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忍品第二十九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N5y中华典藏网

十忍品第二十九 N5y中华典藏网

在前边讲十定和十通,现在要讲十忍。有了定力,才有神通。要想有神通,必须要忍。能忍才有定力。这是连锁作用,如鼎三足,缺一不立。N5y中华典藏网

忍字是从心从刃,在心上有一把刀刃。好像心被刀割那样的痛,但又要忍受,不可发脾气。心痛是不容易忍受,可是不能忍也要忍,所谓「忍人所不能忍」。人在没有遇到境界的时候,自己认为我能忍,忍也能忍,让也能让。可是境界来了,就不认识了。忍也不能忍,让也不能让,就向无明路上跑,越跑离真理越远,因此智慧就不会现前。N5y中华典藏网

这一品,在华严经三十九品中,属于第二十九品,故为十忍品第二十九。N5y中华典藏网

尔时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忍。若得此忍,则得到于一切菩萨无碍忍地。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N5y中华典藏网

在说完十通品之后,这个时候,普贤菩萨他观察在华严法会中的大众的因缘,应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观大众的机宜,正应说十忍的法门,所以普贤菩萨便告诉在法会中所有的菩萨说:「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行,积集种种善根,圆满六度万行这位大菩萨,他应该修行十种忍的法门。若能得到这十种忍,就能得到一切菩萨无碍忍的果位。对于一切佛法,圆融无碍,圆满无尽。」N5y中华典藏网

何者为十。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燄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N5y中华典藏网

是那十种忍呢?就是所说的①音声忍:无论是好的音声,或是不好的音声;正当的音声,或是不正当的音声;清净的音声,或是不清净的音声。凡是属于一切音声,都要忍受,甚至令你受不了,也要忍。忍不了才要忍,受不了才要受。如果受得了,何必要忍呢?好像在闹市中,一切的噪音,令你心烦意乱。这时,你能听而未听,闻而未闻,不受其干扰,才有定力。所谓「闹市场中好修行」 ,经得起考验,能增长道业。N5y中华典藏网

②顺忍:也就是逆忍。无论是顺或是逆?都要忍受。顺忍是你欢喜的境界,好像你欢喜跳舞,听到音乐声,身体便不自主跳起舞来。逆忍是你不欢喜的境界。好像你所讨厌的人,他又来找你的麻烦,所以顺逆都要忍。因为要学佛法的缘故,所以受人轻视,受人诽谤,受人谩駡,受人殴打,都要忍受。所谓「忍是无价宝」,能忍才能成道。有人说:「我不想修行啦!因为修行太苦,不能多吃,不能多穿,不能多睡,我实在受不了,我要还俗!」有这种思想的人,实在不堪造就。我们参禅打坐,就是修忍的功夫,要忍腰酸,要忍腿痛,忍到极点,便有消息。N5y中华典藏网

③无生法忍:总而言之,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也就是断常二见双遣,我法二执不生的境界。N5y中华典藏网

④如幻忍:世间一切法,如幻如化,不可认为真实。若认为是真实,则被境界所转。要知境界是虚幻不实,所以不要执著。如不执著,一切放下,便得解脱。N5y中华典藏网

⑤如燄忍:在春天时,远望大地有水波的形相,近视则无,这就是阳燄的现象。世间一切的事物,好像阳燄一样,虽有形但无实体,不要把它认真,否则,自求苦恼。N5y中华典藏网

⑥如梦忍:人在梦中,又做官,又发财,又有贤慧的太太,或有标准的丈夫,觉得人生非常美满。等醒时,乃是一场空。知道人生如梦,若能忍受,则无烦恼。N5y中华典藏网

⑦如响忍:响是由声音而发,若没有声音,也没有响。因为响是没有实体。我们把世间一切事,如响之理而忍受,自然便得到自在。N5y中华典藏网

⑧如影忍:应该看一切的一切,如同影像一般。所谓「镜中华,水中月。」看似有,其实是空。空无所有,明白这个道理,一切无执著。N5y中华典藏网

⑨如化忍:世间的一切,皆是变化而有,本来没有,忽然而有,这是变化的现象。好像幻术师一样,无中变有,有中化无。皆如是观,则无烦恼。N5y中华典藏网

⑩如空忍:一切皆空,无有实体。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来观察,便能空忍。N5y中华典藏网

此十种忍。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N5y中华典藏网

这十种忍的法门,在过去世的诸佛,已经说过。现在世的诸佛,正在演说。未来世的诸佛,应当将说。三世诸佛,都说这种法门,来教化众生,令众生早离苦海,同登彼岸。   N5y中华典藏网

第一 音声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音声忍。谓闻诸佛所说之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音声忍?就是所说听到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不惊慌、不恐怖、不畏惧。深深相信诸佛所说的法,觉悟了解诸佛所说的法。爱乐佛法,趣向佛法,专一其心来忆念。也就是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或者读诵大佛顶首楞严经,或者读诵妙法莲华经,或读诵般若金刚经,只要专心来读,一定会背诵。虽然会背诵,但是还要依法修行,否则的话,等于唱歌,是无用处。例如经上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根本五大戒。凡是佛教徒,皆应遵守,而不可犯戒。可是有人明知故犯,那又有何用呢!所谓「知行合一」,才有用处。所以对于诸佛所说的法,不但要忆念,还要修习,还要安住。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音声忍。    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一种忍的法门,名叫音声忍。   N5y中华典藏网

第二 顺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顺忍。谓于诸法,思惟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    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顺忍?就是所说对于一切诸法,要思惟,要观察。要平等来思惟和观察,不可违背一切佛法,要随顺一切佛法,要了知一切佛法。无论学什么佛法,皆能令心清净,而无杂染,没有不正当的念头。正住于佛法,修习于佛法。这样就能趣入佛法,成就佛法。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顺忍。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二种忍的法门,名叫顺忍N5y中华典藏网

第三 无生法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何以故。     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无生法忍?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不见有少法生出来,也不见有少法消灭了。无生无灭,忍可于心。这是什么缘故呢?N5y中华典藏网

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N5y中华典藏网

假设没有生,就没有灭。若是没有灭,就没有尽。若是没有尽,就能离开一切染汚的尘垢。若能离一切尘垢,就没有分别。若能没有分别,就没有一个处所。若能没有一个处所,就能究竟寂静。若能究竟寂静,就能离开财色名食睡的欲念。若能离一切欲念,就没有造作。若是没有造作,就没有愿。若是没有愿,就没有所住。若没有所住,就能无去无来。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生法忍。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三种忍的法门,名叫无生法忍。       N5y中华典藏网

第四 如幻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幻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如幻忍?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知道一切诸法,都是如幻如化,从因缘而生起。对于一种法中,能了解多种法。对于多种法中,能了解一种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一多无碍,多一圆融的境界。N5y中华典藏网

此菩萨知诸法如幻已。了达国土。了达众生。了达法界。了达世间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     N5y中华典藏网

这位大菩萨,既知道一切诸法,都是虚幻。则了达一切国土也是虚幻,了达一切众生也是虚幻,了达一切法界也是虚幻,了达一切世间是平等,了达佛出现是平等,了达三世是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都是虚幻的。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树非叶。非华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昼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乱。非纯非杂。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非无量。非麤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别之事。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幻所变现的象,不是真象。幻所变现的马,不是真马。幻所变现的车,不是真车。幻所变现的步(人行走),不是真步。幻化的男,幻化的女,幻化的童男,幻化的童女,都不是真男、真女、真童男、真童女。幻化的树,幻化的叶,幻化的华,幻化的果,都不是真的树、真叶、真华、真果。幻所变现的地,不是真正的地大。幻所变现的水,不是真正的水大。幻所变现的火,不是真正的火大。幻所变现的风,不是真正的风大。幻现的昼,不是真正的昼。幻现的夜,不是真正的夜。幻现的日,不是真正的日。幻现的月,不是真正的月。幻现的半月,幻现的一月,幻现的一年,幻现的百年,幻现一劫,幻现多劫,都不是真的。幻现的定,幻现的乱,幻现的纯,幻现的杂,幻现的一,幻现的异,都不是真的。总而言之,凡是虚幻所现,皆不是真实的。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知道一切诸法如幻,所以无所执著。也不执著广,也不执著狭。也不执著多,也不执著少。也不执著有数量,也不执著没有数量。也不执著粗法,也不执著细法。也不执著一切种种事物。种种不是虚幻,虚幻不是种种。然因为虚幻的缘故,所以示现种种不同的事物。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一切世间如幻。所谓业世间。烦恼世间。国土世间。法世间。时世间。趣世间。成世间。坏世间。运动世间。造作世间。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他观察一切世间,都是虚幻的。所说的①业世间②烦恼世间③国土世间④法世间⑤时世间⑥趣世间⑦成世间⑧坏世间⑨运动世间⑩造作世间。这十种世间,都是虚幻,而不是真实的。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世间如幻时。不见众生生。不见众生灭。不见国土生。不见国土灭。不见诸法生。不见诸法灭。不见过去可分别。不见未来有起作。不见现在一念住。不观察菩提。不分别菩提。不见佛出现。不见佛涅槃。不见住大愿。不见入正住。不出平等性。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中的大菩萨,观察一切世间如幻的时候,不见有众生生,也不见有众生灭。不见有国土生,也不见有国土灭。不见有诸法生,也不见有诸法灭。不见过去有可分别的法,也不见未来有所起作的法,也不见现在一念之中有所住的法。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虚幻所成就的。菩萨对于一切法,没有一切的执著,行所无事,所以不见过去,没有过去的分别。不见未来,没有未来的起作。不见现在,没有现在一念的执著。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不观察菩提,可是修行菩提。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穫。」春天种田的时候,努力去耕耘,不管秋天的收穫如何?这是农夫的思想。菩萨不但不观察菩提,而且也不分别菩提。菩萨不执著见佛出现于世,也不执著见佛入湼槃,也不执著见等觉和妙觉所住的大愿。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也不执著见证得佛的果位,也不执著平等性。总而言之,什么也不执著。N5y中华典藏网

是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著化众生事,而不捨大悲,为度一切,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N5y中华典藏网

这位菩萨,他虽然成就诸佛国土,可是知道国土没有分别。虽然成就众生界,可是知道众生没有分别。我们人类,虽然有种族不同,言语不同,文字不同,风俗不同,可是大家都是人。菩萨虽然普徧观察一切法界,可是还在本来的国土,安住在法性中,寂然不动。菩萨虽然了达三世皆是平等的,可是不违背分别三世的法。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成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可是永远断绝所依的世界。好像菩萨可以破最后的一分无明,可以成妙觉。但是菩萨不破这一分无明,还是和光混俗,在众生中教化众生,给众生作榜样。他令众生生出这种思想:「你可以开悟,我也可以开悟。你能证得五眼六通,我也能证得五眼六通」。有示范作用。N5y中华典藏网

