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
作者:三山灯来
三卷,清灯来撰,性统编(依驹本印)。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目次,卷上元旦表上元表中元表下元表庆佛诞表佛成道表结制进表解制谢表(二)解制意(二)忏期表讽华严经表(二)讽法华经表礼梁皇忏表然天烛意建盂兰会意(二)建盂兰会表讽药师经表讽金刚经表进弥陀佛表庆观音诞表进地藏表。卷中,文昌表祝圣帝表韦驮表瑜伽表修因表酬愿表填还寄库表燃天烛表祈祷平安意忏经意悔过修因意赈济孤▆意利幽意弥陀会意荐师弟意禳虎意祈雨意(二)荐师弟意表盘米意禳虫蝗意请水意寄名禳关意释子修因表。卷下,朔望祝延(增修)祝韦驮(增修)祝伽蓝(增修)祝祖师(增修)祝监斋(补)嘱孤魂(补)元旦(补)上元(补)中元(补)下元(补)祝佛诞(补)佛成道(补)祝堂头诞期(补)祝檀信诞期(增补)挂钟板语(增补)摘钟板语(附补)檀信祈福白意寄名禳关意寄名脱白意檀信讽经白意檀信讽经毕白意。
三山灯来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道门科范大全集
道教斋醮科仪汇集。八十七卷。唐杜光庭删定。约成书于五代初年。该书将各斋醮科仪按仪名收编。各仪体例大体一致,但内容各俱独立性。卷一至卷三为生日本命仪。分别为清旦行道、午朝行道和晚朝行道。卷四至卷六为忏禳疾病仪,亦分清旦行道、午朝行道和晚朝行道。清旦行道法事升坛如式:首以都讲举各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接着都讲举鸣法鼓二十四通,高功发炉,次都讲举请称法位、宣词、次又重称法位,后知磬举十二愿,都讲举存神烧香,高功复炉,知磬举出堂颂,引至六幕堂,清旦行道则结束。其午期与晚朝行道均与清旦同。卷七、卷九消灾星曜仪基本程式同上。卷八清灾道场仪设醮行道如式有:都讲举各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都讲举鸣法鼓二十四通、高功发炉、都讲举请称法位、降帝、云兴、知磬举散花、奏乐、宣词、又奏乐、重称法位、知磬举送圣颂、都讲举存神烧香,最后是送神、化财、向来、回向,则礼毕。其后七十多卷如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祈求雨雪仪、祈求雨雪道场仪、灵宝祈求雨雪道场三朝坐忏仪、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祈嗣大醮仪、誓火禳灾说戒仪、安宅解犯仪等程式则大同小异。《道门科范大全集》包罗祈嗣、祈雨雪、禳病、消灾、安宅、延生、济度、谢罪、崇神等斋醮科仪中的不同内容,保存了唐五代以前道教科范的重要资料,是研究这一学科不可缺少的典籍。该经收录于 《正统道藏》 正 一部。
岭海幽光录
1908年4月25日,发表于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第二十号上。《岭海幽光录》是苏曼殊辑录忠烈与遗民事迹的重要文本,是由苏曼殊从《广东新语》等多部笔记小说中辑录修润了16则抗清故事整合而成,在当时影响颇大,于晚清民众起到了振奋与激励的作用。 这些故事长短不一,内容多样,对于异文奇事,纪实传记等涵盖甚广。
寻亲记
明代传奇剧本。又名《教子记》。《远山堂曲品》著录。宋元南戏有《周羽教子寻亲记》,据张大复(彝宣)《寒山堂曲谱》卷首《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所载,明代梁辰鱼、范受益、王錂、吴中情奴、沈予一等均有改编本。现存本为王錂改编。写宋代富豪张敏,见秀才周羽妻郭氏美貌,欲占为己有,设计陷害,使周羽蒙冤,流落鄂州20余年。周去后,郭氏生子周瑞隆,含辛茹苦,教子成人。瑞隆中进士,授官荣归,得其父在鄂的消息,即弃官寻父。至鄂,知父遇大赦,已启程归乡。父友李员外恐瑞隆不识其父,以周羽诗集赠之,作为寻父的凭证。后因周羽父子同住一旅店,瑞隆思父不能成眠,乃出诗集低诵,父子终于喜得相逢,回家与郭氏团圆。此剧写出真情苦境,曾轰动一时。《借债》、《前索》、《遗青》、《杀德》、《出罪》、《府场》、《前金山》、《送学》、《跌包》、《复学》、《荣归》、《拜别》、《刺血》、《茶访》等出,一直流传在昆曲舞台上,今地方戏中也有据此改编的剧目。今存明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万历间富春堂刊本影印。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文
梵文Amitadhasutra的音、意合译。亦称《小无量寿经》、《小经》。该经称西方阿弥陀极乐净土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法门简要,在佛教中有很大影响。因而此经为中国佛教的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这部经有鸠摩罗什译本,共一卷。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凡六卷或三卷。唐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梵网戒本疏、梵网戒疏、梵网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详解梵网经卷下菩萨戒本,总立教起所因、诸藏所摄、摄教分齐、显所为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教起本末、部类传译、随文解释等十门。本书之特色为解释戒相甚为详细,十重禁戒一一设立十门,四十八轻戒则分八门。全书援引八十种经律论,其中并含有居士请僧福田经、比丘应供法行经等古佚经数种。注释书有纪要六卷(凤潭)、日珠钞五十卷(凝然)等。
无常经
梵名Anityata^ -su^tra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于大足元年(701)。又称无常三启经、三启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旨在阐说老病死之难免。本经原或为某经之一部分,未知何时被分出,而用于送葬之时请僧侣读诵。由本经可窥知佛教徒所行葬法之一斑,实为研究宗教风俗之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