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真言二宗同异章

作者:佚名
天台真言二宗同异章

日本证真在文治四年著,主要对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书中指出大乘皆是诸佛秘藏实相印,佛因应机缘设教不同,或显或密,各有利益。天台宗强调 “真如随缘”,认为真如能变作诸法,诸法即真如;真言宗则主张 “性相历然”“理事平等”,不仅 “事事无碍”,更是 “理理无边”。在 “烦恼即菩提” 的义理上,天台宗虽也主张烦恼菩提 “全体相即”,但在真言宗学者杲宝看来,天台宗只是针对 “所见” 之相,对于 “能见” 之心则依然有真妄之别,而真言宗则是 “不动妄情”“即事而真”。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多强调对治修行,通过转迷开悟来达到解脱,如 “以无贪治贪”;真言宗则更注重 “不動妄情”,任运自然,认为众生念念妄心,悉从缘生故即假也,缘生无性故即空也,此空有即不二故即中也,通过对当下一念妄心的体悟来证悟真理。 在判教方面,真言宗弘法大师空海的 “十住心” 判教中,将天台法华宗列为第八住心。而证真在书中对两宗的判教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探讨了各自判教体系的特点和依据。

猜你喜欢的书

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

宋代茶书,《品茶要录》一卷,宋黄儒撰。儒字道辅,陈振孙《书录解题》作道父者误也。建安人。熙宁六年进士。此书不载於《宋史·艺文志》,明新安程百二始刊行之。有苏轼书后一篇,称儒博学能文,不幸早亡,云其文见阁本《东坡外集》。上元焦竑因录附其后。然《东坡外集》实伪本(说详集部本条下),则此文亦在疑信间也。书中皆论建茶,分为十篇。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焦釜,七压叶,八清膏,九伤焙,十辩壑源沙溪。前后各为总论一篇,大旨以茶之采制烹试,各有其法,低昂得失,所辨甚微。园民射利售欺,易以淆混,故特详著其病以示人。与他家《茶录》惟论地产品目及烹试器具者,用意稍别。惟东溪《试茶录》内有茶病一条,所称鸟蒂白合蒸芽必熟诸语,亦仅略陈端绪,不及此书之详明。录存其说,亦可以互资考证也。苏轼跋称其:“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予悲其不幸早亡,独此书传于世。”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白话解”的体例分为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解析五个方面。“原文”力求反映是书全貌,并依据各种版本对个别字句做了修订;“提要”部分,提纲挈领地将每篇所述之脉理总结出来,以便于读者抓住重点;“注释”部分针对个别难读难懂的字及难以理解和容易歧义的知识点,做了简明扼要阐述,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掌握。“白话解”部分则力图用忠实原文、明白晓畅、直截了当的语言,将原文译成现代书面语言,进一步帮助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解析”部分是本书的特点,其内容针对在注释和白话解方面不便展开的某些理论进行较深入的阐述,意在使本书反映时代特点,加强理论深度。

程杏轩医案

程杏轩医案

医案著作。3集。清程文囿(杏轩)撰。分初集、续集、辑录3集。合刊于道光九年(1829年)。后遭兵燹,由其后人于光绪六年(1880年)将3集合为一书,重予校刊。此书不分门类,内、外、妇、儿各科咸备,收载病案192例。医案完整详尽,间有医论(如答门人问等)。书中个案,不乏疑难重证,程氏皆辨析精要。获效者,畅论医理,解析答疑;不效者,论其得失长短,总结经验,供后人借鉴。学风严谨,实事求是。程氏主张“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应“以古为师,间出新意以济古法所未及”。其于真寒假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危难病证,审因辨证,尤为精当、慎重。程氏用药善于温补,长于调理脾胃、肝肾,并认为情志之病,畅达心胸可不药而愈。此书有多种清刻本,并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道德真经集解

道德真经集解

宋董思靖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思靖辑王弼、司马光、王安石、苏辙、朱熹、叶梦得、程大昌、唐玄宗、宋徽宗、刘骥、陈景元诸家注,屡引《庄子》,并间出己见,附以音释,订以异同。

东城老父传

东城老父传

唐代传奇小说。1卷。陈鸿撰;一说系陈鸿祖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误录“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却未著录本篇。《宋史·艺文志》传记类著录“陈鸿《东城父老传》一卷。”陈寅恪据本篇中作者4处自称“鸿祖”,定为陈鸿祖撰(见《金明馆丛稿初编》)。《虞初志》卷7、《全唐文》卷720所收本篇也都题撰者为陈鸿祖。《合刻三志》、《说郛》、《五朝小说》、《唐人说荟》、《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等所收本篇皆据《太平广记》卷485所载转录,题作者为陈鸿。陈鸿祖生平无考,《全唐文》小传所说是颍川人,也是据本篇而言。小说中的东城老父,即唐玄宗时在宫中驯养斗鸡的“神鸡童”贾昌。他因为善于养斗鸡受玄宗赏识,在父死归葬和娶妻两件事上备受官府照应,荣耀一时。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难,贾昌也与家人失散,后皈依佛门。98岁时应陈鸿祖的访问,历述其生平经历。谈起开元时的治乱情况,贾昌虽然也涉及到压迫剥削较重的事,但仍有一定怀旧的感慨,暗示今不如昔,使“鸿祖不敢应而去”。全篇所述基本上是实录,略有夸饰。

蜀碧

蜀碧

《蜀碧》,清彭遵泗撰,四卷。彭遵泗,字磬泉,四川丹棱人,乾隆二年进士,官翰林编修。此书记载明末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崇祯元年,止于康熙二年,对于研究明末民变有一定的价值。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因而所记不尽可信。本书有《借月山房汇钞》和《明清史料记编》等版本。鲁迅评此书:这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