如果所现的身不同,或皮肤颜色不同,那么,众生的心理就起隔阂作用,那就不容易教化了。所以菩萨在各种族中,现同等身来为众生说法。令各种族生出自豪的心理:「我们种族中也有修道的人,或有成道的人。」于是乎便悉发菩提心。这能令众生有希望,而不绝望。菩萨用心之良苦,想尽办法来教化众生。菩萨为恒顺众生,而做众生所欢喜的事,但绝不执著。这就是菩萨的境界。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度脱一切众生,可是知道法界是平等的。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没有种种的分别。有人说:「这种道理,我不相信。」相信不相信,都是佛教。因为你的性和佛的性,是没有分别的,是一体的。不是你相信不相信的问题。你信不信,都没有关係。我常说:你今天不信佛,我等你到明天。你明天再不信佛,我等你到后天。你后天再不信佛,我等你一年,或者一生。甚至多生,乃至一个大劫,终有一天,你会信佛的。为什么?因为佛教是尽虚空徧法界。你能跑出虚空之外,那你就不要信佛。你能跑出法界外边去,也可以不信佛。恐怕你没有这种的本领,所以你早晚会信佛的。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知道一切法,远离一切文字,无言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就是言语的道路已经断了,没有什么言语可说。法的本体,是不立言语,不立文字。法虽然不可说,可是佛菩萨又常常说法,有辩才无碍的境界,口似悬河,滔滔不绝,所讲出的道理,都是正知正见,不是强词夺理,是无人能驳倒的。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不执著教化众生的事,可是还不捨离大悲心。为度一切众生,而转大法轮。有人问:「什么是转大法轮?」你不明白,可以到金山寺来参观。金山寺天天转大法轮(讲经说法)转来转去,转出一个金轮寺(在洛杉矶)又转出一个如来寺(在万佛城)。越转越多,将来把佛法弘扬于全世界。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示现一切众生,令他们知道过去的因缘和果报。可是他也知道因缘是性空的,没有一个体,所以没有动转。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如幻忍。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四种忍的法门,名叫如幻忍。N5y中华典藏网

第五 如燄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燄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燄。譬如阳燄。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言说显示。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如燄忍?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他知道一切世间所有的法,如同阳燄一样,远望似有,近视则无,乃是虚妄不实。它没有一定的处所,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说它有吗?在近处看,则没有;说它没有吗?在远处看,好似一片水。这个阳燄,也不是断,也不是常。不能说它是断灭,因为它随时可以没有,它也不是一种色,也不是种种色,也不是没有色。但是菩萨随顺世间的众生,而用言说来显示。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这样用真实理体,真正智慧,来观察这种境界,明了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现证一切果位,不但令自己得到圆满菩提,也使得一切众生,都得到圆满菩提,这就是菩萨「自觉觉他」的精神。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燄忍。      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五种忍的法门,名叫如燄忍。       N5y中华典藏网

第六 如梦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如梦忍?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他知道一切世间,如同作梦一样,没有一个实体。N5y中华典藏网

我们在作梦的时候,不知道是在作梦。在梦中,又升官又发财。娇妻美妾,子孙满堂,过著荣华富贵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把梦中的境界当作真实的,不认为是梦。他在甜蜜的梦中,召回有人对他说:「你在作梦哪!这不是真的,都是假的。」这个人,一定不会相信。但等他梦醒时,没有人告诉他在作梦,他自己也知道在作梦了。所以说世间好像似梦,可是梦不是世间,也不是离开世间。梦也不是欲界天,也不是色界天,也不是无色界天。因为它是梦,梦不会生,也不会灭。梦的境界,不是染汚,不是清净。可是,有时候在梦中拜佛、诵经、打坐,这是清净的梦。有时候在梦中跳舞、饮酒、唱歌,这是染汚的梦。可是这种梦,皆有所示现。N5y中华典藏网

梦有五种:①因为身体不调和,若是热气多,在梦中,则梦见火,或梦见红色。②若是冷气多,在梦中,则梦见水,或梦见白色。③若是风气多,在梦中,则梦见飞,或梦见黑色。这是生理的现象。④又复所闻见事,多因为思惟忆念的缘故,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⑤或预感梦,欲令知未来事的缘故,所谓「预兆感应」。这五种梦,皆无事实,而是妄见。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于梦。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如梦执著故。如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知道一切世间,都如同于梦。所谓「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粱。梦中若不醒,枉作梦一场。」N5y中华典藏网

梦没有变异的缘故。没有自性,因为虚妄而生,虚妄而灭。若执著好的梦,执著不好的梦,便生出执著。梦是离开自性,因为梦的本性是虚妄,所以梦中所现都是不实在的。梦和梦不会互相有所分别。梦是由想分别而有的,到梦觉悟时,才知一切是无常、是虚妄。不觉悟的梦,觉得是真实的。人从生到死,一生迷迷糊糊,没有清醒,若不是在作梦,那是在作什么?N5y中华典藏网

真正明白佛法的人,得到大智慧,那时候,大梦初醒,回头一看,人在世间上有那么多的苦,苦苦恼恼,争争吵吵,一天到晚,醉生梦死,不知修行,等于行尸走肉在混光阴,多么可怜!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奉劝各位!趁著年盛力壮,应发奋修行,不可错过大好时光。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六种忍的法门,名叫如梦忍。N5y中华典藏网

第七 如响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响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法。观诸法性。修学成就。到于彼岸。知一切音声,悉同于响。无来无去,如是示现。    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如响忍?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他时时聆听诸佛演说一切诸法。用智慧来观察一切诸法的法性。依法来修学,成就所修的法门。到达于湼槃的彼岸。菩萨知道所有一切的音声,都和响音是一样的,没有来,也没有去,这都是示现而已。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声。不从内出不从外出。亦不从于内外而出。虽了此声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    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他能观察佛所发出的音声,不是从内里出来,也不是从外边出来,也不是从内外的中间出来。菩萨虽然了知这声音,不是从内从外从中间所出,可是还能示现善巧的名句,成就来演说一切诸法。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与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而得修学。如帝释夫人。阿脩罗女,名曰捨支。于一音中,出千种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巧随类之音。于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空谷传声一样,在山谷这边喊话,在山谷那边就有回音。在这边大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片刻之间,在对面便有「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声音。这就是如回应声。这种境界,是由因缘而起。可是和本来的法性,不相违背。这种音声,令一切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说,无论那一类众生?听到这种音声,都能了解明白,都能依法修行。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帝释天的夫人一样,她是阿修罗王的女儿,名为捨支。她能在一种音声中,发出千种音声。这乃自然的变化出来,不是由她心念,令出这种音声。换言之,不需要心想,而能成就这种音声。如果用心念来想,则成妄想,所谓「无心是感应,有心是妄想」。N5y中华典藏网

捨支女的种种悦耳音声,令人人欢喜欣赏,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证入无分别的境界。成就善巧随类的音声,来教化众生。换言之,菩萨到什么地方教化众生,就用什么地方的语言来说法。或教化那类众生,就用那类众生的语言来说法。例如,见马用马言来说法,见牛用牛言来说法。菩萨在无边世界中,常转妙法轮,没有休息的时候。N5y中华典藏网

此菩萨善能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徧十方土。令随所宜,闻法各异。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所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N5y中华典藏网

这位大菩萨,他善能观察一切众生的因缘,而为众生说法。(广长舌相,就是说法)他是观察根性,应说何法?便说何法。所谓「观机逗教,因人说法。」菩萨用广长舌相,而为众生演说一切妙法其音声是圆融无碍,徧满十方诸佛国土。菩萨随机而为说法,众生正在等待这种妙法来开示。所谓「菩萨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是闻法各异的道理。所悟的义理,有深有浅,有多有少。这并不是菩萨有偏心,而是众生的器量大小的关係。器量大的众生,就多得一点;器量小的众生,就少得一点。这是众生器量大小的问题,而不是菩萨有分别心。菩萨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一律平等相待,不分远近厚薄,皆是他所要度的众生。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知道音声,没有起没有灭,可是普徧在所有的世界,而现出音声,为众生说法。菩萨虽然知道诸法是无言说相,无文字相、无心缘相,连心想的念都没有了,何况能说出来?本来言语性空,说而未说。虽然知无所说,可是还要对一切众生,广说一切诸法,令众生闻法开悟。菩萨的微妙音声,演说平等的法门,众生随著自己的种类,各得其解。所有的众生,运用自己的智慧,而能了达诸法实相的道理。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如响忍。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七种忍的法门,名叫如响忍。N5y中华典藏网

第八 如影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影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在世间内,非在世间外。非行于世间,非不行世间。非同于世间,非异于世间。非往于世间,非不往世间。非住于世间,非不住世间。非是世间,非出世间。    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如影忍?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不是在世间生,不是在世间灭。也不在世间以内,也不在世间以外。这是菩萨悠游自得,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所以和凡夫不一样。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也不是修行在世间,也不是不修行在世间。不是同于世间,不是异于世间。不是往于世间,不是不往于世间。不是住于世间,不是不住于世间。也不是修入世法,也不是修出世法。就在入世出世,出世入世之间。N5y中华典藏网

非修菩萨行,非捨于大愿。非实,非不实。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修行菩萨行,但是也不执著菩萨行,也不捨弃菩萨的大愿。菩萨所修的法门,他也不执著是实,也不执著是不实,一切无所执著。菩萨虽然常常修行一切所有的佛法,可是能办理一切世间的事。也不是捨世间的俗谛,而修真谛。虽修真谛,而不离世间的俗谛。他能行所无事。世间法就是出世法,出世法就是世间法。没有一切分别和一切执著。菩萨虽然处理一切俗谛世间法,可是他还能随缘不变,没有执著。又能不变随缘,不执著于法流。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捨宅山林河泉等物。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太阳(日)和太阴(月)。又好像男人和女人。又好像捨宅和山林,又好像江河和泉溪等等之物。N5y中华典藏网

于油于水,于身于宝,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    N5y中华典藏网

在油之中,在水之中,在身之中,在宝之中,在明镜之中,凡是在清净物之中,都能现出它的影子。N5y中华典藏网

影与油等。非一非异。非离非合。于川流中,亦不漂度。于池井内,亦不沉没。虽现其中,无所染着。     N5y中华典藏网

影和油等物,不是一个,不是两个。不是离开,不是合起。影和油在川流之中,也不漂度。在池井之内,也不沉没。虽然现在其中,影和油,都无所染著。N5y中华典藏网

然诸众生,知于此处,有是影现。亦知彼处无如是影。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近远。    N5y中华典藏网

前边所说的一切众生,知道在这个地方,有这种影现出来。也知道在其他地方,没有这种影子。远的物和近的物,虽然皆能影现,可是影不随物而有远近。就是说物有远近,而影没有远近。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谓自他别。而于自国土,于他国土,各各差别,一时普现。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能知自己的心身和他人的心身。一切皆因为有智慧,才知道有这种的境界。自身和他身,不作二种解法,说自己和他人有所分别。而对于自己所住的国土,对于他人所住的国土,各各不相同。在一个时候,普徧现出种种国土的境界。N5y中华典藏网

