人的话,不要故意刁难执事人,大家同心协力。sIK中华典藏网

★人家笑我们没读书、做苦工,我们当拿出志气来,努力修行,让别人瞧瞧,我们确实不简单。sIK中华典藏网

★修行目的在了脱生死,并不是争名夺利,有些人请大官写匾额,借以打知名度,而师父一字不识,全靠自己苦修而来。sIK中华典藏网

★不要想到外面参学,现在一般俗气重、争名夺利,好的学不到,反而把坏的带回来。sIK中华典藏网

★凡事都要忍辱。sIK中华典藏网

★戒是戒内(自己),不是戒外(别人),当我们起了坏念头时,就应拿戒律来制止,以戒为师。sIK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