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观心释

作者:智旭
金刚经观心释

金刚经观心释,一卷,明智旭述。

猜你喜欢的书

蛮族入侵

蛮族入侵

《蛮族入侵》追溯了罗马军事体系的崩溃和日耳曼民族的入侵。作者讨论了日耳曼人早期部落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并将其与早期的罗马军团进行比较。他通过分析罗马-日耳曼战争的宏观战略局势,推断条顿堡森林会战的战场。条顿堡森林会战惨败后,日耳曼尼库斯临危受命,作者深入地分析了他做决策的政治前提,并精细入微地分析了其对手阿米尼乌斯在战场上的心理活动,重构了当时战事发生的经过。接着,他讨论了当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迁居罗马后,罗马人的战术和策略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罗马人是如何组成一个不稳定的联盟的。最后考察了罗马-日耳曼军事体系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兴起。

七钟面之谜

七钟面之谜

七面钟之谜又名七钟面之谜,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另一部作品《名苑猎凶》的续集。故事发生在“名苑猎凶”四年以后,Caterham把大厦租给了工业巨子Oswald爵士。一个周末,许多年轻人来到烟囱大厦做客,其中有外交部的Bill,Wade,Ronny和他们的挚友Jimmy。Wade特别贪睡,不到12点绝不起床,朋友们为了捉弄他,买了八个闹钟,在半夜时候放到他床边,准备次日把他吵死。第二天早上,已经到12点了,闹钟也尽职尽责地闹过了,可Wade还是没有起床。正当年轻人们为此沮丧不已,大叹Wade的睡功时,管家进来报告说,Wade先生死在了床上。医生的结论是服用过多安眠药,他床头的那杯安眠药残液无疑证明了这一点。可是其他人并不这样看,因为Wade从来没有服用安眠药的习惯。而在他床头整齐摆放的7只闹钟,更加深了众人的疑问。一周以后,Caterham伯爵回到烟囱大厦,爱琳小姐无意之中发现了Wade在去世前一夜写给他妹妹罗琳的一封信,信上提到一个叫做七面钟的地方,爱琳把信转寄给罗琳,也就罢了。次日在去伦敦的途中,她又遇见了负伤奔走的Ronny,他挣扎着说出了七面钟几个字后去世了。种种疑惑让爱琳好奇心顿起,决心调查七面钟之迷。为此她费心心思,甘冒风险,当她最终揭开七面钟之迷时才发现自己竟然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了……

教育通论

教育通论

舒新城著。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通论类著作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特重历史演化与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在叙说教育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关系的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般成果。1927年初版,至1933年,已刊行12次。他着重阐发了尊重学生个性与注意社会生活的基础,把自由与合作精神结合起来,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新教育的学术观点。对于目前言必称西方的学风,本书可谓一付难得的清醒剂。

伤寒发微

伤寒发微

伤寒著作。曹家达注。刊于1931年。本书能密切结合作者个人临症运用《伤寒论》方的经验,融会仲景原文以阐述病理、分析经义,颇多可取,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但也难免失之一隅。后人将此书与《金匮发微》合刊,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名为《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七经小传

七经小传

三卷。宋刘敞撰。此书为其杂论经义之语,因涉及《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七部经书而得名。刘敞认为以上七经存在多处别字、脱简、遗文或倒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古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改易。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有些经文提出不同前人的解释,其中不乏精粹之见,但往往考据论证不足。宋庆历以前,学者多守章句注疏之学,《七经小传》大异前儒,不墨守成说,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之先声。但由于刘敞所提出的一些新看法论证不足,也因此不断遭到宋以后学者们的攻击,认为他开了南宋以来臆断经说之流弊。今存有清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