如种子中,无有根芽茎节枝叶,而能生起如是等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无二法中,分别二相。善巧方便,通达无碍。    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种子之中,本来没有根、芽、茎、节、枝、叶等,可是能生起这样等等的事。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在没有二法之中,勉强分别有二种相。本来没有二相,但用善巧方便来说成二相,通达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种圆融无碍的道理。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如影忍。    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八种忍的法门,名叫如影忍。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虽不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令诸众生见差别身,同于世间坚实之相。然此差别,即非差别。别与不别,无所障碍。此菩萨从于如来种性而生。身语及意清净无碍。故能获得无边色相清净之身。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中的大菩萨,成就这种忍,他的色身虽然没有到十方国土去,可是能普徧现于一切佛刹。也没有离开自己所住的国土,也没有到诸佛国土去。好像影子普现有光的地方,菩萨所行这种法门,有千变万化的神通自在,因而所行没有障碍。令一切众生能看见菩萨不同的身,如同世间坚实之相是一样的。虽然这种不同,可是还是一样。同样和不同样,没有一种障碍,所谓「圆融无碍」,可以说是同,也可以说是不同。N5y中华典藏网

这位菩萨,是从佛的种性而生,身也清净,语也清净,意也清净,三业清净,没有障碍。因此之故,所以能获得无边色相清净之妙色身。  N5y中华典藏网

第九 如化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    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如化忍?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他能知道一切世间,都是如化而有,乃是不实的。N5y中华典藏网

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顚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N5y中华典藏网

所说的一切众生,意业不清净而有变化。好像我们人,今天想做这件事,明天又想做另外一件事;今天想出家修道,明天又想还俗结婚,这就是意业化。意不一定,没有定力,把持不住,乃随顺意业所起的变化。这就是诸恶所起的觉观。这个觉,不是好觉,而是愚觉。也就是想要知道怎样能愚痴?怎样能堕地狱?怎样能不守规矩?这种觉想,就是邪知邪见。有了邪知邪见,就把你支配得顚顚倒倒、糊糊涂涂。所以修道是不容易的。N5y中华典藏网

我们修道人,要认识清楚六贼(眼耳鼻舌身意),千万不可跟著它们跑,因为它们会给你造出很多麻烦,令你生烦恼,令你生出无明。所以修道人,要有正知正见,时刻要想怎样修行?怎样能成就道业?这个觉想,就是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就能想得开,就能放得下,一切无执著,所谓「心无挂碍」。如果尽想邪知邪见,就做不得主,而随著境界转。被境界一转,就顚倒了。各位!要特别注意!不要被境界转,要转境界。修道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所有一切诸行的变化,也就是所有一切众生的行为。为什么世间会有种种不同的行为?因为由众生心里有分别所生出来。世间的众生,以苦为乐,以乐为苦。乐是苦的因,苦是乐的果。所以修道人要修苦行,将来便得到真正的快乐(常乐我净湼槃四德)。不修行的人,纵得暂时的快乐,但要受长期的苦楚。为什么要堕地狱?因为贪图世间的快乐。为什么要生天?因为修行时,受苦的缘故。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尽做些顚顚倒倒的事,只贪图眼前的快乐,不求永远的快乐。愚痴的众生,不愿受暂时的苦,而愿受永远的苦,这就是顚倒化。将假认真,将真认假,认贼作子,这是由妄取所生起的缘故。N5y中华典藏网

一切世间,所有都是不实在,都是幻化的。这乃由言说所表现的缘故。凡是由言说所现,皆不究竟,所以说不是实法。世间的人,跟著烦恼的后边跑。有了烦恼,便有分别,有了分别,便有烦恼。怎样有了烦恼?就因为有了妄想,有了妄想,便有分别,所以说由想念所起的缘故。N5y中华典藏网

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N5y中华典藏网

又有一种清净调伏众生,教化众生的变化,这是由没有分别心所表现的缘故。为什么在三世之中不能转化?因为有无生平等法门的缘故。菩萨用大愿大力来教化众生。怎样得到大愿大力?因为发广大菩提心,而认真去修行的缘故。佛有大悲心,拔出众生的苦,用种种善巧方便来示现,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常转妙法轮,方便教化众生。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转法轮。还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还要有辩才无碍的境界,才能讲经说法,令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现证知。广大知。无边知。如事知。自在知。真实知。非虚妄见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失坏。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像这样了知世间和出世间的幻化之后,现证的知、广大的知、无边的知、如事的知、自在的知、真实的知。不是虚妄的见解所能倾动,也就是不能摇动。菩萨虽然随顺世间的俗谛来处理一切事,可是还不坏真谛。虽顺于事,而不碍于理;虽顺于理,而不碍于事。事理圆融,真假不二,所以才说亦不失坏。这个不坏,可以说不坏俗谛,所谓「真不离俗」,又可以说不坏真谛,所谓「俗不离真」。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化。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不从业起。不受果报。非世间生。非世间灭。不可随逐。不可揽触。非久住。非须臾住。非行世间。非离世间。不专繫一方。不普属诸方。非有量。非无量。不厌。不息。非不厌息。非凡。非圣。非染。非净。非生。非死。非智。非愚。非见。非不见。非依世间。非入法界。非黠慧。非迟钝。非取。非不取。非生死。非涅槃。非有。非无有。     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变化。变化是自无变有,自有化无,变化无穷。虽然是心令它变化,可是这个化,并不是心,所以说化不从心起。也不是从心法起。也不是从业起。也不受什么果报。不是从世间所生,也不是从世间所灭。这个变化,本来是没有的,不可随逐,不可揽触。这个变化,不是久住,不是暂住。不是行于世间,不是离于世间。这个变化,不是专繫于一方,也不是普属于多方。不是有量,不是无量。也不厌倦,也不休息。不是不厌倦,不是不休息。这个变化,也不属于凡夫,也不属于圣人。也不属于染法,也不属于净法。这个变化,也没有一个生,也没有一个死。也不是智慧,也不是愚痴。不是见,也不是不见。这个变化,也不是依世间而生。也不是入法界。不是属于聪明,不是属于愚痴。也没有所取,也没有不所取。这个变化,也不属于生死,也不属于湼槃。也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没有。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行于世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不著世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分别。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以本愿故。不弃捨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无。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就像这样变化一样,用种种善巧方便的法门,修行于世间,而行菩萨道。了知一切世间法,能分身化往十方诸佛国土。在十方世界,不著住于世间,也不执取自己的身体。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所以对于世间法,对于自己的身相,没有一切分别。也不住于世间,也不离于世间。也不住于法相,也不离于法相。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以自己在往昔所发本愿力的缘故,所以不弃捨一个众生界,不调伏少个众生界。不分别于法,也不是不分别法。知道一切法性,没有一个体性,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然法性是无所有,可是还用善巧方便来演说诸佛所说的妙法,令一切众生都满足佛法。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如幻如化,非有非无的道理。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像这样安住在如化忍的时候,他能满足所有一切诸佛所修的菩提觉道,能利益一切众生。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    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九种忍的法门,名叫如化忍。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于化。譬如化士。于一切佛刹,无所依住。于一切世间,无所取著。于一切佛法,不生分别。而趣佛菩提,无有懈倦。修菩萨行,离诸顚倒。虽无有身,而现一切身。虽无所住,而住众国土。虽无有色,而普现众色。虽不著实际,而明照法性平等圆满。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中的大菩萨,成就这种忍时,无论所行所作,皆作同幻化的想,所以不执著,不被境界所转。譬如化土,对于一切诸佛的刹土,无所依住。为什么?因为它是变化的。变化的国土,不可依靠,不可安住。对于一切世间,无所取著。为什么?因为它是变化的。变化的世间,不可取、不可著,而是独立的。对于一切佛法,不生分别。可是趣向佛菩萨,没有懈怠的时候,不像我们凡夫,修行了两天半,觉得没有成就,就放弃修行,或者懈怠了。大家要知道不修不得的道理。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也就是谁肯真心修行,谁就得到彼岸的乐境。修行菩萨行,才能远离一切顚倒梦想。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本来是人空法空,不执著于我,不执著于法。既然不执著我,那就没有身。虽然没有身,可是还示现一切身。虽然无所住,可是还住在十方诸佛国土。虽然没有色的执著,可是还要普现于众色中。虽然不著住于实际理体,(菩萨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是智慧的光明,普照法性,又平等、又圆满。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依止。名解脱者。一切过失,悉皆捨离。名调伏者。不动不转,普入一切如来众会。名神通者。于无生法,已得善巧。名无退者。具一切力,须弥铁围不能为障。名无碍者。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对于一切法,无所依止。因为没有法执,所以法也不依赖。有人说:「我要学菩萨,不依止于法。我不需要学佛法,因为我对一切法,无所依止。」你的见解很高明,可是你的智慧还不够,仍然是愚痴。为什么?因为菩萨已经明白一切法,故能取之于法,用之于法。法与法是圆融无碍,所以他不依止于法。要知道菩萨用法,如同用水一样的方便,掘凿西方,则在西流。什么时用,什么时有,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菩萨有辩才无碍的境界,问什么知什么,有问必答,你所不懂的道理,他能懂。你能到这种程度,才可以不依止于法。现在你一法不通:何谓真如?何谓实相?还弄不清楚。既然不明白、不知道,就得依法修行。若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时,才可以不依止于法。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对于一切法,无所依止,这就是解脱的菩萨。因为我法二空,所以对于一切过失,(举心动念,无非是过,无非是业)统统捨离,这就是调伏的菩萨。调伏什么?调伏身,调伏心,调伏一切过失。菩萨能不动不转(不离本座),便能普徧周游十方诸佛道场去随喜,听经闻法,这就是神通的菩萨。菩萨对于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已经得到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这就是无退的菩萨。不退什么?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菩萨具足一切的力量,就是须弥(妙高)山和铁围山,也不能挡住。所谓「坚无不摧,孔无不入。」这种力量,能破坏坚固的东西,能深入金刚的物质。换言之,任何东西也障碍不了它,这就是无碍的菩萨。N5y中华典藏网

