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搜玄记
作者:智俨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智俨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记述六十华严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全书分立五门,以分别华严一经之文义,即:(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摄之分齐。(三)辨教下所诠之宗趣及能诠之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前四门为搜玄记中之玄谈,第五门由净眼品至入法界品等三十四品,就每一品分品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谈其玄旨。法藏所著之华严经探玄记等即以本书为依据,特以本书十玄门之说发挥华严一经之深旨,为法藏等所依用。在大正藏所载之版本,系以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刊行之海印寺本为底本。大日本续藏经所收者则依据日本所传之古写本。
章节列表
升序↑智俨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金陵物产风土志
清末陈作霖撰。一卷。凡《植物品考》、《动物品考》、《矿物品考》、《食物品考》、《用物品考》五篇。记叙金陵(今南京)农业、畜牧业、食品业、印刷业、纺织业等历史与生产情况。为金陵地方志一种,与《金陵通纪》、《金陵通传》相辅而行。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日本论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戴季陶在日本生活多年,并作为孙中山秘书亲历了中日关系的最错综复杂的阶段,他对日本的了解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戴季陶认为,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中国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而中国却鲜少关注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国近现代的交锋中,中国之所以长期处于下风正是因为对日本缺乏认识。在本书中,他纵论日本从皇权、国礼、信仰、宗教到武士、财阀、政党、国民的方方面面,用理性的态度对中日两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剖析,用扎实的证据披露了近代中日关系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虽已成书近一个世纪,《日本论》仍是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经典之作。本书另附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所著《日本与日本人》,以帮助读者从心理、哲学角度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国民特性。
江苏省通志稿货殖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货殖志。江南通志货殖为食货之一目,今之实业日以发达,金融动关国计民生,自宜专立。农、林、矿、工、商业、物产皆不可略,列其根柢,俾可推广。
潜室札记
二卷。清刁包(1603~1669)撰。刁包字蒙吉,号六用居士,祁州 (今河北无极)人。明天启七年 (1627)举人,再试不第,遂弃举子业,以著述讲学为事。清兵入关,隐居不出,于城隅建斋曰 “潜室”,闭户读书。其学信守程朱,以谨言行为要。著有《用六集》、《斯文正统》、《辨道录》、《四书翼注》等书。此书为平日所见的随笔札记。王士祯《池北偶谈》称道其中为盖世豪杰易,为惬心圣贤难一条;又称道其趋吉避凶盖言趋正避邪,若认作趋福避祸便误一条。然而所论心性及格致诚敬,则多拾前人的旧论。其谓读 《春秋》而不读 《胡传》之妙,不可以言 《春秋》,亦不出里塾拘墟之见。又称吾辈第一座名在《大学·知止》一节。且谓此山又不在书本上,还只在腔子里,语言虚渺。有《畿辅丛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公孙龙子注
《公孙龙子》注释书。
新删定四分僧戒本
律学著述。唐道宣撰。一卷。据作者自序称,贞观二十一年(647)于终南山丰德寺曾撰《删定戒本》,此次所撰《新删定戒本》系在对校佛陀耶舍、慧光、法愿三本的基础上,为解决其时惰学浮侈之徒不能全面、正确地领会前人撰作的旨趣而作。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