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系医方书。15卷。本书是南宋时人(约12世纪初)将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卷数不详)二书合编而成。但15卷本(见《通志》)早佚,南宋时又有10卷本(见《书录解题》)传世,内容以收罗各种医疗验方为主,间杂以医话、随笔等资料。其中卷1有脉说、苍耳说、记菊等38论,及唐·崔知悌的《灸二十二种骨蒸法》佚文;卷2论风病,治风气四神丹等18则方论;卷3论圣散子方等16则方论;卷4为服茯苓说等25则方论;卷5为与翟东玉求地黄等18则方论;卷6为问养生等20则方论;卷7为治眼齿等10则方论;卷8为治水气肿法等19则方论;卷9为治疮疡久不合等34则方论;卷10为治妇人产乳百疾泽兰散等29则方论,并附引多种笔记小说家言,其中不少方论均经原作者耳闻目睹后所辑,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最早的刊本为明·嘉靖刊本,此后又有18世纪程永培校刊的《六醴斋医书》(丛书)本,题名:《苏沈内翰良方》及1782年的《四库全书》辑本(共8卷)等。近人胡道静曾将该书中的苏、沈两家所记内容区别开来。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无名氏注。多唐宋时期故事,称为“昔唐”、“昔宋”,当作于元明时。倡导清静无为,念诵《清静经》,并有内丹说。
白喉条辨
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喉科著作。清陈葆善撰。一卷。葆善字瑞安,浙江温州人。精于本草、喉科,著有《本草时义》。本书为陈氏博采众说,择其精华,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而成。陈氏先撰有 《白喉订正论》一卷,未刊。后删其繁,于光绪十三年 (1887) 辑成此书。内容包括白喉病源,所中经络、辨色、辨脉、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书中汇总前人论治白喉之精华,并以自创三气降龙丹为急救白喉之主方,兼载录青黄散及张氏雄黄解毒丸外用方药。在治疗上提出六禁,即“忌升提并吐、忌温散发汗、忌大下亡津、忌刀针、忌病重药轻、忌苦寒助燥”,体现了陈氏论治白喉的丰富经验及独到的见解。有光绪二十三年 (1897)刻本及二十四年刻本,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杂剧剧本。明初避朱元璋讳,改“朱太守”为“王鼎臣”。简名《渔樵记》。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本事出《汉书·朱买臣传》。剧写朱买臣与渔夫王安道、樵子杨孝先交谊甚笃,朱买臣之岳父刘二公为激发朱买臣求取功名,一方面令其女玉天仙向朱买臣索休,一方面又暗地里将银两、衣服交与王安道,以资朱买臣进京应试。朱一举中第,授会稽郡太守,起初不认玉天仙,后经王安道说破就里,误会解开,夫妻遂和好如初。本剧通过描绘朱买臣的怀才不遇,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困顿和不满。剧情曲折,富有戏剧性。语言俏丽泼辣,风趣流畅,令人喜读。
翰林记
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 (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为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泰泉乡礼》、《南雍志》,已著录,尚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泰泉集》等。本书所载,乃有明一代翰林掌故。始于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列一题,记事共二百二十六则。内容广泛,本末赅具,首尾贯串,叙次颇为详悉。如所记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典》各书互有异同。又“会议”、“缮写”诸条,于制度记述甚详,足以备考核。第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况,同时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是正史所未载者,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后廖道周撰《殿阁词林记》即多采本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台湾通史
连横著。两册。写于1908年,成书于1918年,初刊于1920年。体例仿效司马迁《史记》,分纪、志、传、表四类,表附于志类。中国第一部由台湾人撰写的纪传体台湾通史。1920—1921年在台湾分3册刊行,1945年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1983年分2册修订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