第十 如空忍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空忍。    N5y中华典藏网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么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应修的如空忍。怎能把一切的一切看成虚空?虚空是没有形质,没有障碍的。虚空是空无所有,亦是无所不有。乍看什么也没有,分析后什么都有,这就是真空妙有的道理。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界犹如虚空,以无相故。一切世界犹如虚空,以无起故。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二故。一切众生行犹如虚空,无所行故。一切佛犹如虚空,无分别故。一切佛力犹如虚空,无差别故。一切禅定犹如虚空,三际平等故。所说一切法犹如虚空,不可言说故。一切佛身犹如虚空,无著无碍故。菩萨如是以如虚空方便,了一切法皆无所有。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大菩萨,他修如空忍的法门,便明了下边九个境界。
①了知一切法界,犹如虚空一样,因为法界没有形相的缘故。
②了知一切世界,犹如虚空一样,因为没有生起的缘故。
③了知一切佛法,犹如虚空一样,因为法没有一个,也没有两个的缘故。
④了知一切众生的行为,犹如虚空一样,因为行无所行的缘故。
⑤了知一切诸佛,犹如虚空一样。因为没有佛、众生、法分别的缘故。
⑥了知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一样,因为没有什么不同的缘故。
⑦了知一切禅定,犹如虚空一样,因为三际(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平等的缘故。
⑧了知诸佛所说一切法,犹如虚空一样,因为法的本体没有可说的缘故。
⑨了知一切诸佛的身,犹如虚空一样,因为没有执著和没有障碍的缘故。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要晓得「犹如虚空」的意义。本来不是虚空,假想它是虚空,就好像虚空那样。因为它不是虚空,你想它是虚空,所以要忍。你要认识这个境界,认识了,这就是忍。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了知一切都是虚空,以如虚空方便法门,而能明白一切法,本来都是无所有;无所有就是空。既然是空,就不应该有法执和我执。我执和法执都没有了,那不是虚空?那是什么?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虚空忍智,了一切法时。得如虚空身,身业。得如虚空语,语业。得如虚空意,意业。     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如虚空忍的智慧,了达一切法的时候。得到犹如虚空的身,无论在静中或在动中,都没有身相可得,因为没有身相可得,所以身也没有业。得到犹如虚空的语,因为无所言说,所以语也没业。得到犹如虚空的意,因为无所执著,所以意也没有业。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一切法依,不生不没。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没。譬如虚空,不可破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智慧诸力不可破坏。譬如虚空,一切世间之所依止而无所依。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之所依止而无所依。譬如虚空,无生无灭,能持一切世间生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向无得,能示向得,普使世间修行清净。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为一切法所依,可是不生不没。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一切的法身,也是不生不没。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不可能破坏。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菩萨的智慧和十力,无能可以破坏的。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为一切世间之所依止,可是虚空无所依止,无所执著。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虽然为一切法之所依止,可是没有所依,没有执著。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不生也不灭,可是能持一切世间的生灭。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虽然没有所向,没有所得,可是能示现所向所得。普令一切世间所有的众生,修行清净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无方无隅,而能显现无边方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业无报,而能显示种种业报。譬如虚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现种种威仪。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别一切诸行。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世间色非出世间色,而能示现一切诸色。譬如虚空。非久非近,而能久住,现一切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久非近,而能久住,显示菩萨所行诸行。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没有方,也没有隅,可是能显现无边的主和隅。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虽然本身没有业,也没有报,可是能显现种种的业和报。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没有行,也没有住,可是能示现种种的威仪。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虽然不需要行到什么地方去,也不需要住在什么地方,可是能分别一切所行的行门。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不是色,也不是没有色,可是能示现种种一切诸色。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虽然不是世间的颜色,也不是出世间的颜色,可是还能示现一切诸色法。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说它远吗?在我们身边应有虚空。说它近吗?伸手拿不到虚空。所以说虚空不是久(远),也不是近。可是虚空能永住,没有破坏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它是虚空嘛!什么也没有,怎能破坏呢?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们有无明、有烦恼?因为我们没有像虚空那样,所谓「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虚空不但能久住,而且又能现出一切物。小如微尘,飘盪在虚空中;大如山河大地,房廊屋捨,都在虚空中包括著,无法能把虚空破坏。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也不是远,也不是近,而能常住于世,显示菩萨所修行的一切行门。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非净非秽,不离净秽。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障非无障,不离障无障。譬如虚空。一切世间皆现其前。非现一切世间之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诸法皆现其前。非现一切诸法之前。譬如虚空。普入一切,而无边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普入诸法,而菩萨心无有边际。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它是清净吗?也不是。它是汚秽吗?又不是。可是虚空不离清净和汚秽。现在空气虽然被染汚,可是虚空仍然是清净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不能说没有障碍,又不能说不是没有障碍。为什么?因为没有离开障碍,所以没有障碍。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一切世间,皆现在虚空的前边,可是虚空不是现在一切世间的前边。为什么?因为虚空什么也没有,怎可以现呢!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虽然一切诸法,皆能现在菩萨的前边,可是菩萨不能现在一切诸法的前边。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虚空,虽然能普入一切,可是没有边际。菩萨中的大菩萨,也是这样的情形。能普入一切诸法实相,可是菩萨心愿,没有边际,没有界限。N5y中华典藏网

何以故。菩萨所作如虚空故。谓所有修习。所有严净。所有成就。皆悉平等。一体一味一种分量。如虚空清净徧一切处。如是证知一切诸法。于一切法无有分别。严净一切诸佛国土。圆满一切无所依身。了一切方,无有迷惑。具一切力,不可摧坏。满足一切无边功德。已到一切甚深法处。通达一切波罗蜜道。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法轮。未曾失时。N5y中华典藏网

这些情形,是为什么缘故?因为菩萨所作,都和虚空一样的缘故。所说所有的修习,所有的严净,所有的成就,皆和虚空一样,皆是平等。一体(真如实相的体性)一味(解脱之味)一种分量(无论大小,恰到好处),好像虚空那样清净,徧满一切处,这样证知一切诸法,都能明白,对于一切法,没有分别。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能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能圆满一切无所依身。明了一切的方向,没有迷惑的时候。具足一切的力量,不能被摧坏。满足一切无边的功德,已经到了甚深微妙法之处。通达一切波罗蜜到彼岸的道路,普徧坐在一切金刚的宝座,普发一切随类各得解的音声,普为一切世间的众生,转大法轮,不曾失去应转法轮的时候。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如空忍。    N5y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十种忍的法门,名叫如空忍。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无生身,以无灭故。得无动身,以无坏故。得不实身,离虚妄故。得一相身,以无相故。得无量身,佛力无量故。得平等身,同如相故。得无差别身,等观三世故。得至一切处身,净眼等照无障碍故。得离欲际身,知一切法无合散故。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中的大菩萨,成就这十种忍之后,又得到二十种身,甚至得到无量无边的色身。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没有这样多的色身?因为我们不能忍。为什么不能忍?因为我们把世间的一切,皆认为是真实的,所以不能忍。假如被人骂一句,就受不了;假如被人说一句,就忍不住。N5y中华典藏网

如有人说:「某某人是狗!这个人,一定不高兴,你怎骂人呢!假设最初人的名字,就是叫狗,狗的名字,就是叫人。现在假如有人说你是人,你也会不高兴,而生出烦恼来,为什么骂我是人!所以说名词是假名。因为假名,便看不破、放不下。就说骂我啦!骂你啦!骂他啦!有这样多的麻烦。但如果没有我的执著,就没有身的执著,也没有心的执著,没有一切的执著。这时候,有人骂我,我当作唱歌来欣赏。如是的想,则无烦恼。N5y中华典藏网

我们学佛法,就是学这个忍字。我常说:「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事事都能好。」这个忍,令人要忍人所不能忍,受人所不能受,吃人所不能吃,穿人所不能穿,这种法门,要实实在在去做,不是说说就算了。所谓「菩萨不怕因不怕果,凡夫怕果不怕因。」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所行所作,非常谨慎,深恐错因果。当他受果报时,便很欢喜来接受,而无怨言。凡夫在种因的时候,什么也不怕,随便可以杀人放火。对人说些刻薄的话,任性骂人,或恶意批评人。等到受果报时,才觉得很怕。有人说:「我为什么要这样的苦呢?」就因为你在以前所种这个因,所以要受这个果。N5y中华典藏网

现在的世界,为什么处处发生灾难?因为众生起惑、造业、受果报。不明白因果的人,无论什么事,和人斗,和人争,越斗怨仇越深,越争是非越多。我们学佛法的人,切记!切记!不可和人斗,更不可和人争。所谓「争之不足,让之有馀。」吃亏就是佔便宜,这是经验之谈。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成就这种忍。①得到无所从来之身,因为无所去的缘故,也就是无来无去。
②得到无生身,因为没有灭的缘故。有生必有灭,若没有生,也就没有灭。
③得到不动身,因为没有坏的缘故。既然不坏,怎会有动?
④得到不实身,因为离开虚妄的缘故。菩萨觉得自己的身体不是实在的,所以就离开虚妄。
⑤得到一相身,因为无相的缘故。菩萨无我相,甚至一相也没有。⑥得到无量身,因为佛力是无量的缘故。
⑦得到平等身,因为同如相的缘故,所以没有不平等。
⑧得到无差别身,因为等观三世无分别的缘故。在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没有不同的身。
⑨得到至一切处身,因为净眼等照无障碍的缘故。菩萨因为修行菩萨道,所以得到千变万化的色身,到任何地方,也无所限制。N5y中华典藏网

凡是和菩萨有缘的地方,菩萨皆示现这种身去度众生,大而佛刹,小而微尘。为什么?因为菩萨得到清净的天眼、肉眼、法眼、慧眼。用这四种清净眼来普照,而无一切的障碍。清净就是心中没有染汚的思想,也就是没有贪念,没有欲念,没有婬念,这样就能得到法眼净(清净法眼)。这种清净法眼,能观察尽虚空徧法界,所有一切处。有应度的众生,菩萨即时示现其身前去度之。N5y中华典藏网

一般人没有得到法眼净的时候,念经时,需要照经本来念。得法眼净的人,开净法眼,观察尽虚空,徧法界都是道场,都是众会。十方诸佛,正在那里说经说法,十方菩萨,正在那里讲经说法。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法眼净的人,想念经诵经,可以一目照了一切诸法实相,不需要对著经本来读诵。N5y中华典藏网

谁想开清净法眼?那就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没有一切的障碍。得到法眼的人,看什么都能看透看穿,好像隔著牆壁,便能看见牆外的事物。隔著大山,便能看见山那边的事物。总而言之,无论什么物,也挡不住视线。N5y中华典藏网

得到法眼净的人,观察人的心里在打什么妄想?皆能清清楚楚的晓得。可是不要对他说:「呃!我现在知道你正在打某种的妄想?」那么,人人就不敢接近你。为什么?怕你揭穿他的秘密。所以要和光混俗,就像和他是一样。好像有了宝珠,要藏在袋中,不可拿出来给人看。如果亮相:「我的宝珠,价值连城。」那么,被土匪知道了,一定会来抢走宝珠。所谓「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和平相处。N5y中华典藏网

有了法眼净,虽然不会被人偷去抢去,但是有人会生出妒嫉心:「我怎没有呢?我出家多年,用功修道,严持戒律,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坐著睡觉(夜不倒单)。为什么没有这种的境界?他为什么能有呢?」于是心里很不舒服,坐立不安,不是滋味,是妒嫉或是障碍?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为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要和其光,同其尘,在外表上多少要和他一样。N5y中华典藏网

挫其锐就是把智慧收起来,不要露出来,这样子就没有纷争。他和你一样,他就不生妒嫉、不生障碍。你们不信?为什么有人妒嫉我、障碍我?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觉得我是奇怪的人,一天只吃一餐,坐著睡觉,天天搭衣,于是大惊小怪的说:「这个人,太愚痴啦!一天一餐,太胡闹了!怎可以坐著睡觉?那能受得了?天天搭衣,多么累赘!」或者说:「那里太苦啦!人是受不了,不知是真是假?」或者说:「大概不是那回事吧!」总而言之,我所行所作,都是不对的,吃一餐也不对,坐著睡也不对,搭衣更不对,这种批评,令人啼笑皆非,只好随它去!N5y中华典藏网

