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疏

作者:吉藏
金刚般若疏

六卷。唐释吉藏撰。《金刚般若罗蜜经义疏》续藏经本作四卷,题名为胡吉藏法师撰,前有序一篇。卷一为玄义,有十重,即: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验,九章段,十正释文。是为鸠摩罗什译本作义疏。其科判全经为序正说流通三分,各分二段。正说之中,释须菩提问。取论议为四问,一问发心,二问应往,三问修行,四问降伏。魔说中分三大章。初门答问以明因,断疑以辨果。信受门分遮无信,明有信。格量门分外施,内施、释迦往因。该义疏对解经有一定帮助,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猜你喜欢的书

致死的疾病

致死的疾病

丹麦克尔恺郭尔著。1849年出版。全书分两部分。“致死的疾病”是指人的绝望心态。该书运用一种以严格的内在考察为特征的自我分析方法,描述了各种形式的绝望情绪,并把绝望解释为存在于自我之中的一种现象。指出人类的绝望只在预示自我丧失时才开始。当人们把自我交给人世间的事务,比如为积敛钱财或追求名利时,这种绝望就已经开始。当他终日忙于这一切时,他的自我就丧失殆尽。还从宗教立场上探讨了绝望,认为绝望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疾病。精神是人的象征,但它只有藉助宗教这一更高媒介的调停,才能成为人的主人。如果这一切关系被搅乱,其结果就是绝望。

奥兰多

奥兰多

《奥兰多》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安南传

安南传

域外地理著作。明王世贞(1526—1590)撰。二卷。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刑部主事。著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等。是书约成于嘉靖中,一万一千余字。记事止嘉靖十六年(1537)。主记安南(今越南北部)自秦汉以来历史沿革、山川,及与中国关系。尤以明洪武二年(1369)后为详。书末有论。对研究越南历史和中越关系颇有价值。有《纪録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纪録汇编》本。

梅花诗

梅花诗

《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其与刘伯温烧饼歌、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姜太公乾坤万年歌、步虚大师预言并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预言了他身后中国的大的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还是写给修炼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

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

元始天尊述大小劫运,劝人诵经、建斋、炼丹以飞升。《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著录此经。经中有太上大道君,礼请中有涂炭叩头仪式,又有嘉平二十三年之纪年。曹魏、前赵、南凉嘉平年号皆无二十三年,可能数字有误。总之,疑该经出自六朝。

水

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31年夏,初载于1931年9月至11月《北斗》1、2、3期。作品以1931年中国十六省的水灾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天灾人祸造成农村的破产和带给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在现实面前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真面目,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是湖南一群遭了水灾的农民,水灾使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过着“日子不得完,饥饿也不得完”的悲惨生活,他们先是和凶猛的洪水斗争,后来又和饥饿搏斗,最后逃难到长岭岗镇,在死亡线上和地主官僚的欺骗中逐渐觉醒起来,在那个裸身汉子的鼓动下,他们愤怒了,咆哮了,“天将蒙蒙亮的时候,这队人,这队饥饿的奴隶,男人走在前面,女人也跟着跑,咆哮着,比水还凶猛的,朝镇上扑过去。”作品第一次以人民大众为主人公,真实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与斗争的图景,歌颂了他们为改变自己穷困的境遇和不合理的社会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品以充实、高昂、振奋、有力的基调,奔放的激情,粗犷浓烈的油画风格,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较为熟练的艺术技巧体现了左翼文艺的新收获,给文坛带来一股新风,标志着左翼文学创作已经冲破狭小的题材圈子,进入了工农大众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茅盾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赞扬作品: “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而且在事后又多用了一些观念的描写,可是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是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它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