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疏
作者:灌顶
凡三十三卷。隋代灌顶撰。又作南本涅槃经疏、涅槃经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以天台教旨解释南本涅槃经,并随处以南本涅槃经与方等般泥洹经、大般泥洹经、北本涅槃经等经辨其异同。灌顶于大业十年(614)至十五年间撰著之,原书仅有释文十二卷、玄义一卷,书中唯以科句节断经文。其后荆溪湛然再治之,于诸文之下,冠上‘私谓’或‘私云’之语,以彰显其义。荆溪再治本共有十五卷。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师正以原疏之科句分别标示于经中,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开版。至明朝万历年中,圆澄更将经文与注疏汇编成会疏三十六卷,并制条个三卷,然后人对其所作会疏颇有‘擅自笔削,混淆泾渭’之贬。日本守笃本纯重行取十五卷疏会入经文,校合诸本,附上注解,共成三十六卷刊行之。此外,本书另有十八卷、二十卷、三十三卷等诸种版本。本书之注疏有私记十二卷(行满)、私记九卷(道暹)、治定疏科十卷(智圆)、三德指归二十卷(智圆)等。
章节列表
升序↑-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一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四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五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六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七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八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九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二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三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四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五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六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七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八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九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一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二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三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四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五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六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七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八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九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一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二卷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三卷
猜你喜欢的书
吴朝请集
诗文别集。南朝梁吴均撰。《梁书·吴均传》称,所著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吴均集》二十卷,两《唐志》并同,似唐前犹完好无损。其实不然,《郡斋读书志》(衢本)卷一七著录《吴均集》三卷,谓“唐世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据此判断晁氏所见《唐志》作十卷,今本作二十卷乃后人依《隋志》妄改。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吴均集》正作十卷,可为唐本十卷佐证。《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此又说明南宋郡斋所见三卷本亦当有诗无文。宋本已不传,今存明人辑本,主要有明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吴朝请集》三卷,不过抄撮《艺文类》、《初学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成为一编。又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合燮辑为一卷,凡赋和杂文十三篇、乐府三十首,诗六十七首。
黄帝阴符经解义
黄帝阴符经解义,原题「开州助教萧真宰解义」。《通志•艺文略》着录《阴符经》三卷,萧真宰注,当出于北宋。《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玉诀类,合为一卷。经文取三百字本,分作三章。注文本于老庄之说,间引五经诸子,盖为儒者之作。
奇门旨归
《奇门旨归》晚清楚北兴国朱浩文所著,共三十八卷,乃飞盘奇门之经典。是书之起例诸法,皆各书所未详。又本太公《军中应验神符经》七十二局,补演千八十局,随太阳节气,布门轮宫,飞星定局,学者得此,随时起课,一一如指诸掌。小而趋吉避凶,大而陈兵立垒,神明变化,功用无穷。另有六戊斗罡之机,六甲阴符之妙,亦不厌详求。所收案例二十四则,理法精到,占断微妙,不可多得。
天倪阁词
同治辛未迄光绪庚辰,十年中京师诸老辈提倡风雅,□(左石右求)□(左石,右为犯的右半部)老人吴县殷少宗伯尤一时宗匠,其时以词称者,冯梦华、熊鞠孙、江韵涛、姚贻孙、何诗孙,而玉津居士以深斛律吕,为公所激赏,故居士所为词大都经□(左石右求)□(左石,右为犯的右半部)山房点定,与熊江两太史酬对为多。一日,公问白石道人歌曲旁行,自记音节,有能识之者乎。诸君默然,居士起对,以为曲工尺如厶之为合,黄钟也。マ之为四,大吕也。フ之为工,夷则也。□(左丿右丨)之为凡,应钟也。
纤言
《纤言》,清朝陆圻撰,所记皆为晚明清初要事。上部记晚明“三案终始”;中部记“三案”馀波及清初南京、淮扬文武诸臣事;下部记南明弘光、隆武、鲁王诸事,其中“金陵七十三人”、“大悲和尚”、“酒色串戏”等篇,尤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今据神州国光社排印本整理。
中阿含经选译
《中阿含经》为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 《阿含经》是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中最早形成的一部分,为最初的佛经。《中阿含经》共收有二百二十二部经,是一个庞大的部分,其中保存了原始佛教的很多内容,非常重要。限于篇幅,我们只节选了其中的二十部经,不足其十分之一。但是,“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希望通过这极小的部分,读者可体察到《中阿含经》的全貌,能领会佛陀当年为众比丘说法传教的殷殷苦心,并了解一些当时佛教的历史,理解有关佛说的基本教义、基本理论,进一步坚定学习佛教,信奉善行,自度度人,常乐我净的信心。这是笔者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