不但我个人是这样的苦修,我所教化的美国弟子,也是这样的苦修。他们又批评的说:「真是害死人啦!」有一次,某法师来参观佛教讲堂(金山寺前身),发现在楼上放著二三十个木盒子,不知是做什么用?晚上看见这些美国青年,做完晚课之后,好像鸟归笼一样,每个人把身体放在木盒里,坐著睡觉。这时,他才知木盒的用处。便对我说:「嗳呀!你真害死人啦!怎能这样的虐待他们,你太不对啦!」我说:「我没有教他(她)们这样子,而是他(她)们自己愿意这样子。所谓「道不同,不相谋。」我无法向他解释。N5y中华典藏网

出家人,应时时搭衣,才现比丘相。现在出家人,自己不搭衣,还说搭衣是不对。你们看看!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要说自性的本来面目不认识,就是皮毛上的本来面目也不认识了。在外边能见到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了,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黑为白,以白为黑;这样怎能教化人呢?不但是在家人这样的批评,就是出家人,也公开的说:「搭衣是不对的」,有这种的思想,实在令人痛心。没有法子和他讲真理,越讲真理,他越不相信,会反过来说:「你那个才是假的。」佛教是不是值得痛心!众生相就是这样子。所以说:「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N5y中华典藏网

⑩得到离欲际身,要离开婬欲的行为,因为婬欲是生死的根本。我们为什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因为有这个婬欲。有婬欲的念头,就有生死。离婬欲的念头,生死就了了。有人说:「我已经断了婬欲的念头。」你说已断了婬欲之念头,它是在里边藏著,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在八识田中的婬欲念头,不知已有多少?恐怕比泰山还要高,因为泰山是由一粒一粒微尘积集堆累而成的,所谓「自小累成高大」。在你心里的婬欲,比泰山的微尘还要多,不过自己没有发现吧了。你要是真的没有婬欲的念头,那么,你走路时,鞋不沾地,而无声音。有这种境界,才能证明你离开婬欲。N5y中华典藏网

什么是离欲际身?就是知道一切法,没有一个合,也没有一个散。很自然的,不是造作,不是勉强。有人问:「什么是合?什么是散?」简而言之,结婚就是合,离婚就是散。就是这个。佛法就在你的身边,并没有离开你十万八千里。把佛法讲到外边去,讲来讲去,有什么用?对你们听经的人,没有实际的用处。所以我讲经,只讲吃饭、穿衣、睡觉,就是这个道理。你们能弄清楚,就证圣人果。弄不清楚,糊涂来,糊涂去,临死又盖糊涂被。一生都糊涂,听经也听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我讲的糊涂,所以你们听不明白。现在我老老实实告诉你们,就是这个嘛!N5y中华典藏网

得虚空无边际身,福德藏无尽如虚空故。得无断无尽法性平等辩才身,知一切法相唯是一相,无性为性,如虚空故。得无量无碍音声身,无所障碍如虚空故。得具足一切善巧清净菩萨行身,于一切处皆无障碍如虚空故。得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续身,不可断绝如虚空故。得一切佛刹中现无量佛刹身,离诸贪著如虚空无边故。得示现一切自在法无休息身,如虚空大海无边际故。得一切不可坏坚固势力身,如虚空任持一切世间故。得诸根明利如金刚坚固不可坏身,如虚空一切劫火不能烧故。得持一切世间力身,智慧力如虚空故。N5y中华典藏网

⑪菩萨又得到虚空无边际身,因为福德藏是没有穷尽那样多,好像虚空一样的缘故。
⑫菩萨又得到无断无尽法性平等辩才身,因为知道一切法相,都是一相。一相就是无相。是没有相的,是寂静的,是寂灭的。法是无性为性,根本就无法可说,好像虚空一样的缘故。
⑬菩萨又得到无量无碍音声身,也可以说他的身,没有数量,没有障碍,又可以说他的音声,没有数量,没有障碍,为什么?因为没有方法可以障碍住他的音声和他的身体,所以说好像虚空一样的缘故。
⑭菩萨又得到具足一切善巧清净菩萨行身,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皆无障碍,好像虚空一样的缘故。
⑮菩萨又得到一切佛法海次第相续身,因为不可断绝,好像虚空一样的缘故。
⑯菩萨又得到一切佛刹中示现无量佛刹身,因为能离开一切贪念,和一切执著,好像虚空一样的缘故。
⑰菩萨又得到示现一切自在法无休息身,为什么?因为犹如虚空,犹如大海,而没有边际的缘故。
⑱菩萨又得到一切不可坏坚固势力身,为什么?因为犹如虚空,它能任运支持一切世间的缘故。
⑲菩萨又得到诸根明利如金刚坚固不可坏身,为什么?因为犹如虚空。无论遇著什么大劫的火,都不能被烧的缘故。
⑳菩萨又得到持一切世间力身,为什么?因为智慧力,犹如虚空一样的缘故。N5y中华典藏网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忍。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第十种忍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在中国是以农立国,老百姓皆知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道理。人人在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割,冬天存藏。一年四季,全家得到暖饱,不受饥寒之苦。假设有人,春不种,夏不耘,等到秋天,坐在家里,想收穫五穀,得到粮食,好过冬天,这是无有是处。我们修行,和种田一样,先在福田中种善事。善事做到圆满时,一切的问题,自然会解决。N5y中华典藏网

我来美国弘扬佛法,为救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天天讲经说法,令你们开智慧,晓得因果报应,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故切记不可错因果,否则堕地狱,永复不得人身。可是我没有对你们讲,听经有什么好处。听经是为明白真理,是为明白不懂的道理。明了之后,才能依法修行,得到真正的快乐。所谓「信解行证」,按照这四步骤向前迈进,便能到究竟之处。N5y中华典藏网

我们明白这个问题,必须重视佛教,必须拥护佛教,令佛教一天比一天发扬光大,续佛慧命,是佛教徒的天职。N5y中华典藏网

无论什么宗教?都是为众生造幸福,不是给众生惹麻烦。我们对于任何宗教,不可存成见,批评其他宗教不如佛教高明。我们要本著「道并行,不相悖」为原则。应该把所有的宗教义理,积集在一起,彻底研究一番,取其长,补其短,发扬光大,向前推行,否则,会被时代淘汰了。N5y中华典藏网

有人问我:「你是什么教?」我是真理教,我是人教,我是众生教,我是大众教。因为众生是人成的,人可以成佛,所以佛教可以叫人教,也可以叫众生教。N5y中华典藏网

佛教是尽虚空,徧法界。我们要把心量放大,包罗万有。尽虚空,徧法界,都是真理的表现。各位注意!今后不要和任何宗教分彼分此。他们和我们分彼此,我们不和他们分彼此,要这样造作,才能息事宁人,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争论,毫无意思。真理不怕考验。科学越进步,证明佛教的真理更是正确。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越炼越是光亮,灿烂夺目。N5y中华典藏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N5y中华典藏网

在这个时候,普贤菩萨,想要重新宣说十忍的义理,乃用一百零七首偈颂,来表达其意。前百首偈颂,分为十段,每段有十颂,颂十种忍。后七首偈颂,是结叹。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世有人 闻有宝藏处
以其可得故 心生大欢喜    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世间上,有这样一种人,听到人家说,在某处地下有宝藏,如果得到此宝,可以富甲天下。这人认为有机会,可以得到宝藏的缘故,于是心中生出大欢喜,因为宝藏能满足他所求的希望。N5y中华典藏网

如是大智慧 菩萨真佛子
听闻诸佛法 甚深寂灭相    N5y中华典藏网

有这样大智大慧,才是真正佛的弟子。他能闻到诸佛所说一切的法,这种法都是无上甚深的寂灭相,所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N5y中华典藏网

闻此深法时 其心得安隐
不惊亦不怖 亦不生恐畏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闻到般若深法的时候,他的心得到大安隐,也不惊慌,也不恐怖,也不畏怕,没有一切的恐惧。能有这样的安隐,那么,才能深入经藏,得到如同大海一般博广的智慧。N5y中华典藏网

大士求菩提 闻斯广大音
心净能堪忍 于此无疑惑N5y中华典藏网

大士就是大菩萨。大士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求菩提道(觉悟之道)。闻到这种甚深广大的法音,心中非常清净,能堪忍这种法门,而对这种法门没有疑惑。N5y中华典藏网

自念以闻此 甚深微妙法
当成一切智 人天大导师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自忆念研究,自己所听到这种甚深微妙法。将来应当成就一切智慧,而做人间和天上的大导师,也就是佛,佛就是人天的师表。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闻此音 其心大欢喜
发生坚固意 愿求诸佛法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听到这种无上甚深微妙的法音,心中生出大欢喜,发生坚固的意志,愿求诸佛所说的微妙法。N5y中华典藏网

以乐菩提故 其心渐调伏
令信益增长 于法无违谤N5y中华典藏网

因为菩萨欢喜菩提觉道的缘故,所以将其心渐渐调伏了。使令信心,渐渐增长。对于佛法,既不违背,又不诽谤,拥护佛法,宣扬佛法。N5y中华典藏网

是故闻此音 其心得堪忍
安住而不动 修行菩萨行     N5y中华典藏网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听到这种法音,其心便得到堪忍的思想,安住在堪忍的境界,而心不动摇,来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N5y中华典藏网

为求菩提故 专行向彼道
精进无退转 不捨众善轭    N5y中华典藏网

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为求无上菩提觉道的缘故,专一其心来修行,趣向菩提道,时时精进,刻刻精进,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捨一切的善轭。N5y中华典藏网

以求菩提故 其心无恐畏
闻法增勇猛 供佛令欢喜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以求菩提的缘故,所以昼夜精进,而不懈怠。菩萨的心中不生恐怖和畏惧,也不怕佛道遥远,只是一心向前精进。听到诸佛所说的法,更增加勇猛精进的心。菩萨时常到十方诸佛国土去,供养诸佛,承事诸佛,令诸佛生大欢喜。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一种音声忍。N5y中华典藏网

如有大福人 获得真金藏
随身所应服 造作庄严具    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有个大福报的人,获得一个真金的宝矿,把所得的真金带在身边,用它製造种种的庄严具(一切器皿),以供养三宝。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亦如是 闻此甚深义
思惟增智海 以修随顺法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也像这样子,听到这种甚深法的义理,他就思惟修行,来增加智慧,犹如大海,且修行随顺众生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法有亦顺知 法无亦顺知
随彼法如是 如是知诸法     N5y中华典藏网

法有相菩萨也知道,法无相菩萨也知道。随顺一切法来修行,有这种的无生法忍,随顺诸法,了知一切诸法实相。N5y中华典藏网

成就清净心 明彻大欢喜
知法从缘起 勇猛勤修习    N5y中华典藏网

怎样才能成就清净心?就是勤修六度万行,实行菩萨所行之道。这样才能圆满功德,成就清净心。成就之后,才能明彻(明白彻悟),然后就生大欢喜心。知道一切法,是从缘所生起。虽然明了是空,但不执著于空,而勇猛精进,勤加修习。N5y中华典藏网

