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论劫章颂

作者:窥基
瑜伽论劫章颂

瑜伽论劫章颂,一卷,唐窥基撰,内题劫章颂。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游记体长篇抒情诗。全诗共分四章,写于1809~1811年诗人游历西班牙、希腊等地期间。游历过程中,诗人目睹了人民不甘忍受“神圣同盟”实行的专制统治,为寻求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诗中通过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政治见解。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诗人与英国统治者彻底决裂后被迫流亡时写的,借哈洛尔德这一形象,抒发了诗人孤寂苦闷的情怀。 诗的基调是忧郁的,在抒情的总情绪中,揉进了现实的内容,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时而高歌为自由而战的英雄们,时而愤怒地揭露各国统治者的残暴,时而流露出对祖国的怀念,时而又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时而又悲叹前途的渺茫。诗人似乎有着倾吐不尽的炽热的情感之泉,那泉水喷涌而出,滔滔不绝,气势磅礴。那优美的语言,绮丽的意境,深刻的思想,都蕴含着迷人的魅力。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明朗。西班牙、莱茵河、阿尔卑斯山等地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的笔下变得格外美好,以大自然的美,反衬出现实的丑恶;以人在自然天地中的自由感,反衬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以古希腊和意大利历史的荣耀,衬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耻辱;以塞维拉城中的奢华欢乐的场面,衬托出农村人民惨遭战争蹂躏的情景。 在形式上,诗人严格地采用了斯宾塞诗体的格律,每节九行,前八行每行十步,第九行十二步,韵脚为“ababbcbcc”。这种韵律的采用给长诗增添了一种形式的美。

矮纸集

《矮纸集》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一种,为汪曾祺小说集。因汪曾祺喜爱陆游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故以“矮纸”为书名。 本书所录小说的创作年代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基本包含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早期、高峰期、“衰年变法”期。编法别出心裁,以所写到的地方,即汪曾祺生活过的地方分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汪曾祺故乡高邮(二十篇),其次是北京(八篇),再次是昆明(四篇)和张家口(三篇)。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唯《星期天》。通过阅读这些小说,读者除可以欣赏汪曾祺独特的创作艺术外,也可体会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及其变化。"

方麓集

明代诗文别集。王樵(字明逸)著。《四库全书》收录其集时,曾说明其版本情况:“其集凡有 二本,一为文九卷、老子解一卷、诗一卷;一即此本,凡诗文十四卷,又《戊申笔记》一卷、《紫薇堂札记》一卷,较初本颇为完备。”前本计11卷,现已无刻本存,但有清抄本流传,从中可知此版本情况。后者虽有明刻本传世,但现存的两本已有残缺,这样,就显出《四库全书》所收14卷本的珍贵。《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樵研思著述,于《易》、《书》、《春秋》及《四书》皆有解诂。《江南通志》称其性素简默,至谈经则娓娓不倦,故文章具有根柢。又《通志》述樵之言曰:‘士大夫以留心案牍为俗吏,文墨诗酒为风稚,夫饱食官禄,受成吏胥,谓之风稚可乎。’故其文章颇切实际,非模山范水、嘲风弄月之词。其诗虽不能自辟门径、而冲和恬淡,要亦不失雅音。盖当七子争驰之日,尤能守成,宏先正之典型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还指出其诗有“清婉轶伦”的特长。其诗文风格确实少见激昂蹈厉之辞。

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它是印度后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于唐开元二年(714)主持编纂的,历经十年左右。全书120卷,这部书事关占星,因而唐以后各代政府均秘而不传,藏于宫闱。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道士程明善在古佛籍中发现了一个传抄本,于是它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清收入《四库全书》。《开元占经》辑录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占星著作77种,纬书82种,是座大型的历史文献宝库。书中收有大量关于天文星象及各种物象变化的占语。亦搜集到古代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的占经资料,保存了不少古代天文占候方面的文献。书中还介绍了印度的《九执历》,对中国的天文学、星占术都有很大的影响。

官箴集要

成书于明朝,是仁和教谕汪天锡奉侍御张维之命编辑而成,集从政为官和治学为一体,以仁义礼乐为本,是历代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书中辑录了诸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既有经国济世的学问,又有从政为官的智慧;既有各种政务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也有调节政治关系的种种规定,为官员的实际选择提供了参照。从古至今,为官从政的具体操作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却得到了传承,为政者要爱民如子,要实行仁政,《官箴集要》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具体而且实用,而这些规定是《官箴集要》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容。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简称《贞元录》,或称《圆照录》。佛教经录。唐贞元十五年至十六年(799-800)圆照奉敕撰。三十卷。收东汉永平十年(67)以来所出经典(含失译、缺本经)共二千四百四十七部七千三百九十九卷,译者一百八十七人。体例基本同于《开元录》。全书开为总、别两录。总录十九卷,又下含两录:一、“特承恩旨录”(卷一前部分),收贞元十五年三次准敕入藏诸经典;二、“总集群经录”(卷一后部分至卷一九,按时代顺序著录),在《开元录》的基础上,增加梁代无名氏一部十六卷,隋代信行所撰三十五部四十四卷,以及唐代九人的一百三十四部三百零六卷(主要为金刚智、不空等人译出的密教经典)。卷一八、一九两卷为“叙列古今诸家目录”,所收经录四十二家。别录十一卷(又称“别分乘藏录”,卷二○至卷三○),前九卷包括七录,其中三录(即“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补缺拾遗录”)所收经典均比《开元录》有所增加,而“伪妄乱真录”实际收经数则减少。卷二九、三○两卷为入藏录,收入经典一千二百五十八部五千三百九十卷,合五百一十帙。全书后又另收“不入藏目录”,内容与《开元录》(《金藏》和《高丽藏》本)后另附不入藏诸经相同。此书所载内容,绝大部分抄自《开元录》,其次转载圆照本人所撰《续开元录》有关新译经论和念诵法,及《开元录》遗漏经典的内容。纯属新增的内容则有:补充了金刚智的事迹;新添了无能胜、法月两人的事迹;增加了勿提提犀鱼、尸罗达摩的译经缘由。此书沿袭《开元录》“非关护法,一概不录”的原则,缺载删除颇多。仅见载于《高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