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课本
作者:李炳南
李炳南撰,“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间,万事万理,好像都带著神秘。你看著是黑,结果他却是白;你看著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觉著苦闷了。佛法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理的一个解答者。因他有这等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应当去研究。不过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千头万绪,颇为复杂,佛法也就显得玄妙了。有一般人,尝责备佛法,立论太高,陈义太深,极不通俗化,所以不易普及。且不要错怪!这并不是佛法本身问题,其实是宇宙森罗万象,本不简单。佛法要解答这许多问题,自然就显得高深了。但是,佛法虽然头绪复杂,义理高深;假能寻一条线索,提几条大纲,作一个初步的介绍,先使学者得到一个轮廓,或可就引起探讨的兴趣,这是编这本书的意义。古人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大家要想深入佛海,这本书也未尝不可作个津梁。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本著上面说的意义。材料取纲要,组织取条贯;并且词采语体,篇采简短。举纲要,有条贯,就可得一个轮廓;语体便是通俗化;篇短免去用脑厌烦。用他教课或是自修,似乎都还适用。这本书虽然才三十六课,也等于广大的佛法,缩了一个小影。说是见了一斑固可以,说是见了全貌也可以。
猜你喜欢的书
琅嬛记
元代文言志怪小说集,旧题元人伊世珍辑集(有作唐段成式或明桑泽撰, 均不足信)。关于书名“琅嬛”二字出典:作者说, 《玄观手钞》 (仙书之类)谓,张华为建安从事,一日遇着仙人, 在石室中, 见到奇书多种。此石室额为“琅嬛福地”。伊世珍希望本书终将成为石室奇书,所以名为“琅嬛”。今本三卷,有清嘉庆《闲居录》附刊本、 《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说郛》本(唯《说郛》本为一卷)。本书辑录宋元笔记一百余种中有关志怪的小说或短则,好似读书时随手抄录的札记一般,故价值不大。
民族魂鲁迅
1940年7月,萧红创作了四幕哑剧《民族魂鲁迅》,这是萧红的第二部剧作,也是她有关鲁迅的最后一部作品。一如萧红的小说创作不符合“小说做法”,她的戏剧也不符合通常的所谓创作“规范”:没有贯穿始终的剧情,不铺排激烈的戏剧冲突,乃至人物对话。萧红寄希望于观众的或许是对鲁迅精神的领会把握。第一幕选取鲁迅的少年时代,剧中安排少年鲁迅和他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相遇:家道中落的他耳闻目睹了何半仙、孔乙己、阿Q、单四嫂子、王胡、蓝皮阿五、祥林嫂等的生活,面对人间的悲喜剧,他“不言不动不笑”,却好似已经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第二幕选取鲁迅日本留学时期,安排的人物只有鲁迅、日本人甲、朋友和“鬼”,主要情节来自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的抉择和回国后发生的踢“鬼”故事,突显他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坚定信念。第三幕选取鲁迅的北京时期,以鲁迅与朋友、绅士、强盗、贵妇、恶青年、好青年的交往,象征了鲁迅的战斗人生。第四幕发生在鲁迅上海时期,鲁迅的境遇更其恶劣,多了商人和市侩的攻击,但他的战斗更其坚韧,直到生命的结束。四幕剧分别勾勒鲁迅改良国民性、痛打落水狗、关心中国命运的战斗人生,人物内在精神的冲突被写意化。每幕剧只包含简单的“剧情”说明和“表演”说明,糅合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生活中的战友和敌人,用象征的手法体味鲁迅深广的忧愤,描画他洞穿一切的眼神,力挺他不屈的傲骨,定格他伟大的背影。哑剧的形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力效果。虽然没能充分展其“治学之经略,接世之方法,”但这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关鲁迅的剧作,无疑为萧红对鲁迅的书写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钦定执中成宪 [四库本]
八卷。清爱新觉罗·胤祯敕撰。是书于雍正六年(1728)始撰,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奏进,宣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1738)完成,御制序文颁行。前四卷录尧以来至明孝宗之嘉言善政,后四卷为唐虞至明诸臣之论说,皆关于治国之道者。如有奥旨未显或疑义未明者,皆折衷之,以阐发其理蕴或评判其是非。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古文孝经指解
一卷。辑者不详。该书以宋代司马光、范祖禹之说合为一书。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宝元元年进士,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时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死谥文正,追封温国公。著有《切韵指掌图》《潜虚》《稽古录》《涑水纪闻》等文集。主编《资治通鉴》为我国重要的编年史著作。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华阳人,仁宗喜祐八年(1063)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后因朋附司马光被贬而卒。曾与光同修《资治通鉴》,著有《唐鉴》、《华阳文集》。《孝经》自唐玄宗作注,今文始立,而古文废。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范祖禹又因光书另作,该书合为一卷。注《孝经》者,驳今文而尊古文,自该书始。但司马光尊从古文,而经文句下却备载唐玄宗今文之注,使今文古文南辕北辙。宋黄震认为:《孝经》今、古文有细微差别,但非今文与古文各为一书。其实《孝经》只有一书。其说较为公允。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 刊 《通志堂经解》 本。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佛在竹林,大药叉女名欢喜者,说自心陀罗尼,及爱子陀罗尼成就法,饶益有情。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一卷,失译,佛就涅槃而梦国王十事者。