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卷帙浩繁的弥陀净土类经典中,《无量寿经》无疑是其中篇幅最长、内容最全面的一部经典。净土宗的基本教义、教理以及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此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因此,自佛法东传以来,《无量寿经》译本众多,注家不断,不仅中国,而且在朝鲜、日本等地也有多种注疏本流行。近代净土宗大师印光在论及“净土五经”次第时即明确指出:“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qLL中华典藏网

对于本经的地位,清代居士彭绍升曾有评价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僧人道隐亦称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民国著名居士梅光羲更盛赞此经为“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衡诸本经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影响,上述评论未免溢美有过实情,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量寿经》在净土宗诸重要经典乃至整个汉传经藏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也正因此,近世以来有不少教内人士将此经视为净宗“总纲”,盛誉之为“净宗第一经”。qLL中华典藏网

由于《无量寿经》汉文译本众多,有“五存七欠”共计十二种之说,宋代以来又有多种会集本、节校本问世,在用语、详略乃至内容方面多有不同之处,且各译本之间的同异以及译者等问题在教界、学界亦多有异说,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本经译本基本情形以及本书释译所取版本等问题作一简要说明。qLL中华典藏网

一 《无量寿经》的译本qLL中华典藏网

一般认为,《无量寿经》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即已流行于印度犍陀罗地区。据《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等经录记载,自汉及宋,《无量寿经》汉文译本前后有十二种之多,一部经典有如此之多的异译本,这种情形在整个中国佛教译经史上也殊为少见。具体而言,现存在藏的异译本有五种,分别是:qLL中华典藏网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现为四卷),东汉月支僧人支娄迦谶译;qLL中华典藏网

2.《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行本据《开元释教录》所载为天竺三藏康僧铠于曹魏嘉平四年(252)所译;qLL中华典藏网

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qLL中华典藏网

4.《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二卷,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qLL中华典藏网

5.《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或二卷),又作《大乘无量寿庄严王经》,略称《无量寿庄严经》、《庄严经》,北宋中印度那烂陀寺僧法贤译。qLL中华典藏网

此外各经录有记载但目前不存的译本还有:qLL中华典藏网

1.《无量寿经》二卷,东汉安世高译;qLL中华典藏网

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魏帛延译;qLL中华典藏网

3.《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qLL中华典藏网

4.《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qLL中华典藏网

5.《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驮跋陀罗译;qLL中华典藏网

6.《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qLL中华典藏网

7.《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译。qLL中华典藏网

以上即是传统所谓的汉译《无量寿经》的“五存七欠”或“五存七缺”说。不过,后世不少佛教史家对此说法有颇多质疑,特别是现代以来,坪井俊映、望月信亨、境野黄洋等日本学者对照经录、现存在藏各译本、敦煌文书、梵文原本以及藏文译本等进行勘定,推翻了《无量寿经》的汉文异译本有十二种的传统看法,认为所谓佚失译本多是误将一经分属多位译者,进而被《历代三宝记》等经录误载所致。qLL中华典藏网

本经的藏文译本,经题为《圣无量光庄严经》,现存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中。而其梵文原本,则于十九世纪中在尼泊尔被发现,后来又被译为英文。另外,近现代以来亦有依据梵、汉、藏文本译出的多种日文译本。当然,近代以前的东亚各国一般均通行汉文译本,尤以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流传最广。qLL中华典藏网

据相关学者研究,此经梵本和各种译本在叙述弥陀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众生往生的行果等主体内容方面基本相同,仅部分细节互有出入。其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经中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本愿的数目方面的差别,其中魏译、唐译皆为四十八愿,汉、吴两译皆为二十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而藏译则有四十九愿,同时,这些愿文内容也不完全一致,次第亦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汉、吴二译,内容相近,愿目相同,似出自同一梵本;魏、唐二译,同为四十八愿,内容大体相近,或出同一梵本;宋译三十六愿,可能出自另一梵本。因而近世学者据此推测,此经梵本原本就有数种。目前已发现的梵文抄本已有二十多种,其中包括在中国发现的中亚驴唇体文本。qLL中华典藏网

二 《无量寿经》的会校与注疏qLL中华典藏网

尽管《无量寿经》诸汉译本的基本框架与内容大体相同,但经题、本愿数量、次第以及部分内容等方面的差异,致使虔心学者往往难以适从,进而亦使得该经的流通受到较大影响,这就足以使一些虔诚的弥陀净土信仰者对于该经的不同译本进行校正会集,以期获得一个尽善尽美的经典依据。从宋代至今,《无量寿经》的会校本共有四种,分别为:qLL中华典藏网

1.《大阿弥陀经》:南宋庐州龙舒人王日休校辑。王日休在比较《无量寿经》四种译本(缺唐译本)的基础上,完成《无量寿经》的校辑。王日休的会校本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被收入清《龙藏》和日本《大正藏》。然而,该会校本亦非尽善,莲池祩宏、彭绍升等人认为其有自撰文句、取舍失当等弊病。qLL中华典藏网