平等观诸法 了知其自性
不违佛法藏 普觉一切法     N5y中华典藏网

以平等心来观察一切诸法,明了知道诸法的自性,不违背诸佛的法藏,普徧觉悟一切诸法的道理。N5y中华典藏网

志乐常坚固 严净佛菩提
不动如须弥 一心求正觉N5y中华典藏网

志愿的欢喜心,要常坚固,犹如金刚,不可破坏。庄严清净佛的觉道,不动不摇,好像须弥山那样的稳定,一心一意以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以发精进意 复修三昧道
无量劫勤行 未曾有退失N5y中华典藏网

因为发勇猛精进的意志之愿,所以又勤修三昧(正定正受)的道。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到现在,勤加修行,未曾有退转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所入法 是佛所行处
于此能了知 其心无厌怠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所证入的法门,就是佛所行之处。对于这种法门,能明了知道之后,则心不会生厌倦,也不会生懈怠,也不会在听经的时候,坐在那里睡觉。为什么要睡觉?因为求法心不认真,不明白求法的重要性,所以被昏沉境界所转,而生厌怠心。如果求法是诚恳,绝对不会睡觉的,一定聚精会神在听经,心中也没有一切妄想。N5y中华典藏网

如无等所说 平等观诸法
非不平等忍 能成平等智    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无等(佛)所说的法,教众生用平等心来观察一切诸法,又教众生平等忍受一切所不能忍的,不能忍要能忍,就能成就平等的智慧。N5y中华典藏网

随顺佛所说 成就此忍门
如法而了知 亦不分别法    N5y中华典藏网

随顺佛所说的道理,成就这种忍的法门。「如」字的意思,是一如无二如。一如一切如,一切如就是无所不如。如者,就是一切都自在,一切恰到好处。了知这个如法,无所造作,没有勉强的行为。在如法上,本来没有可分别的法。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二种顺忍。N5y中华典藏网

三十三天中 所有诸天子
共同一器食 所食各不同     N5y中华典藏网

在三十三天(忉利天)中,所有一切诸天子,虽然大家共同在一个器皿中吃饭,可是所食之味,各不相同,苦辣酸甜咸五味,随著各人喜爱而有。这种味道是自然的,并非是调味而有的。N5y中华典藏网

所食种种食 不从十方来
如其所修业 自然咸在器N5y中华典藏网

诸天子所用种种的饮食,不是从十方来的,那是依照自己所修的善业,而得到这种美食的果报,自然而然都放在器皿中。天人是思衣衣至,思食食至,思什么来什么。这是天人的福报。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亦如是 观察一切法
悉从因缘起 无生故无灭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也是这样子,观察一切诸法,皆是从因缘所生起。因为无生的缘故,所以也没有灭。法是自然而生,自然而灭,而不是勉强的。N5y中华典藏网

无灭故无尽 无尽故无染
于世变异法 了知无变异    N5y中华典藏网

因为无生,所以无灭。因为无灭的缘故,所以没有穷尽。因为无尽的缘故,所以没有染汚。对于世间成住坏空这种变异之法,菩萨了知是虚妄,不是实在的。既然是不实在,还有什么可变异?N5y中华典藏网

无异则无处 无处则寂灭
其心无染著 愿度诸群生    N5y中华典藏网

既然没有变异,那就没有处所,因为没有处所,所以只有寂灭相。在菩萨的心中,没有一切的染汚法,也没有一切的执著法。菩萨的愿力,是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N5y中华典藏网

专念于佛法 未尝有散动
而以悲愿心 方便行于世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所注重的,就是佛法。佛法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没有散动。菩萨用大悲愿的心,来度脱世间一切众生,令他们离开苦海。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世间一切众生,令他们发菩提心,求无上道,直达彼岸。N5y中华典藏网

勤求于十力 处世而不住
无去亦无来 方便善说法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行菩萨道,为勤求佛的十种力量,虽然居住在世间,可是又不住在世间。为什么?因为菩萨所证得的境界,已到无去亦无来的程度,菩萨用善巧方便的法门,而为众生说法。N5y中华典藏网

此忍最为上 了法无有尽
入于真法界 实亦无所入     N5y中华典藏网

这种忍波罗蜜的法门,最为上等之法。菩萨明了一切诸法,都是没有穷尽。证得真法界的理体,实实在在无所证,也无所入。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住此忍 普见诸如来
同时与授记 斯名受佛职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住在无生法忍这种境界,普见十方诸佛,在同一时间,为菩萨授记。这名是受佛职,也就是给佛做事的职位。N5y中华典藏网

了达三世法 寂灭清净相
而能化众生 置于善道中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明了通达三世一切诸法,都是寂灭清净的相。菩萨能随时随地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皆住于善道之中。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三种无生忍。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种种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无所动    N5y中华典藏网

所有世间的种种法,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现象。若能这样明了知道一切法,其心则不会有所动摇。N5y中华典藏网

诸业从心生 故说心如幻
若离此分别 普灭诸有趣     N5y中华典藏网

一切的业,都是从心生出来,所谓「一切唯心造」。所以才说心就像虚幻一样。若能离开虚幻的分别,那就能普将三界二十五有中的诸趣(六道)统统灭尽,消除无馀。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工幻师 普现诸色像
徒令众贪乐 毕竟无所得     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有个幻术师,他能普徧现出种种的色像,可是都是假形假相,不过令观众贪著色相,欢喜色相。毕竟的色相,都是虚幻的,无所可得。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无性亦无生 示现有种种    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和这种情形是一样,也就是和幻术师所变化一样,所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因为没有一个体性,所以没有生灭,可是还示现有种种的虚幻相。N5y中华典藏网

度脱诸众生 令知法如幻
众生不异幻 了幻无众生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用种种方便法门,来度脱一切众生,令他们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众生也是由虚幻所化。如果明了虚幻之相是不实在,那还有众生相呢?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及国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无馀 一切皆如幻     N5y中华典藏网

所有的众生和所有的国土,三世所有一切法,都是虚幻,没有体性。一切的一切,皆如幻如化。如是观想,即无执著,也无烦恼。N5y中华典藏网

幻作男女形 及象马牛羊
屋宅池泉类 园林华果等N5y中华典藏网

幻术师变化的男形相、女形相、象形相、马形相、牛形相、羊形相,或者变化的屋宅形相、池泉形相、园林形相、华果形相等等。N5y中华典藏网

幻物无知觉 亦无有住处
毕竟寂灭相 但随分别现    N5y中华典藏网

所变化的幻物,它的本身没有知觉,也没有所住之处。变化的东西,毕竟是寂灭相,没有实体,但是能随时随地而分别现出种种的虚幻相。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能如是 普见诸世间
有无一切法 了达悉如幻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也能这样,随时随地能示现出一切境界,能千变万化他的色身。能普见一切世间,无论是有为法或是无为法,都能了达悉知如幻化,而没有实体。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及国土 种种业所造
入于如幻际 于彼无依著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和国土,都是由业感所造。那个众生善良,那个众生不善良,这是业力所造成的。那个国土兴起来,那个国土破坏了,这也是众生的业力所感。一切都入于如幻际。既然是如幻,那就无所依著。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四种如幻忍。N5y中华典藏网

如是得善巧 寂灭无戏论
住于无碍地 普现大威力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像这样无所著,因而得到善巧方便的法门。本来是寂灭的,没有一切戏论。菩萨住在圆融无碍之地位,普徧示现大威德之神力。N5y中华典藏网

勇猛诸佛子 随顺入妙法
善观一切想 纒网于世间     N5y中华典藏网

勇猛精进的诸佛弟子!随顺如幻三昧,证得一切妙法。能普徧观察一切妄想,好像纒网在世间,互相萦绕著,而逃脱不出这个网。N5y中华典藏网

众想如阳燄 令众生倒解
菩萨善知想 捨离一切倒     N5y中华典藏网

所有的妄想,好像是阳燄一样,虚妄不实。什么是阳燄?在春天的时候,远望大地,有茫茫似一片水的形状。走近而视,则无形无相,什么也没有了。这种妄想,能令众生生顚倒的解。菩萨善于知道一切妄想,所以捨弃离开一切顚倒梦想,不生一切的执著。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各别异 形类非一种
了达皆是想 一切无真实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有胎卵湿化四生的不同。就是同类的众生,也各有不相同;何况异类的众生,更不相同了,所以说形类非一种。例如以人类来说,就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以动物来说,走兽有走兽的种类,飞禽有飞禽的种类,昆虫有昆虫的种类,各不相同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众生的妄想不同,如同虚空中的微尘一样。在有阳光的地方,能看见微尘在空中飘盪。一粒一粒的微尘,有的向上飞,有的向下降,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各有所往。我们的妄想,也是这样的情形。有的人想上升,有的人想下降,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或者想东,或者想西,飘盪不定,犹如微尘。N5y中华典藏网

有人想发财,则迷在财上。有人想做官,则迷在官上。有人想读书,则迷在书上。有人想种田,则迷在田上。众生各有所迷。总而言之,想做什么?就迷在什么上。这就是迷和想所生的执著。这种执著,若是不打破的话,由生至死,糊涂一辈子,也不会明白。N5y中华典藏网

为什么形类不一样呢?因为在往昔的时候,所想的不同。往昔想什么?在今生就有什么样的面目。这种顚倒想,久而久之,则会堕落所想的种类中。换言之,在往昔所造什么业因?今生就生什么的果报身,而做六道中的众生。N5y中华典藏网

在楞严经上有这样的记载:「胎因情生,卵唯想生,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怎样成胎生?因为情感而生。男女有爱情,而生子女。生生不已,所以子子孙孙,接接连连,永不断绝。怎成卵生?因为唯想而生。好像母鸡孵蛋,天天在想牠的鸡儿子,想来想去,便想出小鸡来。怎成湿生?因为湿处和暖气和合而感生,好像一切的昆虫等。怎成化生?因为变化而生,喜新厌旧的缘故,而离弃自己的本身,感应而化其他不同的身。如虫化鸟,鸟化蛤等。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善于知道一切皆是想。在世间上的财色名食睡,那一样是真实的?众生迷迷糊糊而生,又迷迷糊糊而死,在这中间没有明白。无论如何聪明的人,不能生死自由。不能生死自由,那就是不明白。怎样生死能自由?唯一的方法,是学佛法,念佛号,习禅定,才能控制生死,才能自知时至。为什么?因为修道,才能明白一切顚倒相,才能明白一切皆是虚妄,一切没有真实的。这样便不起惑,不造业,那么,就不受果报,能出三界,了生脱死。N5y中华典藏网

