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田赋考辨
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晚年授通州学正。李氏与其师颜元主张“经世致用”,世称“颜李学派”。李氏之《周礼传注》等书,《四库总目》已著录。本书系李氏所作四考辨(《郊社考辨》、《宗庙考辨》、《禘祫考辨》及是编)之一。四考辨中《四库总目》仅著录《郊社考辨》。《田赋考辨》对田赋详加考证,并对世人关于《周礼》田赋的八种指摘,依据经文“一一析之以理”。关于《周礼》为伪书之说,李氏认为这是“徒见《左传》杜注一段有‘周礼’二字,误以为《周礼》文,而遽加诋娸”,指出了此说症结所在,见解甚深。又辨“乡、遂公邑赋人不赋车”之说,分析孔颖达疏义及经文甚详,认为孔氏“七十五人出一乘”之说为臆度; 辨车徒之数,反对 “古兵制一车十人”之说,广引《诗》、《书》、《左传》、《齐语》韦昭注之文,证明车徒之数没有一定的制度。李氏所辨多本于经义。其说与毛奇龄相合。有清刊本。
伤寒六书
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伤寒的七十余种病证, 以及风温、湿温、风湿、温毒、中厥等证治。卷二曰明理续论, 谓“成无己《明理论》, 止五十证, 辨究详明, 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 比类附例, 斟酌而损益之”。即在成氏《伤寒明理论》基础上, 由五十论增至八十五论, 于伤寒形证予以辨析。卷三曰伤寒琐言, 乃陶氏研习《伤寒论》之心得, 载辨张仲景伤寒论、治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症不言病、厥分阴阳辨等一十五篇,“文虽鄙俚, 然言简意到”。卷四曰杀车槌方, 列劫病法、制药法、解药法于前, 载秘验方三十七首于后, 药证相印, 经方时方, 融冶一炉, 发明颇多。卷五曰一提金启蒙, 分述六经见证法、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及脉要贯珠数等, 以为学习伤寒启蒙之用。卷六曰证脉截江网, 立伤寒标本论法、伤寒用药法则、伤寒统论受病之法、论伤寒难拘日数辨等一十六篇。是书言必遵仲景, 强调临床实用。对伤寒六经证治与杂病证治, 探微索隐,反复详明。其辨阴阳有经, 表里有症, 虚实有脉, 制方有法, 活泼玲珑。其诊病问疾, 善用浮、中、沉三脉查辨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循此而立法处方用药。另书中所载经验良方, 汇注了陶氏心血,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论, 此书受朱肱《活人书》影响颇为深刻。但辞句多有重复, 并有辨证欠明、方药杂乱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异议。此书有明·李存济刻本及《医统正脉》本等版本; 民国间上海千顷堂书局、上海中医书局有印行。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李存济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文发堂刻本。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篇。宋陈景元编撰。十卷。据杨仲庚序,是书朴理宗宝佑六年(公元一二五八年)刊行。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景元摭拾诸家注疏精华,参以其师韩知止、张无梦之说,取严君平、孙登之说为多,大旨以重玄为宗。引文多不注明出处。
西岩了慧禅师语录
西岩了慧禅师语录,二卷,宋了慧说,修义、景元等编,元肇序,大观跋,附行状及日本籐原公捨经记。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
释门章服仪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
佛印三昧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耆阇崛山入于三昧,光照十方,大众云集,弥勒舍利弗,问文殊以佛身所在,文殊使入三昧观之,皆不能见。须臾佛现,乃问其义,佛言住于深般若佛印三昧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