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佛教生活中的被动性,是有宗教倾向的人对于人世所持的一种特有态度。从心理学上来说,一切的宗教经验,莫不皆与此种被动或受动的心态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的目标就在探讨此种心理究竟如何支配包括禅者在内的佛徒生活,以及究以何种方式加以表现。CgG中华典藏网

引言CgG中华典藏网

主啊,这路不是我的,CgG中华典藏网

不论它是多么的黑暗;CgG中华典藏网

请以您的手引导于我,CgG中华典藏网

为我选择我应走的路。CgG中华典藏网

不论是平坦还是畸岖,CgG中华典藏网

它将仍然是最好的路;CgG中华典藏网

不论是笔直还是迂回,CgG中华典藏网

它总是通达你的慰处。CgG中华典藏网

请为我选择我的朋友,CgG中华典藏网

我的疾病,我的康健;CgG中华典藏网

请为我选择我的忧虑,CgG中华典藏网

我的贫乏,我的富裕。CgG中华典藏网

这选择不是我的,不是CgG中华典藏网

我要选择或大或小的物事;CgG中华典藏网

请作我的向导,我的气力,CgG中华典藏网

我的智慧,我的一切。 [1]CgG中华典藏网

宗教经验里面的此种被动或受动心情,在上面所引的作品中有了典型的表现;这是一种普遍而又自然的表现,因为,此种宗教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在于一个有限造物的无可奈何,一方在于一个无限存在者的可以倚靠——且不论想法如何。尽管吾人之有限存在的一面抗议说:“主啊,您为何舍弃了我?”然而,只要吾人心怀此种抗议,我们便没有宗教经验可言,也就还没有得救。因为,只有我们能说:“主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您的手里,”或者:“主啊,纵使您杀了我,我仍要信靠您!”——只有到这个时候,得救的信息才会来到。CgG中华典藏网

这是一种委顺或默从,亦即一种被动或受动的心态,这就是“汝当如何”的教导流行于一个有限或无常的众生世界的原因了。CgG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