十方诸众生 皆为想所覆
若捨顚倒见 则灭世间想     N5y中华典藏网

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皆被顚倒想所覆盖著。聪明人被妄想遮盖少一点,愚痴人被妄想遮多一点。除非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破妄想。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破无明,除妄想。若能捨离顚倒见,就能把世间的一切妄想,消灭殆尽。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如阳燄 以想有差别
知世住于想 远离三顚倒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好像阳燄一样,远望似有,近视则无,是虚妄不实的。世间众生的想,如同阳燄,是不究竟的。众生的种类,是由妄想而现出。若是没有妄想,那么,一切境界也没有了,所以妄想有种种不同的差别性。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知道世间的众生,皆著住在想上。想有粗想和细想的分别。何谓粗想?所想的不合道理,不会实现,所谓「胡思乱想」。何谓细想?所谓「想入非非」,想些没有意义的美事。若能知道世间一切由想而成,则能远离三种顚倒。是那三种?①想顚倒:在六尘境界中,想不合理的事。②见顚倒:在事理的法上,邪知邪见,就是邪计度和邪推求,不是正知正见。③心顚倒:这是顚倒的根本。因为用妄心邪识来了解事物,出发点就不正确,焉能不顚倒?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热时燄 世见谓为水
水实无所有 智者不应求     N5y中华典藏网

在阳春的时候,因为大地上的热气而造成阳燄的现象。世俗的人见之,认为是水,其实那不是水,而是一种气体。到近处看,什么也没有。有智慧的人见之,知道是虚妄的影子,所以不应该有所求。也就不著于境界上,不为境界所转。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亦复然 世趣皆无有
如燄住于想 无碍心境界     N5y中华典藏网

一切众生也是这样,世间一切的一切趣向所求,都是没有的。好像阳燄在众生想中,想它是水,可是不是水。阳燄这种境界,不会障碍智者的心,所以说无碍心境界。N5y中华典藏网

若离于诸想 亦离诸戏论
愚痴著想者 悉令得解脱    N5y中华典藏网

若能离开一切妄想,那么,也能离开一切戏论。戏论就是不合理的言论,没有意思的言论。愚痴人执著妄想,追求一切虚妄不实的境界。菩萨有大慈大悲的心,令有妄想的众生,统统得到解脱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远离憍慢心 除灭世间想
住尽无尽处 是菩萨方便N5y中华典藏网

修道人,首先要远离骄傲我慢的心,才能有所成就,才能除灭世间一切的妄想。可是人人皆有执著,放不下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是世界的伟人,所以贡高我慢,或者轻师慢法。凡是有这种思想的人,一定会堕地狱,毫无问题。N5y中华典藏网

住在尽无尽的境界上。也就是住无所住处,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所得的方便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五种如燄忍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了世法 一切皆如梦
非处非无处 体性恒寂灭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修行如梦忍的法门,所以知道一切皆如梦。如果说梦是真的吗?那么,它在什么地方?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找著它。若说它没有个地方,可是在梦中好像有个地方,宛然而现出境界。要晓得梦的体性是恒常寂灭的,也就是根本没有的。N5y中华典藏网

梦是不真实的境界,所以不要执著,可是,有时从梦中可以预知将来所发生的事,这是预兆,另当别论。现在所讲的梦,是虚妄不实的梦,所谓「人生如梦」,若能把人生看成梦一样的不真实,那么,又有什么可留恋!又有什么可执著!又有什么看不破!又有什么放不下!N5y中华典藏网

梦的境界,取之不可得,捨之不可得。想把梦拿来看看,拿不来的。想不要作梦,也办不到的。总而言之,由不得你,做不了主。梦虽然是假的,可是能把你的真心动摇了。我们现在就是作梦,可是自己不相信是作梦。如有人说:「先生!你在作梦哪!」这时的你,绝对不会相信,便说:「我做生意赚大钱,我读书求知识。我所行所作,皆是真实的,怎能说我在作梦?」等你梦醒时,不需要别人告诉你是在作梦,你自己也知道是在作梦。N5y中华典藏网

这梦什么时候能清醒呢?等你修行修到没有执著,没有无明,没有妄想,没有烦恼,这时候,大梦初醒,回头一看,原来是在作白日梦哪!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N5y中华典藏网

人生在没有觉悟之前,就是在作白日梦。有人对你说,你不会相信。等你梦醒时,无人对你说,你也会相信。我们修道人,就是修觉悟。觉悟之后,就晓得一切如梦。那时再不会顚倒,不会贪恋红尘中的五欲之乐。一切看破,一切放下,明心见性,即身成佛。N5y中华典藏网

诸法无分别 如梦不异心
三世诸世间 一切悉如是    N5y中华典藏网

一切诸法皆无分别,如梦一样,没有两样。三世中的一切世间,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和梦的境界一样,没有真实的体性。N5y中华典藏网

梦体无生灭 亦无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见者心解脱N5y中华典藏网

梦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也没有一个方向和一个处所。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在作梦。若有这种的思想和见解,那么,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就得到解脱,而不被六根六尘所转。N5y中华典藏网

我们听经要注意的听,要分析其理,才得到有受用。否则,无论听了多少次经,也不会得到法益。好像前边所谓「胎因情有,卵唯想生,湿以合感,化以离应」。这种境界,就是被情爱所牵,被物欲所累。因为贪一切物质的享受,把自己累住了,被情爱所牵住了,那就得不到自在。明知不对的事情,还要去做,所谓「明知故犯」,这种行为,不可宽恕。N5y中华典藏网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之人,皆知道美好是好,但不往美好的地方去做,而去做恶事。又说:「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皆知善事是好,可是不去做善事。这就是一般人所犯的通病,明知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不专心念。N5y中华典藏网

梦不在世间 不在非世间
此二不分别 得入于忍地N5y中华典藏网

梦的境界,在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可是离开世间去找梦,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说梦也不在世间,也不在出世间。这两种思想,不要去分别。如果有了分别,就有识心,就有妄想,就有执著。假设没有分别,就有智慧,能解脱,能自在,这时,便证入如梦忍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梦中见 种种诸异相
世间亦如是 与梦无差别     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在梦中所见的境界,或者是美相、或者是丑相、或者是善相、或者是恶相、有种种不同的相。世间法也是这样,与梦没有什么分别。既然是这样,又何必执著呢?又何必看不破?又何必放不下?又何必苦恼?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N5y中华典藏网

住于梦定者 了世皆如梦
非同非是异 非一非种种N5y中华典藏网

能了解于梦,便能住在梦中三昧,身在梦中而知道是梦。这样能明了世间一切法门,无非是在作梦。这梦和世间,也不是相同,也不是不相同。也不是一,也不是多。为什么要这样的说?就是教你不要执著。华严经的境界,就是圆融无碍。同就是异,异就是同;一就是多,多就是一。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诸刹业 杂染及清净
如是悉了知 与梦皆平等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因为起惑造业受报的缘故,所以有尘尘刹刹那样多的业。有的是杂染业,有的是清净业。无论是杂染业,或者是清净业,菩萨皆能完全明了知道,与梦是平等而无差别。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这种道理。N5y中华典藏网

各位善知识!既然知道是梦,为什么不梦醒呢?还要迷迷糊糊在作梦,在梦中打旋转?要迴光返照,问问自己,每天所行所作,是杂染业多?或是清净业多?有人说:「我在这世界上,认识不清楚,不知什么是杂染业?也不知什么是清净业?」现在把它说明。天天尽妄想财色名食睡五欲之法,这就是杂染业。天天尽修行信进念定慧五根之法,这就是清净业。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所行行 及以诸大愿
明了皆如梦 与世亦无别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所修行的行门,和所发的一切大愿,明了知道都是梦,没有实在的。和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一样,也没有分别。凡是有所分别,那就不能忍了。N5y中华典藏网

了世皆空寂 不坏于世法
譬如梦所见 长短等诸色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虽然了知一切世间皆是空寂的,可是还不坏于世间法。好像在梦中所见一样,有长短等等不同的诸色。N5y中华典藏网

是名如梦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无碍智 广度诸群生N5y中华典藏网

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名为如梦忍。菩萨因此而了解世间法,很快便成就无碍的智慧。无碍智就是佛智,通达自在的境界。有了无碍智,才能广度一切众生,令他们发菩提心,修无上道。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六种如梦忍。N5y中华典藏网

修行如是行 出生广大解
巧知诸法性 于法心无著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修行如响忍的行门,修到圆满时,便生出广大的善解。善于知道诸法性,就是不改不变的真如实相。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菩萨对于法性虽然了解,可是心无执著。N5y中华典藏网

一切诸世间 种种诸音声
非内亦非外 了之悉如响N5y中华典藏网

一切所有的世间,有种种不同的一切音声。可是这些音声,也不在里边,也不在外边。菩萨能明了都是如响,好像空谷应声一样,乃是从缘所起的。N5y中华典藏网

如闻种种响 心不生分别
菩萨闻音声 其心亦如是     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听到种种的响,心中不生分别。菩萨听闻各种的音声,其心也是这样,不起分别的识心。菩萨对于一切,没有执著,所以不分别。N5y中华典藏网

瞻仰诸如来 及听说法音
演契经无量 虽闻无所著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瞻仰一切诸佛,和听诸佛所演的妙法音,演说佛经有无量无边之多。菩萨虽然听闻佛所说的经典,但是无所著住。N5y中华典藏网

我们现在听经,也是无所著住,也就是记不住,把它忘了,不知讲的是什么经?为什么?无所著嘛!菩萨的无所著和我们的无所著,完全不同。菩萨是记住经典中所有的道理,可是还不著住。为什么?因为菩萨破了法执,所以无所著。我们不是想不著住,而是记不住。因此之故,要学菩萨记住经典中的道理,依法修行,学这种的无所著。N5y中华典藏网

如响无来处 所闻声亦然
而能分别法 与法无乖谬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无所著,好像音响似的,没有来处。菩萨所闻的声音,也是无所著住,没有来处。可是在声音中,能分别一切法音来。这种声音也是无来处,不会与法有乖谬的地方,也就是不会违背法的道理。N5y中华典藏网

善了诸音声 于声不分别
知声悉空寂 普出清净音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善于了解一切音声的法门,对于声音不分别,知道声音本来都是空寂的,没有个东西,只有个响而已。这种说法的妙音,是广长舌所说的清净音。N5y中华典藏网

了法不在言 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 如响徧世间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明了一切法,本来是无言说相。所谓「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菩萨善入无言说的边际。在无言说中,而能示现言说。好像音声的响,能徧于世间。N5y中华典藏网

了知言语道 具足音声分
知声性空寂 以世言音说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明了一切言语的道路,具足音声的境界。知道音声的本体是空寂的,没有一个东西在那里,不过用世间的言语和文字,来表达它的音声。N5y中华典藏网

如世所有音 示同分别法
其音悉周徧 开悟诸群生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知道世间所有的音声,示现相同的音声,种种不同的法。所有这种的音声,完全周徧法界。在音声中演说妙法,开悟一切诸群生。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获此忍 净音化世间
善巧说三世 于世无所著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获得如响忍的法门,用清净的音声,教化世间的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行无上道。本来一世也不可得可是菩萨用善巧方便来说三世。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就是昨天、今天、明天一样的道理。菩萨对于世间所有的一切诸法,都没有执著。为什么?因为人法二执皆空了。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七种如响忍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为欲利世间 专意求菩提
而常入法性 于彼无分别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想利益世间的众生,专心致志祈求无上菩提。而常入法性的本体,但对于彼没有分别心。N5y中华典藏网

