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园集
作者:遵式
金园集,三卷,宋遵式述,慧观重编。《解题》卷一二“释氏类”著録《金园》《天竺》二集,各三卷;又卷二〇“诗集类下”著録《天竺灵苑集》三卷、《採遗》一卷。则《曲记》所谓“曰《灵苑集》”,疑“曰”前脱“其诗”之类,以与“其文”对应。《佛祖统纪》卷一〇(《大正藏》第四九册)本传:“幼善词翰,有诗人之风。其诗集曰《採遗》,曰《灵苑》;其杂著曰《金苑》,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明《文渊阁书目》卷一七著録《金园集》一部一册,又《天竺别集》一部一册,未注版本。两集单行本后皆失传。今存《金园集》上、中、下三卷,《天竺别集》上、中、下三卷,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俱署“释慧观重编”。《金园集》卷下末题“圣宋绍兴辛酉孟秋圆日刊板”,两集皆无序跋。“绍兴辛酉”爲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卍续藏经》,将二集编入第一〇一册。
猜你喜欢的书
斯坦顿红宅之谜
红宅的主人马克突然收到了来自远在澳洲的兄长罗伯特的来信,预告他会在明天前来拜访。第二天,红宅中的办公室里,传来一声枪响——罗伯特倒地而亡,马克却不见踪影,风影从一扇打开的窗户泄了进来。 来到红宅访友的安东尼意外与秘书凯莱成为了最先目击命案现场的人。马克去了哪里?他真的是凶手吗?凯莱所说的证词是否属实?想要当“福尔摩斯”的安东尼将开始一场推理首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现代古典文学史论著。郑振铎著。1932年北京朴社初版。该书与以往同类著作不同,它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来源及对文学史的看法均有某些独到之处。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流行于民间的,为一般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上是该书最大的特点。像“变文的出现”、“鼓子词与诸宫调”、“话本的产生”、“戏文的起来”、“杂剧的鼎盛”、“讲史与英雄传奇”、“明初的戏曲作家们”、“散曲的进展”等篇章,所论述的问题就是以往的文学史不予注意或很少注意的。这些篇章,运用了当时新发现的新材料,诚如作者所说,“本书作者对于这种新的发见,曾加以特殊的注意。”(《例言》)该书不同意以往同类著作将中国文学史按政权交替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及近代四期的做法,而是按文学史自然进展的趋势,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代三期。每期为1卷,每卷各分章节,共64章。中古始于佛教文学大量输入的东晋;近代文学则开始于昆曲的产生及长篇小说发展时的明嘉靖时期。每期之中的各个章节,也都是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而论述的。附有大量插图也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之一。其插图之丰富、名贵及作为古代文物珍品保存的价值都为其他同类著作所无法比拟。这些插图“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态”(《例言》)。本书曾于1957年、1982年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是书亦称《净明秘法》或《净明真经》。传说南宋初年许真君降临江西西山(今新建县)传授,为南宋净明道道士奉持之主要经典。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书分为三十五篇。前十二篇概述净明教义,宣称净明道以忠孝为上,以炼形修己为要;行孝之人礼拜天神,为国王父母祈祷福寿,以符咒召神摄鬼,为人治病救度,可以升仙。第十三篇以下诸篇,分述净明道炼形救度诸道法。其中第十二至十七篇言诵念《灵书》之法。所谓《灵书》,是以梵语(汉字梵音)写成,隐含诸神仙真名及咒诀,诵念隐名咒语可以招降仙真。第十八至二十九篇言佩带符图宝箓,飞步玄纲、朝见天帝、洞识前生及起死回生等道法。第三十至三十五篇叙述以符咒为人治病消灾、超度亡灵之法。此数篇中符箓多已佚失,可据《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所收《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一书补足。
洞玄灵宝道要经
《洞玄灵宝道要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高明真王演说。全书主旨在宣扬孝道。谓孝道为大道之要,「道在至孝,不孝非道也」;「奉吾道者,当先行孝道而后行道,故名孝道」。又称修行孝道可永断生死烦恼因缘,身心快乐。不忠不孝,反逆父母,杀害君主,谓之十恶。生犯王法,死入地狱受考,永无出期。
六壬神将释
十二支神有阴阳之分,各司其事,以十二宫论之。凡五行五方之次序,四时四季之循环,三垣二十八宿之次度,七政四余之星辰,九州岛万国之分野,阴阳生克之体用,莫不包罗于其内,经纬于其间,斯天神之大概也。故以天上斗罡旋转而言,则天罡为首顺布,以太阳缠度过宫而言,则登明为首逆布。逆布者,谓之月将,其实即十二神也。壬课取用配合皆曰「神」,不曰「将」,视其加于日辰年命,或生、或克、或刑、或合,而休咎判矣。凡十二神相加,上克下与上下生比者,俱取天盘言之;下克上者,取地盘言之。
清净道论
巴利名Visuddhim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译成中文出版。全书计二十三品,系统地阐释上座部之教义,其组织次序与内容类似解脱道论,中亦杂有论驳该书之见解。本论依戒、定、慧之顺序叙述。一、二品论戒;三至十三品论定,并详析一系列之修习方法;十四至二十三品论慧,其中十四至十七品主述五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外,并概述无常、苦、无我之三相等。书之前后有造论因缘之叙述,及以戒、定、慧三学达到清净涅槃道之结语。本书乃南传佛教最高权威之论书,其百科全书式之内容,堪与上座有部之大毗婆沙论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