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舟省禅师语录

作者:虚舟普度
虚舟省禅师语录

沩山谓仰山云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夫小释迦惧遇风而止之识不难转身以续临济正宗其操心立行为何如耶而沩山若犹有未足者则行履亦岂易言哉。

猜你喜欢的书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12篇。清·张璐(石顽)著,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成书于1689年(康熙28年)。张璐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首先阐明脉学宗旨,以下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络、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共十二篇。其中“医学篇”,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璐认为习医和学习脉诊,如“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意即编写此书,应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宗三昧》为书名。本书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滑、濇、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书中论述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亦颇精要。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每多贬词,给读者以自诩而不够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作者在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那一套欺人之谈。此书有多种刊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包氏喉证家宝

包氏喉证家宝

喉科著作。清包三鏸撰述。一卷。三鏸,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长于喉证。其子包岩等将所述加以编次,刊于宣统二年(1910)。书凡五篇,首列“攻洞天文”篇,以纠《白喉忌表抉微》之偏。次列“咽喉总论”,提出喉证多火的观点。后叙辨证,详用药,别类证,并附内服和外用验方若干首。末载“咽喉七十二证考”。叙述简明,条理清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九年经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重新整理编订,并易名为《重纂包氏喉证家宝》,对原作中所引《内经》原文增注,补辨证分治项中之缺,增入包氏验方,对原作所录古代咽喉七十二证考,分别加以补充,较之原书更为完备。

周易集传

周易集传

八卷,元龙仁夬著。书成于至治辛酉年(1321年)。《吉安府志》:“仁夬《周易集传》十八卷,立说主《本义》(即朱熹《易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今存唯八卷,仅上、下经及《彖》、《象》完具。其书即象诂义,于卦象、爻象互观析观,反复推阐,多发前儒所未发,而上下经及《彖传》、《象传》俱全。其阐说《易》旨,宗主程颐、朱熹之解为多;但又兼重《易》象,颇有独到创获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至治辛酉。董真卿《周易会通》称其有《自序》一篇,此本无之。朱彝尊《经义考》于旧《序》例皆全录,而亦无是篇,则其佚已久矣。《吉安府志》云:仁夫《周易集传》十八卷,立说主《本义》,每卦爻下各分变象辞占。

巷战之夜

巷战之夜

《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列为“《新民报》文艺丛书”之二。南京新民报社1942年12月初版。卷首有《巷战之夜序》。主要情节是:日本兵侵占天津时,教师张竟存等人未及逃出,遂参加抗击日寇的巷战。而两年后他流落后方城市,却见一派歌舞升平,他被抬轿之人撞倒在地。

剑北篇

剑北篇

长诗。写于1940年2月至12月。1940年3月至8月陆续发表于重庆《大公报》《新蜀报》《抗战文艺》《新华日报》《文艺月刊》《文史杂志》等报刊。1942年5月由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初版。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3卷。共3000余行,27段(未完)。这是老舍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后所作。全诗以时空变化为线索,以参加北路慰问团沿途的见闻为着眼点,回首历史,描写现在,瞻望未来,歌颂了中华大地上人民的抗日精神,蕴涵着深厚的爱国感情。全诗仿照较为严整的鼓词的办法,采用每行用韵,显示出作者在诗歌创作上融会新旧,创造民族形式的努力。

信心铭拈提

信心铭拈提

信心铭拈提,一卷,日僧莹山绍瑾撰,隋僧璨著《信心铭》注疏。《信心铭》 一卷。是一篇四言体韵文,计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其内容大致发挥了达摩一系“自性清净”的禅学思想。此文是禅宗的早期文献,对研究中国禅宗史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