2.《无量寿经》:清居士彭绍升节校。该本只是在魏译的基础上对之作了一些技术性处理,而非诸译的会集本。qLL中华典藏网

3.《摩诃阿弥陀经》:清居士邵阳魏源会集(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魏源首开以五种存世异译本进行会校之先河,并有见于王日休随意自撰经文之失,提出“无一字不有来历”的会集原则,但自身并没有将此原则贯彻始终,印光法师甚至指斥其“胆大心粗,不足为训”。qLL中华典藏网

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居士郓城夏莲居会集。夏莲居(1884~1965),本名夏继泉,字溥斋,号渠园。曾任清末官员,后参与辛亥革命。早年学儒,中年后,潜心佛典,专修净业,改名“莲居”。其有见于王、彭、魏三家会校本之疏失,发心重新会集《无量寿经》。1932年,在五种古译本基础上,结合此前三家校本,详参互校,数易其稿,最终完成该会校本。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反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海峡两岸的居士与法师遥相倡导,甚至出现了夏会本“印行数百万册、人人争相诵读”的盛况。尽管直至今天,在佛教界对于《无量寿经》诸译本能否会集、夏莲居会集本是否完全契合原经经旨等问题仍然有不少争议甚至批评,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该本文简义丰,词畅理圆,“与前三种会校本比较,后后胜于前前”,且在海内外流通最为广泛,有鉴于此,本书释译以该本为底本。qLL中华典藏网

有关《无量寿经》的注疏,近代以前的注经者,一般都以异译本中最为流行的魏译本为底本。中国古代注疏大多佚失,目前仅存两种,分别为:qLL中华典藏网

1.《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净影寺慧远撰,世称净影疏,是《无量寿经》最早的注疏,该疏对本经的三分科为后来的注经家所沿用。qLL中华典藏网

2.《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此疏从三论宗的视角诠释净宗。qLL中华典藏网

另有新罗国(即朝鲜)元晓、璟兴两家的注疏也曾在中国广泛流通,与慧远、吉藏二疏合称为《无量寿经》四大注疏。qLL中华典藏网

三 《无量寿经》的主要思想qLL中华典藏网

《无量寿经》主要讲述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和为实现誓愿所做的功德,以及他本愿圆满、成就佛果后所建立的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殊胜情形,同时指出了志求往生者所必需的种种修行法门,另外,该经对于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亦作了大量描述,以引发众生的厌离之心。以下根据本经品次分述其主体内容如下:qLL中华典藏网

(一)普贤妙德,本经缘起qLL中华典藏网

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全经“序分”,以世尊放现瑞光,当机者阿难启问缘由,引出本经所出的根本因由,即“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显示本经的殊胜。qLL中华典藏网

(二)因地发愿,圆满成就qLL中华典藏网

本经第四品至第十品,介绍阿弥陀佛于因地发心修道的因缘,即法藏比丘听闻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发菩提心,捐弃国王王位,精进修行,日益增上。并在世间自在王如来示现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以使其思维、抉择的基础上,法藏比丘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立誓普度众生,后经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一号“阿弥陀”。qLL中华典藏网

(三)极乐世界,依正庄严qLL中华典藏网

本经第十一品至第三十二品,极力铺陈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从依报的角度,本经细致描摹了极乐净土的种种殊胜,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从正报的角度,本经又凸显了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所有菩萨的光明、年寿、容貌、形相、气质,乃至于他们的神威功德、阶次品位、神通变化等等的超迈十方世界一切天人之处。qLL中华典藏网

(四)三辈往生,总示纲宗qLL中华典藏网

本经第二十四品、第二十五品涉及到了本经根本宗旨所在,故需特别论及。第二十四品指出,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根据其信愿的深浅、发心的大小、持诵的多寡以及修习的勤惰等等分殊,分为各种不同的品类,即上、中、下三辈往生者。值得注意的是,本品尽管将往生弥陀净土者分为三类,但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唯一不变的,即若论其所以能够往生净土的关键原因,则莫不在于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这也正是本经的纲领主旨所在。第二十五品则进一步详细阐述三辈往生的具体因行。qLL中华典藏网

(五)娑婆浊苦,回头是岸qLL中华典藏网

本经第三十三品至四十二品,与此前极力描摹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对,主要讲述娑婆世界的种种秽恶。众生之“恶”有五,即杀生恶、偷盗恶、邪淫恶、妄语恶、饮酒恶等“五恶”,由此“五恶”,导致“五痛”、“五烧”之深痛剧苦。在此基础上,点出遭致痛苦的根本缘由,劝令众生深明因果不爽之理,生发厌离娑婆世界之心,并进一步远离各种恶业,受持思考净土法门,精勤奉行,以求生极乐世界。qLL中华典藏网

(六)赞叹佛德,劝令流通qLL中华典藏网

第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为本经的“流通分”,主要目的就是要付嘱弟子令本经之教能流通远布于后世。qLL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