普观诸世间 寂灭无体性
而恒为饶益 修行意不动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普徧观察一切世间,都是寂灭而无体性。可是菩萨常行菩萨道,饶益一切众生。菩萨修行六度万行,也就是修定力。这种定力,是动而不动。所谓「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一如,动静无二的境界。为什么?因为菩萨离开一切执著,离开一切挂碍的缘故,所以意不动。N5y中华典藏网

我们修道人,要明白这种道理。不但在静中可以修定,在动中也可修定。其实,静中有定力,不如动中有定力。为什么?因为在动时,如果没有定力,还会被境界所转。不要躭空执寂。躭空就是欢喜空,执寂就是执著寂静。要在静中修动,动中修静。即静即动,即动即静,动静没有两样。有人说:「我欢喜静,不欢喜动。」那你就执著在静上。又有人说:「我欢喜动,不欢喜静。」那你就执著在动上。要晓得静也是定,动也是定,静动皆在定中。这种境界是什么?我常对你们说这样的两句话:「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和「见事省事出世界,见事迷事堕沉沦。」定不是单单在静中生出;在动中生出的定 ,更为实用。修道人,达到这种圆融无碍的境界,就是意不动,也就是不动心。孟子到了四十岁时,才不动心,对定力有点成就。孟子说:「告子先我不动心。」证明告子比孟子还要早不动心。所谓「泰山崩前而不惊,美女当前而不动。」修道修到这种境界,即可成就道业。N5y中华典藏网

不住于世间 不离于世间
于世无所依 依处不可得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不著住在世间法,也不离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于世出世法,没有所依处。想找所依处,那是不可得。N5y中华典藏网

了知世间性 于性无染著
虽不依世间 化世令超度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了知世间一切法的自性,对性无所染著。为什么?因为菩萨已经破了我执和法执的缘故。菩萨虽然不依赖世间法,可是菩萨还要教化有情世间的众生,令他们得到超度。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所有法 悉知其自性
了法无有二 无二亦无著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所有一切世出世法,菩萨悉知一切诸法的真实自性。也明了一切法,都是不二法门(第一义谛)。也没有二,也没有著。这是菩萨对法的境界。N5y中华典藏网

心不离世间 亦不住世间
非于世间外 修行一切智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的心,不离世间法,也不住世间法;也不在世间法外,修行一切智。就是说在世间法中修出世法,所谓「即世间离世间」。这种境界,如同翻掌之易。翻过来是手心,不翻过来是手背。经云:「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你没有修行,不懂佛法的道理,就是烦恼。懂了之后,就是菩提。菩提不在烦恼之外,而在烦恼之内。所以说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换言之,会用的话,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N5y中华典藏网

譬如水中影 非内亦非外
菩萨求菩提 了世非世间N5y中华典藏网

好像水中的月影,也不是在水的外边。菩萨求无上菩提,明了世间是空的,所以不生执著心。N5y中华典藏网

不于世住出 以世不可说
亦不在内外 如影现世间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不执著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因为世间是空的,是不可说不可说。它不在世间内,也不在世间外。犹如月光普现于水中,好像影现世间一样的情形。N5y中华典藏网

入此甚深义 离垢悉明彻
不捨本誓心 普照智慧灯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证入这种甚深真实义之后,能离一切尘垢,完全明了透彻,但是还不捨弃本来所发的誓愿之心,作愿作为智慧灯,普照十方世界,令众生发菩提心,修无上觉道。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无边际 智入悉齐等
普化诸群生 令其捨众著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虽然是没有边际,可是菩萨的智慧,能充满世间,和它一齐相等。普徧教化一切群生(众生),使令众生捨弃一切的执著,背尘合觉,返本还原。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八种如影忍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观察甚深法 利益群生众
从此入于智 修行一切道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观察无上甚深微妙法,来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从这种法门,证入智慧之中,而修行一切菩提觉道。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观诸法 谛了悉如化
而行如化行 毕竟永不捨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观察一切法,而能明了其理,都是如幻如化,没有一个实体。可是菩萨还是行菩萨道,如同幻行,而不执著,毕竟永远不捨离众生。为救护众生离苦得乐,时时为衆生演说了生脱死的法。N5y中华典藏网

随顺化自性 修习菩提道
一切法如化 菩萨行亦然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随顺幻化的自性,而勤加修习菩提觉道。悉知一切诸法,如同幻化。菩萨所修的行门,也是这样子,可是菩萨还不捨弃菩萨行。N5y中华典藏网

一切诸世间 及以无量业
平等悉如化 毕竟住寂灭N5y中华典藏网

所有一切的世间,以及无量的业,都是平等,而且如幻如化,没有真实的体性。毕竟住在寂灭之处。一切的一切,皆是由缘而生,由缘而灭,最后归于寂灭。N5y中华典藏网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愿修诸行 变化成如来N5y中华典藏网

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一切的一切,也是如幻如化,本著往昔所发的愿,而修一切行门。功德圆满时,变化成就如来。修福修慧,福慧双圆,才成正觉。N5y中华典藏网

佛以大慈悲 度脱化众生
度脱亦如化 化力为说法N5y中华典藏网

佛用大慈大悲的心,来度脱教化一切众生。虽然度脱众生,也是如幻如化,用化力来作为说法,令众生反迷归觉,改恶向善。N5y中华典藏网

知世皆如化 不分别世间
化事种种殊 皆由业差别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知道世间的一切,皆是如同变化一样,所以不分别一切世间。所有变化的事,有种种不同的悬殊。这都是由业力所感,而生出种种的差别。N5y中华典藏网

修习菩提行 庄严于化藏
无量善庄严 如业作世间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修行学习菩提的行门,庄严在化藏中。有无量无边的一切善庄严,如业作为世间。我们修道,要发菩提心,就是供养诸佛,亲近善知识求佛的智慧,度化一切众生。修习诸慈悲,培养诸善根。令心柔和,令志坚强。总而言之,有向上求进的心,就是菩提心。N5y中华典藏网

化法离分别 亦不分别法
此二俱寂灭 菩萨行如是N5y中华典藏网

变化的法,离开分别,也不分别于法。这两种俱是寂灭相。菩萨所行的行门,也是这样。菩萨为救度众生,为利益众生,而行菩萨道,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行菩萨道。N5y中华典藏网

化海了于智 化性印世间
化非生灭法 智慧亦如是N5y中华典藏网

变化的海,了于智慧。变化的性,印在世间。变化是不生不灭法,智慧也是不生不灭法。菩萨悉知一切法如化,所以不生执著心。我们学佛法,就是学「无著」。如无执著心,一切皆能放下。放下即是解脱。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九种如化忍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第十忍明观 众生及诸法
体性皆寂灭 如空无处所N5y中华典藏网

第十种是如定忍,要明彻的观察。众生和一切法的体性,都是寂灭,犹如虚空一样,没有一定的处所。N5y中华典藏网

获此如空智 永离诸取著
如空无种种 于世无所碍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获得这样犹如虚空的智慧,就能永远离开一切的取著。如同虚空一样,没有种种的物质,所以对于世间,没有任何的障碍。N5y中华典藏网

成就空忍力 如空无有尽
境界如虚空 不作空分别N5y中华典藏网

成就这种空忍的力量,好像虚空一样,没有穷尽的时候。境界如同虚空,但不作空的分别。现在科学家,才发现虚空(宇宙)的秘密,有银河系统,那是由千千万万太阳系而成的。又发现有很多很多的银河出现。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晓得虚空中,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科学越进步,越证明佛所说的法,都是真理,绝对无讹。N5y中华典藏网

虚空无体性 亦复非断灭
亦无种种别 智力亦如是N5y中华典藏网

虚空虽然没有一个体性,可是也不断灭,也没有种种的分别。为什么?因为它是虚空嘛!如果有体性,有断灭,有分别,那就不是虚空。智慧的力,也是这样的情形。N5y中华典藏网

虚空无初际 亦复无中后
其量不可得 菩萨智亦然N5y中华典藏网

虚空也没有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终了的时候,其量是不可得的。菩萨的智慧,也是这样。没有前际,没有中际,没有后际。N5y中华典藏网

如是观法性 一切如虚空
无生亦无灭 菩萨之所得     N5y中华典藏网

像这样的情形来观察法性,一切皆如虚空。也没有生,也没有灭。这是菩萨之所得。N5y中华典藏网

自住如空法 复为众生说
降伏一切魔 皆斯忍方便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自住如同空法,可是又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又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皆是这种忍的方便力所成就。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相差别 皆空无有相
入于无相处 诸相悉平等    N5y中华典藏网

世间的相,虽然有差别,可是皆空,没有真实的相。如果入于无相之处,一切诸相,完全平等,没有分别。N5y中华典藏网

唯以一方便 普入众世间
谓知三世法 悉等虚空性    N5y中华典藏网

唯用一方便的法门,普徧入于一切世间,能知三世的一切诸法,完全等于虚空住。N5y中华典藏网

智慧与音声 及以菩萨身
其性如虚空 一切皆寂灭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的智慧和音声以及菩萨的身,其性犹如虚空一样,一切皆是寂灭,什么也没有。N5y中华典藏网

以上十颂,是颂第十种如空忍的法门。N5y中华典藏网

如是十种忍 佛子所修行
其心善安住 广为众生说     N5y中华典藏网

像前边所说的十种忍,这是佛子所应该修行的行门。其心要善安住,广泛来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轮。N5y中华典藏网

于此善修学 成就广大力
法力及智力 为菩提方便     N5y中华典藏网

对于这种忍法,要善修学,能成就广大的力量、法的力量、智的力量。总之,能成就一切的力量,为菩提觉道的方便力。N5y中华典藏网

通达此忍门 成就无碍智
超过一切众 转于无上轮     N5y中华典藏网

若通达这十种忍的法门,则能成就无碍的智慧,也就是圆融无碍。能超过一切众生,而转无上妙法轮,所谓「法轮常转」,普度众生。N5y中华典藏网

所修广大行 其量不可得
调御师智海 乃能分别知     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所修广大的行门,其数量是不可得,不知有多少?只有调御师(如来十号之一)的智慧海,乃能分别知道有多少的行门。N5y中华典藏网

捨我而修行 入于深法性
心常住净法 以是施群生     N5y中华典藏网

把我捨弃,而去修行,才能证入甚深法性之中,其心常住在清净法中。用这种法,施教一切众生。N5y中华典藏网

众生及刹尘 尚可知其数
菩萨诸功德 无能度其限    N5y中华典藏网

无量的众生和无量的刹尘,尚且可以知道它的数目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萨的一切功德,我们愚痴的凡夫,无法能度量他的界限,乃是无有边际的。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能成就 如是十种忍
智慧及所行 众生莫能测N5y中华典藏网

菩萨能成就这种的十忍,乃是他的智慧和所行的功德而成就的。凡夫的众生,是没有办法可以揣测出来。N5y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