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心论释
作者:龙树
佛典注疏。古印度龙树著,译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龙树对自撰《因缘心论颂》的疏释。释文逐句解释《因缘心论颂》的偈颂,重点解释了既然“无我”,则“谁从此世至于他世”这一佛学史上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龙树认为:“无有极微等法从于此世,移至他世。虽从于空法,遂生于空法。从无我、我所、烦恼、业、五种空因,还生空、无我、我所、七种苦果之法。”并举了师徒传经、镜、灯、印、火精、种、梅、声等八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所谓轮回,实际是“从于虚妄分别习气而生”。从而在印度佛教的这一重大问题上别树一帜。本书中国历代经录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北丽83号题记谓“大唐中和五年(885)三月十八日”,可视为《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译出时间之下限。
猜你喜欢的书
倦圃莳植记
三卷。清曹溶撰。《倦圃莳植记》的主要内容为记载作者从山西阳和道为官归里后,在居室“倦圃”园中种植花卉、竹树情况的书。书前有康熙甲子(1684)年间自序一篇。正文分为花卉二卷,竹树一卷。分别记载花卉、竹树的名品、故事,说明其各自种植的方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实为可观。但有的内容写得过于细微、繁琐,风格仍没有脱离明末小品的习俗。是书可以说是作者晚年的游戏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列为存目。
笔髓论
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家审美思维的重要,认为领悟书法之美须资于“神遇”、“心悟”。若“心悟于至妙”(《契妙》),则“书契于无为”、“契以天真”。能在“至微至妙”的审美思维统帅下,自然而然地臻于妙境,不假勉强造作,亦非言语所能说明。因而强调作书时须“引兴”、“取兴”,激发、保持审美兴会,“兴尽则已”(《释草》)。作书前须“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使心“契于妙”(《契妙》),达到兴会淋漓、审美思维积极活跃的妙境。审美思维之重要,犹如国之君,其“妙用无穷,故为君也”,而“手为辅”(《辨应》)。“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释真》)。强调书法中和之美,“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则冲和之谓也”(《契妙》)。收入康熙静永堂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全唐文》,二本文字略有不同。
推拿抉微
推拿专著。涂蔚生撰。4卷。作者在夏云集《保赤推拿法》一书的基础上,参考《推拿广意》,以及唐容川、陈紫山、陈飞霞等人有关推拿论述编成。第1卷(集)介绍认症法;第2卷论述推拿(手法);第3~4卷为儿科多种病症的药物处方。书中所附作者评述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28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石印本。
春秋世论
五卷。清王夫之撰。该书对春秋时期合离之势、盛衰之迹进行评论,总结历史经验,往往有感而发。作者自序称该书“本王道之通塞,堙邪说之利害,旁引兵略,画地形,订国是”,实际上是借春秋史事,抒发自己对明朝覆亡的感慨。作者还有《读通鉴论》及《宋论》,该书与这两种书的性质大体相同,体例在经义与史评之间,但扫除了以名字日月褒贬说经的旧习,立论较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收入《船山遗书》,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新化邓显鹤长沙刊本、同治四年 (1865)湘乡曾国荃金陵刊本、民国二十二年(1923)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本。
府君存惠传
府君存惠传,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六〇。
莲峰禅师语录
清素说,性深等编。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孤山禅寺语录、住兴化府仙游县九座山太平兴国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兴化府仙游县报恩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兴化府龙华万寿禅寺语录、住兴化府庐山通天禅寺语录、住兴化府狮山西明禅寺语录;卷四收小参;卷五收示众、拈古、颂古、代古;卷六收入室、勘辨机缘、法语、赞;卷七收序、歌、付、行实、启、引、辞、铭、佛事;卷八收文、偈杂咏上;卷九收杂咏中;卷十收杂咏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