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
作者:龙树
梵名Das/abhu^mika -vibha^s!a^-s/a^stra 。凡十七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十住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系要约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经文之大意所作之诠释。汉译本中,罗什将十地称为十住;十地即是指大乘菩萨修道之十个阶位而言。然龙树并非完整注释十地经,仅注释初地(欢喜地)与第二地(离垢地)之一半,此或为原典不备,或翻译未完成所致。本书序品先叙菩萨、十地之意义及区别三乘。本文计分三十五章(品),自第一章至二十七章略行品为初地之注释,第二十八章以下始论第二地。初地部份首先说明欢喜地之内容,再说明菩萨之理想(愿)、实践(行)、果报(果)。至第二地力陈十方便心之重要性,并详说大乘菩萨之十善业道。本书第三十五品第九篇之易行品为净土门之重要典籍。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手
萧红著。发表于1936年《作家》创刊号。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中一所学校里的生活。主人公王亚明是生于洗染店的姑娘,全家节衣缩食供她入学读书,但由于她有一双从事染衣劳动变黑了的手,受到校长的斥责和歧视,同学的厌恶和责难;由于她文化基础差,学习吃力,又不断受到人们的嘲笑和讽刺。尽管她学习刻苦,校长却不准她考试,让她提前离校。作品通过她一系列的不幸遭遇,有力地说明旧的教育制度对劳动人民子弟的歧视、摧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抓住主人公俭朴和勤奋的特征,进行反复渲染;在情节的设置上注意悬念,以“手”设谜,直到文尾解底,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警富新书
又名《七尸八命》。长篇小说。清安和先生撰。四十回。安和先生广东人,字里不详。书叙广东番禺梁、凌两家斗争故事。凌梁两家都是商人,但凌家依仗官府势力,逼得梁天来家破人亡。主旨虽在劝人安分守己,宣扬功名富贵,听命于天。但客观上揭露了现实黑暗,有一定社会意义。后吴趼人取此题材作成小说《九命奇冤》。写作技术欠佳,甚至每次诉讼均全录双方禀词,官宪批语,连《时辰钟时刻表》、《风雨推测方法表》之类毫不相干的东西都一一写入。有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版心题“翰选楼”。道光十二年(1832)桐石山房刊本、光华堂刊小本。上海书局石印本封面题《七尸八命》。
古今列女传
明解缙 (1369—1415年) 等所撰历代名女传,3卷。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曾任《永乐大典》总裁官。是书系永乐元年(1403年)仁孝皇后徐氏为阐扬 “风教” ,劝成祖敕令缙及黄淮、胡广等人共同撰辑。上卷为历代后妃,中卷诸侯大夫妻,下卷士庶人妻。全书所录,皆为旌表按封建伦理规范行事之妇女事迹。如,明 “真定高邑许颙二妾陈氏、牛氏,颙卒,皆自经死,事闻,诏旌为‘双节之门’。” 书成后,即 “颁之六宫,行之天下,俾为师氏知所以教,而闺 门知所以学。” (成祖《序》)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明清以来,夫权愈重,妻位愈卑,囿于“三从四德” 、“从一而终” 、“为夫死节” 之事,愈演而愈烈,是书实有深远影响焉!有明原刻本及《四库全书》本。
读礼志疑
六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学宗程朱。着有《古文尚书考》、《困勉录》、《松阳讲义》、《渔堂文集》等。是编因《三礼》之书多由汉儒采辑而成,其中所载古今典礼,自明堂、清庙、吉、凶、嘉、宾、军、礼以及名物器数,互相考核,多有龈龉不合处,遂取郑(玄)孔(颖达)诸家注疏,折衷于朱熹之书,并旁及《春秋》、律吕等与《三礼》相关资料,悉为采入,务得其中。然其有疑而未决者,则仍缺之,故名“读礼志疑”。陆氏以其覃思,墨守于程、朱,考辨《三礼》黄制、名物、器具,指摘经文之疑,辨正注家之误,多附己意,时有发明。于经文注疏、随文纠正、考核折衷,其用意实非一般。因是书为读书时随手标记笺注,后经其弟子编辑而成,故时有疏误。有《正谊堂全书》本、《学海类编》道光间刻本十二卷、书三时斋丛书本、张清恪合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十二卷,附一卷。
佛法要论
冯达庵著,佛之行,积极救世;随缘设教,不离正宗。钝根众生,弗喻厥旨,辄流消极:开明之世,渐成国家赘疣:长此不思奋勉,恐难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儆惕于其间矣。然如何前进,方适于时代性?眼光浅近者,宁得其宜?则佛教之积极发扬,不可不赖智识界优秀分子之兴起。一部大藏,权实杂陈,各标对机之说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识所不能辨。苟无指针,学人或滞于一偏,或废于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弥纶世界?精研本著,自然如醉初醒,如梦方觉!
苦阴因事经
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